•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轉型社會中的法律與家庭
      ——以中國鄉(xiāng)村社會中的婦女自殺為例

      2016-02-12 14:04:20趙劉洋
      天府新論 2016年5期
      關鍵詞:旌表貞節(jié)婦女

      趙劉洋

      ?

      轉型社會中的法律與家庭
      ——以中國鄉(xiāng)村社會中的婦女自殺為例

      趙劉洋

      本文聚焦于“道德的法律實踐”兩種類型即“滯后道德”的法律實踐與“超前道德”的法律實踐對婦女自殺的影響。前者將對婦女貞節(jié)道德的要求納入到法律中,具體包含三種機制:法律鼓勵婦女貞節(jié)道德受到侵犯時選擇自殺;法律對婦女的保護與貞節(jié)道德聯(lián)系起來;法律懲罰違犯貞節(jié)道德的行為,婦女因選擇受限而趨于自殺。后者則關于法律對婦女超前性別道德的追求,具體包括法律對激進性別平等和離婚的鼓勵、道德從法律退出后道德約束力的弱化、法律對權利的強調導致婦女對權利的片面理解。兩種類型的實踐與具體社會實際存在諸多沖突,都造成婦女自殺,因此,法律對婦女不切合社會實際的道德規(guī)定促使婦女趨于自殺。法律實踐應根據(jù)社會實際以實用的方式調整權利與道德的關系,現(xiàn)代法律尤其要處理個人主義與家庭主義的關系。

      道德法律社會家庭主義現(xiàn)代性婦女自殺

      緣 起

      筆者曾于2013年在某村陸續(xù)從事一項田野調查,調查的目的是理解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與改革時期中國基層鄉(xiāng)村家庭道德的轉變與延續(xù),①筆者最初的調查更多的是從記憶的角度進行分析即被訪談者如何認知改革時代的家庭道德,而基于這種認知的基礎上又是如何表述社會主義建設時代的家庭道德。在調查過程中,搜集到近30年來該村的自殺案例。當回到書齋與檔案館中研究十八世紀時期的訴訟檔案時,發(fā)現(xiàn)基層社會中婦女自殺現(xiàn)象普遍,且多與道德倫理有關。而田野調查的經驗使筆者在閱讀清代檔案時至少有三點啟示:一是在當代基層社會中,自殺與公共秩序發(fā)生關系時才會進入官方的話語體系中,而實際上基層自殺案例往往與家庭秩序或倫理道德有關②吳飛關于華北某縣自殺的調查統(tǒng)計簡表中,總共搜集58份案例,除1例原因不詳外,其中有41例是與家庭秩序相關的。參見吳飛:《浮生取義:對華北某縣自殺現(xiàn)象的文化解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二是中國基層社會自殺行為者往往是女性,這與她們所處時代的法律構造是否存在某種內在關系;三是自殺者本身的“聲音”已無法“聽到”,但能從田野調查和檔案中透視自殺者的行為邏輯與國家意志之間的關系。由此將關注點集中于基層社會中的女性自殺行為與道德倫理之間的關系。將歷史與現(xiàn)實彼此參照,既反思歷史也批判現(xiàn)實,希望明晰歷史與現(xiàn)實中婦女自殺行為邏輯的變遷與延續(xù),以此亦嘗試超越比附歷史的研究路徑。

      本文希望融合經驗與理論、歷史與現(xiàn)實、檔案研讀與實踐調查,對中國社會長期存在的婦女自殺現(xiàn)象提出一己之見。當然本研究不可能解決這一復雜問題,只是希望能對此有所回應。

      過去:“滯后道德”的法律實踐與婦女自殺

      對中國社會的自殺現(xiàn)象的研究,學界已經積累諸多成果。*See Suicide and Attempted Suicide — China, 1990-2002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Vol. 53, No. 22 (June11,2004), pp. 481-484;吳飛:《浮生取義:對華北某縣自殺現(xiàn)象的文化解讀》;Michael Philips,Are ‘Killing’ and ‘Letting Die’ Adequately Specified Moral Categories? Philosophical Studie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hilosophy in the Analytic Tradition, Vol. 47, No. 1 (Jan., 1985), pp. 151-158;Suicide Rate in China:1995—1999.與之相比,關于清代社會的自殺現(xiàn)象,對其進行系統(tǒng)、專門研究的相對較少。*郭松義、布迪和莫里斯、戴真蘭(JanetM.Theiss)、滋賀秀三等學者都曾注意到,其中后兩者也關注到婦女自殺。戴真蘭以性別研究的視角著重于十八世紀的“貞潔政治”,滋賀秀三則是從婦女在家庭中的結構性不公的地位解釋自殺的。郭松義:《自殺與社會:以清代北京為例》,《中國社會歷史評論》,2007年第8卷;See Janet M.Theiss,“Femininity in Flux:Gendered Virtue and Social Conflict in theMid-Qing Courtroom,” in Susan Brownelland JeffreyN.Wasserstrom, eds. ChineseFemininities/Chinese Masculinitie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pp.47-66.尤其是JanetM.Theiss.Disgraceful Matters:The Polities of Chastity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5;滋賀秀三注意到除了明清律斗毆.威逼人致死條之外,圍繞自殺的規(guī)定,散見于條例之中的各處,其判例也很豐富,參見〔日〕滋賀秀三:《中國家族法原理》,張建國,李力譯,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492、513頁;博迪和莫里斯認為自殺的盛行能夠反映出人們在儒家社會中的緊張心態(tài)和受壓抑心理,《刑案匯覽》最為常見的犯罪中,“威逼人致死”罪在數(shù)量上位居第二,“威逼人致死”只是一種概括性表述,實際上此類犯罪的具體情形多種多樣。參見:D.布迪 C.莫里斯:《中華帝國的法律》,朱勇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75頁;有意思的是馬克斯.韋伯認為“自殺”在中國具有“巫術”意義,如“在中國,債權人會以自殺來相威脅,有時候甚至抱著死后仍將追索其債務人的期望而真的自殺”以及“受冤者的哭號會引來鬼神的報復。這在受害者是由于自殺、悲怨和絕望而死時,尤其如此。最晚起于漢代,這種堅定的信仰是從官僚制與訴之于天的權利的理想化投射萌芽的。我們也已看到伴隨著真正的被冤曲者的大眾的呼號,對于官吏的約束有多大的力量。”參見(德)馬克斯·韋伯:《法律社會學》,康樂,簡惠美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49頁。此外,還有一些研究也涉及到婦女自殺,如T’ien Ju-k’ang, Male Anxiety and Female Chastit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Ethical Values in Ming-Ch’ing Times, Leiden: E. J. Brill, 1988;Paul Stanley Ropp,Paola Zamperini,Harriet Thelma Zurndorfer,Passionate Women: Female Suicide in Late Imperial China,Brill, 2001;賴惠敏:《法律與社會:論清代的犯奸案》以及〔美〕蘇成捷:《清代縣衙的賣妻案件審判:以272件巴縣、南部與寶坻縣案》,均收于邱澎生、陳熙遠編:《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聯(lián)經出版公司,2009年。本文先著重探討清代法律對婦女不切實際的道德主義要求如何使婦女趨于自殺。

      既有的研究表明清代(18世紀)中國人口激增,土地壓力日益增大,生存壓力加劇,社會流民增多?!皵偠∪氘€”的推行和“賤民制”的廢除放松了對民眾的身份限制,伴隨著中國商品化程度的日益加深,雇工、傭工、合伙謀生的民眾增加。以上兩種變化,加上性別比例的失調導致:基層社會出現(xiàn)沒有娶妻的“光棍”現(xiàn)象,底層婦女的實際生活缺乏遵守貞節(jié)道德的環(huán)境*關于十八世紀的“流民”,可參閱〔美〕孔飛力:《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陳兼、劉昶譯,三聯(lián)書店,2012年,第49-58頁;關于十八世紀的“傭工”,可參閱〔美〕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中華書局,2000年,第五章;關于十八世紀的“光棍”,可參閱Matthew H.Sommer,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另一方面,面對底層民眾的實際生活狀態(tài),清代法律*傳統(tǒng)法律的范疇并不限于《大清律例》,關于此點,具體參見馬小紅:《中華法系中“禮”“律”關系之辨正——質疑中國法律史研究中的某些“定論”》,《法學研究》,2014年第1期。本應采取實用性的一面,但為加強社會控制卻選擇了道德主義的一面,清代法律強化對婦女遵守/違背貞潔道德的獎勵/懲罰,頑固堅持與社會實際相矛盾的道德主義,易驅使婦女選擇自殺。

      底層社會的貧窮、婦女易受侵犯以及法律對貞節(jié)的強調,是清代中國底層婦女面對的三個互為相連的廣闊的社會現(xiàn)實:盡管對中國的社會經濟是“內卷”還是“發(fā)展”一直存有爭議,*參見〔美〕黃宗智:《發(fā)展還是內卷?十八世紀英國與中國——評彭慕蘭〈大分岔:歐洲,中國及現(xiàn)代世界經濟的發(fā)展〉》,《歷史研究》,2002年第4期;〔美〕彭慕蘭:《世界經濟史中的近世江南:比較與綜合觀察——回應黃宗智先生》,《歷史研究》,2003年第4期。但法律檔案中有諸多案例反映出底層民眾仍然沒有脫離“糊口經濟”的生存狀態(tài),底層婦女面對貧困的生活境遇,為了生存而做出不符清代法律的行為;那些家庭中的男子為了生活而外出傭工的以及守寡的婦女,容易受到底層社會中的男性的騷擾和侵犯;婦女的貞節(jié)在18世紀的中國社會進一步被強調,無論官府還是社會都非常重視婦女的貞節(jié)道德。

      清代法律關于婦女自殺的具體規(guī)定主要是在“威逼人致死”例中,尤其要指出的是,“威逼人致死”律中總共包括25種情形,其中涉及奸情的就有17種,包括“犯奸”及“殺死奸夫”等紛繁復雜、輕重各異的條文。*(清)薛允升:《讀例存疑》,第三十四卷,人命之三,“威逼人致死”。另外,清代法律還規(guī)定婦女自殺案件涉及到地方官員的責任,比如:“凡調奸圖奸未成者,經本婦告知親族鄉(xiāng)保,即時稟明該地方官審訊。如果有據(jù),即酌其情罪之重輕分別枷號杖責,報明上司存案。如本家已經投明鄉(xiāng)保,該鄉(xiāng)保不即稟官,及稟官不即審理,致本婦懷忿自盡者,將鄉(xiāng)保照甲長不行轉報竊盜例杖八十,地方官照例議處。”*《大清律例》第二十六卷??傊梢钥吹角宕蓪D女自殺案件非常重視。

      婦女在清代法律表達中被預設為兩種形象,一種是“舍生取義”的“貞節(jié)烈女”。比如,“孀婦自愿守志而母家夫家搶奪強嫁者,各按服制照律加三等治罪,其娶主不知情不坐,知情同搶照強娶律加三等,未成婚婦女聽回守志,已成婚而婦女不愿合者聽如孀婦不甘失節(jié)因而自盡者,照威逼例”。*《大清律例》第十卷。還有因強奸導致的各類羞憤自殺者,比如,“強奸內外緦麻以上親及緦麻以上親之妻,若妻前夫之女同母異父姊妹,未成本婦羞忿自盡者,俱擬斬監(jiān)候,其強奸已成本婦羞忿自盡者,俱擬斬立決”等。另一種則與此相反,是“犯奸”和“不孝”的婦女形象。若婦女犯奸引起父母等家人“羞愧自盡”的,婦女此種情形自盡,則“已死不議”,否則婦女就要遭受嚴重的懲罰,“婦女通奸致父母羞憤自盡者,無論已嫁、在室之女,俱著問擬絞立決”,“因奸因盜以致父母憂忿自盡者,照子孫過失殺父母例,擬絞立決”。

      清代社會關于婦女的行為設有一整套的法律規(guī)范,總體來看可以概括為關于婦女的家內倫理和婚姻中的“性道德”。與此相關,清代法律中的女性形象可以歸為遵守貞節(jié)倫理的婦女(貞婦、節(jié)婦、孝婦、烈女)以及違背貞潔倫理的“犯奸”婦女,還有作為弱勢的婦女形象,如遭到拐賣和搶奪等。清代法律對婦女有明顯的道德要求,即應該遵守貞節(jié)倫理,國家獎勵和保護那些遵守貞節(jié)的婦女,懲罰或不保護那些不守貞節(jié)的婦女。

      本文依據(jù)的資料主要來自第一歷史檔案館的230件刑科題本,因為這些案件都是作為“命案”上報和處理的,因此在判決時都詳細比照清代律例。這些資料涉及到婦女因遭到調戲而自殺、孀婦因遭到逼嫁而自殺,另外還有婦女因為諸種“奸情”敗露而自殺,這些類型的婦女自殺占中央司法檔案中婦女自殺案件的主要部分。

      1.法律對婦女守貞極端行為的鼓勵

      第一歷史檔案館中所藏的清代婦女自殺的法律案件中,婦女因遭調戲而自盡的案例數(shù)量眾多,在這一類案件中,婦女若遭到調戲因而自殺的話,那么調戲者將被依照律例被處以絞監(jiān)候,婦女將會得到政府的旌表。

      清代法律詳細規(guī)定了旌表婦女的類別,〔1〕清代政府對旌表婦女非常重視,希望通過大規(guī)模旌表婦女的行為來使社會形成極為注重婦女貞節(jié)道德的風氣。

      盡管康熙曾專門下詔反對女子輕易自盡的做法,*康熙曾下詔:“人命至重大,而死喪者惻然之事也。夫修短壽夭當聽其自然,何為自殞其身耶?不寧惟是,輕生縱死,反常之事也。若更從而旌異之,則死亡者益眾矣,其何益焉!”轉引自〔美〕盧葦菁:《矢志不渝:明清時期的貞女現(xiàn)象》,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72頁。雍正皇帝也曾要求地方官員嚴格依照諭旨向民眾告知朝廷愛惜民眾生命的本意,不要讓民眾誤解了旌表的目的,特意強調旌表原本的目的并不是鼓勵民眾自殺,并表示對那些不珍惜生命而輕生縱死的婦女,并非全部旌表。*雍正曾降旨:“嗣后若概予旌表,恐轉相則效,易致戕生,深可憫惻。著地方有司,將朕前旨廣為宣布,家喻戶曉,倘宣布之后,有不顧軀命,輕生縱死者,不概予旌表,以長閭閻激憤之風?!鞭D引自陳惠馨:《清代法制新探》,五南圖書出版股份公司,2012年,第262頁。但是,到乾隆的時候則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旌表婦女的現(xiàn)象。盧葦菁曾以旌表的婦女人數(shù)之多、范圍之廣突出明清貞女現(xiàn)象之普遍。她根據(jù)《實錄》的記載,發(fā)現(xiàn)清軍入關第六年表彰的不到十位婦女,此后逐漸以驚人的規(guī)模上升,1644-1850年間大約有217336人因堪為楷模的道德倫理行為而獲得旌表,其中女性則為214784人,而婦女主要表現(xiàn)是在“節(jié)”和“烈”上,很少是因為“孝“和”“義”?!?〕

      在這樣的一種極端強調婦女貞節(jié)道德的社會中,彌漫著一種輕生的風氣,諸多婦女遭受到調戲即選擇自殺,貞節(jié)對這些婦女而言,比生命還要重要。 江蘇高郵州的靳趙氏嫁與靳雄為妻,離她的娘家趙陳氏家不遠,乾隆二十五年六月初四日下午,靳趙氏哭到趙陳氏家。原來她丈夫靳雄出門去了,與他丈夫一起撐船的同村人景三春見趙氏正敞著懷喂孩子,看四下無人后,假裝引孩子玩,走到趙氏身邊調戲,趙氏就大聲喊罵起來:你是什么東西,敢來把我調戲!鄰居聽到哭喊聲趕到趙氏家中問其情由,趙氏也不言語,哭到娘家,趙陳氏勸她先回家,因為家里還有孩子。趙陳氏把這事告訴女婿靳雄,兩人去找景三春,后者已經躲起來了,沒有找到。“下晚回家,不想已經服鹵死了”。清代官員認為應旌表該婦女,“趙氏一經調戲,即矢志捐軀輕生重節(jié),貞烈可嘉,旌表以維風化?!?《題為審理高郵州民景三春調戲靳趙氏致羞忿自盡一案依律擬絞監(jiān)候請旨事》,乾隆二十六年二月初四日,檔號:02-01-07-307-071-0682。

      由于當時社會性別失衡,家中男子因生活壓力外出傭工等時,婦女缺乏外在的安全環(huán)境,容易遭受侵犯。清代法律鼓勵婦女遭到調戲即輕生自盡,“重節(jié)輕生”的婦女會受到官府旌表,那些因調戲婦女而致命案的男子則會受到嚴懲。董有成赴琉璃鎮(zhèn)賣炭外出,有本村鹿萬忠前赴伊家,推門入室,用言語向伊妻楊氏調戲,伊妻羞忿難堪,于乾隆四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夜間乘伊睡熟,在鹿萬忠門首樹上自縊身死。據(jù)董有成的兄弟口供稱:到傍晚時候哥子賣炭回家,嫂子向他說了,哥子說這是丑事,不要聲張罷。嫂子只是啼哭,飯也不吃,不料到二十三日夜里嫂子就到鹿萬忠家門首樹上吊死了。最后鹿萬忠依例“但經調戲本夫羞忿自盡者”被判“絞監(jiān)候,秋后處決”,而楊氏“因被鹿萬忠調奸不從,捐軀名志,洵屬節(jié)烈可嘉獎,應請旌表以維風化,以慰幽魂?!?《題為審理磁州民人鹿萬忠調戲董有成之妻致其羞忿自盡身死一案依律擬絞監(jiān)候請旨事》,乾隆四十一年十月三十日,檔號:02-01-07-307-081-2582。

      可以看到,楊氏在這一案件中并非直接選擇自殺,她告訴了她的丈夫,但他的丈夫因為覺得自己的妻子遭到調戲畢竟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丑事”,如果傳出去,自己也會覺得丟失臉面,因此他選擇隱忍。楊氏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只能選擇自殺來證明自己的貞節(jié)。婦女自殺后,調戲者遭到了嚴厲的懲罰,而婦女的貞節(jié)則獲得了證明。

      這樣的案例在18世紀很常見,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被羞辱的婦女選擇十分有限。遭到調戲在婦女看來是一種羞辱的事情,由此心生的怨氣,但無法釋瀉,在這樣的情形之下直接選擇自殺。除直接選擇自殺外,也可以采取其他的選擇,比如告訴丈夫、家人等,希望家人去找調戲者以還清白,但家人礙于“丑事”不可外揚的擔憂,往往很少去找調戲者,對婦女不要聲張,或者即使去找了調戲者,但調戲者并不承認;婦女也可以報官,但又因缺乏證據(jù),也很難奏效。心生“羞忿”的婦女為證明自身清白最終只能選擇自盡。

      而婦女自殺,不僅證明了自己的貞節(jié)和清白,自殺事跡也會被地方政府廣泛宣揚,目的是維持社會風化。婦女獲得旌表,對地方官而言,亦可顯示“教養(yǎng)”成績,這在社會中卻造成了婦女激烈輕生的風氣,婦女甚至可能會因為一句調戲的話就采取自殺行為。

      與之相比,即使是守節(jié)數(shù)十年也未必能獲得清代官府的旌表,這在社會上無疑強化了對婦女自殺的鼓勵。“吳氏于順治十三年嫁與文沅為妻,至康熙十九年文沅身故,吳氏至康熙五十四年始亡,計其守節(jié)之年雖有三十余載,而文沅故時吳氏之年已逾三十之外,實與旌表之例不符?!?《題為安徽省休寧縣故民汪文沅之妻吳氏守節(jié)年例未符毋庸旌表事》,乾隆六年十二月二十日,微縮號:02-01-03-07-061-0456。吳氏即使是守節(jié)三十余年,但因為她的丈夫死時她已經三十余歲了,因此無法獲得旌表,由此也可以看到清朝對旌表規(guī)定的嚴苛。

      因此,婦女遭到調戲時有兩種選擇:要么是“調戲成奸”,一旦奸情泄露就將遭受到法律的懲罰;另外一種即是反抗不從,這又可分為自殺和不自殺。若婦女不自殺,為證明其清白,婦女求助家庭,但家庭往往礙于“丑事”不可外揚的擔憂,婦女因“羞”生“忿”,當“忿”無法釋懷而自盡(這類情形很多);若求助法律,不僅難以達到清代法律的證據(jù)要求,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方式也不能完全證明婦女的清白,反倒容易“丑聲外揚”,遭到戲辱的婦女的“忿”仍然無法消除。筆者搜集到的檔案顯示很少有婦女曾專門因遭到調戲而求助于法律的。相反,婦女若遭調戲即“羞忿自盡”,即可達到以下“效果”:一是可以證明婦女的清白;二是獲得政府的旌表,婦女家庭獲得獎賞,自殺婦女得以建祠設位,地方政府官員為顯示“教養(yǎng)”成績,也以此作為地方榮譽;三是“調戲者”會依照清代法律判處“絞監(jiān)候”,達到懲罰的目的,只不過代價卻是遭調戲婦女失去了生命。

      2.法律對婦女守貞的保護

      清代規(guī)定對守節(jié)達到一定年限的孀婦進行旌表,這對清代社會的婦女而言,當然是莫大的榮譽?!洞笄鍟洹份d:“各府、州縣建節(jié)孝祠,祠外建大坊,應旌表者,題名其上。身后設位祠中,由督、撫、學政會題,取具冊結送部。其在部呈請者,由部行查,督、撫覆咨,題準令地方官給銀三十兩建坊。如奉有御賜詩章、匾額、緞匹,由內閣交部發(fā)齊督、撫,行地方官給領。節(jié)婦不論妻妾,自三十歲以前守節(jié)至五十歲,或年未五十身故,其守節(jié)已及十五年,俱準旌表。”〔3〕那些婦女的姓名和事跡,由地方政府一直上報到中央,之后作為維護風化的典型進行旌表。

      旌表在傳統(tǒng)時代則具有重要地位,代表皇帝的榮典,無論對婦女而言,還是對她的家人以及地方政府而言,都是極為榮耀之事?!按祟惻品换蚺茦悄擞傻弁踔罕矶⒄?,中國素以旌表為維持社會風教上極重要者,為皇帝榮典之一者,不只為歷代所重,即于民間,亦以受旌建坊為無上之榮焉?!薄?〕婦女旌表在當時的基層社會產生了廣泛影響,甚至直到民國時期,游歷中國的日本學者小竹文夫曾因見清代旌表遺跡,心生感慨而寫道:“旅行中國者,于各處城邑鄉(xiāng)村或郊外墓表之前,見其遍立前代遺物之旌表之牌坊及牌樓。其年久者,石柱或傾倒于碧草間,使旅人興滄海桑田之感。亦有雖已黝黑而儼然如故者。尤于較新者,于中國市鎮(zhèn)鄉(xiāng)村生活中,現(xiàn)出其不調和,似夸其華美之石材,壯麗之雕刻而矗立道周?!薄?〕在當時社會中形成了一種極端重視貞節(jié)的風氣。

      清代法律并不干涉寡婦改嫁,但寡婦若改嫁后就失去了其在夫家的財產處理權,*關于婦女的財產,可參閱白凱(Kathryn Bernhardt):《中國的婦女與財產:960—1949》,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蘇成捷(Matthew H.Sommer),“The Uses of Chastity:Sex,Law,and the Property of Windows in Qing China,”in Late Imperial China,Vol.17,No.2,December 1996.同時清代法律鼓勵寡婦自愿守節(jié),任何違背寡婦意愿強逼改嫁的應遭受懲罰,這使得婦女極為重視貞節(jié);但寡婦自愿守節(jié),貧窮的夫家人就要承擔提供寡婦生活物資的經濟負擔,加上當時社會性別嚴重失衡,未娶妻者不一定都特別貧困(比如有諸多案件提到交付的彩禮錢已達到數(shù)十兩,想必一個處于糊口的男子難以拿出這些銀兩),于是在財禮的誘惑下,夫家更容易采取威逼寡婦改嫁的抉擇,而寡婦自盡不僅能夠守節(jié),而且能夠獲得政府的旌表,那些“逼迫孀婦改嫁者”也會因此而遭到懲罰。在貞節(jié)道德和嚴峻現(xiàn)實夾縫中的婦女容易采取自殺,因為在她們看來,貞節(jié)比生命更重要,在無法實現(xiàn)守節(jié)的心志下,只能選擇自殺。

      比如,詹人璧胞侄詹伯章病故,遺妻劉氏孀守。詹人璧每月給錢,貼補用度。后因詹人璧家中日漸困難,無力資助,劉氏漸出怨言。詹人璧考慮劉氏難以終守,就勸劉氏改嫁,劉氏剪發(fā)不從。詹人璧因貧難養(yǎng)贍,立意將劉氏改嫁,捏稱劉氏自愿改嫁,托陳鳴岐媒合,覓得娶主孫萬貴,抬轎往娶。后尚未成婚,劉氏不甘失節(jié),乘間投繯殞命?!?〕

      再如,陳玉隆長子陳富于乾隆三十一年身故,遺媳彭氏年甫十八,并無生育。陳玉隆以彭氏年輕,恐難終志,與彭氏表兄王起義商議遣嫁,王起義希圖媒金,兼可分潤財禮,從中慫恿。陳玉隆即托王起義代覓人戶,后陳氏不甘失節(jié),十九日乘李氏歸家,投繯殞命?!?〕

      盡管清代法律規(guī)定“孀婦自愿守志而母家夫家搶奪強嫁者,各按服制照律加三等治罪,其娶主不知情不坐,知情同搶照強娶律加三等,未成婚婦女聽回守志,已成婚而婦女不愿合者聽如孀婦不甘失節(jié)因而自盡者,照威逼例”*《大清律例》第十卷。,但法律檔案中顯示這些婦女在自殺之前并未曾求助于法律。即使求助于法律,清代政府因此保護孀婦的守節(jié)心志,但處于糊口經濟的現(xiàn)實境遇下,婦女守節(jié)仍會面臨諸多關涉生存的現(xiàn)實問題,我們能從法律檔案中看到許多處于底層社會中的孀婦掙扎在生存的邊緣。加上法律的一再鼓勵,許多孀婦為守節(jié)最終選擇自殺,如黃氏因劉澤遠強嫁不從,自刎身死,黃氏死后獲得旌表,“該撫轉行該地方官給銀三十兩,聽本家自行建坊,其該縣節(jié)孝祠內設牌之處照恩詔定例遵行?!薄?〕

      3.法律對違背貞節(jié)道德行為的懲罰

      在注重貞節(jié)倫理的社會中,婦女的犯奸行為對其家人而言,是一件“沒法見人”的事情,容易造成其家人自殺?!罢饾煽h沈維城遇無服族叔沈燦文之妻凌氏在場乘涼,彼此聞談遂誘成奸,后凌氏因奸敗露,羞愧自縊。沈燦文控縣差拘候訊,沈維城母紐氏以伊子犯奸釀命,恐干重罪,又見與其有訟嫌沈氏私自談論,生氣即于二十二日夜?jié)撝辽蚴霞邑i屋投繯斃命。沈維城‘合依子孫因奸因盜以致父母憂忿自盡者,照子孫過失殺父母例’,擬絞立決”。*《題報蘇州府震澤縣民沈維城與沈凌氏通奸敗露致氏自盡擬絞立決事》,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初七日,檔號:02-01-07-1467-001.這里有兩位婦女選擇自殺,凌氏與沈維城之間的奸情敗露,在當時一種極端重視貞節(jié)道德的社會環(huán)境中,前者因為覺得羞愧,也要面對道德和法律的雙重壓力,因此選擇自殺。沈維城的母親得知兒子犯奸,又看到別人在談論此事,一方面覺得非常羞愧,另一方面也擔心自己因為兒子的行為要承擔重罪,在羞愧與恐懼中選擇自殺。

      在這一類婦女自殺的情形中,多數(shù)是一些“通奸”案件。如前所述,婦女的犯奸行為如果被告到官府,就將遭到懲罰,婦女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又“懼”又“愧”,不僅會遭受到法律的懲罰,而且將背負著“污名”生活,婦女就有可能采取自殺的行為。王成學同兒子王鐸在望都縣傭工,王鐸母親王丁氏聽其侄子丁全孝說二十八日晚上他撞見了丁青山從她兒媳劉氏家里走出,丁全孝喝問了一聲,丁青山就跑了。第二天王丁氏問過兒媳劉氏,后者并沒有言語。等到王成學父子都回來,王丁氏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他們父子,王鐸走去向劉氏查問,劉氏說是丁青山們走來輪奸她(后查清事實是劉氏與丁青山通奸),王鐸把這件事情告到縣衙,不料劉氏就上吊死了。*《題為直隸束鹿縣民丁青山與王劉氏通奸敗露致氏自盡并奸夫之祖畏累自縊議準絞立決事》,乾隆三十六年三月二十四日,檔號:02-01-07-1177-003.劉氏見其夫要去報官,這就意味著劉氏的“奸情”有可能暴露,如果確實屬實,劉氏就將遭受嚴厲懲罰。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劉氏因為懼怕法律的懲罰而選擇自殺,這樣的她犯奸的行為因此就不會追究了,只不過這樣的代價是付出生命。

      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犯奸的婦女被發(fā)現(xiàn)后首先要面對丈夫的壓力。廣東歸善縣民陳亞扁與駱亞受鄰村熟識,長相往來,陳亞扁之妻邱氏與駱亞受素不避忌。乾隆四十九年陳亞扁自外傭工回家撞遇,駱亞受在房內摟抱伊妻邱氏調笑,隨即上前捉拿駱亞受,駱由窗門跳出,陳亞扁向邱氏詰出奸情,叱罵欲毆,鄰人謝煌訓、魏廷俊勸止,邱氏因奸情敗露服毒身死。*《題為廣東歸善民陳亞扁妻與駱亞受通奸敗露致氏自盡砍傷駱亞受身死議準絞監(jiān)候事》,乾隆五十一年七月十八日,檔號:02-01-07-1739-007。

      清代對犯奸案很重視,婦女犯奸即使“羞愧自盡”,也應該按照法律上報官府,否則的話婦女的夫家人也會受到政府的懲罰。徐榮祥系徐榮發(fā)胞兄,徐榮發(fā)娶妻王氏,徐榮祥向在徐榮發(fā)前間樓上住歇。嘉慶四年六月初九日徐榮祥與王氏調戲成奸后,遇便宣淫。有一次王氏與徐榮祥行奸被徐榮發(fā)看破,于是斥訾王氏的不是。徐王氏用刮布小刀自抹咽喉身死,徐榮祥畏懼赤身跑避。徐榮發(fā)顧惜顏面,詭稱徐王氏因夫婦口角輕生自盡,買棺殮埋。經縣訪獲犯,詳審,供認不諱。徐榮發(fā)被嚴厲懲罰。*《題報孝感縣人徐榮祥與弟媳通奸敗露致氏自盡擬絞立決事》,嘉慶七年六月二十四日,檔號:02-01-07-2135-01。

      婦女因為奸情自殺,這一類案件也“不準私和”,因為在地方官員看來,因奸釀命是嚴重的案件。比如一份來自四川巴縣的檔案:宋友章的妻子馮氏與周紹基通奸,周紹基的妻子張氏與馮氏爭吵,馮氏因此自殺。宋友章的母親因為家里貧苦,而且年紀超過了六十歲了,“不愿拖累,愿具悔結”,馮氏的娘家人也是希望如此。但地方官員當堂駁斥:因奸釀命,豈容私和請息。因此堂批:“不準結,擲還!”他認為這樣的行為“殊屬冒昧可惡!”〔9〕可以看到該地方官對于犯奸的行為極為厭惡,更何況由此還引發(fā)命案,因此這樣的行為堅決不能悔結。

      正如一位刑部官員所認為的那樣,犯奸的行為應該遭受懲罰,“蓋名節(jié)乃舉世所重,奸淫為惡之首”,因此要“懲邪淫而維風化!”〔10〕在他看來,法律應該通過懲罰這些犯奸者,在社會中造成一種壓力,才能有效維持社會的風化。

      總體來看,清代法律懲罰犯奸的婦女,使婦女犯奸的行為暴露后,要面臨法律的懲罰,還有夫家人以及習俗的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犯奸婦女因又“羞”又“愧”又“懼”,便趨于采取自殺行為。

      從以上可以看到,清代將對婦女的貞節(jié)道德限制納入法律中,法律鼓勵婦女在貞節(jié)道德遭到侵犯時應極力反抗,以證明清白;法律將對婦女的利益保護與貞節(jié)道德密切聯(lián)系起來,那些遵守貞節(jié)道德的婦女可以獲得法律的保護,反之,若沒有遵守法律所鼓勵的貞節(jié)道德,法律則不保護;法律對違犯貞節(jié)道德的行為進行懲罰,使得那些婦女面臨諸多壓力。道德法律化使婦女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中,選擇極為受限,諸多趨于自殺。

      法律對婦女的“滯后的道德要求”對婦女自殺造成諸多影響:當婦女遭到侮辱就會由“羞”致“忿”,無論侮辱輕重,“忿”無法從內心釋瀉,同時也為了“清白”而舍棄生命;即使在生存的邊緣苦苦掙扎,也應該追求忠貞,這是底層社會孀婦的生存動力之一,當這樣的追求遭到威脅而無路可走,則選擇以死明志;“犯奸”對婦女和她的家人而言是一件恥辱和丟人的丑事,婦女犯奸被發(fā)現(xiàn),由“羞”生“愧”,因為“內心羞愧沒法見人”而選擇自殺。

      現(xiàn)在:“超前道德”的法律實踐與婦女自殺

      隨著傳統(tǒng)社會的制度理念和意識形態(tài)全面崩潰和解體,以父系家庭為基本構造的中國傳統(tǒng)法律轉變?yōu)橐浴皺嗬恕睘橹行牡默F(xiàn)代法律;作為“禮”的重要內容的道德主義和身份差別從現(xiàn)代法律中退出,傳統(tǒng)社會中的身份、家族和團體的支配亦被摧毀;傳統(tǒng)社會中道德教化作為對基層社會的控制方式的一套保證體系如鄉(xiāng)約和旌表制度以及士紳和地保等階層群體,因無法應對西方的強烈沖擊和全面的社會變遷而漸被拋棄。*參見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范忠信等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 張仲禮:《中國紳士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蕭公權:《中國鄉(xiāng)村:論十九世紀的帝國控制》(英文版),《蕭公權文集》(六),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中華書局,2000年,尤其是第十五章以及第312-317頁。但是,傳統(tǒng)的對婦女貞節(jié)道德嚴格限制的法律被廢除后,并不意味著婦女自殺問題就能獲得解決。

      民國時期,盡管在法典層面婦女比以往獲得了更多的權利,但鄉(xiāng)村基層社會中,過去的一套規(guī)則和習俗仍然延續(xù)著,在一些情形下,新的法律因為沒有考慮到社會實際,在法律實踐中,與以往相比,反倒損害了婦女的利益。比如在繼承法方面,正如白凱(Kathryn Bernhardt)所指出的,清代法律確定了孀婦可在侄子中選擇“愛繼”侄子,且優(yōu)于“應繼”侄子;國民黨法律則完全廢除承祧制度,確定婦女與男子同樣的繼承權,但在農村實際生活中,新法律的作用十分有限,新的法律看似保護婦女的權利,實際上則是對婦女原有權利的損害?!?1〕

      更多的情形是,新的法律在諸多方面并未對鄉(xiāng)村社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婦女在鄉(xiāng)村社會中的處境并未發(fā)生非常明顯的改善,民國的法律變革對鄉(xiāng)村社會的影響與城市相比則是很緩慢的。鄉(xiāng)村社會激烈的變化要等到中國共產黨進入后才發(fā)生,革命不僅改變了社會結構,也改變了民眾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中國共產黨主張男女平等,努力改變婦女被壓迫的境遇。但是,悖論的恰恰是,法律對婦女超前的道德追求帶來了一個未能預料的后果:婦女自殺比以往更為普遍。

      1.法律對“激進性別平等”的追求與對離婚的鼓勵

      中國共產黨在早期革命動員過程中就認識到婦女的重要地位,注意發(fā)揮婦女作為“半邊天”的作用。最為有名的是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專門提到推翻“夫權”的重要性,在他看來,“中國的男子,普通要受三種有系統(tǒng)的權力的支配,即:政權、族權、神權。至于女子,除受上述三種權力的支配以外,還受男子的支配即夫權。這四種權力——政權、族權、神權、夫權,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四條極大的繩索。”〔12〕

      中國共產黨重視通過制定法律以動員婦女參加革命,激進的性別平等理論在中共爭取政權的過程中有明顯的體現(xiàn),并通過法律的方式將其確認,尤其是在婚姻法方面。黃宗智曾指出此種激進的性別平等法律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早在“江西蘇維埃根據(jù)地時期頒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第九條就宣布‘確定離婚自由。凡男女雙方同意離婚的,即行離婚。男女一方堅決要求離婚的,亦即行離婚,’這樣的法律遠較西方國家激進,西方國家直到60年代才開始實行無過錯離婚?!薄?3〕

      正如費孝通當時就已經注意到的法律制定與法律在社會中的效果之間的復雜關系,脫離社會實際的激進性別平等的法律不僅不會解決問題,反而會制造諸多問題,法律制定的目的會與法律實際效果產生嚴重的背離。盡管他是以民國政府的繼承法為例,“在親屬組織中,目前法律對財產繼承問題的規(guī)定似已成為兩性不平等的實例。一旦男女平等的思想被接受,這樣的規(guī)定將產生一種修改單方親屬原則的行動。正如我要說明的,財產的繼承是兩代人之間相互關系的一部分。供養(yǎng)老人的義務,落在子女身上的社會里。在目前父居家庭的婚姻制度下,女兒和兒子不能分擔同等的義務。因此,雙系繼承與單方立嗣相結合將形成兩性的不平等。從這一點來看,立法的后果顯然與期望是背道而馳的?!薄?4〕這樣的問題同樣發(fā)生在同時期江西蘇維埃時期中共激進的婚姻法實踐中。

      此種激進性別平等的法律因與社會實際沖突明顯,在實踐中遇到諸多問題。首先是對于農民而言,“婚姻方面的花費相對于農民的收入而言,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一生只負擔起一次,允許婦女自由而言,對于農民家庭而言是很嚴重的打擊?!逼浯?,對于紅軍戰(zhàn)士而言,因為長期在外,妻子更容易離婚,“這顯然威脅到當時紅軍戰(zhàn)士對妻子的主張權,這將進而威脅到中共的政權基礎?!绷硗?,因為離婚過于自由,“會使得一方面男性黨員借口妻子政治的落后,實際想與來自城市的女同志結婚”。〔15〕而且婦女也可以借婚姻自由,實際上想與干部結婚。正是在諸種現(xiàn)實尤其是從中共革命政權的穩(wěn)定性方面的考慮,要獲得紅軍士兵和農民對革命的支持和擁護,“中共的激進的性別法律很快從激進的立場中撤退”?!?6〕

      但是,這種激進平等性別的思維因與中國共產黨公開宣傳的“廢除封建婚姻”的口號具有一致性,后者不會根本背離其政治訴求,所以在取得政權后進行的貫徹婚姻法運動中得到更為直接的體現(xiàn),但是造成的一個嚴重后果是大量的婦女(1950-1953年每年約有7-8萬名)遭到殺害或自殺。〔17〕

      1950年新的《婚姻法》目標是“廢除封建婚姻”,在原則部分首先指出,新的婚姻法要“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而且也專門強調“禁止重婚、納妾,禁止童養(yǎng)媳、干涉寡婦婚姻自由、任何人藉婚姻關系問題索取財物”,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權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p>

      新的婚姻法促進了婦女權利意識的覺醒,這一時期離婚案件激增,婦女紛紛要求廢除封建婚姻,主動要求離婚。如北京市人民法院374件判決離婚的案件中,女方單獨提出的有222件;〔18〕河南省僅商丘地區(qū),“據(jù)1951年上半年不完全統(tǒng)計,共發(fā)生婚姻案件達1854起,1953年貫徹《婚姻法》過程中, 商丘市一個市即發(fā)生各種家庭糾紛案件104起, 婚姻案件123起,離婚案件108起?!薄?9〕筆者在蘇北邳州縣檔案館也發(fā)現(xiàn)這一時期離婚案件占法院處理案件的絕大比重。

      新《婚姻法》的貫徹實施在鄉(xiāng)村社會則遭到廣泛的抵制和反抗,婦女提出離婚的主張與當時社會的實際情況存在著嚴重的沖突。新的《婚姻法》鼓勵婦女選擇離婚,但在實踐層面并未建立起保護婦女權利的常規(guī)機制,這一方面使婦女的離婚訴求無法達成。比如,“蘇北有一個童養(yǎng)媳遭到婆家的毒打后去找鄉(xiāng)指導員訴說,但這位鄉(xiāng)指導員卻敷衍道,自己也并沒有什么辦法”;〔20〕“河南省洛陽縣被殺、自殺婦女中,有百分之五十是因為鄉(xiāng)(村)干部不給她們開離婚或結婚的介紹信而死的。綏遠省固陽縣五區(qū)婦女王鳳英因受虐待要求離婚,村干部不給開介紹信,她要求保護,干部也不理,結果在回家途中即被她丈夫王拴虎殺害?!薄?1〕

      當時干部并未積極執(zhí)行新的婚姻法,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新的《婚姻法》因為廢除的舊式婚姻范圍過廣,在基層社會遭到廣泛的抵制??梢韵胍?,多數(shù)農民的婚姻都屬于“封建婚姻”,而且如前所述,在婚姻方面的花費對于他們而言是很大的支出,若是村干部輕易批準離婚,肯定會遇到鄉(xiāng)村民眾的諸多壓力和抵制。

      另一方面,婦女受新婚姻法的影響,提出離婚主張,導致家庭矛盾進一步激化,可能在家庭中會遭受更為嚴重的壓迫,不少婦女因此選擇自殺。比如,“福建省惠安縣在婚姻法實施后一年半的時間120多位婦女因不堪家庭的虐待而被逼自殺,婦女陳康約了同樣遭受家庭虐待的婦女陳尾娘、陳哭嚇等集體投河自殺。所幸被人及時發(fā)現(xiàn)只溺死了陳哭嚇一人,但陳尾娘仍在1950年9月間上吊自殺?!薄?2〕

      激進的性別平等法律的問題在于:一方面,法律對婦女的超前道德追求,與社會實際不一致,因此遭到了諸多抵制,實行起來困難重重;另一方面,它同時又喚起了婦女強烈的性別平等的意識,在婦女強烈的性別平等意識與極為有限的現(xiàn)實選擇之間的沖突中,婦女大量趨于自殺。

      2.道德制約力的弱化與變動的家庭結構

      當代中國與以往相比,無論是在法律層面還是社會層面,都提高了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帶來了家庭關系結構的變化,但出現(xiàn)了另一個問題,老人在家庭中逐漸居于弱勢,而且社會上開始出現(xiàn)一些遺棄、不贍養(yǎng)老人的問題。甚至,1980年《婚姻法》2001年修正時特意增訂“保護老人的合法權益”?!?3〕而法律中強調對老人群體的保護,恰也說明社會中關于老年人的保護已成社會問題,老年婦女顯然也包含其中。由于被遺老、子女不養(yǎng)老或婆媳矛盾等,老人尤其老年女性自殺現(xiàn)象增多。

      關于當代中國自殺問題的調查研究已經積累了一定數(shù)量的成果,使我們一定程度上能夠看到基層社會中家庭關系和婚姻關系引起的自殺案件的嚴重程度。陳柏峰對湖北六個村落的調查顯示出老人自殺現(xiàn)象的嚴重性,比如,他提到最初當向村民們詢問是否存在老年人非正常死亡的情況,村民們的回答居然是“我們這里就沒有正常死亡的老年人!”〔24〕景軍、張杰等學者也提到類似的事實,“中國農村的自殺問題往往與家庭矛盾纏繞在一起,而家庭矛盾的焦點之一即是婆媳關系,家庭矛盾中有相當一部分原因在于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例如夫妻間的從屬地位以及婆媳關系等?!薄?5〕劉燕舞則通過對7省34村的質性訪談而獲得的1980年-2009年間604例農民自殺的死亡案例數(shù)據(jù)分析,質疑景軍等學者主張的農村人口遷移引起的自殺率下降的觀點,劉認為當前農村的自殺率仍呈顯著上升的趨勢,青年人自殺率的下降與老年人自殺率的上升并行不悖的存在于當前鄉(xiāng)村社會,青年女性自殺率的下降拉低了青年人整體自殺率,但老年人自殺率的上升則拉升了農村的整體自殺率,他認為決定此種面貌的主要因素并非女性遷移,而是代際變動與農村離婚的加速。〔26〕

      在當代基層社會,與父母提前分家成為解決家庭問題的普遍方式,家庭主義進一步弱化。閻云翔根據(jù)在下岬村的經驗,從分家的習俗中討論家庭政治中道義與經濟的關系,在他看來,經濟改革使得農村家庭重新作為生產單位的同時也鼓勵了個人財產觀念的發(fā)展,促使年輕人要求提前分家。〔27〕但是,分家之后并不意味著家庭問題就能獲得解決。筆者自己關于基層的調查發(fā)現(xiàn),即使分家之后,母家庭與子家庭之間也會存在著諸多聯(lián)系。一方面,對獨立人格價值的強調使得年輕的夫婦更容易分家,在他們看來,自己過日子會比較順心,經濟方面也可以免于糾葛,尤其是多數(shù)年輕婦女都表達出自己希望分家單過的想法,在她們看來,平時接觸多了總會容易產生矛盾。但另一方面,無論在法律義務、情感紐帶還是共同財產等方面又使得與母家庭有各種聯(lián)系,在二者的拉鋸中就容易產生沖突。

      代際沖突與老人在現(xiàn)代家庭結構中的弱勢地位越來越突出。黃宗智20世紀80年代于華陽橋鎮(zhèn)的調查研究中就已經指出家庭結構的變化,“解放前當媳婦的在村內處于最底層,在婆婆的擺布下生活,不少村民說,過去媳婦總是家里第一個起床做飯,現(xiàn)在這些都由婆婆來做了,年輕婦女不會像以前的媳婦那樣容易被擺布?!薄?8〕而且老人年紀越大,就越有可能受到已婚的兒子或者兒媳的虐待,閻云翔曾舉出了一個案例:“兒媳婦在與老人的一次沖突中,從后面一把抓住公公,將公公的頭往家具上撞了好幾下,老人頭上身上到處都是傷,最后只好將兒子告上法庭,法庭很快判兒子媳婦虐待老人,但正如村里人預言的一樣,法庭上的勝利并沒有帶給老人幾天好過的生活,因為還是幾個兒子互相推諉或宣布斷絕父子關系,老人被安排住在一個破房子里。”〔29〕筆者自己關于基層的訪談也注意到了老人自殺現(xiàn)象。一例是因婆媳之間的爭吵,婆婆因而自殺;一例是女兒把母親的房子賣了卻不養(yǎng)老,母親因而自殺。

      此外,盡管法律規(guī)定禁止干涉婚姻自由,但在當代中國鄉(xiāng)村社會,實際干涉婚姻自由的案例并不少見,尤其是對老年人再婚的干涉。閻云翔在下岬村的調查就曾遇到這樣的案例,一位64歲的寡婦為了避免兒子不孝順以致老來無依靠的悲慘命運,決定不顧社會輿論再婚,反對最厲害的就是她的兒子和兒媳,因為他們覺得這非常丟臉,盡管寡婦最終再婚了,但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她兒子動員親友強迫她按照舊習俗舉行了侮辱性的寡婦再嫁儀式,實際上村里人都知道其實只是為了懲罰這位寡婦,奇怪的是村干部和當?shù)卣緵]有制止虐待老人的行為,哪怕是聽到村里人提意見,村干部也是裝聾作啞?!?0〕如果反觀歷史的話,則恰好相反,“1949年之前都是婆婆欺負媳婦,如果媳婦守寡想再嫁,婆婆就會用那些習俗來侮辱她。”〔31〕

      與城市民眾相比,農村老人的生活保障主要依賴于子女的贍養(yǎng),他們也因此更為重視與子女的關系,如果子女不孝順,帶給他們的傷害也會更嚴重,加上選擇受到諸多限制,因此容易趨于選擇自殺。

      在傳統(tǒng)時代,“道德法律化”使得違背道德的行為要面臨諸多壓力,道德約束有一套相應的保證機制,而當代中國社會道德對青年的約束力日益衰弱,道德漸從法律中退出,道德對個人行為的約束力缺乏外在保證,尤其是由于對個人利益的追求獲得前所未有的合法性,道德的約束功能進一步弱化。這與西方不同,道德從法律中退出后,宗教很大程度上承擔著道德教化的功能。中國實際的情形是,子女若不孝順,在實踐中也不會遭受到法律上的懲罰,道德約束缺乏外在保證。

      可以看到,當代中國鄉(xiāng)村社會家庭關系處于變動中。一方面,傳統(tǒng)的孝道在延續(xù)著,子女與父母之間的家庭情感具有相當?shù)捻g性;但另一方面,道德約束力也在日益消弱,老人漸成為弱勢群體,在個人主義與家庭主義的糾葛中,中國的家庭倫理也隨著法律與社會的變遷而發(fā)生改變。

      3.對個人權利的強調與婦女對權利的片面理解

      當代中國法律打破了傳統(tǒng)社會父權夫權統(tǒng)治、男尊女卑的思想。如憲法規(guī)定男女平等、婚姻法規(guī)定一夫一妻的原則,使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各方面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當代婚姻法律宣示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原則,婚姻自由包括結婚自由和離婚自由,前者是婚姻自由的主要內涵,后者是對婚姻自由的重要補充。此原則主要是為破除中國傳統(tǒng)社會余留的“婚姻乃父母之命”思想,防止發(fā)生“對于離婚者、喪偶者或老年人再婚,子女或家屬亦多有阻撓之例。此外還特別重申禁止包辦、買賣婚姻或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結婚索取財物,以符合社會主義的精神?!薄?2〕

      新近最高法院關于婚姻法中涉及房產的解釋進一步強化了個人主義的原則,如“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該不動產可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由父母雙方出資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該不動產可認定為雙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資額按份共有,當事人另有約定除外?!?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婚后購房的歸屬),2011年7月4日通過,自2011年8月13日起執(zhí)行。

      但這并非就意味著傳統(tǒng)穩(wěn)定機制的解體帶來的都是幸福生活。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家庭中的穩(wěn)定關系反倒因為父權的解體而變得脆弱,“父權作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家庭中的權力機構和穩(wěn)定機制被改變之后,夫妻之間的橫向關系成為家庭中最核心的關系,伴隨著自由愛情的強調,人們也更強調人格的獨立性,這樣就有可能使諸多本來并不激烈的沖突變得十分敏感,過去維護家庭基本穩(wěn)定結構的父權制度打破之后,并不是家庭地位的消弱,也沒有使今天中國人可以在家庭之外實現(xiàn)自己的美好生活,正相反,家庭政治變得更加復雜、微妙和不可預期。”〔33〕

      當代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的婚姻亦出現(xiàn)諸多問題。首先是如閻云翔指出的,基層社會的年輕人費盡了心思提高彩禮與陪嫁的數(shù)量,目的是最大限度追求自己的利益,這使得結婚費用越來越高,〔34〕甚至已經開始超出了大部分基層家庭的承受程度。

      其次,無論城鎮(zhèn)還是鄉(xiāng)村的離婚率都呈上升趨勢,1978年每二十對夫妻中只有一對夫妻離婚而且法庭也能處理其中半數(shù),但30年后的2008年,每五對夫妻中就有一對離婚,法庭處理的只是其中的百分之三十。戴慧思(Deborah Davis)將當代的婚姻出現(xiàn)的諸種新變化(婚姻趨于自愿訂立的合同關系、婚姻共同財產保護以及兩性關系嚴密監(jiān)控的弱化,高離婚率、高再婚率以及高結婚率是此“三大轉變”的結果)稱為“婚姻的私有化”。〔35〕這樣的趨勢在沖擊著既有的關于婚姻的諸多道德觀念,二者在交匯過程正在形成一種新的婚姻觀念。一方面,婦女在婚姻家庭中面對糾紛具有了多種選擇性,婦女提高了在家庭中的地位和權利意識,但另一方面,婚姻與家庭的不穩(wěn)定也同樣帶了諸多問題,比如,對當事人及其子女身心健康的消極影響等?!?6〕

      此外,忽略家庭本身的親密關系,過分追求家庭中的“個人期望”,當未達到時,就容易采取過激的非理性行為,典型事例是當代中國基層社會中因為家庭關系中的瑣事導致的相當數(shù)量的自殺案件。吳飛在田野調查中就遇到一個令人唏噓的案例:“一位剛結婚沒兩年的少婦,和丈夫非常恩愛,幾乎從不吵嘴,在她的陪嫁中,有一臺錄音機。有一天家里失盜,錄音機被小偷偷走了。這位少婦當時就在家中,卻沒有看到小偷進來,她的丈夫知道后,狠狠數(shù)落了她一番,責怪她看管不嚴。她覺得非常委屈,因為丈夫從未這樣對待過自己,于是一氣之下,喝下一瓶農藥死了?!薄?7〕

      筆者自己關于基層的訪談也注意到因家庭瑣事爭吵導致的婦女自殺較為明顯。比如,一位母親和女兒爭吵,女兒認為母親在嘲笑自己的長相,選擇自殺;另外一個案例是妻子因家庭瑣事與丈夫爭吵后,妻子選擇了自殺。

      涂爾干提出“集體情感”以解釋家庭中的自殺現(xiàn)象。他認為影響家庭成員自殺傾向的關鍵在“集體情感”,此種情感的強度取決于共同感受到這種情感的個人意識的數(shù)量,而家庭運轉的方式隨著人口的多少而變化,所以家庭成員的數(shù)量影響自殺的傾向,涂爾干的結論是家庭是避免自殺的強大因素,家庭的構成越牢固就越能避免自殺。〔38〕將“集體情感”的強度歸為人口數(shù)量,則并不能解釋傳統(tǒng)時代因受家庭壓迫自殺的現(xiàn)象,在人口多的家庭中,家庭成員出現(xiàn)自殺傾向的程度并不必然就會低。

      但是,“集體情感”的解釋力,在于突出家庭的穩(wěn)固性對避免自殺的重要意義。現(xiàn)代法律廢除了對婦女的道德壓迫,強調婦女權利和家庭成員地位平等,這使得婦女更為看重的是家庭中的“幸?!保蛉绱?,家庭關系變得不可預期,家庭缺乏穩(wěn)固性。核心家庭中,婦女處理的是夫妻之間以及和子女之間的關系,悖論的是,往往越是與親近的人反倒越容易產生矛盾,這亦可以理解,矛盾總是在接觸中產生,而越是親近意味著接觸得多。對于當代社會的婦女來說,令她們在意的是,家庭成員所做所言是否與自己期許的一致,當二者產生沖突時,就容易對家庭的穩(wěn)固性產生消極影響。

      可以看到,與傳統(tǒng)時代的法律相比,當代中國法律保護婦女的權利,提高了婦女在家庭中地位,婦女在遇到家庭沖突時的選擇也具有多樣性,比如在“感情破裂”時可以選擇離婚。問題的復雜性在于,家庭秩序中的婦女選擇自殺,感情往往并未“破裂”,一方面,她們極為重視和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另一方面,她們又對權利片面強調,在二者的糾葛中就容易趨于選擇自殺。

      結 論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以形式相對實體、理性相對非理性的方式構建出四種理想類型即形式理性、形式非理性、實體理性、實體非理性,并通過分析法律與政治、經濟、宗教等層面的關系及其與三種政治支配(家族和宗教、宗主父權封建制、現(xiàn)代法律官僚制)和權威類型(魅力型權威、傳統(tǒng)型權威、法理型權威)之間的互動,試圖證明西方法律對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作用并暗示整個社會“理性化”的趨勢。他認為形式理性類型法律具有系統(tǒng)性、邏輯一貫性及普適性的特點,因此,只有此類型的法律可以獨立于統(tǒng)治者意志及反復無常的環(huán)境與情形,而與之伴隨的具有形式化、職業(yè)化、專門化特征的近代理性官僚制與形式理性法律的統(tǒng)合則對整個社會理性化趨勢具有重要意義?!?9〕

      在他看來,基于演繹邏輯的“形式理性”理想類型具有兩方面的特點, 即通則化和體系化:從最初步的思維運作開始,把決定個案的各種典型理由化約成一個或數(shù)個原則即“法命題”;其次將所有透過分析而得的法命題整合,使之成為相互間邏輯清晰而非自相矛盾,尤其是原則上沒有漏洞的規(guī)則體系,使所有可以想見的事實狀況全都合乎邏輯地攝于體系的某一規(guī)范之下,以免事實的秩序缺乏法律保障?!?0〕韋伯強調形式主義理性法律,目的在于追求法律的“確定性”,使其外在于宗教、道德倫理、情感意志等因素,不受權力的干涉。

      但本文通過以上對婦女自殺問題的分析,可以看到,無論道德法律化還是法律的去道德化都會造成婦女自殺。本文一方面反思與此相關的當代中國大規(guī)模的移植形式主義法律的整體趨向,強調道德從法律中退出,以個人主義為基礎,追求法律形式主義,結合田野調查經驗說明此種法律類型同樣存在問題,當代中國基層仍是家庭主義和個人主義的長期拉鋸,個人主義為基礎的法律構造與現(xiàn)實并非完全契合。*閻云翔稱此變化趨向為“中國社會的個體化”,但實際上情形并非“個體化”所能概括,黃宗智認為當今中國社會的基本特征是家庭主義與個人主義的拉鋸。參見閻云翔:《中國社會的個體化》,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黃宗智:《中國的現(xiàn)代家庭:來自經濟史和法律史的視角》,《開放時代》2011年第5期。而權力和道德完全從法律中退出,家庭秩序中的公正將以何種形式尋求保證成為新的困境;另一方面,也著重批判“道德法律化”的做法,認為這實際上造成了婦女過度的道德壓力。因此,本文主張對道德進行具體區(qū)分。

      首先,根據(jù)社會維度,區(qū)分“道德的法律實踐”的兩種類型,即“滯后的道德”與“超前的道德”,實際上,二者都會造成婦女趨于自殺。前者將對婦女的貞節(jié)道德要求通過法律的方式確立,具體包含三種機制:法律鼓勵婦女貞節(jié)道德受到侵犯和懷疑時選擇自殺;法律積極保護守節(jié)的婦女;法律同時懲罰違犯貞節(jié)道德的行為,在這樣的社會中,婦女因選擇受限而趨于自殺。后者則追求超前的道德,包括法律對激進性別平等的鼓勵;道德從法律退出后,道德失去外在保證,道德約束力的弱化;法律對權利的強調導致實踐中婦女對權利的片面理解,“超前的道德”與社會實際也存在諸多沖突,同樣造成婦女自殺。因此,從法律的角度而言,法律應該根據(jù)社會的具體實際調整對民眾的道德規(guī)定,融合權利與道德。

      其次,應該區(qū)分“善的道德”與“惡的道德”,并將后者從法律中排除,依據(jù)的原則可以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黃金準則”,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傳統(tǒng)時代的婦女自殺是因為婦女受到法律的道德壓迫,比如,婦女在家庭中的結構性不公地位,以及對婦女行為進行的諸多道德限制和約束,而對婦女的道德壓迫顯然違背了儒家自身所提倡的準則。而在當代中國社會中,道德約束力衰弱后導致老年人的弱勢地位、對個人權利的片面理解導致對家庭親密關系的忽略亦同樣違背了這一準則。而實際上此準則對于基層社會民眾而言,具有兩種理解:一種是“如果別人這樣對你,你會怎么樣?”另一種是“如果我這樣做了,別人會怎么看我?”

      最后,中國的婦女自殺多發(fā)生在家庭領域中,現(xiàn)代法律應重視處理與這一獨特領域的關系。如前所述,對自殺者不懲罰,并不意味著國家不應積極從外部幫助民眾實現(xiàn)“家庭幸福”。家庭關系的特征在于親密關系,但它亦存在著不同于公共領域的競爭關系,道德法律化與法律去道德化顯然都無法重構法與家庭價值的關系,也恰因如此,在實踐中也造成了諸多問題。黃宗智已經指出,目前理論資源和意識形態(tài)在這一問題上有一個明顯的誤區(qū),那就是“于現(xiàn)代主要社會科學理論以及中國當前的現(xiàn)代化主義意識形態(tài)認為,伴隨現(xiàn)代經濟發(fā)展,以家庭為主要單位的小農生產將被個體的產業(yè)工人所取代,其三代家庭也將會被核心家庭所取代?!钡珜嶋H上,無論在社會生活方面還是倫理情感方面,家庭主義與個人主義一直在拉鋸和糾葛中,“也恰是因為中國的實際與西方的差異,因此亟需建立另一種社會科學”?!?1〕本文著重指出的是,家庭作為中國社會社會的長期延續(xù)的基本單位,忽略這一給定現(xiàn)實會造成諸多問題,而現(xiàn)代法律應重視重構家庭價值,而這亦需要更加艱苦的論證。

      〔1〕〔3〕(清)陳培桂.淡水廳志〔Z〕.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清代臺灣方志叢刊(第二十八冊)〔Z〕.臺北遠流出版社,2006.389,389.

      〔2〕〔美〕盧葦菁.矢志不渝:明清時期的貞女現(xiàn)象〔M〕.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72.

      〔4〕〔5〕〔日〕小竹文夫.清代旌表考〔J〕.人文月刊,1936,3(1).

      〔6〕(清)祝慶祺.刑案匯覽(第七卷)〔Z〕. 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249.

      〔7〕〔8〕〔10〕(清)全士潮,張道源,等.駁案匯編〔Z〕.何勤華等點校.法律出版社,2009.55-56,63-64,686.

      〔9〕四川省檔案館.清代巴縣檔案匯編(乾隆卷)〔Z〕.檔案出版社,1991.88.

      〔11〕〔美〕黃宗智,尤陳俊.從訴訟檔案出發(fā):中國的法律、社會與文化〔M〕.法律出版社,2009. 前言6;〔美〕白凱.中國的婦女與財產:960-1949〔M〕.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12〕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A〕.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C〕.人民出版社,1991.31.

      〔13〕〔15〕〔16〕〔17〕〔美〕黃宗智.離婚法實踐:當代中國法庭調解制度的起源、虛構與現(xiàn)實〔A〕.經驗與理論:中國社會、經濟與法律的實踐歷史研究〔C〕.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89-290,290,289,292.

      〔14〕費孝通.江村經濟〔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9.

      〔18〕李方甜.對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貫徹與實施情況的再探討〔D〕.南京大學碩士論文,2015.

      〔19〕商丘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商丘市志〔Z〕.三聯(lián)書店,1994. 427.

      〔20〕許德珩.正確執(zhí)行婚姻法,消滅封建的婚姻制度〔J〕.新華月報,1951,(5).

      〔21〕中國青年報,1953-01-23.

      〔22〕福建惠安縣第九區(qū)怎樣宣傳婚姻法〔J〕.新華月報,1951,(10).

      〔23〕〔32〕王泰銓.中國法律通論(上冊)〔M〕.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624,623-624.

      〔24〕陳柏峰.代際關系變動與老年人自殺——對湖北京山六村的實證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9,(4).

      〔25〕景軍,張杰,等.中國自殺率下降趨勢的社會學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11,(5).

      〔26〕劉燕舞.中國農村的自殺問題(1980-2009)——兼與景軍先生等商榷〔J〕.青年研究,2011,(6).

      〔27〕〔美〕閻云翔.家庭政治中的金錢與道義:北方農村分家模式的人類學分析〔J〕.社會學研究,1998,(6).

      〔28〕〔美〕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xiāng)村發(fā)展〔M〕.中華書局,2000.301-303.

      〔29〕〔30〕〔31〕〔34〕〔美〕閻云翔.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中國村莊里的愛情、家庭與親密關系1949-1999〔M〕. 龔曉夏譯.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190,190-191,191,168.

      〔33〕〔37〕吳飛.浮生取義:對華北某縣自殺現(xiàn)象的文化解讀〔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57,45.

      〔35〕Deborah S.Davis , Privation of Marriage in Post-Socialist China ,ModernChina,2014,Vol.40 (6), p.551;Who Gets the House? Renegotiation Property Rights in Post-Socialist Urban China ,ModernChina,Vol.36 (5),pp.463-492.

      〔36〕李凌江,楊德森.離婚對當事人及子女心身健康的影響與心理干預〔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1,(5).

      〔38〕〔法〕埃米爾·迪爾凱姆.自殺論〔M〕.馮韻文譯.商務印書館,1996.206.

      〔39〕〔40〕〔德〕馬克斯·韋伯.法律社會學〔M〕.康樂、簡惠美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7-29,28-29.

      〔41〕〔美〕黃宗智.中國的現(xiàn)代家庭:來自經濟史和法律史的視角〔J〕.開放時代,2011,(5).

      (責任編輯:鄺彩云)

      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成果(編號:16XNH017)。

      2016-08-16

      趙劉洋,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學理論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猜你喜歡
      旌表貞節(jié)婦女
      貞節(jié)與權利——清代“強占良家妻女”條例研究
      法律史評論(2020年1期)2020-09-11 06:25:06
      清代朝廷孝行旌表探析
      ——以直省民人為中心
      良奸有別
      古代文明(2019年1期)2019-02-15 12:44:22
      明清宜荊地區(qū)旌表列女探析
      ——以方志為中心的考察
      《曹母張孺人節(jié)孝序》考釋
      當代婦女的工作
      視野(2017年4期)2017-02-15 19:33:28
      《婦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則
      海峽姐妹(2015年3期)2015-02-27 15:09:57
      衢州牌坊女性文化探析
      藝術研究(2014年3期)2014-08-29 23:43:32
      “貞節(jié)觀的嬗變與百年中國文學的性別敘事”專題研究
      春秋貴族女子的無奈與抗爭
      鸡泽县| 白银市| 晋城| 留坝县| 阳西县| 商河县| 平泉县| 海丰县| 景泰县| 阿图什市| 福贡县| 肇源县| 东平县| 惠来县| 金塔县| 盘山县| 全南县| 大理市| 富川| 棋牌| 讷河市| 天气| 崇文区| 乌海市| 万荣县| 松江区| 松溪县| 孟州市| 会昌县| 莱芜市| 定南县| 柘荣县| 清流县| 金湖县| 融水| 泗水县| 龙江县| 页游| 平度市| 东丰县| 大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