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吳敏樹與桐城派之關系

      2016-02-13 14:52:22呂坤鵬
      天中學刊 2016年4期
      關鍵詞:宗派桐城派歸有光

      呂坤鵬

      (廣東培正學院 人文系,廣東 廣州 510830)

      論吳敏樹與桐城派之關系

      呂坤鵬

      (廣東培正學院 人文系,廣東 廣州 510830)

      吳敏樹是晚清著名古文家,他因學習古文的路徑與桐城派相類而推崇歸有光、方苞,因與桐城派梅曾亮、曾國藩等人交往密切被同時代的人歸入桐城派的陣營。然而他本人卻表示不愿與桐城派為伍,原因是:他認為宗派是為文之大厄,對有意識地建立宗派的行為頗為反感;他學習古文越過桐城三祖直接學習歸有光,與當時的桐城派文人大有不同。吳敏樹這種獨立思考的精神和卓爾不群的態(tài)度,是他異于桐城派的關鍵。

      古文;宗派;桐城派;吳敏樹

      吳敏樹(1805—1873年)是晚清著名古文家,巴陵(今湖南岳陽)人。他在當時文名頗高,郭嵩燾曾經(jīng)盛贊其“湖南二百年文章之盛,推曾文正公及君”[1]1285。吳敏樹自幼好古文,熟讀經(jīng)書,尤其喜好歸有光之文。他進京應試期間,手錄《歸震川文別鈔》為梅曾亮等人激賞,以擅長古文之名盛傳于京師。同時代的人一般把他歸入桐城派的陣營,吳敏樹本人卻矢口否認,表示不愿與桐城派為伍。這種現(xiàn)象,頗為耐人尋味。吳敏樹與桐城派,到底是貌合神離,還是殊途同歸?帶著濃厚興趣和種種疑問,筆者展開了一番探究。

      同時代的人為何把吳敏樹看作桐城派呢?這與當時的文壇狀況以及吳敏樹個人的交往大有聯(lián)系。

      第一,吳敏樹學習古文的路徑與桐城派頗為相似,都是由歸有光上溯至歐陽修、曾鞏、韓愈而遠宗《史記》《漢書》。吳敏樹在《與筱岑論文派書》中對于桐城派的古文取徑有精辟的論述:“今之所稱桐城文派者,始自乾隆間姚郎中姬傳,稱私淑于其鄉(xiāng)先輩望溪方先生之門人劉海峰。又以望溪接續(xù)明人歸震川,而為《古文詞類纂》一書,直以歸、方續(xù)八家,劉氏嗣之,其意蓋以古今文章之傳系之己也?!保?]394桐城派由方苞、劉大櫆、姚鼐三家上溯至歸有光,再追溯至唐宋八家及司馬遷,而吳敏樹“自年二十時,轍喜學為古文,經(jīng)、子、《史》《漢》外,惟見有八家之書,以為文章盡于此爾。八股文獨高歸氏”[2]395。他稱贊歸有光之文“真得古人文章之意”[2]375。桐城派對歸有光也極為推崇,吳敏樹此番言論,與桐城派不謀而合。

      第二,吳敏樹與當時桐城派領袖梅曾亮個人私交較好,對其文章頗感興趣,這又成為他和桐城派發(fā)生聯(lián)系的一個重要因素。吳敏樹早年曾認真學習梅曾亮古文,“甲辰,都下始見梅伯言、余小坡二君之文,驚而異之,以為過我,因鈔取梅氏文數(shù)篇,以歸案頭,用潔紙正書之”[2]239。他請梅曾亮為其父作墓表。梅曾亮去世后,吳敏樹作《梅伯言先生誄辭》,感嘆:“其才俊偉明達,固非但文人,而趣寄尤高,以進士不欲為縣令,更求為貲郎。及補官老矣,而歸又逢世之亂,可傷也?!保?]486如此情深義重,桐城派文人對吳敏樹生發(fā)出由衷的親切感甚至把他當作“自己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三,吳敏樹和桐城派中興功臣曾國藩及曾門弟子交往較多,關系密切。咸豐二年(1852年),吳敏樹赴京會試,他所攜帶的《歸震川文別鈔》經(jīng)由項傳霖介紹,為楊彝珍、梅曾亮①所見,受到高度評價。經(jīng)由梅曾亮極力推薦,吳敏樹揚名京師,一時京城文人朱琦、邵懿辰、王拯等,皆登門拜訪,吳敏樹遂聞名于世。曾國藩時任翰林院庶吉士,吳敏樹與之結交亦在此時。咸豐四年(1854年)與八年(1858年),吳敏樹曾經(jīng)兩次面晤曾國藩。此后,曾氏多次邀請其入幕共事,吳敏樹皆婉辭。雖未正式進入曾國藩幕府,吳敏樹卻與曾國藩終身保持友好關系,密切關注曾國藩的軍事行動,并以書信往來出謀劃策,儼然是其智囊團成員之一。鑒于此,李鼎芳編《曾國藩及其幕府人物》一書將吳敏樹也收入其中。同治七年(1868年),吳敏樹游江寧,與曾門弟子吳汝綸、黎庶昌、趙烈文等人交往訂為“忘年交”[2]341。他與這些人物書信往來,詩酒唱和,開懷暢談,神游天地,其樂融融。

      第四,曾國藩在《歐陽生文集序》中,論及桐城派在湖南的流衍傳播,將吳敏樹歸入桐城派的陣營,為擴大桐城派之聲望而造勢?!拔粽撸瑖獓L怪姚先生典試湖南,而吾鄉(xiāng)出其門者,未聞相從以學文為事。既而得巴陵吳敏樹南屏,稱述其術,篤好而不厭。而武陵楊彝珍性農(nóng),善化孫鼎臣芝房,湘陰郭嵩燾伯琛、溆浦舒燾伯魯,亦以姚氏文家正軌,違此則又何求?最后得湘潭歐陽生。生,吾友歐陽兆熊小岑之子,而受法于巴陵吳君、湘陰郭君,亦師事新城二陳。其漸染者多,其志趨嗜好,舉天下之美,無以易乎桐城姚氏者也?!保?]204-205因為曾國藩的此番言論,吳敏樹是桐城派在湖南的接班人和傳播者,幾乎已經(jīng)成為公認的事實。

      不料吳敏樹看到這段文字,極為較真,專門作書,力自剖別,表示不愿被歸入桐城派:“獨弟素非喜姚氏者,未敢冒稱,而果以姚氏為宗,桐城為派,則侍郎之心殊未必然,然弟豈區(qū)區(qū)以侍郎之言為枉,而急自明哉!惜乎不及與功甫究論之爾?!保?]395那么,吳敏樹為何不愿承認自己是桐城派作家,這背后有著怎樣的深層原因,吳敏樹與桐城派之間,又有怎樣的聯(lián)系和瓜葛?

      牛仰山提出:“評論他是不是桐城派,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看他對這個流派的理論觀點,有沒有宣傳過,在創(chuàng)作上是否遵循這個觀點?!保?]186以此作為依據(jù),筆者翻檢吳敏樹的文集發(fā)現(xiàn),他沒有對桐城派的核心理論表示過贊同,也沒有按照桐城派的理論進行創(chuàng)作。當時許多學古文的人,都拜梅曾亮為師,“以求方、歸之所傳”。在這種氛圍中,吳敏樹不為所動,還認為像這樣建立文學宗派“是為文之大厄也”。他寧可自我求之古人,走自己的路,創(chuàng)建自己的文風,也不愿進入桐城派的行列,亦步亦趨。

      吳敏樹之所以如此堅決地與桐城派劃清界限,主要原因在于他對于所謂的宗派之說、古文之道,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獨到的見解,與桐城派之間“道不同,不相為謀”。

      其一,吳敏樹與桐城派對于宗派的理解大相徑庭。在《與筱岑論文派書》中,吳敏樹明確表明自己對于宗派的態(tài)度:“文章藝術之有流派,此風氣大略之云爾。其間實不必皆相師效,或甚有不同,而往往自無能之人,假是名以私立門戶,震動流俗,反為世所詬厲,而以病其所宗主之人。”[2]394他認為那些假借他人之名,“私立門戶,樹立宗派”以震動流俗、博取聲名者,往往是一些無能之人。他認為學習古文的途徑是“文必古于詞”[2]485。從這個根本觀點出發(fā),吳敏樹在《與筱岑論文派書》中說:“今之所稱桐城文派者,始自乾隆間姚郎中姬傳私淑于其鄉(xiāng)先輩望溪方先生之門人劉海峰,又以望溪接續(xù)明人歸震川,而為《古文辭類纂》一書,直以歸、方續(xù)八家,劉氏嗣之,其意蓋以古今文章之傳,系之己也?!保?]394吳敏樹對這種有意建立宗派的現(xiàn)象非常反感。吳敏樹在京師時,梅曾亮、朱琦、王拯等桐城派作家,都因為他攜帶的一部歸有光文稿,登門向他請教,并把他看成是桐城派中人。他卻在《記鈔本震川文后》中說:“蓋觀古人之文章,而錄出其尤可喜者,時手而書之,此學者之恒事也。余之別鈔歸氏之文者亦猶是?!保?]374這完全是個人的興趣愛好,不涉及其他的想法,至于“今世言古文,又皆相尚以歸氏,余特未知也”[2]374。吳敏樹雖然在學歸有光文章上與桐城派有些不謀而合,但他并不認為自己是桐城派作家。不過,吳在京師與桐城派的往來,難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有人認為吳借楊性農(nóng)的關系,才和桐城派作家建立了密切聯(lián)系,并認為他的這種舉動是“獵取時名”。吳敏樹為此特意寫信給楊性農(nóng),一則表示他素來不愿與人拉幫結派,二則對傳播流言、指責他“仰人鼻息,以壯容顏”的人表示非常憤慨。

      其二,吳敏樹學習古文的路徑與桐城派有本質區(qū)別。桐城派古文家有意識地建立宗派,由所謂的桐城三祖(方苞、劉大櫆、姚鼐)上溯至歸有光,乃至唐宋八家、司馬遷。而吳敏樹則越過桐城三祖直接學習歸有光,由歸有光上溯至唐宋八家、司馬遷。柳春蕊認為,當時京師文壇歸有光大熱,文人舉子莫不學習歸有光,然而很多人不過得其形而遺其神,真正得到歸有光真?zhèn)鞯模蟾胖挥袇敲魳湟蝗硕眩?]145。吳敏樹也自稱“余以身居野逸,為文不免類歐,且喜且慚。歸氏特與我同,此性質耳焉,可為天下倡乎!歐有舊本,韓文珍之如異寶,而為文輒不類之,真豪杰矣,是可師也”[2]375。言下之意,他與歸有光意會神和,頗得其為文之真諦。吳敏樹認為歸有光之文“遠宗乎司馬,近跡乎歐曾。其為學大精博,而其意見亦絕高,豈區(qū)區(qū)甘為帖括者,徒以老困場屋?而從游請業(yè)之徒,舍是亦無問焉者,故出其余而遂絕一代矣”[2]374。吳敏樹肯定歸有光、方苞的古文成就,但又一針見血地指出其弱點所在:“蓋歸氏之文,高者在神境,而稍病虛聲幾欲下;望溪之文,厚于理,深于法,而或未工于言。然此二家者,皆斷然為一代之文,而莫能尚焉者也。其所以能爾者,皆自其心得之于古。可以發(fā)人,而非發(fā)于人者?!保?]395吳敏樹認為古文的典范是《六經(jīng)》和司馬遷文,韓愈學司馬遷得其“奇”,歐陽修又學韓愈而得其“逸”,歸文亦學歐陽修,而未逮其極。他所要弘揚和傳播的是古文之道,是為文典范,不局限于一家一派,因而提出“世有知古文之道者,雖不喜歸氏可也”[2]375的主張。他學習梅曾亮的文章,但“在案頭用潔紙正書之,即見其多不足者”,馬上轉為“書韓書碑志,細注而讀之”[2]239。吳敏樹對歸有光、方苞、梅曾亮等人批判地繼承,全面地評價,既看到其長處,也敢于直指其缺陷,不迷信,不盲從,體現(xiàn)了其難得的獨立精神。

      吳敏樹反對建立宗派,不愿被歸入桐城派,在創(chuàng)作上博采眾長,不專宗一家。他學孟子、司馬遷、韓愈、歐陽修的文章,對歸有光之文情有獨鐘。因此,讀他的散文,往往給人這樣一種印象:他在敘事上曾經(jīng)下過一番苦功,這和韓愈的某些文章長于敘事相近;他的記敘文委婉曲折,善于描繪細節(jié),顯示人物的特點或事物的真實性,與唐宋以來小品文特別是歸有光散文頗為相類;他的文筆清新流暢,恬適自然,這也是受韓愈、歐陽修、歸有光等人反對雕飾、提倡平易自然之風氣的影響。

      在吳敏樹生活的時代,文壇宗派林立,散文領域桐城派一家獨大,影響深遠,由于吳敏樹與桐城派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加之曾國藩有意識地提倡和拉攏,吳敏樹自然而然地被歸入桐城陣營。但吳敏樹不慕名利,在眾聲喧嘩的時代保持清醒的頭腦,他所推崇的是由六經(jīng)開創(chuàng),司馬遷、唐宋八家以降的真古文;他所要傳揚的是古文之道。這體現(xiàn)出了他的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這種精神不僅在當時卓爾不群、難能可貴,在今天依然具有現(xiàn)實意義。

      注釋:

      ① 梅曾亮作為姚門四弟子之一,當時正在京師提倡古文義,文名頗高。

      [1] 郭嵩燾.吳南屏墓表[M]//養(yǎng)知書屋詩文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2] 吳敏樹集[M].長沙:岳麓書社,2012.

      [3] 曾國藩.歐陽生文集序[M]//曾國藩全集·書信:2.長沙:岳麓書社,2011.

      [4] 牛仰山.吳敏樹為何否認他是桐城派[G]//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寫組.中國近代文學百題.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

      [5] 柳春蕊.晚清古文研究——以陳用光、梅曾亮、曾國藩、吳汝倫四大古文圈子為中心[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楊寧〕

      A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u Min-shu and Tongcheng School

      LV Kun-peng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 Guangzhou 510830, China)

      Wu Min-shu was a famous ancient prose write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People in his time regarded him as a member of Tongcheng School. The m ain reasons were as follow: his way of studying ancient prose was similar with Tongcheng School, he admired Gui Y ou-guang and Fang Bao, and he h as good relationship with Mei Zeng-liang and Zeng Guo-fan, who were representatives of Tong cheng School. However, Wu Min-shu himself den ied this and expressed reluctance on school crowd. He believed faction was a scourge of writing proses and was disgusted with intentionally sectarian behavior; he studied classical proses directly from Gui You-guang instead of Tongcheng three progenitor, which were different from Tongcheng literary at that time. This spirit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unique attitude is the key point which distinguishes Wu Min-shu from Tongcheng School.

      Ancient prose; school; Tongcheng School; Wu Min-shu

      I206.5

      A

      1006-5261(2016)04-0091-03

      2015-11-06

      呂坤鵬(1988—),女,河南周口人,助教,碩士。

      猜你喜歡
      宗派桐城派歸有光
      桐城派的山水書寫與文脈傳衍
      天中學刊(2022年3期)2022-07-27 05:52:52
      《雅桑宗派源流明鑒》譯注(四)
      西藏研究(2022年2期)2022-06-09 07:23:08
      周作人“桐城派”批評之梳理與反思
      融通諸體的桐城派文學理論
      遼朝佛教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雅桑宗派源流明鑒》譯注(三)
      西藏研究(2021年6期)2021-03-03 04:05:00
      “知人論世”與文言文釋義案例分析
      重“流派”、棄“宗派”與講“學派”
      藝海(2017年5期)2017-06-08 16:57:30
      寒花葬志
      文苑(2016年8期)2016-11-26 13:43:36
      論桐城派“德行”觀在中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滲透
      拜城县| 卢氏县| 永吉县| 绥棱县| 湟源县| 桂林市| 镇赉县| 尼木县| 灵石县| 河源市| 台南市| 永康市| 永顺县| 裕民县| 邢台县| 江阴市| 通城县| 南江县| 泾川县| 延边| 天气| 桂阳县| 龙州县| 宜川县| 五常市| 江门市| 平远县| 晋城| 冀州市| 武清区| 维西| 岐山县| 上思县| 平阴县| 汤原县| 麻阳| 美姑县| 濮阳市| 望江县| 东乡| 广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