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 陳杰超
摘 要:小學生因受年齡特點的影響,往往局限于“事物和現(xiàn)象”的表面特征,缺少多方面、多角度、深層次的思考,從而阻礙其進一步深入思考問題的腳步,思維處于停滯狀態(tài),此時需要教師在教學難點、關鍵處運用教學智慧,引導學生找到思維的突破口,把學生帶出思維的低谷。
關鍵詞:引導 ;深度思考;思維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2B-0058-02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看到,小學生因為年齡特點,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有時難免會在認知水平、主動思考以及自覺體驗上出現(xiàn)思維停滯,此時教師就需要根據(jù)“事物和現(xiàn)象”的本質做出巧妙引導、點撥,及時引導學生對研究對象進行觀察,深入分析“事物和實驗現(xiàn)象”,把學生帶出思維的“低谷”,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從多角度、深層次分析問題或現(xiàn)象,拓展學生的思維,從而建立一個清晰的思路。
學生在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或者觀察實驗現(xiàn)象描述不夠深的時候,教師該如何做出改變呢?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改進的方法。
一、質疑生活經(jīng)驗,重塑科學認識
據(jù)相關研究表明,學生在學習新的知識之前已積累了相當多的經(jīng)驗性知識,也對不少事物和現(xiàn)象建立了認知模塊,但正是因為這些“常理性認識”往往左右學生產生新的想法。如何進行轉變呢,這時就需要引導學生質疑原有的生活經(jīng)驗,并對其進行重組、顛覆,對“事物和現(xiàn)象”能夠實現(xiàn)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抽象到具體、顯性到隱性的轉變。
如在教學《紙的觀察》時,在說說紙的特點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會把各種觀察和生活中獲知的特點摻和在一起,所以在課堂上我們要把哪些是觀察到的、哪些是生活經(jīng)驗區(qū)分出來。
一個學生一口氣說了一張紙的10個特點,教師對于其中的幾個特點進行追問。
師:紙容易撕破,你的紙破了嗎?
生1:沒有!
師:沒有你怎么知道很容易破呢?
生2:因為我經(jīng)常在家里裁裁剪剪,發(fā)現(xiàn)紙很容易撕破。
師:是他原有的經(jīng)驗告訴他紙很容易撕破,那你今天有沒有撕破?
生3:沒有!
師:可能是可以撕破,但你沒有試過。那么我們試試看能不能撕破。
學生會有意無意摻入自己的“猜測性”描述,但他們都是以生活經(jīng)驗為根據(jù),并非隨意“猜測”。如果我們教師面對學生的回答,不加以甄別、追問的話,學生常會把主觀臆想的“前科學概念”說成科學的前概念,從而影響學習的進程。所以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應合理引導學生進行假說,使學生的觀察、實驗活動打破生活經(jīng)驗桎梏,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深入地學習,讓科學課堂更有價值。
又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像火箭那樣啟動小車》時,教師做了一個演示實驗,把吹足氣的氣球放掉。
師:怎么了?
生1:氣球飛走了。
師:氣球飛走了,它是如何飛的呢?
生2:老師把氣球放了,氣球就飛了。
生3:因為氣球漏氣了,它就飛了。
生4:氣球在空中亂飛。
師:老師沒有給氣球任何動力,氣球靠什么飛起來的呢?
生5:氣球靠氣球里的氣噴出來,氣球就飛起來了。
生6:氣球靠氣流的沖擊力飛行的。
生7:氣流從氣球口噴出來,氣球就飛起來了。
師:那氣流從氣球口噴出來又是什么原理呢?
剛開始學生只能而且只會使用生活中的經(jīng)驗解釋看到的現(xiàn)象:“氣球飛了?!钡珜W生只看到了氣球飛的現(xiàn)象,也就是說只知其飛,不知其之所以飛。但在教師一句四兩撥千斤引導下:“老師沒有給氣球任何動力,氣球靠什么飛起來的呢?”把學生的思維從生活經(jīng)驗拉回到科學思維,并形象地描述氣球“漏氣”產生的運動狀況。一句“那氣流從氣球口噴出來又是什么原理呢?”進一步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一步步向科學原理靠近。
二、優(yōu)化關鍵問題,獲取科學新知
我們的科學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多種多樣的困難和問題,但只抓關鍵處還不夠,必須在教師啟發(fā)和引導下對關鍵問題進行深化處理,才會使教學游刃有余。
如在教學《物質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中“黃豆和沙子混合后”有沒有發(fā)生變化這部分的教學內容時,筆者對實驗中的關鍵性問題剛開始是這樣設計的:黃豆和沙子混合后有沒有發(fā)生變化?這個問題提出后學生不知所措,議論紛紛,卻始終沒有答案。在優(yōu)化問題后:
師:黃豆和沙子混合后在顏色、形狀等方面有沒有發(fā)生變化?
生1:原先是黃略帶灰,我們的預測是沒變化,混合后也沒有發(fā)生變化。
生2:黃豆上面有一層薄薄的沙子,亮了一些,但黃豆是黃豆,沙子還是沙子。
生3:沙子的顏色變了,變得細小了,但物質沒有發(fā)生改變。
在優(yōu)化問題后,幫助學生明確了觀察目標,打開了學生的觀察視角,激發(fā)了學生思維,他們不再無所適從。
在教學《影響溶解快慢的因素》時,教師提出有哪些方法可以使糖溶解的速度更快,經(jīng)過討論,學生很容易得出“加熱”和“攪拌”這兩個因素,但對于得出“碾碎”這種方法是較困難的。此時,就需要教師主動引導學生,可以通過優(yōu)化后的提問進行引導:“加熱后的方糖是怎樣溶解的?”“方糖是里面先溶解還是表面先溶解呢?”“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使方糖的表面更大?”在剝繭抽絲式的引導之后,學生就聯(lián)想到碾碎這個方法。
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抓住重點,深化難點,對知識進行有質量而又高效的引導式提問。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探索新知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這樣的引導既給學生指出思維的方向,又帶動學生深入思考。
三、借“圖”明思維,構建科學概念
小學生的思維比較直觀,對于語言文字的描述邏輯性和嚴密性不強。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當學生已對科學概念有了模糊的認識,但難以用語言準確表達時,借助圖片或者圖示不但能形象表達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科學概念,還能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獲得正確的、科學的理性認識,從而建構核心概念。
如在教學《我們關心天氣》這一課時,通過云量、降水量、氣溫、風向和風速等天氣特征的總結認識讓學生學會描述天氣,但是如何讓學生掌握天氣的主要特征呢?如果只是單單觀察一張城市天氣預報圖和天氣符號是難以得出的,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描述形象思維不難,但是要上升到概括性的語言存在難度。于是在處理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幾張有代表性的天氣圖片進行引導。
師:生活中的天氣現(xiàn)象多種多樣,我們來看幾種天氣現(xiàn)象的圖片,是什么天氣,有什么特點。
師:是什么天氣,說一說理由。(出示晴天的圖片)
生1:我覺得是晴天,陽光很強烈。
生2:天上是藍藍的。
師:說明什么呢?
生2:天上沒有云。
師:晴天是沒有云或者有很少的云。接下來看另一張。這是什么天氣?
生(齊聲說道):多云。
師:哪些特點觀察出多云?
生3:我認為有很多云,云把太陽擋住了,但陽光能射出云層。
生4:天空沒有下雨,有太陽又有很多云。
......
接下來依次得出陰天、雷雨、下雨、雪天的天氣特征。
在觀察、分析了典型天氣圖片之后,再結合教師指向明確的引導,為接下來討論分析天氣的主要特征埋下伏筆,并對《今天的天氣怎樣》這一課中對“今天天氣觀察描述”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做了一個有益鋪墊。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把握時機,恰當運用有代表性的圖片或者圖示,能層層推進,豐富科學概念,發(fā)展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
四、轉化“不利”局面,形成科學智慧
學生思維的開發(fā)需要特定的環(huán)境,所以教師不但需要精心準備實驗材料,更要做足準備在學生認為難以繼續(xù)時引導,只有充分利用、轉化“不利”之機,才會促成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正如教育學家布魯姆曾說:“人們無法預料到教學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如今的課堂正顯現(xiàn)出剛性向彈性轉變的趨勢,更關注過程和體驗,關注過程和體驗中即時生成的東西,在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中出新思想、新創(chuàng)意?!边@時教學需化解學生的“心結”,打開一扇思維的窗子。
筆者教學《橡皮泥在水中沉浮》時,在講“怎樣讓橡皮泥浮在水上”的時候,許多小組把橡皮泥做成各種形狀,有船形的、星形的、長方形的等等。做好之后,試水。但是許多小組的小船剛下水就沉入了水中。筆者趕忙過去一個一個小組看過來,發(fā)現(xiàn)有不少的小組作品沉入了水中。這可怎么辦呢?這課看來上不成了,學生都在以懷疑的眼光看著筆者。
馬澤文說:“老師,為什么我們做的小船會沉下去,他們的卻能浮在水面上呢?”
師:是啊,同一塊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狀,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這是什么原因呢?
生1:我覺得我們做的小船不夠精致,不然也不會下沉了。
生2:老師,我覺得可能是材料的問題,這個橡皮泥在水里很容易融化,這樣水很快就淹沒了小船。
師:但是有幾個小組做得很一般,而且老師發(fā)現(xiàn)他們的能浮在水面上。
生3:是因為我們設計有問題,沒有考慮到排水量。
師:的確,它與排開的水量有關。(順勢出示排開的水量的科學概念)
師總結:沉的形狀排開的水量小,即橡皮泥浸入水部分的體積小,浮的形狀排開的水量大,即浸入水的體積大。
當學生與原有的錯誤一次次碰撞與沖突時,學生就會自覺地把錯誤的概念加以思考,從而建立科學的沉浮概念。這次實驗的失敗,在教師合理的引導下,順勢幫助學生分析失敗的原因,總結出失敗的經(jīng)驗,反而更有利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同時更利于“物體排開的水量”這一教學內容的展開。
只有知曉學生出現(xiàn)“思維低谷”之因,開而導之,才會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的舞臺。作為教師既是教書者也是研究者,要在教學中不斷地觀察和思考多分析和實踐,引領學生走向深入。所以,我們不應該滿足于成為課堂引導者的角色,更應該做有智慧的引領者,引領學生建立科學智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喻伯軍.小學科學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3]袁優(yōu)紅.小學科學有效性教學策略探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內蒙古教育·科研版2016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