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強制闡釋的預設維度與征用疆界*

      2016-02-27 09:35:11
      學術研究 2016年9期
      關鍵詞:預設美學維度

      韓 偉

      學術聚焦

      論強制闡釋的預設維度與征用疆界*

      韓 偉

      強制闡釋論是當下文學理論領域中最被關注的話題之一。強制闡釋中的主觀預設總體上應包含三個維度,即話語導向維度、體系建構維度、現(xiàn)實解釋維度。在征用場外理論方面,應合理地圈定出征用疆界,人文性是確定一種理論是否合適的主要劃界標準。在具體方法層面,應吸取“失語癥”及古代文論現(xiàn)代轉化討論無疾而終的教訓,將研究落到實處,并盡量探索避免強制闡釋的具體規(guī)則或標準。

      強制闡釋預設維度征用疆界

      強制闡釋的主要特征是主觀預設和場外征用,前者用張江的話說就是“論者主觀意向在前,前置明確立場,無視文本原生含義,強制裁定文本意義和價值”,[1]事實上,除了理論與文本之間存在主觀預設之外,尚存在理論與理論、理論與現(xiàn)實之間的多重預設維度。總觀中國的文學理論建設,這方面的主觀預設似乎較之從理論到文本的主觀預設更普遍一些。對于場外征用,我們亦應辯證地看待,確定合理的征用疆界和征用標準將是避免理論形而上學的必要手段。下面圍繞預設維度、征用疆界以及可能存在的問題做一梳理。

      一、理論預設之話語導向維度

      理論之間主觀預設的第一個維度是話語導向維度。就中國文學的理論土壤來講,文學與話語、理論與話語似乎一直都保持著某種聯(lián)系,只不過在某些時段會以潛在的方式存在,某些時段則會以顯性的方式展示而已。對于話語,在中國古代集中體現(xiàn)為政治導向因素,當代更傾向于某種主流的文化導向或文化潮流。因此,我們在討論主觀預設的時候理應對這種由外在內化為主體認知的預設維度予以關注。

      中國古人在理論內部也經(jīng)常進行這種先入為主的預設。不妨以對中國文學理論發(fā)展有重要奠基意義的第一篇專論文章《詩大序》為例,對其作者目前雖然眾說紛紜,但基本上認為是經(jīng)過漢人整理而成。在筆者看來,這種整理嚴格意義上應該說是“雜綴”,漢人是在先秦文獻的基礎上人為地對眾多材料進行裁剪,最終組合成一篇符合自己主觀意愿以及時代要求的理論文字,以此來保持與時代文藝政策的高度一致。《詩大序》帶有鮮明的因襲先秦樂論的痕跡,其遠祖當為先秦樂論。比如《詩大序》言“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同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段文字的源頭可追溯到《樂記?樂施》篇。另一段較明顯的例證是“情發(fā)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詩”,這段文字見于《樂記?樂本》篇。除此之外,《詩大序》言:“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痹凇吨芏Y?春官?大師》中存在與之相類的記載:“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此處所講的“六詩”即是《毛詩序》所言之“六義”,雖然兩者的稱呼不盡相同,但所指內容是完全一致的,甚至順序都并未調整。大師在周代屬于重要樂官,歸大司樂統(tǒng)領,主管音律校訂、典禮音樂的指揮,并協(xié)助大司樂進行音樂方面的教育,統(tǒng)領瞽矇,因此“六詩”很有可能就是大師的基本傳授技藝?!对姶笮颉烦嗽谖淖謱用骟w現(xiàn)出明顯的因襲、拼接痕跡之外,在義理層面也同樣如此。比如其“譎諫”觀的提出,《毛詩序》稱之為“主文而譎諫”,在“譎諫”前用“主文”加以限定,“文”此處當有文飾、修飾的含義,《毛傳》言:“主文,主與樂之宮商相應也。譎諫,詠歌依違,不直諫?!保?]孔穎達亦言:“其作詩也,本心主意,使合于宮商相應之文,播之于樂,而依違譎諫,不直言君之過失?!保?]就是說勸諫君主除了在主題層面要委婉含蓄之外,同時也要兼顧形式層面的可接受性,配合音樂將主題以歌詠之,會起到更好的效果。

      那么,《詩大序》搬用先秦樂論的目的是什么呢?這當與漢代的文化環(huán)境有關,漢代的帝王對政治與文藝的關系異常重視,為統(tǒng)一今文經(jīng)學和古文經(jīng)學而召開的石渠閣會議和白虎觀會議,都是在皇帝的授意甚至親自參與下召開的,學術的政治化是漢代學術的總體特征?!对姶笮颉穼ο惹貥氛撨M行裁剪,最終是要將風、雅、頌從政治層面進行重新定義,并將“詩言志”與“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文學價值論相嫁接。事實上,這種在理論層面以政治為出發(fā)點的主觀預設在漢代以后一直未曾中斷過。那么,這一類型的強制闡釋在當下的理論界也普遍存在著。耶魯批評學派的哈羅德?布魯姆坦言:“在現(xiàn)今世界上的大學里文學教學已被政治化了:我們不再有大學,只有政治正確的廟堂?!鞣浇?jīng)典已被各種諸如此類的十字軍運動所代替,如后殖民主義、多元文化主義、族裔研究,以及各種關于性傾向的奇談怪論?!保?]無論中國還是西方,當下的理論界幾乎被各種各樣所謂的“后”理論裹挾著,而這些后現(xiàn)代理論用周憲的話說實際上可以總稱為“政治實用主義”,即“把文學作為文化政治的理論闡釋素材……堅信文本的意義是在話語活動中經(jīng)由闡釋而產(chǎn)生的”,[5]這也就是伊格爾頓所指出的一切文學都具有政治傾向性的應有之義。文學成了文化政治的闡釋素材,而理論又何嘗不是呢?文化政治潛在地規(guī)約著理論可達到的區(qū)域,這種先入為主的立場構成了一種潛在的預設維度,在重視文本為理論服務的強制闡釋之外,我們亦應對理論為立場服務的深層主觀預設加以反思。

      二、理論預設之體系建構維度

      理論預設的第二個維度是體系建構維度。體系建構維度相較于話語導向維度更具學理性,這種主觀預設與單純以闡釋某個單一理論為目的預設不同,它更接近一種宏觀的體系性搬用。從這個意義上說,整個當代的文學理論、美學理論,小到具體理論的運用、具體思潮的推行,大到整個學科合法性的建構都帶有這種影子。以作為大學中文系學生必修課的“文學理論”為例,對文學理論具有重要奠基意義的教材是童慶炳的版本體系,其所呈現(xiàn)的問題域、范疇系統(tǒng)、言說方式都潛移默化地構成了20世紀80年代以后研究者的集體無意識。童慶炳據(jù)以構筑其教材體系的框架來自M. H.艾布拉姆斯的文學活動四要素說,其早期版本中引入的再現(xiàn)說、表現(xiàn)說、客觀說、實用說等文學觀念也成了后來文學理論的關注對象。除此之外,韋勒克和沃倫的《文學理論》也對新時期的教材體系甚至研究方式產(chǎn)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這一點在童慶炳的教材體系中亦有十分明顯的體現(xiàn)。因此,可以說當下我們據(jù)以安身立命的整個知識體系,某種程度上都帶有理論層面主觀預設的痕跡。只不過,對其優(yōu)劣得失,我們不能單純按照張江所說的“文本為理論服務”的主觀預設的含義去理解,這需要以辯證思維去抽絲剝繭。

      另一個需要重點申說的話題是中國美學學科的建構。美學是德國學者鮑姆加登在18世紀后期主張建立的一門以理性的方式研究感性的學問,對于這門學問,日本學者以“美學”二字翻譯之,20世紀初中國留日學生又將這個詞從日本引入國內,自此這一新興學科才在中國理論界正式落戶。任何一門學科的形成、發(fā)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這一學科在西方已經(jīng)有了較為完備的學科建制,但面對中國嶄新的文化環(huán)境,則必須尋找其能夠賴以扎根的文化土壤,因此對中國本土資源的重新反思和審視便是其必須選擇的途徑。在經(jīng)歷過20世紀50—60年代的美學大討論,以及80年代的方法論熱潮之后,中國美學的學科體系逐漸形成。這里有必要談一談80年代美學熱中與方法論熱潮并行的另一種趨勢,即對中國古典資源的再發(fā)掘?!爸袊诺涿缹W”或“中國美學”,這一概念或學科成立的前提是,先有西方美學的輸入,然后研究者才致力于重新挖掘本土的藝術資源,從而彰顯美學的民族特色,所以某種意義上,中國美學實際上是也是對西方美學的再度闡釋。古典美學研究是美學學科在中國學科化的結果,研究者為了增強學科意識而自覺地尋找中國古典資源,這種嘗試在80年代之前就已經(jīng)開始了。朱光潛在1961發(fā)表于《文藝報》上的《整理我們的美學遺產(chǎn),應該做些什么》一文中說:“認為美學是一種新科學,我們自己仿佛還沒有,必須由外國搬過來的看法是不正確的。……認為我們自己沒有美學未免是‘數(shù)典忘祖’了?!保?]另一位美學大家宗白華亦與朱光潛類似,他從中國藝術的總體角度出發(fā),認為“中國古代的文論、畫論、樂論里,有豐富的美學思想資料,一些文人筆記和藝人的心得,雖則片言只語,也偶然可以發(fā)現(xiàn)精深的美學見解”。[7]進入80年代以后,眾多美學研究者如李澤厚、劉綱紀、葉朗、于民、敏澤、皮朝綱等人都試圖將這一問題推向更為縱深的層面,即不再追問美學是西方的還是中國的這個已經(jīng)形成共識的問題,而是在美學的基本框架下,努力探索中國美學的特殊性。為了使這一學科獲得充分的合法性,此時開始廣泛地撰寫中國美學史,李澤厚和劉綱紀的《中國美學史》(1984—1987)、葉朗的《中國美學史大綱》(1985)、敏澤的《中國美學思想史》(1987—1989)等在后來頗具影響的美學史專著都是這一時期的產(chǎn)物,這些早期的美學史著作一定程度上構成了90年代以后同類寫作的基本范型,也為美學的學科化做出了重要貢獻。與此同時,王國維、宗白華被重新發(fā)現(xiàn),人們將二人的思想以“美學思想”視之,進而以對二人的研究為中介,開始逐步探索古典美學的資源以及合理的研究方法。這一類型的主觀預設也是需要我們辯證看待的。中國文論、中國美學雖然在體系建構維度表現(xiàn)出明顯的預設痕跡,但可貴的是其體系內部有非常頑強的自身生長性,比如中國美學實際上將西方的哲學美學逐漸轉化成了藝術美學,這是需要肯定的。

      三、理論預設之虛擬現(xiàn)實維度

      理論層面的第三種主觀預設維度是對現(xiàn)實問題的關注,只不過這種現(xiàn)實是一種人為建構起來的虛擬現(xiàn)實,因此權稱之為“虛擬現(xiàn)實維度”,即為了某種主張或某種理論的合理性存在,而將現(xiàn)實情況進行人為的選擇、渲染,進而在這一層面上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筆者想到幾年前由文化研究熱而產(chǎn)生的一種副產(chǎn)品——都市文化研究。對于這一多少帶有人為建構的研究熱潮來講,其理論資源無疑帶有鮮明的舶來品特征,筆者在一篇文章中曾對當時的理論來源進行了梳理,總體上包括三種: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理論、城市社會學理論、后現(xiàn)代空間理論。[8]今天看來,以本雅明、詹姆遜等人為代表的后現(xiàn)代理論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其他兩種來源則有一定的問題,征引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理論實際上屬于過度詮釋層面,而借鑒城市社會學理論則屬于強制闡釋的范疇了。因為當代城市社會學理論的主要建構者是德國的西美爾和美國芝加哥學派的代表性的人物帕克(R. Park)、路易斯?沃斯(Louis Wirth)。西美爾對城市文化心理的分析集中在貨幣這一范疇上,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已經(jīng)打破了前現(xiàn)代社會田園牧歌式的生存狀態(tài),代之而來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其巨著《貨幣哲學》的整個目的就是通過分析貨幣這一(后)現(xiàn)代社會最普遍的交往媒介,“以表現(xiàn)最表層的、最實際的、最偶然的現(xiàn)象與存在最理想的潛力之間的關聯(lián),表現(xiàn)個體生命與歷史的最深刻的潮流之間的關聯(lián)”。[9]在《貨幣哲學》中,西美爾具體分析了貨幣經(jīng)濟中分工、交換、生產(chǎn)、消費機制如何影響現(xiàn)代拜金人格的形成,正是因為城市已經(jīng)被這種非人化的關系所統(tǒng)治,所以現(xiàn)代都市人便產(chǎn)生消極逃避的心理狀態(tài),順應、倦怠和逃避成了都市人生活的主要方式。受其影響,芝加哥學派在理論上也相當關注人的生存狀態(tài)問題,廣泛運用實證主義方法,同時以一種整體性的眼光來看待城市。以帕克和沃斯這對師徒為代表,基本上都主張“城市是一個有機體,它是生態(tài)、經(jīng)濟和文化三種基本過程的綜合產(chǎn)物,是文明人類的自然生息地”,[10]他們致力于使現(xiàn)代社會的結構失衡性、渙散性得到彌合,重新恢復由于社會不斷運動而造成的結構性失調,進而達到一種新的平衡以便維持人與自然、社會的正常關系。

      西美爾、帕克和沃斯的理論在社會學層面是深刻的,但將之運用到文學研究領域則有強制闡釋的嫌疑。當時中國的都市文化以及以之為載體的都市文學還處于相對初級的階段,國內都市文化研究的對象較多是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為主的個案研究,因此在都市以及都市文化發(fā)展極不平衡的現(xiàn)實條件下,在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景觀并存的大背景下,理論的引入便帶有某種一廂情愿的性質。當時研究者常用的方式往往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主觀地看成是全國的普遍性模版,從而使理論的言說有據(jù)可依。虛擬化的現(xiàn)實成了理論進行馳騁的訓練場,為理論虛擬注釋性的文本與為理論虛擬現(xiàn)實是大同小異的,只不過虛擬現(xiàn)實是文學疆界擴容后的極端表現(xiàn),也是伴隨近年來文化研究熱潮而產(chǎn)生的副產(chǎn)品,甚至較之虛擬文本,這種行為在當下更具普遍性。

      除此之外,近年來對超文本理論的建構以及對現(xiàn)實的虛擬也存在同樣的情況。在西方,廣義層面的超文本文學萌芽于19世紀末,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形成創(chuàng)作高潮,當時的經(jīng)典之作有納博科夫的《微暗的火》、品欽的《V》、巴塞爾姆的《白雪公主》、巴思的《迷失在開心館》等。所謂“超文本”,納爾遜在《文學機器》一書中這樣定義:“非連續(xù)性著述,即分叉的、允許讀者做出選擇、最好在交互屏幕上閱讀的文本?!保?1]目前,被國內學術界廣泛征引的超文本文學作品包括喬伊斯的《下午:一個故事》、莫爾斯洛普的《維克托花園》以及臺灣“歧路花園”網(wǎng)站相繼推出的《煙花告別》、《西雅圖漂流》等小說和詩作,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是解構了傳統(tǒng)的閱讀模式,伴隨不同的鏈接可以生成若干種故事情節(jié),或者實現(xiàn)了文字與圖像、視頻的結合。從這個意義上說,超文本文學最大程度地打破了時間因素對于文學的固有束縛,將空間因素引入文學領域。不妨以“歧路花園”網(wǎng)站蘇默默《抹黑李白》組詩中的《詩?尸》為例,全詩僅四句:“漂泊的詩/一具不安的尸/漂泊的尸/一句不安的詩”。全詩僅是將“詩”與“尸”兩個關鍵詞互換,將李白的詩意(失意)人生表達得恰到好處。另外作者將全詩的最后一句的六個字設計成紅、綠、藍、白、粉六種顏色,而且在頻繁地上下跳動,這種設計更加深了讀者對于“漂泊”與“不安”的實際體驗,更有利于讀者理解略帶悲情化的李白。這種帶有實驗性質的文學創(chuàng)新是值得肯定的,但事實上,就大陸目前的文學現(xiàn)狀而言,超文本在本土尚未形成自覺。這樣,國內的學者對所謂超文本理論的建構便帶有鮮明的虛擬特點,即將超文本文學視為一種普遍的文學現(xiàn)象,從而構筑所謂的研究性理論。這種研究模式就其本質而言著眼點并非是現(xiàn)實或研究對象本身,被虛擬出來的現(xiàn)實僅僅是理論的注腳而已?!盀楝F(xiàn)實”與“為理論”便成了正常闡釋與強制闡釋最為明顯的差異所在。

      四、征用的疆界

      強制闡釋論中與主觀預設相關的另一個概念是場外征用。按照張江的理解,這種強制地將其他領域的理論嫁接到文學領域的現(xiàn)象是當下文學理論界的普遍現(xiàn)象,這也導致理論與實踐的脫節(jié)。下面要討論的問題是,對場外征用的摒棄是否意味著文學研究最終要走向自我封閉的死胡同呢?若不是這樣,那么在文學研究中征用的疆界到底是什么呢?筆者認為,征用疆界的確立是使文學研究避免故步自封,并充滿活力地向前發(fā)展的關鍵。中國古人就有“征用”理論的做法,事實上很多現(xiàn)在大家熟知的古代文論的概念、術語,其肇始點都并非文學領域。比如“韻”是從秦漢間音樂領域產(chǎn)生的概念,之后在魏晉樂論中才逐漸上升到美學領域,繼而才波及到人物品評(如《世說新語》“風韻”)、畫論(《古畫品錄》“氣韻”)、文論(《文心雕龍?聲律》“韻氣”)等領域,最終成為一種具有普適性的美學范疇。與之相關的另一個概念“味”也同樣如此,其最早的源頭當是老莊哲學,到了魏晉時期則變成了一個普適性的美學范疇,朱自清曾經(jīng)這樣寫道:“魏、晉以來,老、莊之學大盛,特別是莊學,士大夫對于生活和藝術的欣賞與批評也在長足的發(fā)展。清談家也就是雅人要求的正是那‘妙’。后來又加上佛教哲學,更強調了那‘虛無’的風氣。于是乎眾妙層出不窮?!保?2]到了唐代,“妙”首先被運用到書法和繪畫理論中,并成了劃分作品優(yōu)劣的重要標準。正是由于“韻”與“味”在美學史上的長期積淀,到了司空圖這里才產(chǎn)生了著名的“韻味說”,并將之推廣到文學批評之中,用于對文學意境的體認。

      確定可征用的問題域,這其實也就是如何自我認知的問題。就文學尤其是中國文學而言,其屬于藝術領域,因此音樂、舞蹈、建筑、雕塑等方面的理論都是我們可以借鑒的對象,但若將純粹社會學、倫理學甚至是自然科學的東西引入,恐怕就走得太遠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文學理論界各種理論浪潮頻繁登場,但多是各領風騷三五年,其根本原因在于研究者往往為理論而理論、為標新立異而理論。今天之所以有關于強制闡釋的反思,就在于這些所謂的思潮退卻之后,還是要回到真正的研究對象這里。對于理論的場外征用問題,張江曾專文對之進行解釋和論辯,在討論中為了充分闡釋場外理論的范圍和有效性,他又進一步提到了“場外理論的文學化”問題,認為在文學研究中適當?shù)匾雸鐾饫碚撌潜匾?,只是要充分注意這些理論的邊界,在他看來,“其一,理論的應用指向文學并歸屬于文學。其二,理論的成果落腳于文學并為文學服務。其三,理論的方式是文學的方式”。[13]這些認識固然不錯,但在我看來仍然有些不夠準確,就中國文學理論而言,筆者認為用場外理論的人文性來取代文學化似乎要更準確一些,所謂人文性是與工具性相對立存在的概念,較之后者它更加強調理論的藝術性、人本性和無功利性。以人文性取代文學化絕不是無意義的文字游戲,因為衡量理論有效性的途徑應該是能否與文學實踐相結合,能否最大限度地接近文學的本性,化用王國維的術語便是“隔”與“不隔”的區(qū)別,前者屬于一種沒有文學指向的征用,比如硬性地將自然科學方法引入,或者以先在立場進行的文本貼合,后者則是一種自然合理的征用,比如借鑒一些藝術學、音樂學甚至哲學、美學的理論深化對作品的認知。不妨以馬克思《巴黎手稿》和盧卡奇的《歷史與階級意識》為例,前者對全面異化的分析以及后者對社會物化狀態(tài)的探索,某種意義上都是以人作為最終的關注主題的,這就與同是人學的文學存在天然的同質性,因此它們的理論適用于文學批評領域,便是“不隔”。

      不僅對西方理論的征用如此,中國古代這種現(xiàn)象似乎更為明顯。中國藝術的特性使得中國古代的藝術理論往往是膠合在一起的,樂論中包含文論,哲學中涉及文學,等等。筆者認為,人文性與文學化的另一個區(qū)別在于,人文性的所指范圍較之文學化更寬泛一些,哲學、藝術、歷史、美學等與文學具有相通性的觀點、理論都可以成為文學理論征用的對象,而文學化似乎有將文學研究重新象牙塔化的嫌疑。這些領域的觀點并不一定非要如張江所言具備文學化的特征,只要存在契合點(即“不隔”),哪怕是有限有效的,不妨拿來,拓寬我們的研究視野。這里筆者贊成周憲的觀點:“就強制闡釋而言,問題的核心好像不是種種理論的‘出身’,而是在于其闡釋文學的相關性和有效性。”[14]而張江所說的“場外理論的文學化”,其理論預設是可以理解的,即是說只有這些理論為真實的實踐服務而不是相反,才承認這種征用是有效的,合理的,而實際情況往往是,我們如何判定某種具體的理論征用是自為的還是他為的呢?當面對形形色色的場外征用理論的時候,如何對理論的真正目的和實踐效果進行判定?我們是更看重理論的文學潛能,還是更介意它們偶爾被強制闡釋?我想,張江的初衷是好的,其觀點也是非常具有現(xiàn)實性的,只不過還要將強制闡釋、場外征用等問題做具體分析。在承認強制闡釋的大背景下,如何將其波及的范圍科學地圈定出來,才是問題的關鍵,因此我們應該逐步展開對當下文學研究領域中具體理論、具體流派的客觀分析。惟其如此,才會使有關強制闡釋的討論落到實處,避免以抽象的方法論做指導(事實上這也會導致理論先行的新的強制闡釋),并對真正的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提供警醒和借鑒。

      五、中國文論重建

      討論強制闡釋以及與之相關的預設維度、征用疆界,最終目的是在探索中國文論的重建問題。此次對強制闡釋的討論與十多年前對“失語癥”以及古代文論現(xiàn)代轉化的討論是不同的,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轉化已經(jīng)倡導多年,事實證明結果不盡如人意,而強制闡釋的邏輯起點是基于一直以來中國的文學理論建設、文學批評實踐往往將西方理論搬來,進行帶有自戀性質的理論言說,或者脫離文學實踐經(jīng)驗,或者單純進行理論演繹,文本充當了理論建構的注腳之事實,從而呼吁合理的場內闡釋、場內征用,避免牽強。新世紀之前對“失語癥”問題的討論,某種程度也的確抓住了當時理論界的共性現(xiàn)象。筆者認為其對現(xiàn)象的描述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其所采取的方法則有些極端,完全建立在民粹主義之上的掩耳盜鈴只能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從“失語癥”的提出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接近20年的時間了,事實證明單純而絕對的否定西方有價值的理論形態(tài)是極端的,這也就注定了這種嘗試僅是一種理論愿景,而絕難變成現(xiàn)實。真正要將口號、觀點落實到實處,關鍵是要拿出真正具有現(xiàn)代性和生長性的古典理論或概念進行真正的文學批評。此次強制闡釋問題的提出,也應如此,在適當?shù)睦碚搶用娴奶接懼?,真正地進行場外理論和場內理論的鑒別,甚至在此基礎上試圖尋找到可行的鑒別標準,這些恐怕是未來我們應努力的方向。惟其如此,才能使這一討論不至中途夭折。

      我們既沒必要完全臣服于外來文論,也沒必要極端地抬高本土的古代資源,前者往往會產(chǎn)生過度詮釋甚至強制闡釋,最終使理論變成凌空蹈虛脫離文學實踐的概念演繹,變成為理論而理論;一味強調后者也容易使闡釋變得僵化,脫離實踐而無實用價值??傆^近年來的文學理論建設,表面上風光無限、異彩紛呈,甚至弄得很“高大上”,追求與國際接軌,實際則是帶有理論和批評上雙重不自信,理論上自說自話,批評上削足適履,將批評實踐與文學理論弄成了不相干的兩回事,且樂此不疲。筆者認為,改變這種狀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首先,分析中國古典文論中是否還有闡釋當下問題的潛能,其中包括具體概念、創(chuàng)作思想以及創(chuàng)作方法,并做具體分析;其次,對百年來西方理論的征用,進行個案梳理,期望通過以史為鑒的方式發(fā)現(xiàn)一些判定甚至避免強制闡釋的規(guī)則或標準。

      [1]張江:《強制闡釋論》,《文學評論》2014年第6期。

      [2][3][清]阮元??蹋骸妒?jīng)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71、271頁。

      [4][美]哈羅德?布魯姆:《西方正典:偉大作家和不朽作品》中文版序言,江寧康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年,第2頁。

      [5]周憲:《也說“強制闡釋”——一個延伸性的回應,并答張江先生》,《文藝研究》2015年第1期。

      [6]朱光潛:《整理我們的美學遺產(chǎn),應該做些什么》,《文藝報》1961年7月第7期。

      [7]宗白華:《宗白華全集》第4卷,林同華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775頁。

      [8]韓偉:《國內都市文化研究潛存的三種模式及其理論構建》,《社會科學》2009年第6期。

      [9][德]西美爾:《貨幣哲學》,陳戎女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第3頁。

      [10][美]帕克:《城市社會學——芝加哥學派城市研究文集》,宋俊嶺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第6頁。

      [11] Quoted from George P. Landow. Hypertext2.0: the Convergenceof Contemporary Critical Theory and Technolog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p.3.

      [12]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31頁。

      [13]張江:《場外理論的文學化問題》,《探索與爭鳴》2015年第1期。

      [14]周憲:《文學理論的來源與用法——關于“場外征用”概念的一個討論》,《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I02

      A

      1000-7326(2016)09-0001-06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0世紀中國美學史”(12&ZD111)、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古代樂論與文論的關系譜系研究”(14CZW001)、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青年學術骨干項目“中國古代樂統(tǒng)重建與文統(tǒng)分化的關系譜系”(1254G031)、黑龍江省普通高校青年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計劃項目“遼金元音樂文學及其理論形態(tài)研究”(UNPYSCT-2015055)的階段性成果。本文得到國家留學基金資助。

      韓偉,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黑龍江 哈爾濱,150025)。

      猜你喜歡
      預設美學維度
      仝仺美學館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盤中的意式美學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淺論詩中“史”識的四個維度
      中華詩詞(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0
      純白美學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光的維度
      燈與照明(2016年4期)2016-06-05 09:01:45
      “妝”飾美學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
      “五個維度”解有機化學推斷題
      問題是預設與生成間的橋
      論幽默語境中的預設觸發(fā)語
      預設留白 生成精彩
      青铜峡市| 宁河县| 霍州市| 绥芬河市| 峨眉山市| 平遥县| 永新县| 新巴尔虎右旗| 恩平市| 凯里市| 无锡市| 英超| 马山县| 阿坝| 东辽县| 义乌市| 元谋县| 大丰市| 汶上县| 成都市| 民勤县| 筠连县| 盐亭县| 永定县| 富顺县| 三穗县| 克拉玛依市| 库伦旗| 米林县| 康定县| 阿勒泰市| 平和县| 沙雅县| 新巴尔虎左旗| 清远市| 天气| 确山县| 甘德县| 锦州市| 大余县| 十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