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德
讀了《讓2500個漢字在微課中滋養(yǎng)學生》(本刊2016年第3期)一文,真心佩服特級教師高子陽在識字教學上的良苦用心。把字源制作成微課PPT,讓學生理解漢字、喜歡漢字,應該說頗有創(chuàng)意。
但是,文中最后一段話:“把每一個漢字教活,微課形式簡單明了。每個字都以這種形式來教,這種教法是幾千次好玩的展示,學生們定能因此喜歡上漢字。”對此,本人覺得這樣的目標難以實現(xiàn)。
這種形式就是:每個漢字,都按照文字圖、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書法作品,古人造字的故事,今日思考來涉及,并一一制作成PPT。如“人”字教學,第一頁是“人”字圖讓學生思考、琢磨、欣賞,展開自己想象說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學生都非常喜歡;第二頁是“人”字的甲骨文、金文,學生看了這些寫法,眼睛都會立即亮起來;第三頁是“人”字的大篆和秦朝統(tǒng)一的小篆,讓學生一下子明白文字發(fā)展到這里,真的越來越美,越來越簡單、規(guī)范;第四頁是“人”字的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展示這些寫法,就是引導學生欣賞漢字的美,讓學生明白,要把字寫得美觀,寫得有味道;第五頁是書法作品欣賞,讓學生明白一定要寫好“人”字;第六頁是該字的造字簡述,用《說文解字》中對“人”字的解說,加深學生對“人”字的了解;第七頁是今日思考(含長期以來人們?nèi)菀讓戝e該字的提醒)。
微課PPT做好,教師可以靈活使用,有時放在古詩課堂中,讓古詩更有吸引力;有時放在創(chuàng)意讀寫課中,讓學生悟得有味。如“讀后感”,先逐一出示每個字的源流,再讓學生了解怎樣寫讀后感,就是把心中的感動、思考寫下來。讀后感可以是詩,可以是短文,可以是長篇文章,也可以是一本厚厚的書。
按照文中的介紹,一個字的微課,一個詞的微課想必要15分鐘。按照小學階段要學會的2500個字,需要37500分鐘,一節(jié)課40分鐘,需要937.5節(jié)課。按照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小學階段總課時是6020課時,語文課占20~22%。我們按照22%計算,總共有1324.4課時。讓100%的學生喜歡漢字,占用了70%的教學時間。這還不包括拼讀、書寫練習的時間。語文還有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的教學任務。
筆者認為,漢字的演變是歷史的產(chǎn)物,認識漢字的同時了解漢字的歷史是有益處的。
漢字的簡化也是必要的?!拔逅摹边\動前后,當時以拼音文字代替漢字已形成一種思潮。所以,簡化漢字,除認讀、書寫方便外,還有一層意義其實就是保護漢字。
小學生識字首先要認識的是當下的漢字,了解一些字源也未嘗不可。但是,了解所有的要學會的2500個漢字的發(fā)展變化,都用微課PPT,不可能做到,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