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嘉琦
(綏中廣播電視臺,遼寧 葫蘆島 125000)
淺析刻板印象對新聞采訪活動的影響及調節(jié)方法
智嘉琦
(綏中廣播電視臺,遼寧 葫蘆島 125000)
刻板印象是一種人類天生就有的認知方法,它自動地無意識地影響著人們的認知和行動。但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刻板印象是可以被調節(jié)和控制的,本文將通過對刻板印象的研究成果,分析它對新聞采訪工作的影響,探討記者應該如何控制刻板印象的不利影響,實現(xiàn)新聞報道的客觀公正。
刻板印象;新聞采訪;消極影響;調節(jié)方法
隨著新聞媒體的作用在當今社會發(fā)展中逐漸突顯,它在擔負著引導社會輿論、推動經濟建設等方面的重大使命也隨之加重。在媒體信息量龐大的今天,刻板印象造成的影響應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尤其是對新聞采訪造成的影響不容小覷。本文作者就記者應該如何控制刻板印象在新聞采訪過程中造成的不利影響進行分析,希望能對實現(xiàn)新聞報道的客觀公正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在網絡信息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大眾新聞媒介把“不可見、不可觸、不可思議”的實際世界投射給受眾,為受眾提供一個可感可知的虛擬世界。美籍華人傳播學者居延安曾經說過:“我們看不到世界的本身,看到的是被大眾媒介選擇和解釋過的世界?!蔽覀冏砸詾橥瑢嶋H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保持著直接的聯(lián)系,其實無時無刻不在同虛擬化的媒介環(huán)境打交道。也就是說,大眾新聞媒介在我們與真實世界之間豎起了一道無形的隔離帷幕,即媒介環(huán)境。新聞工作者如果在這個虛化的媒介環(huán)境中,不注意全面地報道事實、謹慎地選擇報道語言,受眾就會受媒介環(huán)境影響,甚至被灌輸一些錯誤的刻板印象。
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刻板印象不僅是影響自身認知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會給傳播工作帶來負面影響。經研究表明,除去個人的親身經歷、實踐經驗等習慣之外,刻板印象形成的最重要途徑就是大眾傳播媒介。媒體是整個社會發(fā)展環(huán)節(jié)中的重要一環(huán),它不僅擔負著引導輿論,還擔負著推動經濟建設等方面的重大使命。所以,刻板印象造成的偏見尤其要引起新聞工作者的警惕。
在當今社會新聞采訪活動中,記者對新聞現(xiàn)場的觀察,對新聞事實的記錄,對采訪對象的采訪等活動,其實質都是一種認知活動。在這樣的認知活動中,既存在客觀原因,也存在主觀原因,在客觀方面有認知的條件,如時間、距離、角度與技術、社會普遍認識水平等,在主觀方面有記者本身的認知習慣,如認知中分析的不當、歸類方法的不正確、推論根據(jù)的偏差等,出現(xiàn)認知中的刻板印象幾乎是難以避免的。
同時,記者的職業(yè)特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刻板印象的產生,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記者經過處理的信息具有龐大復雜的特點,這就要求記者本身具有全面知識體系、結構框架和機動靈活的圖式,而在新聞實踐活動中,記者具備完善的認知圖式之后再開展工作基本是不現(xiàn)實的。二是新聞傳播的時效性以及截稿時間的固定性,都要求記者在固定的時間內快速完成上述信息的處理任務。三是“能發(fā)的稿件”的固定模式也是記者刻板印象的來源。記者希望自己所采寫的新聞報道能夠發(fā)表,所以根據(jù)自身經驗對于什么樣的稿件能夠通過把關非常敏感,會對相似的事件作出模式化、類型化的判斷和處理。
(一)記者自身調節(jié)方法
記者的刻板印象有時甚至直接介入采訪現(xiàn)場,運用直接接觸和自我檢控等方式,克服記者認知中的刻板印象,最終提高新聞報道的準確真實性。第一,是記者增加與新聞事實的全面接觸,獲得盡可能多的信息支持。第二,要保持并培養(yǎng)對事物特異個性的高度敏感。第三,要有意識地監(jiān)控刻板印象的運用。第四,要打破刻板印象的慣性鏈條,用理性把控情感等相關因素。第五,要激活認知過程中圖式的順應模式,再完美的猜測終究都要服從于事實。
在新聞采訪活動中要克服刻板印象,一是記者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知識素養(yǎng),有意識地校正自己的主觀判斷。二是新聞傳播的時效性要求記者在面對復雜變動的環(huán)境情況下,要有意識地監(jiān)控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三是要克服采訪中的刻板印象,確保新聞的客觀公正性。在新聞采訪的實際工作中,記者應不為個人的感情所左右,不因見多識廣而自以為是,要秉持自身實事求是的作風,正確認識客觀世界,要善于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化地看問題,始終保持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思辨能力,廣泛學習,善于積累,深入采訪,不斷地超越自我。
(二)調節(jié)新聞采訪活動中對采訪對象與受眾刻板印象的方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新聞采訪活動是記者與被采訪對象互相感應的心理過程。就一般而言,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的心理感應是積極的、雙向的,即記者需要從采訪對象那里獲得新聞線索和事實真相。同時,采訪對象也需要向記者反映情況、傾訴困惑和宣揚主張。在采訪活動中,采訪對象表現(xiàn)出的各種有意、無意或者是被動的消極行為,被記者感覺、認知。記者如何控制來自采訪對象的消極感應,及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迅速作出積極反應,用積極的情緒回應對方,消除采訪對象的消極感應,這是保證采訪活動順利進行的一項重要前提。
受眾是新聞傳播活動中接收信息的終端,終端接收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傳播的效率。因此,幫助受眾走出刻板印象也是新聞傳播工作者的一項重要職責。
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們的影響很大,尤其是對于新聞傳播活動的影響更大,新聞工作者要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避免刻板印象的不利影響。使新聞報道客觀真實有效,真正實現(xiàn)充當人民群眾輿論喉舌的作用。
[1]陳紅梅.傳播對社會群體的意義和作用[J].當代傳播,2008(03):15-17.
[2]杜秀芳.國外刻板印象研究新進展[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06):105-108.
[3]王雄.采訪對象的“消極感應”與記者矯正[J].新聞采編,1999(01):24-26.
G212
A
1674-8883(2016)16-02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