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織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 沈丹
?
從學生的推責現(xiàn)象說起
□浙江省湖州市織里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沈丹
日常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的推責現(xiàn)象比比皆是:早上到校交不出回家作業(yè),學生會推說昨天沒有發(fā)到本子或是沒有記住作業(yè)內(nèi)容;沒有帶好要用的文具,學生會說父母沒有幫助準備好;上學遲到了,學生會說家長沒有及時叫醒……這種種推責言行不僅表明學生對“責任”一詞的理解不足,更是我們新常態(tài)下教育的極大憂患。
是什么助長了學生的推責言行?其一,素質(zhì)教育推行至今,“分數(shù)”的地位仍然無法動搖。對學生而言,待人接物、言談舉止等方面之表現(xiàn)都成了學科成績的附屬品,是非對錯、善惡丑美的標準在無形中變得模糊。其二,長輩的過度溺愛,使得學生不會去考量在道德范圍之內(nèi),自己應該承擔哪些責任,什么樣的行為才是正確的。書包,爺爺奶奶背;文具,爸爸媽媽送……凡此種種皆成了理所應當?shù)氖虑?。在這樣一種行為的潛移默化下,學生遇到難題往往就習慣于逃避責任,追責父母老師。其三,媒體(尤其是娛樂媒介)的多元化,某些錯誤思潮的“感染”,使得如今的學生相對往屆更多地以“自我為中心”,趨利避害的本性顯現(xiàn)得更突出。
該怎樣幫助學生擔責言行的養(yǎng)成呢?其一,強化目的。現(xiàn)今教育多指向?qū)W生往往被動接受教育或是完成任務——教師習慣于布置,學生習慣于完成。盧梭曾這樣說道:“任何一種良好的行為之所以能夠產(chǎn)生良好的道德效果,是因為在你做之前就認識到它本來就是好的?!庇纱丝梢?,引導學生懂得“為什么而做”要比實際上他們“做了什么”更為重要,也更有意義。比如,在班級里設立“租借箱”,里面放入平時在校園里拾撿得來的一些物品(紅領巾、鉛筆、橡皮、尺子等);如果學生沒有帶某件物品可以到租借箱中借用,放學前歸還即可。這個“租借箱”的妙用要比每次請父母送來效果好得多。其二,解決問題。學生在推責言行的背后其實是不會自己解決問題,說到底是缺少了一種“做人義務”的作為擔當,往往習慣于指責別人的過失。如:是他先打我的,所以我才打他的;如果不是他碰了我,我也不會跳錯了……面對這種現(xiàn)象,需要引導學生理解,解決問題比互相指責更有實際意義:打也已經(jīng)打了或錯也已經(jīng)錯了,現(xiàn)在是解決這件事最重要,一味地指責已經(jīng)沒有意義了。其三,協(xié)同共進。在一個班級中,人與人之間若情感融合,彼此之間就會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差異互補,共同生長。比如,小組長參加彩排了,同桌幫助他收發(fā)本子;小丁今天身體不舒服,小敏幫助他做值日……像這些日常班級生活中的“正能量”,我們就要充分釋放它們,吸引班級其他同學協(xié)同共進,強化學生的規(guī)范認同,使得道德走向?qū)W生的“心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