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人民路小學東校區(qū) 楊德鳳
?
激發(fā)興趣,讓古詩教學充滿魅力
□安徽省六安市人民路小學東校區(qū)楊德鳳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在兒童教育的歷史上,雖然小學教育的體制和課程內(nèi)容經(jīng)歷多次變革,但詩歌教育的傳統(tǒng)并沒有丟掉。古代詩歌教學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了背誦優(yōu)秀古詩的具體要求,并推薦了小學生必背的75首古詩。
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如何讓古詩教學充滿魅力,讓古詩在陶冶孩子性情,提高其文化素養(yǎng)方面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呢?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笨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古詩教學,激發(fā)興趣最為重要。所謂激發(fā)興趣,就是要設(shè)法讓學生喜歡古詩,好學古詩,進而能夠?qū)W好古詩。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覺得激發(fā)興趣,有很多的渠道和措施。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古詩教學的開始,我通常會采用猜謎語、講故事、提問題、設(shè)懸念等方法,精心引發(fā)學生興趣。如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我先講述李白與孟浩然友情的故事。詩仙李白24歲時開始了他計劃中的漫游,途徑南陽時特意到襄陽鹿門山拜訪在那里隱居的孟浩然。二人談詩論文,暢談國計民生,可以說是意氣相投,相見恨晚。公元728年春,二人在江夏(今武漢)共賞大自然的山川美景,一起度過了難忘的十幾天。李白在黃鶴樓前為孟浩然送行,目送好友登上了東去的帆船,直到那一葉孤舟消失在遠方的天際,寫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七絕——《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個故事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這首詩的興趣。又如教學《靜夜思》,我在課前就布置學生在月夜下欣賞月亮,畫下自己的所見或?qū)懴伦约旱乃?。上課開始,我先讓學生在小組內(nèi)交流,再鼓勵他們上臺展示自己的作品,講一講創(chuàng)作思路。我相機引出了李白的《靜夜思》,提問:詩人的感受又是怎樣?與我們有什么不同?
采取“引發(fā)興趣”之法,促使學生興趣倍增,情感激蕩,再引導他們學習全詩,教學效果往往出人意表。
葉圣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惫旁娋嚯x現(xiàn)在畢竟時代久遠,文約而意豐,課堂教學時間一長,多數(shù)學生的興趣定會淡化。此時,我會采取放錄像、賞圖片、配音樂、想畫面等手段,努力擴展學生的想象,維持學生的興趣,教學效果就會有意外的收獲。如教學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在了解全詩大意后,我問道:如果你是一位攝影師,根據(jù)詩中的內(nèi)容拍攝西湖風景,你決定選擇哪些鏡頭?大家各抒己見后,我播放了一段西湖夏日風景的音樂視頻,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詩人用一“碧”字和一“紅”字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視覺帶來的強烈沖擊力。又如教學李白的《古朗月行》,我在課堂上組織孩子們進行了一場關(guān)于月亮美麗傳說的故事會,如玉兔搗藥、吳剛伐桂、嫦娥奔月,孩子們興致很高。講完故事后,我又引導他們背出全詩,并鼓勵學生相互打分。
課堂教學中“保持興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師只要能夠合理運用,就能使學生的學詩興趣保持下去,從而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新的學習中。
王守仁在《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中說:“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毙W生的抽象思維尚不成熟,重感性輕理性特點明顯。學習古詩,教師不妨抓住這一特點,運用類似于游戲性質(zhì)的活動,在課堂教學行將結(jié)束之際,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寫人類的)、編故事(多用于敘事類的)、打擂臺(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詞(多用于繪景類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學小高潮,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jié)束學習,并求得向課外延伸的教學效果。如教學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在距離下課十來分鐘時,我征得學生同意,引導學生根據(jù)詞的內(nèi)容恰當?shù)夭贾脠鼍埃垖W生分別扮演翁媼、大兒、中兒和小兒,以小品的形式表現(xiàn)。這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加深了對該詞的理解。又如教學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學完背誦后,我引導學生做“考官”,采用拼字法、嵌字法讓其他學生“考試”,學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漲起來。再如教學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根據(jù)該詩抒情性較強的特點,我引導學生改編原詩,使之成為抒情性較強的記敘文。
課末“增趣”主要是為了使古詩的課堂教學言雖盡而意未了,并將有限的課堂古詩資源延伸到無限的課外學習活動中去,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宜輕視。
優(yōu)秀古詩詞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資源,其深刻的內(nèi)涵,高遠的意境,精湛的語言,是我們?nèi)≈槐M、用之不竭的寶藏。只要我們充分抓住教材和課堂中的有關(guān)因素,巧妙使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古詩教學一定會生動活潑,充滿魅力,我們的學生也將永遠“與經(jīng)典同行,與圣賢為友”。
作者簡介:(楊德鳳,安徽省優(yōu)秀教師六安市骨干教師,六安市優(yōu)質(zhì)課競賽一等獎獲得者,王先如名師工作室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