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平
立足課堂,開展區(qū)域隨班就讀教師培訓
——以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qū)為例
·彭文平
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qū)以普通學校課堂融合為重點,從教學問題的解決切入,面向普通學校隨班就讀教師開展“教學研討”普適性培訓、“課題引領”提升性培訓、“活動搭臺”特色性培訓的系列進階培訓活動,取得了實效。
隨班就讀;課堂融合;教師培訓
隨班就讀教師的教學水平,直接關系到隨班就讀學生的學習質量,影響隨班就讀學生將來的生活品質。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qū)2005年啟動隨班就讀實驗工作,2010年完成隨班就讀資源教室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全覆蓋,2015年被批準成為全國特殊教育改革試驗區(qū)。針對目前隨班就讀工作中存在的集體教學和個別兼顧處理不當、對隨班就讀學生的學習支持單一或不恰當、師生對隨班就讀學生容納度不高等問題,雙流區(qū)以普通學校課堂融合為重點,面向普通學校隨班就讀教師開展了系列進階培訓活動,取得了實效,現將具體做法介紹如下。
在普校教師教學壓力大、工作任務重的前提下,培訓什么、怎樣開展培訓是當前隨班就讀教師培訓工作面臨的重要問題。[1]我區(qū)隨班就讀教師培訓立足課堂教學研究,構建了“課堂教學+專題講座”的常規(guī)培訓模式,輔以集體視導,提高教師相關知識技能,動態(tài)解決教師日常教學中的問題。
(一)教師培訓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
隨班就讀教師培訓采取各學校(含特教學校)期初自主申報的形式,通過“研培中心掛網通知—各校教導主任確定培訓教師—教師參與培訓”的程序開展。隨班就讀教師培訓納入全區(qū)教師繼續(xù)教育規(guī)范化學時管理,每年每名隨班就讀教師至少培訓48學時。
(二)“課堂教學+專題講座”的主題式培訓
根據課堂出現的問題,開發(fā)適切性的研討主題菜單,如隨班就讀教學設計、聽障生(智障學生、腦癱學生、自閉癥學生、多動癥學生)語文(數學)課堂教學研討、課堂中正向行為支持、教材調整和學習單開發(fā)、班級經營管理策略、個案學情分析等,形成了學期培訓菜單。每次研討活動以“個案分析—上現場課—資源室輔導—評課議課—專題講座”的程序進行,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進行隨班就讀知識和技能的補償性培訓。其中,資源室輔導以錄像的形式開展,既保護隱私又達到觀摩討論的目的;專題講座則邀請?zhí)厥饨逃龑<?、教授以及一線名師,進行特殊教育理念、知識的培訓。
(三)課堂教學視導經常化,動態(tài)施訓
采取集體視導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中小學隨班就讀課堂聽課、評課,隨時提供手把手的隨班就讀教學專業(yè)指導。集體視導分為兩種,一種是研培中心小學室教研員每周五定期集體下校視導,一種是特殊教育中心組隨機的視導。特殊教育中心組由普通學校優(yōu)秀隨班就讀教師和特教學校教師組成,通常以“聽課、評課、查資料、看資源教室、訪教師和學生”的環(huán)節(jié)開展視導工作。無論是定期視導,還是不定期視導,都就視導結果與學校教師、分管領導當場面對面交流、討論。
有學者指出,專業(yè)培訓最有效的做法是將教學、培訓和研究結合起來,即結合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對他們進行培訓,并且組織他們圍繞問題進行研究。[2]近年來,雙流區(qū)根據教學研討以及視導情況暴露出的突出、典型問題,針對課堂中“隨班就讀學生每一節(jié)課學什么、怎樣學”的問題,提出了開發(fā)普特融合的“學習單”支持隨班就讀學生課堂學習的解決策略。特殊教育中心組先后申報并成功立項了區(qū)級課題“學習單的設計與使用研究”、市級課題“基于學習單的隨讀生學習支持的研究”,進行深入研究。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擴大中心組成員范圍,組建涵蓋特教學校、縣城小學、鄉(xiāng)鎮(zhèn)學校隨班就讀教師的課題組研究團隊,學科領域涉及小學語文、數學、英語。大量有志于隨班就讀教學研究的教師加入了研究隊伍,以“1+1+1”的研究工作模式強化特殊教育專業(yè)技能的學習和培訓。
“1+1+1”即課題組參研教師每學期“上好1堂示范課(或講座),做好1個個案研究,讀好1本專業(yè)書籍”,前兩個“1”在操作層面開展,后一個“1”立足于教師自主研修,強調教師理論修養(yǎng)的專業(yè)發(fā)展。如此以任務驅動的方式促使教師在集體學習的氛圍下有所思、有所得,從而提升教育教學水平。
(一)“上好1堂示范課”,重教學實踐
課堂是隨班就讀工作的核心陣地,資源室輔導、家長支持均最終指向特殊學生的課堂融入。以“融入”為目的,課題組教師在區(qū)教研員指導下議課、說課、上示范課,開展校級以及區(qū)級的課例式研討,做到完成“一份規(guī)范的教學設計、一節(jié)現場示范課、一份日志型教學反思”,同時聽課教師完成一份學習記錄。
(二)“做好1個個案研究”,重專業(yè)操作
個案研究是區(qū)級隨班就讀課題組的主要研究方法。課題組教師從選擇個案到分析個案,從個案的醫(yī)院診斷到用自編試卷進行教育教學診斷,分析個案學習能力的優(yōu)勢與劣勢。掌握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后,研究組教師通過課堂觀察、個案行為分析、教學討論、課題小組研討等活動,在集體智慧中碰撞出思維火花,固化成功經驗并開發(fā)出普特融合的課堂系列學習單,給個案學生使用,供區(qū)域同類型隨班就讀學生學習參考,解決隨班就讀教師頭疼的隨班就讀學生“學什么”問題。
(三)“讀好1本專業(yè)書籍”,理念再升華
期初,課題組向全區(qū)每名隨班就讀教師推薦特殊教育教學閱讀書目,期末通過課題組教師讀書匯報交流的形式,硬性要求課題組教師選擇一本專業(yè)書籍細讀、品讀、研讀,獲得特殊教育專業(yè)知識的滋養(yǎng)。
在隨班就讀工作開展過程中,各普通學校建立了隨班就讀教研小組,指定專人即教研組長負責學校隨班就讀工作的規(guī)劃、實施。隨班就讀教師培訓不僅重視教師個人在團體中的學習成長,還注重搭建平臺,引導隨班就讀教師以校為單位抱團作戰(zhàn),共同學習提升。以搭建各類隨班就讀比賽(活動)平臺的方式,展示各校的教研特色或成果。
如三年一個周期開展的“教壇新秀”“明日之星”“學科大比武”賽課活動。今年3月,開展了“課標·教材·學情解讀大賽”,各小學以學校為單位隨機抽取8個任務包,確定了7所普通學校和區(qū)特殊教育學校同臺解讀。各參賽學校集體查閱資料、分工合作、共同解讀,比賽現場教師們對知識點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運用見解獨到、精彩紛呈。全區(qū)17所小學共計120名隨班就讀教師參與活動,每名參會教師均擔任大眾評委,認真記錄,積極提問,踴躍投出大眾評委選票,達到全員培訓的良好效果。
總之,隨班就讀教師培訓工作任重而道遠,要立足于普校教師作為教者需要不斷學習成長的職業(yè)特點,加強特殊教育專業(yè)知識技能與普通教師本身專業(yè)的融合,創(chuàng)造多種形式促使教師在教中學、在研中學、在賽中學,解決教師實際教學問題。
[1]楊希潔,徐美貞.北京市隨班就讀小學資源教室初期運作基本情況調查[J].中國特殊教育,2004,(6):9—10.
[2]肖非.中國的隨班就讀:歷史·現狀·展望[J].中國特殊教育,2005,(3):3—7.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qū)教育研究與教師培訓中心,610200)
G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