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豐銘,艾甜甜
(信陽師范學院 a.教育科學學院;b.城環(huán)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
·思想政治教育·
“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創(chuàng)新探究
劉豐銘a,艾甜甜b
(信陽師范學院 a.教育科學學院;b.城環(huán)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微信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在大學生享受著“微時代”帶來的種種便利的同時,“微時代”也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對高校而言,“微時代”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臺、改變了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和內容,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諸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地位顛倒、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價值立場動搖等問題。結合當前“微時代”發(fā)展的實際,應通過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形式、加強隊伍建設等措施,創(chuàng)新“微時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創(chuàng)新
以手機為主要載體進行應用、傳播及閱讀的微信、微博、微支付、微公益、微電影、微心情等日漸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微時代”的大幕正緩緩拉開。簡約、迅速、開放、自由、多元是“微時代”的典型特征[1]5。在這個大數(shù)據(jù)時代中,人們接受信息不再是被動的接收,更多的是主觀的選擇性獲取,而且不再受時空的限制。通過各種“微”平臺的傳播,在最短的時間中,人們能第一時間獲得更多的信息,同時作為傳播交流的主體,人們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和言論自由,能夠在這些“微”平臺上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實現(xiàn)網(wǎng)絡信息互動。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在“微時代”的背景下,一個自由的環(huán)境與豐富的信息資源為其成長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有利于其綜合素質的提升。但是,“微時代”在一定程度上也對當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威脅,帶來大學生與教師話語權的轉換、大學生正確價值觀難以樹立等挑戰(zhàn)。在“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通過各種媒體和渠道接觸的某些信息可能比老師還要有深度,大學生掌握的某些資源可能比老師還要有廣度,以課堂授課為主要形式的傳統(tǒng)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經(jīng)不能適應教育發(fā)展的需要。為了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我們必須結合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分析“微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影響并探討相關對策。
新媒體作為“微時代”的內容載體,由于其豐富的功能,簡便的操作,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利用它與外界進行交流和互動,但目前更多的人關注的是新媒體的娛樂和商業(yè)功能,此時,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則需要更多的關注和開發(fā)新媒體的教育功能。在“微時代”背景下,新媒體的廣泛使用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新的形式,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是一次巨大的機遇[2]5。
(一)擴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平臺
在“微時代”中,微媒體平臺商業(yè)娛樂占有較大比重,教育功能卻并沒有很好地發(fā)揮。高??梢岳酶鞣N微媒體溝通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與大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打造一個更加平等交流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輔導員、班主任、院系領導等相關的工作人員可以隨時了解學生的生活學習狀態(tài)、存在的思想困惑,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時解決學生思想中存在的問題,實現(xiàn)校園管理的人文關懷。專業(yè)教師也可以利用這個平臺傳播科研、教育、文化等動態(tài)消息,在特殊節(jié)日師生也可以彼此祝福,營造一種融洽的氛圍。大學生則可以利用這個平臺與老師進行交流,及時反映自己在學習課堂的疑難問題、思想上的困惑、生活中的困難以及對教育教學理念、教師教學技能、教育設施完善、教育方式的改善建議。
(二)改進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理論概念灌輸法、社會實踐訓練法、自我省察法、專家咨詢輔導法是傳統(tǒng)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面對面、零距離的交流雖然有自身的優(yōu)勢但是增加了學生的壓力,有可能使他們不能很好地表述自己的觀點,老師也很難獲取學生內心真實的想法,不能達到預期教育效果,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但微媒體平臺的出現(xiàn)則能夠很好地避免這些問題,能夠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心聲,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想法;相關工作者也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質量,能夠同時與更多的同學進行聯(lián)系,而且工作的形式和內容也能夠極大豐富,線上的資訊、線下的活動,使得工作的展開不單單局限于講座、咨詢等單一的形式,能夠通過多樣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材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單調乏味,讓更多的學生有更大的興趣參與,同時也能縮短雙向溝通交流的時間。
(三)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微時代”充滿簡單、快捷、豐富、多樣的“微”文化資源,在這種背景下,各種教育資源也在不斷地增加,充分彌補了傳統(tǒng)社會信息資源的不足,開闊了大學生的視野,也極大地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3]。學生不再局限于通過課堂和書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是通過各種微媒體進入到一個更為廣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碎片化、彈性化的上網(wǎng)時間,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接受新的教育內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在這種背景下得到最大程度的增加,教育的方式也在潛移默化中做到“潤物細無聲”。同時,各種微媒體利用圖文并茂、聲像結合的載體優(yōu)勢,讓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生動立體、讓大學生喜聞樂見,變被動的傳統(tǒng)說教為主動尋求鮮活的主流價值引領,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從內容上對大學生更有吸引力。
微媒體傳播的信息量巨大,甄別困難,不確定信息和垃圾信息比較多,對于各種虛假信息的篩選也較為困難。這些問題都不利于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使得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權威性和主動性受到?jīng)_擊,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話語權遭到易換,教育手段、教育理念也受到了挑戰(zhàn)。
(一)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者教育主體地位動搖
由于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受到年齡、工作習慣、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受各方面的制約,觀念大多落后于現(xiàn)代信息社會的發(fā)展,不了解新興微媒體的具體運作模式和信息傳播特征,不能很好地利用各類微媒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進行整合、包裝、傳播,這使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者在“微時代”的沖擊下頗有力不從心之感。大學生作為時代的弄潮兒,對于新媒體等新鮮事物有著較強的好奇心和較高的認同感,他們大多是這些信息平臺使用和推廣的主體。思想政治教育者、傳播者如果不能很好地提升自身網(wǎng)絡素養(yǎng)和新媒體工作思維,便與當代大學生產生了無形的隔閡,無法在信息資源和教育內容上與大學生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大學生對其言論的認同度也會不斷地降低。在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由教育者選擇傳授給學生們知識內容,故而二者價值觀念、理想追求都基本趨向一致,正是由于這種單向的不平衡,才沒有產生沖突。然而,在 “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信息獲取渠道多樣化,他們利用各種新興媒體和終端設備進行信息的迅速接收,他們也由學習的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橹鲃訉で螳@取者。長久以往,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也發(fā)生了變化,師生之間主動教與被動學的不平衡地位發(fā)生改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地位開始動搖,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者、工作者的主體地位受到挑戰(zhàn)。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價值立場動搖
在“微時代”的大環(huán)境下,每一個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傳播者,由于新媒體傳播的交互性特征,人們可以在獲取的原信息中添加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他們對事物所持的立場迥異,素質也是有高有低,所以容易衍生出大量的負面信息。這些信息包括對社會和國家的抨擊,還有因對具體事件的不客觀認知而夾雜個人情感的語言暴力。對于辨別能力不高、仍處于未定型階段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對事物的看法往往不夠理性,極易受到價值觀不正確言論的影響。有些同學會被披著“自由、民主、平等”外衣的西方自由主義思潮所迷惑,有時會因為社會中某一具體事件或西方敵對勢力刻意謀劃的事件在網(wǎng)絡中放大而產生激烈的負面情緒和行為,會在大是大非面前產生困惑,甚至走錯方向。同時,“微時代”中的交流工具為大學生開放了更多自由化、私人化的權限,大學生從中滿足了獨立自主的心理需求,會很快趨向認同并依賴這些平臺,所以當他們離開虛擬網(wǎng)絡世界,再次接觸到傳統(tǒng)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時,往往會抱有懷疑和抗拒的態(tài)度。這都不利于正確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的樹立以及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這無疑都將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難和障礙。
傳統(tǒng)的媒體傳播方式主要包括報紙、書籍、電視、廣播等,這些方式會對負面信息進行篩選,剔除糟粕,對教育內容進行嚴格把關。傳統(tǒng)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開主要就是通過這些途徑對大學生進行理論的培訓,從而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三觀”。然而“微時代”下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復雜,內容多元化,信息傳播便捷迅速。由于目前新媒體在信息發(fā)布、審核和管理上尚有不足之處,一些真?zhèn)斡写季康男畔ㄟ^各類渠道在第一時間進行傳播,網(wǎng)絡上一些封建迷信的、落后腐朽的文化有所抬頭,甚至出現(xiàn)一些激進分子和敵對勢力對社會主義進行惡意的抹黑。大學生缺乏辨別這些不良信息的能力,容易被經(jīng)過放大的事件混淆視聽,盲從于輿論的聲音和個人情感體驗,被不法分子誤導和利用?,F(xiàn)階段網(wǎng)絡信息的管理控制以及法律的約束都存在漏洞,微平臺的信息傳播管理比較困難,在良莠不齊的信息的誤導下,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知和實踐就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大學生的價值立場在不良、不實信息的沖擊下很可能會產生動搖。
(一)關注微媒體,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建設
在“微時代”背景下的微電影、微信、微博等傳播平臺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思想交流碰撞的大舞臺,每個人都能在這個平臺上亮出自己的觀點,展現(xiàn)出自己的個性和風采。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緊密結合時代發(fā)展的實際,運用微媒體平臺武裝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入腦、入心、入魂。
1.轉變語言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
微媒體傳播已成為現(xiàn)代大學生接收信息、與外界互動的主要選擇,新興“微言語”又是微媒體傳播的個性工具。而目前,受各種條件制約,一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對微媒體接受、應用程度不夠,導致大學生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間的交流出現(xiàn)斷層和互動不良。傳統(tǒng)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轉型的第一步是話語方式上的改變,要緊跟現(xiàn)代信息發(fā)展潮流,不斷嘗試運用新穎的言語,提出新的微討論話題,組織多樣的話題活動,運用多種形式的線上交流,讓每個學生能大膽表達心中所想,克服面對面的約束。通過大膽的創(chuàng)新活動,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微話語的熟知和掌握,捕捉微語言里積極健康向上的內容并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時代化、大眾化和生活化,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從而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更好地讓教師掌握學生最新思想動態(tài),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基礎。
2.打破傳統(tǒng)桎梏,擴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
當前,微博、微信、校訊通等用戶,通過手機等媒介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輿論導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動利用各種微平臺,擴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
第一,開通校園微平臺,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微陣地”。微博、微信公眾號是“微時代”各類信息的重要“集散地”,大學生通過它們與外界密切交流和互動,通過它們了解社會上發(fā)生的事和各種輿論熱點。高校要高度重視利用微平臺等新媒體的信息傳播功能,開通校園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公眾平臺,擴寬與大學生、外界溝通的渠道,主動展示、宣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建設,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微陣地”。
第二,完善平臺管理,建設立體陣地。創(chuàng)新微博、微信等APP后臺管理模式和教育功能,建立符合校園特色的各類微博、微信集。建議由學校黨委宣傳部牽頭,組建由校學生工作處、教務處、團委、畢業(yè)生就業(yè)指導中心、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院系主管學生工作的領導、思想政治理論課及其他專業(yè)課一線優(yōu)秀教師組成的專家咨詢委員會,通過各類微平臺,對熱點問題進行“會診”,讓服務管理延伸到學校、學院、班級甚至每一位同學,逐步實現(xiàn)信息采集全方位、全覆蓋以建立全方位、立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
第三,創(chuàng)建媒體聯(lián)動,擴大受眾數(shù)量。微媒體傳播的大多是碎片化的信息,需要通過整合資源信息、擴寬傳播渠道來彌補。通過與傳統(tǒng)媒體的聯(lián)動,積極建立傳統(tǒng)媒體與微博、微信的連線,把傳統(tǒng)媒體上發(fā)布的新聞熱點、理論知識等經(jīng)微平臺的收集、整合、分析再發(fā)布,實現(xiàn)微媒體平臺上信息的健康傳播。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整合微博、微信、微視頻等宣傳資源,積極打造校報、電視、網(wǎng)絡、微博、微信等多媒體的良性互動,在這些媒體的統(tǒng)一聯(lián)動下,占領宣傳陣地;另一方面,要做好全方位宣傳工作,吸引微“粉”關注,提高校園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的活躍度,提高和擴大關注度及粉絲陣容[4]。
3.重視網(wǎng)絡輿情,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導向功能
網(wǎng)絡是一把雙刃劍,大學生在享受海量信息資源的同時,也受到這些信息的沖擊。網(wǎng)絡信息多元復雜,部分信息的真?zhèn)我约靶畔a生的意圖有待考察,大學生雖已成年但涉世未深,缺乏對一些信息的鑒別能力,加上大學生的價值觀正處在養(yǎng)成期,網(wǎng)絡中的不良信息有可能會對大學生造成不利影響,若被不法分子加以利用,大學生極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走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面。因此要加強微博、微信等微平臺信息的管理,重視網(wǎng)絡輿情建設?!拔r代”背景下信息的傳播可通過微博、微信功能里的“轉發(fā)”輕松完成,為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由于當下微媒體平臺信息發(fā)布和審核存在漏洞,不可避免地導致負面或具有煽動性甚至反動內容的信息流動于各類微平臺,對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須提高警惕性,建立健全微博、微信運行和管理體制,針對微博、微信傳播特點制定一套過濾與監(jiān)管體系,發(fā)揮“微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導向功能,確保通過微博、微信等微平臺上傳播的信息都是經(jīng)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關和篩選的,確保大學生接受到的信息政治立場正確、內容健康向上。
(二)順應時代發(fā)展,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
1.規(guī)范“微行為”,提升大學生網(wǎng)絡媒介素養(yǎng)
由于微媒體技術和規(guī)章制度尚不完善,對負面信息的把關能力有限,因此更需要培養(yǎng)大學生微媒體道德素質,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微媒體使用理念,遵守網(wǎng)絡道德規(guī)范,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良好的自律能力,抵制負面信息;建立微媒體規(guī)則,形成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操守,使大學生養(yǎng)成相應的網(wǎng)絡責任感。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充分發(fā)揮微媒體的優(yōu)勢,使理論建設進網(wǎng)絡、進微媒體、進入大學生頭腦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明辨是非、解決實際問題以及甄別和選擇信息的能力,最終培養(yǎng)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樹立“微權威”,提高教師隊伍工作水平
微媒體應用的普及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血液,也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隊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適應“微時代”發(fā)展的工作水平,打牢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者的主體地位便顯得十分重要[5]。
第一,提高教師隊伍的政治素養(yǎng)?!安粩嗵岣唏R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提高科硏能力和教學水平,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做教書育人的表率,做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増強社會責任感,不斷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教育教學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政治素養(yǎng)和堅定的教育信念,要準確把握教育原則和教育目標[6],在正確認識微媒體中的各種復雜問題的同時,還要依托微媒體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二,提高教師隊伍業(yè)務素養(yǎng)。在“微時代”背景下,信息傳播的復雜性與交互性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具有甄別、篩選、使用信息的實際能力。對于微媒體傳播的敏銳信息更要有較快的捕捉、分析、判斷和處理能力。如果教師拒絕接受微媒體信息,排斥現(xiàn)代化的信息傳播平臺,就會落后于時代的發(fā)展和要求,影響“微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開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必須掌握最新的信息技術,學習借助微媒體的各種形式,掌握和提供多樣的教育內容和形式。同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微媒體的前沿性和便捷性掌握更多的信息內容,使用簡潔明快、學生喜聞樂見的微語言進行傳播教育,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1]姜進章.新媒體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2]朱海松.微博的碎片化傳播[M].廣州:廣東經(jīng)濟出版社,2013.
[3]鄭元景.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導刊,2011,(11):9-13.
[4]尚俊杰,霍曉丹,孫也程.高校網(wǎng)絡輿論領袖的作用及其引導策略[J].中國青年研究,2010,(8):56-59.
[5]劉慧.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方法[J].青年與社會,2014,(10):31-35.
[6]馬俊. 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高校班級活動建設研究[J].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6(1):62-66.
[7]余藝.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5(4):98-100.
(責任編輯:金云波)
2016-04-11
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DAA130209);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重點項目(2015-JSJYZD-021)
劉豐銘(1989—),男,河南信陽人,助教,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艾甜甜(1987—),女,河南信陽人,助教,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412
A
1003-0964(2016)05-0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