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梅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工程小學 黑龍江 150010)
淺談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研究
孫永梅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工程小學 黑龍江 150010)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fā)展,目前素質教育是重點。另外,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是新課改內容針對閱讀教學提出的重要的教學理念,強調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獨立思考為教學目標,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
新課改 小學語文 教學研究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一直以來,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這樣,孩子們便會更加自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到處都成了孩子們識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源就無處不在。以培養(yǎng)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為目標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止逐步走向教學課堂,活躍了師生的思維,促進了師生關系的融洽。[1]
1.擺脫舊的思維,從新的角度思考問題
教會學生擺脫思考問題的舊思維,學會動腦思考問題,并且能夠運用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是衡量學生學習綜合能力高低的一個標準。要想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就要努力營造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在較為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才能活躍起來,各抒己見,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老師的一個動作,一個手勢,一個微笑,一句贊美,都可以影響學生的心情,老師努力將輕松舒暢的感覺注入整個課堂。引導學生積極探討問題,增強相互之間的溝通,從新的角度考慮問題、解決實際問題,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去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尋找解決辦法,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有效方法。[2]
2.把握課堂,積極實踐
既然要求語文課堂實現(xiàn)積極的實踐效果,就要改變以往墨守成規(guī)式的教學模式,將傳統(tǒng)的語文課變成形式多樣的課堂。在小學階段,“口語交際”是實踐性較強的部分,而語文的實踐性也就體現(xiàn)在與外界的交流溝通方面,所以,通過假設環(huán)境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習能力。如果想在課堂上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應該建議學生做好課前的實踐探索工作,學生“口語交際”的課堂實際對課前的實踐探究要求較高,所以,也就體現(xiàn)出了語文較強的實踐性。
3.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新型的師生關系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發(fā)揮著非常獨特的作用,通過相互溝通和真誠交流,既可以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又可以探討學習中的問題。只有進一步了解學生思想,掌握他們的解題思路,并引導學生用創(chuàng)新思維思考方法。詢問學生的日常生活問題,并及時處理已發(fā)現(xiàn)的問題,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才能使學生提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使老師尋找機會,啟發(fā)學生動腦,通過實踐,用創(chuàng)新思維解決問題。師生之間的溝通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橋梁,是師生共同進步的條件。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的差異,滿足不同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要時時鼓勵學生敢于說出與別人(包括老師)的不同想法,要支持學生在現(xiàn)成的答案之外探尋“新解”的嘗試。當前課堂教學中呈現(xiàn)出一派“生機勃勃”、“熱鬧繁榮”的景象:只要上課,必然有三、四人小組討論,學生忙于活動材料的搜集、整理,小組忙于熱熱鬧鬧、旁若無人的討論,教師忙于一個一個活動的組織、展開和在各小組問轉悠,忽視了小組的組合是否合理,問題是否有討論的價值。這種合作學習本身就無視學生的個性,并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掩飾了個體之間的差異,甚至會剝奪部分學生獨立思考、質疑、發(fā)言的權利。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應該是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合作伙伴,或者暫時選擇不合作,先思考,再討論,給學生留個思考的空間。語感是學生對句、段、篇加深理解的必要途徑。只有培養(yǎng)起了學生的語感,學生對句、段、篇的理解才會透徹、深入。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必須從詞的語音、語義、語境、語氣等方面著手,加以正確的引導,營造濃郁“閱讀情感場”,讓學生在閱讀是投入豐富的情感,使學生產生諧振,自然而然地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再融入一邊讀,一邊想”,“讀進去,想開去”等讀書方法,使學生深刻地理解內容的實質與外延。[3]
新課程給出了評價的三個維度:“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钡S多老師片面地理解為新課程只要“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評價,拔高了教學要求,忽視了學習主體的實際狀況,忽視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的重要性,好像教學中涉及雙基就不是新課程,形成了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勢。即使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也不能脫離語文情境。《語文課程標準》中對有關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爭論進行了統(tǒng)一,即“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遺憾的是,不少人打著人文精神的名,行著思想說教的實,把人文精神與思想教育劃上等號,所不同的是把過去濃重的政治色彩與時俱進地換成了今天比較熱門的話題,這與過去的架空分析其實是一脈相傳的。
隨著時代的進步,信息技術已愈來愈多地運用到各個領域,以現(xiàn)代科技手段來推進教育教學改革也勢在必行。但在新課程的大旗下,以玩弄技術來假冒新理念者也不乏其人,這一點在多媒體的運用上尤為突出。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是多媒體還是網絡,都必須結合學科特點,恰當?shù)剡\用,才能相得益彰,而且只能將它們作為輔助手段。
只有打好語文基礎,對于以后其他學科的學習才會有幫助,所以小學語文課需要創(chuàng)新,需要實踐,幫助學生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師生共同努力,就一定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從而真正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要使語文新課程改革得以真正實施,必須要認真研讀新課標,在工作中自覺地實踐和反思。
[1]程少堂.語文課要教出“語文味”.語文教學通訊,2012.(17).
[2]趙小勤.師生與時俱進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新課標下高中語文高效教學的幾點思考[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3(8).
[3]陳維賢.理性思考科學踐行推動語文新課改科學發(fā)展——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教學反思[J].中學語文教與學月刊,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