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穎
非甾體類抗炎藥臨床應用分析
樊穎
目的了解本院脊柱科非甾體類抗炎藥的應用情況,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依據。方法回顧性分析342例脊柱科出院患者病歷資料,分析臨床用藥效果。結果342例患者中,276例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治療,使用率為80.7%,臨床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189例,頸椎病87例,伴隨有高血壓病史的72例。所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有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137例,注射用氯諾昔康186例,應用雙氯芬酸鈉栓72例,應用吡羅昔康貼片5例,應用吲哚美辛腸溶片2例。發(fā)生不良反應4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2.28%。38例為胃腸道不良反應,4例引起患者高血壓加重。胃腸道不良反應有37例是口服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聯(lián)合靜脈滴注注射用氯諾昔康發(fā)生的。60歲以上發(fā)生不良反應32例,60歲以下發(fā)生不良反應10例。結論脊柱科在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為患者減輕痛苦的同時,存在不合理應用現象,應該加強管理,提高臨床醫(yī)生對非甾體類抗炎藥的風險意識,促進合理使用該類藥物。
非甾體類抗炎藥;臨床應用;不良反應;合理用藥
1.1 一般資料 抽查2015年1~12月脊柱科342例出院患者病歷,查看其用藥資料。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342例出院患者臨床病歷,對非甾體類抗炎藥使用率、品種選擇、用藥療程、內科疾病、不良反應等情況進行分析。
342例患者中,276例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治療,使用率為80.7%,臨床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189例,頸椎病87例,伴隨有高血壓病史的72例。所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有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137例,注射用氯諾昔康186例,應用雙氯芬酸鈉栓72例,應用吡羅昔康貼片5例,應用吲哚美辛腸溶片2例。發(fā)生不良反應4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2.28%。見表1。38例為胃腸道不良反應,4例引起患者高血壓加重。胃腸道不良反應有37例是口服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聯(lián)合靜脈滴注注射用氯諾昔康發(fā)生的。60歲以上發(fā)生不良反應32例,60歲以下發(fā)生不良反應10例。
表1 342例患者非甾體類抗炎藥使用情況(n)
疼痛是一種令人不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感受,伴隨著現有或潛在的組織損傷。本院在2015年提出創(chuàng)建無痛醫(yī)院的口號,無痛醫(yī)院是讓患者在沒有痛苦、沒有恐懼的環(huán)境下就診、檢查及治療,是醫(yī)院提供給患者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服務模式。非甾體抗炎藥是一類不含有皮質激素而具有抗炎鎮(zhèn)痛和解熱作用的藥物[1],非甾體抗炎藥自阿司匹林于1898年首次合成后,100多年來已有百余種上千個品牌上市,這類藥物包括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萘普生、雙氯芬酸、布洛芬、尼美舒利、美洛昔康、氯諾昔康、塞來昔布等,該類藥物具有抗炎、抗風濕、止痛、退熱和抗凝血等作用,在臨床上用于各種疼痛癥狀的緩解[2]。全球每天至少有3000萬人在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其用量僅次于抗生素。隨著非甾體抗炎藥使用的增多,這類藥物的安全使用問題也越來越受全社會關注。盡管此類藥物種類多,作用強度各異,但作用機制是相似的。
本院脊柱科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為了減輕患者痛苦,非甾體類抗炎藥的使用率偏高。在為患者治療的同時,也存在以下不合理應用:①二聯(lián)使用的不合理現象。不同種類的非甾體類抗炎藥有相同的作用機制。它們都是通過抑制環(huán)氧化酶的活性,從而抑制前列腺素(PG)合成,PG廣泛存在于人和哺乳動物的各種重要組織和體液中,多種細胞都可合成PG[3]。非甾體類抗炎藥可以抗炎鎮(zhèn)痛,也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的不良反應。同時應用兩種以上非甾體類抗炎藥作用機制是一樣的,胃腸道出血的風險增大,止疼效果不會疊加。有報道稱服用一種以上非甾體類抗炎藥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險性比單用一品種者大2倍[4]。注射用氯諾昔康說明書也有描述:避免與其他非甾體類抗炎藥,包括選擇性COX-2抑制劑合并使用。②高血壓患者大劑量長療程應用[5]。非甾體類抗炎藥主要抑制環(huán)氧酶,環(huán)氧化酶具有擴張血管、降低腎血管阻力、增加腎灌注、促尿鈉排泄的作用。非甾體抗炎藥可通過抑制環(huán)氧化酶合成的PG,減少腎血流,增加鈉和液體潴留。高血壓患者常伴有腎損害,因此水鈉潴留增加,可導致新發(fā)高血壓或使已有的高血壓加重,所以高血壓患者應盡量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③藥物應用劑量較大。注射用氯諾昔康常規(guī)起始劑量為8mg,如8mg不能充分緩解疼痛,可加用1次。本院脊柱科186例應用氯諾昔康患者應用劑量是16mg,q.d.,應用療程最短2 d,最長達10 d。療程長,劑量大不良反應的風險增大。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時存在不合理用藥[4]。非甾體抗炎藥是一面雙刃劍,既是抗炎鎮(zhèn)痛的良藥,又可對胃腸道、肝腎及心血管造成損傷。臨床使用過程中要加強管理,針對性的選擇應用COX-1和COX-2抑制劑[6]。非甾體抗炎藥類藥物在應用過程中,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大劑量、長期應用,應該在最短時間內使用最低有效劑量。用藥過程中注意監(jiān)測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如出現可疑不良反應時應立即停藥,不應該同時使用≥2種的非甾體類抗炎藥[7]。用藥過程中重視患者的個體差異,年齡增大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增加。
總之,只要醫(yī)師、藥師、患者都關注安全用藥問題,提高責任心,共同學習安全用藥知識,堅持合理用藥,盡量減少不合理用藥,就能夠真正地筑起一道安全用藥的屏障。
[1]張念森 .非甾體類抗炎藥的臨床應用及不良反應.中國藥物評價,2013,6(9):901-902.
[2]蔡宏文,徐慧敏.非甾體類抗炎藥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合理使用.中國藥學雜志,2014,49(6):512-516.
[3]冼靜瑜,黃炳松.非甾體抗炎藥的不良反應分析.醫(yī)藥衛(wèi)生(文摘版),2015(5):222.
[4]傅得興,封宇飛.非甾體類抗炎藥的安全性研究.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08,11(2):136-138.
[5]李勇.非甾體類抗炎藥作用機制及不良反應分析.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15(19):112-113.
[6]李軍婷,李兆申,劉厚玨,等.非甾體抗炎藥致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特征.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1,18(3):151-154.
[7]唐培仙.非甾體抗炎藥不良反應發(fā)生表現及預防.北方藥學,2015(7):128-12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3.155
2016-03-25]
473000 南陽市骨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