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茜 (江蘇師范大學 221116)
從審美文化視角看中國電影的完美逆襲
——以《捉妖記》《大圣歸來》等為例
李 茜 (江蘇師范大學 221116)
2015年中國內地票房總收入突破400億,比起2014年的297億增長了100多億,其中59.2%由國產影片創(chuàng)造。在2015年票房排行前十名的影片中,有六部是國產電影。在這一連串的數字背后,我們看到了國產電影的成長,國產電影完成了一次完美的逆襲大戰(zhàn)。本文通過對2015年的《捉妖記》《大圣歸來》等電影的研究,論述電影中的民族性、創(chuàng)新性,從接受美學角度分析電影的受眾性,多方位地闡述2015年中國電影逆襲成功的原因。
審美文化;中國電影;民族文化;接受美學
電影既是商品,也是文化。作為大眾文化的最強勢、最典型的載體,電影以其通俗性吸引蕓蕓眾生,它正以文化消費主產品的方式進入人們生活和心靈的腹地,它特有的審美文化品格在當代審美文化現實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縱觀2015年,中國電影在電影市場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國產電影票房紀錄一次次地被刷新。國產電影中的《捉妖記》《速度與激情7》甚至突破了24億票房?!蹲窖洝贰都屣瀭b》《大圣歸來》《老炮兒》聯手創(chuàng)下50多億元票房,這些電影實現了質量和票房的雙豐收,他們的成功為中國電影市場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2015年的夏天,新一代的齊天大圣逆襲歸來,他被網友調侃為長著一張馬臉的猴子,以他為主角的動畫片《大圣歸來》在暑假期間震撼上演?!洞笫w來》里的大圣氣質高冷,在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現代社會中年輕人的影子。他不再神通廣大,像一個失去一切的落魄中年大叔,上演著一個屌絲逆襲或是類似于英雄成長的武俠故事。
無論是文學作品亦或是影視作品,民族性是藝術立足的根本。獨特的民族性內涵是電影的生存之本,在這個競爭激烈的電影市場里想做出與眾不同的電影作品,就必須擁有精彩的故事內容和個性的人物形象,改編、跟風是沒有任何影響力的。這個馬臉的猴子所詮釋的《大圣歸來》,讓大眾耳目一新。電影扎根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利用了觀眾所熟悉的齊天大圣的故事,并在此基礎上將民族性與現代性相結合,讓民族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熠熠生輝。《大圣歸來》關注了當代年輕人成長中的困惑,它不說教,以一種讓全世界都明白的方式講故事,不僅國人看得懂、喜歡看,而且向世界傳達了現代化的民族內涵,讓這個不一樣的大圣走向了世界。
《捉妖記》的創(chuàng)新在于對中國古典的妖神文學進行了改造,影片中的小萌妖胡巴,這一創(chuàng)新的動畫形象更是吸引著眾多觀眾。電影中的妖怪形象創(chuàng)意來源于《山海經》,電影中的故事情節(jié)改編《聊齋志異》的《宅妖》,不得不說它是一個富含中國元素的好故事?!蹲窖洝防由狭嗣褡逦幕挠∮?,這是小萌妖胡巴的東方審美特性,這樣的小妖與西方神話中的怪獸形象有著鮮明的差異。電影通過對古典妖神形象以及好萊塢怪獸形象的顛覆,在重新解讀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同時,讓更多的人了解了漢民族文化的生生不息。
《捉妖記》是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再創(chuàng)造,其實更像是一種突破,打破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妖之形象,提出了正義的辯證看法。將中國古代文學納入現代科技里,用現代化的思維與技術呈現在大眾面前。影片中所闡釋的人妖關系,實際上是一種強調世間萬事萬物皆平等的觀念。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在與自然的相處過程中,必然要尊重、順應自然的發(fā)展。道家文化中的生態(tài)美學主張“天人合一”“物我一體”“道法自然”等理念,“道”是萬物之源,萬物在“道”中實現了和諧統(tǒng)一。當世間一切都能和諧相處的時候,他們各盡其能推動世界和諧向前。人類是一種高級別的生物,我們應當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關注和關懷我們所生存的環(huán)境,以獲得自身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
接受美學由姚斯和伊瑟爾提出,發(fā)端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初的美學思潮,開創(chuàng)了文藝理論和文藝研究的新視野。姚斯認為“期待視野”是指“在文學閱讀之先及閱讀過程中,作為接受主體的讀者,基于個人與社會的復雜原因,心理上往往會有既成的思維指向與觀念結構。讀者這種據以閱讀文本的既定心理圖式,叫作閱讀經驗期待視野,簡稱期待視野”。這也就是說,每個人在接觸藝術作品之前,對這類的藝術作品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固定的認知,這種認知存在于我們的意識里,并支配著我們的欣賞活動。這種所謂的“期待視野”并不會一成不變,它也會因為我們的認知水平的改變不斷地改變著。
是的,電影應該滿足觀眾的心理期待,但是又不能僅僅滿足于觀眾的想象。姚斯認為,當藝術滿足了大眾的期待視野時,讀者會因為作品缺乏創(chuàng)新而失去興趣。假如藝術作品給人的感受超出了讀者所期待的范圍,會給人一種驚喜,印象深刻且贊不絕口。伊瑟爾在提出“接受美學”的理論時還強調,任何一種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都不能只是迎合觀眾的期待視野,而是在滿足觀眾期待視野的同時超越原有的期待視野,讓觀眾確立新的審美標準。
妖,在讀者的印象中一直是超自然的存在,電影中慣用的驚悚元素,雖然在《聊齋志異》《畫皮》這些作品中以“女神”的形象示人,但是褪去女神的顏值后,依然免不了驚悚與恐怖。這便是大眾腦海里的既定模式,所謂的期待視野?!蹲窖洝反蚱屏诉@種定式,作品中的大小妖,乖萌并且善良。它所展現的故事是宣揚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普世觀念,使觀眾在觀影的過程中體會到了新奇與變化,感受到了創(chuàng)作者的用心與創(chuàng)新?!蹲窖洝穼τ^眾的期待視野進行了提升,使觀眾在制作者的創(chuàng)意之中感受到了新奇與變化。
《大圣歸來》也是如此。中國動畫電影巔峰之作《大鬧天宮》和數個版本的電視劇《西游記》伴隨幾代中國觀眾長大,大圣穿著鵝黃色上衣,腰束虎皮短裙,大紅的褲子,足下一雙黑靴,脖子上還圍著一條翠綠的圍巾,可謂神采奕奕、勇猛矯健。這便是存在于觀眾心中的期待視野。人們帶著這種先行的觀念走進電影院,必定會在過程中收獲驚喜。關于孫悟空打妖怪的故事,電影觀眾都很熟悉,但當真正走進電影院時才發(fā)現,悟空多了些穩(wěn)重,八戒多了些呆萌,絮絮叨叨的唐僧變成了一個可愛的小和尚。因此,這種電影類型的受眾就擴大了,各個年齡層的觀眾都從電影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點。
再如,陳導的《道士下山》并沒有準確預測當下普通觀眾的“期待視野”。導演早前的影片《霸王別姬》,將個人的文革經歷及體會納入電影中,電影的表現手法也比較傳統(tǒng),電影作品容易讓人接受。而陳導在影片《道士下山》中雖然也有自己的生活體悟,但影片是用一種荒誕化手法表達對生活的思考,這樣的展現更加內隱,很多觀眾甚至都看到后半部分了也沒弄明白導演想表達什么。當觀眾短時間內看不懂影片所傳達的思想時,就已經開始產生厭煩的心理了。再加上夸張的特技鏡頭,沒有滿足觀眾對于功夫的期待,反而遠遠超出了觀眾的理解范圍。
對于電影而言,擁有良好的口碑至關重要,只有口碑好才能樹立觀眾的信心。所以,在新媒體語境下,電影營銷成敗的關鍵就在于是否能夠合理利用新媒體進行信息傳播,進而引起觀影者的共鳴,這種共鳴會促使更多的人走進影院?!蹲窖洝氛峭ㄟ^社交媒體,在以微博、微信為主的平臺上瘋狂傳播關于電影的所有信息,最終形成“自來水”現象,引爆票房?!兜朗肯律健返那捌谛麄髯龅暮芎?,影片上映前積攢了不少人氣,但網絡口碑卻并不理想。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吐槽”成為了一種觀影的樂趣,部分受眾甚至為了“吐槽”而觀影。但是,當批判之聲蔓延時,其他受眾則產生從眾和追風的心理特征,自己的觀點往往會被大眾觀點所左右。2015年的中國電影發(fā)展狀況有一個令人欣喜的改變,再提到“國產電影”時,人們不再是搖頭嘆息,不再只是因為好萊塢大片而走進影院。觀眾開始為誠意買單,不管是《捉妖記》還是《大圣歸來》都顯示,只要是用心制作的電影總會打動觀眾,觀眾都愿意走進電影院,支持我們的國產電影。
誠然,這些電影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大圣歸來》的模式化劇情,而《捉妖記》片方包場買票房,票房水分比較大。然而,毫無疑問的是,《捉妖記》等影片已成為一個不可忽略的事件,它們的成績和缺陷,都將為今后中國電影的創(chuàng)作提供重要的參照。國產電影在發(fā)展過程中有其自身的有利因素,民族文化應該成為中國電影的獨特符號。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為影視劇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民族文化元素,但我們不能僅僅將這些文化直接利用,而應該把民族文化置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用現代化的語言去重新詮釋,要學會用民族文化去解釋世界其它各民族文化,以一種全新的民族文化姿態(tài)呈現在大眾面前。只有這樣用心創(chuàng)作出來的影視作品,才經得起大眾和時間的考驗,從而經久不息。
[1]程蘇娓.《論〈捉妖記〉對中國古典妖神文學的再創(chuàng)造》.電影評介,2015(19):10.
[2]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324.
[3]李海霞.《〈大圣歸來〉:中國電影市場成人禮》.人文影視,2015(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