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周季編略》與《大事記》的史學比較及學術嬗變

      2016-03-15 06:20:07雷斌慧
      武陵學刊 2016年6期
      關鍵詞:呂祖謙大事記史學

      雷斌慧

      (湖南文理學院文史學院,湖南常德 415000)

      《周季編略》與《大事記》的史學比較及學術嬗變

      雷斌慧

      (湖南文理學院文史學院,湖南常德415000)

      呂祖謙的《大事記》與黃式三的《周季編略》皆為研究戰(zhàn)國史的經(jīng)典之作。在史料運用方面,《周季編略》對《大事記》的史料多有取法與辨析。在史學體例方面,《大事記》與《周季編略》在紀年、稱名、記事、史注上存有差異。在史學理念方面,《周季編略》在采用《大事記》史學觀點的基礎上,傳承了《大事記》的“蓄德”說,然而在史學價值上,則從《大事記》的經(jīng)世致用發(fā)展為《周季編略》的重現(xiàn)周德。從《大事記》到《周季編略》亦展現(xiàn)了浙東學派學術的曲折嬗變:從凸顯儒學到兼容諸子,從以史明理到以禮考史,對“奇”范疇的重視和強化。

      《周季編略》;《大事記》;浙東學派

      楊寬先生《戰(zhàn)國史料編年輯證》評價戰(zhàn)國歷史“既不像春秋時代的歷史有一部完整的編年體的《左傳》可以憑信,更不像秦、漢以后每個朝代有完整的歷史記載”[1]。盡管戰(zhàn)國史料殘缺,真?zhèn)位祀s,研究不易,然而仍有大量學者致力于此,呂祖謙的《大事記》、黃式三的《周季編略》即為其中的經(jīng)典之作。呂祖謙于淳熙七年庚子正月一日始編《大事記》,起于周敬王三十九年,終于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然而因淳熙八年呂祖謙猝然離世,此書內(nèi)容亦止于漢孝武皇帝征和三年,不足計劃的三分之一。此書由《大事記》《通釋》《解題》三部分構(gòu)成,《大事記》為主干,《通釋》為綱目,《解題》為闡發(fā),結(jié)構(gòu)完整,配合無間,不僅彌補《左傳》《資治通鑒》之不足,而且充分體現(xiàn)了呂祖謙的史學理念。黃式三的《周季編略》作于道光二十五年,竣于道光二十七年,為一部編年體史著,起于周貞王元年,迄于秦始皇二十六年,記載周貞王、考王、威烈王、安王、烈王、顯王、慎靚王、赧王及列國史事,凡二百四十八年,博采群書,考辨是非,在戰(zhàn)國史研究方面有著獨特的價值?!吨芗揪幝浴泛汀洞笫掠洝肥吩聪嗨?、紀年相合,但在史學體例、史學理念、學術思想方面卻存有差異。通過兩書異同的對比,我們不僅可深化戰(zhàn)國史的研究,而且可探索浙東學派學術思想的曲折嬗變。

      一、《周季編略》對《大事記》史料的取法與辨析

      《周季編略》為黃式三晚年力作,其創(chuàng)作之始源于“坊友以呂氏(呂祖謙)《大事記》及任氏(任啟連)《易》《禮》《四書注》強委之。因得《大事記》而撰《周季編略》,固喜之”[2]3,可見《周季編略》的初次編寫即與《大事記》頗有淵源。咸豐八年,年已七旬的黃式三再次校訂《周季編略》。咸豐九年,黃式三黃以周父子再次校讀《周季編略》,并商改數(shù)十處。

      古人為史,不可無所資而自成。呂祖謙在《大事記序》中談及此書的史料來源:“今采《左傳》、歷代史、邵康節(jié)先生《皇極經(jīng)世》、司馬文正公《稽古錄》、《資治通鑒目錄》、《舉要歷》輯而廣之,意所未安,參稽百代,頗為增損。書法視太史公,所錄不盡用策書凡例云?!盵3]1黃式三《周季編略·敘例》亦談到該書的取法“合《史記·年表》、《本紀》、《世家》,考其得失,復參以司馬《通鑒》及《稽古錄》、呂氏《大事記》及《解題》,與朱、趙《綱目》諸書,益知前人未竟之緒,不能無待于后人”[2]27。對比兩書史料的取法來源,除了共有的《史記》《資治通鑒》《稽古錄》外,黃式三還特別強調(diào)參考了呂祖謙的《大事記》及《解題》。翻開《周季編略》,黃式三對《大事記》的參考隨處可見。如周貞王元年秋八月,魯哀公出奔邾,遂如越,并立其子姬甯,小字標注“子甯立,本劉氏《外紀》、呂氏《大事記》”[2]32,點出此條取法《通鑒外紀》與《大事記》。又如周考王十四年,魯季孫會晉侯于楚邱,小字批注“依《紀年》、《外紀》、《大事記》參定”[2]61,亦參考《大事記》。再如周威烈王九年記載,“秦初以君主妻河伯”,小字批注“呂氏曰:用諸河,以求福也。魏西門豹為鄴令,鄴民苦歲為河伯娶婦,豹禁之。正與此同時。魏與秦鄰,意者染秦俗歟”[2]67?小字不僅引呂祖謙語闡明河伯娶妻的真意在于求福,而且拓開一筆,聯(lián)想至西門豹治鄴,大膽推測是否因秦與魏鄰,所以魏染秦俗。

      當然,黃式三的《周季編略》對《大事記》并未盲從,凡有舛錯,直言不諱。如周烈王四年,“魏敗趙師于北藺”,黃式三作按語:“《魏表》書衛(wèi)聲公元年,又書敗趙北藺,本是二事。后人誤讀,合為一事,以為衛(wèi)敗趙。或因是改《趙世家》之魏為衛(wèi),《大事記》亦沿之而誤,幸《魏世家》未改?!盵2]114黃式三不僅辨明魏敗趙于北藺的史實,而且指出《大事記》沿襲之誤。另外,《周季編略》特別注意辨析《大事記》史料的時間。如周顯王四十一年,“秦敗趙師于河西,殺其將趙疵,取藺、離石”。小字標注“此事在張儀相秦后,《大事記》誤,且有敚字,今正之”[2]179,指出《大事記》時間之誤。又如周赧王四年,《周季編略》云:“蜀相陳壯弒蜀侯繇通,叛秦,復求降。”[2]225《大事記》則于赧王五年記載:“秦蜀相壯反,秦使甘茂定蜀誅壯。”[3]55《大事記》依據(jù)的史料為《本紀》《列傳》,黃式三則依《秦紀》《年表》《華陽國志》合考,并細考《甘茂傳》,此事在秦惠王卒后,必在赧王四年,修正《大事記》時間之誤。再如《周季編略》記載,周赧王三十六年,“燕王使方士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2]299,此條根據(jù)《封禪書》《漢·郊祀志》《大事記》合編。然而,《大事記》記載,周赧王三十二年,“燕昭王使方士入海求三神山”[3]68,依據(jù)的史料是《前漢志》。黃式三在小字中批注:“《韓非·外儲說左上》言‘客有教王不死之道’,蓋同?;蛘吣晁ブ倦6鵀橹畾e?故編于將薨前。”[2]299-300燕昭王為一代英主,黃式三在情理推測的基礎上引入《韓非子》中的相關記載,將燕王求神山之事推遲至赧王三十六年,令人信服。

      二、《周季編略》與《大事記》史學體例的差異

      姚永樸先生《史學研究法》說:“史之為法大端有二:一曰體,一曰例,必明乎體,乃能辨類,必審乎例,乃能屬辭,二者如鳥有兩翼,車有兩輪,未可闕一也?!盵4]史書的體例不僅包括史書的寫作原則,而且包蘊了史家之史學好尚與歷史觀念。

      《周季編略》與《大事記》都屬于編年體。在史書紀年方面,《大事記》始于周敬王三十九年,終于五代,以周王紀年,年統(tǒng)四時,四時統(tǒng)月,逢六甲則標注干支年份。在周赧王五十九年入秦獻邑后,續(xù)以秦昭王五十二事?!洞笫掠洝放c《解題》互相配合,實為取法《左傳》解《春秋》之統(tǒng)。《大事記提要》亦評價“其《解題》,則如經(jīng)之有傳,略具本末,而附以己見”?!吨芗揪幝浴穭t起于周貞王元年,迄于秦始皇二十六年,整書以周天子紀年,標注對應的干支年份。周王朝滅亡后,黃式三認為“是周亡而秦不能遽接其統(tǒng)也。今依此為《列國九》,凡三十五年”[2]363。在紀年的長度上,《大事記》較《周季編略》更為久遠,但在紀年方式上,《周季編略》則更為簡明統(tǒng)一。

      《文史通義·箴名》開篇云:“名者,實之賓。實至而名歸,自然之理也,非必然之事也?!盵5]444史書中的稱名即正名,暗含褒貶,以繩當世,歷來為史家重視?!洞笫掠洝方梃b《春秋》,在條目中皆稱君主爵位,如魯哀公、齊平公、晉定公等。昔年孔子修《春秋》,吳、楚雖已稱王,但《春秋》仍呼之為子,春秋筆法暗含其中。《大事記》亦繼承了《春秋》尊王攘夷的思想,在稱名中寓褒貶。如周敬王四十二年,“三月,越子伐吳,吳子御之笠澤,吳師敗績”[3]3,對吳越諸侯皆稱之為子?!吨芗揪幝浴逢U明稱名原則為“《春秋》以天子之法進退諸侯,楚、吳例書子,《左傳》從實稱王。是編謹依《左傳》之例?!秶摺贰ⅰ妒酚洝酚谥T侯未稱王之時多追書王,是編只書王于既稱王之后。至于諸國君臣之稱侯、稱君,皆從實書”[2]29。從中可見,在稱名上,《周季編略》舍棄了《春秋》《史記》《國策》,而取法《左傳》之秉筆實錄。如周威烈王十四年,《周季編略》記載:“越王翁薨,是為朱句。子翳立?!盵2]70另外,如何定位周王朝,《周季編略》與《大事記》亦態(tài)度迥異。如周赧王三十七年,《周季編略》記載“我都君如秦”[2]310,《大事記》則云“周君朝秦”[3]70,一“如”一“朝”,態(tài)度迥異,“我”字的增添更感親切。又如周赧王三十三年,《周季編略》特別記載一例:“溫人之東都,東都不納。……今周君天下,則我天子之臣,而又為客哉?”[2]270《周季編略》站在周王朝的立場,維護周天子的權(quán)威,此例更是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生動詮釋。

      史為記事之文?!段氖吠x·易教上》云:“古人不著書,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六經(jīng)》皆先王之政典也?!盵5]1《大事記》自序云“書法視太史公”,可見呂祖謙對《史記》記事筆法的推崇。如周安王二十三年,“齊康公薨于海上,田氏遂滅齊”[3]289?!督忸}》云:“自田和遷康公海上,既篡齊而有之矣,《史記·年表》每歲猶系康公之年,至于今年康公卒,始書田氏遂并齊而有之”[3]291,呂祖謙贊賞“其書法可謂正矣”。另外,呂祖謙曾作《歷代制度詳說》,對學校、官制、刑法、屯田等歷代制度多有研究?!洞笫掠洝芬嗬^承了《史記》對典章制度的關注和重視。如周顯王十年,秦國置法官,《解題》曰:“按《商子·定分篇》:‘為法令,置官,有遷徙物故,使吏民學讀法令,知法令所謂者為之。有敢剟定法令損益一字以上,罪死不赦。……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御史置一法官,丞相置一法官。諸侯郡縣皆各為置一法官。故天下之民無不知法者?!叫⒐畷r,未為天子,亦未置丞相,蓋秦人以秦法補之。然法官之置,出于鞅則無疑也?!盵3]310-311不僅引《商子》詳細解析法令之設與法官之制,而且敏銳指出秦置法官,源于商鞅。如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列“一衡、石、丈尺、文字”,《解題》曰:“自商君為政,平斗桶、權(quán)衡、丈尺,其制變于古矣。至是并天下一之,皆令如秦制也。秦之文字多李斯、趙高所定,亦非保民之教也。然此乃帝王初政之常,秦猶沿而行之。至于后世,則鮮或舉之矣。”[3]482呂祖謙詳細講述斗桶、權(quán)衡、丈尺的發(fā)展演變,并指出它們實為秦制,功不保民,用則即廢。

      《周季編略·序例》云:“博文約禮,圣門之教。史書在博文之例。任俠、貨殖、亂賊諸事,詳錄備鑒,古史所同。讀者必觀其敘事寓抑揚之意,如《秦策》敘蘇秦事,云‘人生世上,勢位富厚,蓋可以忽乎哉?’此類必刪。”[2]30序例明確指出史書以博文見長,須詳錄備鑒。將《周季編略》與《大事記》對比,《周季編略》的內(nèi)容更為豐富詳實。僅以周考王元年至十五年為例?!吨芗揪幝浴饭灿浭?0條,《大事記》只有17條,其中周考王元年、周考王三年、周考王五年皆為空白,無記事。同一事件的記錄,《周季編略》更為細致。如《大事記》記載周考王九年,“楚子薨,子中立”[3]13,《解題》亦僅言“楚子,惠王也。中,簡王也”[3]258;《周季編略》則在記錄“楚王章薨,謚曰惠。子中立”后,接著記載楚惠王食寒菹而吞蛭,緣于不忍庖宰被誅,令尹知情后賀曰:“天道無親,惟德是輔。君有仁德,天之所奉也,病不為傷。”[2]58是夕楚惠王病愈。故事頗有傳奇色彩,但核心在于表彰楚王之仁德,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另外,《周季編略》在細錄齊、魯、秦、晉等諸侯國史事的同時,增加了對越國的關注。如周貞王二十年,“越弒其君不壽,是為盲姑。子翁立”[2]47;又如周安王二十六年,“越太子諸咎弒其君翳,國人殺諸咎,立孚錯枝”[2]109;再如周赧王三年,“越王使公師隅聘魏,獻舟三百,箭五百萬及犀角象齒”[2]216,甚至書后還附有其子黃以周的《〈史·越世家〉補并辨》。以上內(nèi)容皆不載于《大事記》。

      章學誠《文史通義》專列《史注》,充分肯定其重要性。劉知幾《史通·補注》云:“昔《詩》、《書》既成,而毛、孔立《傳》?!秱鳌分畷r義,以訓詁為主,亦猶《春秋》之傳,配經(jīng)而行也。降及中古,始名傳曰注。蓋傳者轉(zhuǎn)也,轉(zhuǎn)授于無窮;注者流也,流通而靡絕。惟此二名,其歸一揆?!盵6]細致梳理傳注合流的歷程,闡發(fā)史注轉(zhuǎn)授流通之意。呂祖謙曾自言:“《大事記》者,列其事之目而已,無所褒貶抑揚也。熟復乎《通釋》之所載,則其統(tǒng)紀可考矣。《解題》蓋為始學者設,所載皆職分之所當知……凡所記大事,無待箋注者,更不解題?!盵3]231《大事記》與《解題》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并且解題具有箋注的性質(zhì)。關于《解題》的史學價值,呂祖謙曾以自矜的口吻談到:“自此卷以后,凡事之本末,當求之《通鑒》。訓釋名義,參考同異,搜補缺遺,當求之《解題》?!盵3]277不僅點明《大事記》本于《資治通鑒》,而且指出《解題》的史學價值在于訓釋名義,參考同異,搜補缺遺。如周貞王二十四年,記載“楚與秦平”。《解題》不僅闡釋平者為常不平之意,而且查檢秦國《年表》,指出厲公十四年初,“楚人來賂”,認為不書相侵伐,實為史事之闕,釋義明晰,考據(jù)有力。另外,在《大事記》中,呂祖謙特別注重對地理水文的訓釋,有別于《周季編略》。如周安王九年,“魏伐鄭,城酸棗”,《解題》曰:“取鄭地而城之也?!妒酚浾x》云:‘《括地志》云:‘酸棗故城在滑州酸棗縣四十五里古酸棗縣南也?!盵3]281如周安王十一年,“宜陽”,《解題》曰:“《史記正義》曰:‘《括地志》云:‘宜陽在洛州福昌縣東十四里。’”[3]281如秦始皇二十年,“易水”,《解題》曰:“《史記正義》云:‘易水源出易縣西谷中之東,東南流與滹沱河合?!端?jīng)》:‘易水出涿郡故安縣閻鄉(xiāng)西山?!盵3]467呂祖謙擅長地理,熟諳地理與政治之關系,并曾直接參與編訂國史《地理志》。此處引文不僅詳細介紹了酸棗、宜陽、易水的地理位置,也傳達出呂祖謙對《史記正義》《括地志》《水經(jīng)》的倚重。

      《周季編略·敘例》闡明其史注原則為“編史各有所本,必注所出,使讀者易于校正。其或事重見各書,文義無異,但注先出之書與編年之書而已”[2]29,以簡潔明了為上。在《周季編略》中,黃式三還采用了正文中插注的體式。如周貞王元年記載荀瑤伐鄭之事,在“晉荀瑤率師伐鄭,次于桐丘”后插注“荀氏亦稱智氏,《荀瑤傳》稱智伯。有稱智襄子者,其臣私謚也”[2]32,詳細講解荀瑤即為智伯,并指出其謚號智襄子為私謚?!褒R師將興,陳恒屬孤子三日朝”后插注“孤子,死事之孤,朝以禮之”,闡明“孤子”之內(nèi)蘊。此段插注除了注解人物、闡釋詞義外,還有議論品評。如:“呂氏伯恭曰:‘田常軍政之明,師律之嚴,拊循士卒之厚,豈所謂盜亦有道與?’式三謂:田恒盜亦有道,失此,并不能為盜矣。”[2]32引呂祖謙之言,辨盜亦有道之理?!吨芗揪幝浴返氖纷⒃诮庹f名物,評議史事方面與《大事記》有相通之處,然而在注音釋義方面,《周季編略》更為細致。如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燕侯薨,謚曰湣。子莊立”,小注云:“湣,一作閔,古同聲借。”[2]81在指出“湣”作“閔”的基礎上,進一步運用因聲求義的理論探索兩字轉(zhuǎn)換之由。又如周烈王五年,“韓山堅弒其君,謚曰哀。子若立”,小注云:“《史》作嚴,堅、嚴一聲之轉(zhuǎn)也。”[2]114用一聲之轉(zhuǎn)解釋“嚴”與“堅”相通。

      三、《周季編略》對《大事記》史學理念的融通

      《周季編略》對《大事記》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不僅體現(xiàn)在史料運用、史學體例方面,而且體現(xiàn)在史學理念方面。首先,《周季編略》對《大事記》中的史學觀點多有采用。如周赧王二年,屈原作《離騷》,小字標注:“呂氏曰:‘《屈傳》載此于張儀說楚絕齊之前。’今從之?!盵2]213關于屈原《離騷》究竟作于何時,可謂眾說紛紜。黃式三引入?yún)巫嬷t之言,認同《離騷》作于張儀說楚絕齊之前。又如周顯王三十三年,“宋太邱社亡”,小字標注:“呂氏曰:古者立社,植木以表之,因謂其木為社。所謂亡者,震風凌雨,此社之樹摧隕散落,不見蹤跡也?!盵2]160《史記·封禪書》記載宋太邱社亡,而鼎沒于泗水彭城之下。此處引呂祖謙之言,詳述社之緣起與消亡。再如周顯王三十六年,黃式三詳述蘇秦事,并錄蘇秦嘆語“使我有洛陽負郭、田二頃,豈能佩六國相印乎”?其后采用了呂祖謙之評語:“此雖驕滿之言,然學校廢而士失其教,井田廢而士無以養(yǎng)。廉恥所以絕,禍亂所以不息,可鑒矣!”[2]172呂氏由蘇秦事感慨學校廢,士無依,廉恥絕,禍亂生,黃式三引用至此,可謂心有戚戚焉。然而,《周季編略》雖對《大事記》的史學觀點多有認同,但也并不盲從。如周赧王三十年,記載樂毅敗齊,小注云:“據(jù)《齊世家》、《齊表》先拔列城九,次年敗濟西,與《趙世家》于此年言取靈邱,次年言齊王敗走事合。楚不與伐齊,觀下救齊可見?!锻ㄨb》是,《大事記》沿《史記》誤,正之?!盵2]278取《資治通鑒》《史記》《大事記》對勘,指出《大事記》之誤。

      其次,《周季編略》傳承了《大事記》之“蓄德”說。中國古代史學對史家之品德的關注可謂源遠流長。北宋曾鞏《寄歐陽舍人書》云:“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盵7]將“蓄道德”作為“能文章”的先決條件,充分展示了對史德的重視。呂祖謙為人和萃敦厚,《麗澤論說集錄·大畜》云:“‘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于古圣賢之言行,考跡以觀其用,察言以求其心,如是而后,德可畜也。不善畜者,蓋有玩物喪志者矣。”[8]49-50一方面強調(diào)史家需蓄德,另一方面指出蓄德之法在于多識前言往行。在對待歷史人物的態(tài)度方面,《周季編略·目錄敘例》云:“史評如漢宋兩司馬、東萊呂氏,皆存忠厚遺意。否則以刻為深,昧古人難言之隱,成后來不白之冤,所謂《春秋》之失訾也。惟孔子能作《春秋》,惟圣人能責備賢者。管窺蠡測,不敢茍求,讀者諒焉?!盵2]18-19黃式三敬重呂祖謙史評之忠厚,亦以不“以刻為深”作為《周季編略》的編纂原則。如秦始皇十八年,《大事記》與《周季編略》同時記載李牧之死?!妒酚洝穼钅林赖脑u價為:“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眳巫嬷t在《解題》中則稱贊李牧“其恭如此”[3]465?!吨芗揪幝浴沸∽⒃疲骸啊妒贰费阅烈圆皇艽D,今據(jù)《大事記》及《策》吳注正之。呂氏曰:牧使不受命,韓倉安得數(shù)之?”[2]404此段不僅引用呂祖謙之言辨析李牧之死,而且字里行間深藏著對李牧忠君愛國卻含冤被殺的深切同情。

      再次,從《大事記》到《周季編略》,體現(xiàn)了從經(jīng)世致用到重現(xiàn)周德的史學價值。浙東之學素重事功,呂祖謙之學說包容諸家,融陳亮之事功、葉適之經(jīng)制于一體,尤重經(jīng)世致用。如《麗澤論說集錄·門人集錄史說》云:“大抵看史見治則以為治,見亂則以為亂,見一事則止知一事,何???觀史當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利害,時之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如何處之。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知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8]218強調(diào)讀史須明治亂、知利害、曉得失,體現(xiàn)出對經(jīng)世致用史學價值的追求。《解題》云:“至于畜德致用,淺深大小,則存乎其人焉?!盵3]231開篇闡明蓄德致用的思想?!洞笫掠洝肥崂黻?、吳、齊、楚、燕、趙、衛(wèi)等諸侯國之興衰變遷、歷史沿革、風俗制度,意在以史為鑒,參酌其宜,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如秦始皇二十五年,王賁滅燕,《解題》曰:“燕,姬姓。周武王封召公于北燕?!镣跸玻菜氖氖?。《前漢·地理志》曰:‘燕地,尾、箕分野也。東有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西有上谷、代郡、雁門,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陽、北新城、故安、涿縣、良鄉(xiāng)、新昌,及渤海之安次,皆燕分也。樂浪、玄菟,亦宜屬焉。初太子丹賓養(yǎng)勇士,不愛后宮美女,民化以為俗。男女無別,反以為榮。其俗愚悍少慮,輕薄無威,亦有所長,敢于急人,燕丹遺風也?!妒酚洝へ浿硞鳌吩唬骸嘁嗖?、碣之間一都會也。南通齊、楚,東北邊胡。上谷至遼東,地踔遠,人民希,數(shù)被寇。大與趙、代俗相類。有魚鹽棗栗之饒。北鄰烏桓、夫余,東綰濊貉、朝鮮、真番之利?!盵3]471-472在燕國滅亡后,呂祖謙引用《地理志》《史記》詳細梳理燕立國之始、地理分野、風俗物產(chǎn)。《解題》中對典章制度、地理水文的重視,不僅為呂祖謙學術興趣之所在,而且體現(xiàn)了其史學經(jīng)世的理念。

      《周季編略·敘例》云:“式三少愛《國策》之文,及長,復合《史記》,校訂其字句之異,而竊怪二書所載貞、考、安、烈、顯、慎、赧之故實,善言善行之足法者少,不善之足鑒者多。繼而泛覽周末及秦、漢諸子之書,始信周之衰,老師大儒猶在,唐韓子之言為不誣?!W(wǎng)羅放失之文,搜尋遺佚之士,將使周季之衰猶見周德之盛,留遺于六百載以后也?!盵2]27黃式三回憶少年讀周代歷史,訝異善行少而可鑒多,立志編寫《周季編略》,重現(xiàn)周之盛德。如周顯王三十一年,錄尸子佼事,原文引用《勸學》《貴言》《四儀》《發(fā)蒙》《明堂》《分》《恕》《處道》之言。如《處道》:“德者,天地萬物得也;義者,天地萬物宜也。禮者,天地萬物體也。使天地萬物皆得其宜,當其體,謂之大仁?!盵2]157推崇仁德禮義,黃式三不禁感嘆“此皆言之善者也”。如列國前242年,錄鹖冠子《環(huán)流》《學問》之言。如《學問》:“不提生于弗器,賤生于無所用,中河失船,一壺千金,貴賤無常,時物使然。”[2]388感慨貴賤無常,時機使然,黃式三亦贊其為言之善者。清代浙東學派的經(jīng)世傳統(tǒng)始于黃宗羲之“經(jīng)術所以經(jīng)世”,章學誠《文史通義》亦認為史學在于經(jīng)世,固非空言著述?!吨芗揪幝浴繁碚蒙频?,追求義理,實為古為今用,扶持衰世已墜之人心。

      四、從《大事記》到《周季編略》看浙東學派的學術嬗變

      從葉適代表的“永嘉學派”、陳亮代表的“永康學派”、呂祖謙代表的“金華學派”、王陽明代表的“姚江學派”到黃宗羲、萬斯同、全祖望、章學誠、邵晉涵、黃式三、黃以周代表的清代浙東學派,浙東學派可謂源遠流長,不絕如縷。將《大事記》與《周季編略》比較參讀,亦可見浙東學派的學術嬗變。

      首先,從凸顯儒學到兼容諸子?!洞笫掠洝吠癸@儒學,推崇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如《通釋》專列《孟子》。又如周顯王八年,“秦孝公下令”條下,《解題》中呂祖謙由商鞅行強國之術,引發(fā)感慨:“戰(zhàn)國之時,指以為帝王之道者,類皆迂闊而難行者也。知王道之近且易者,惟孟子一人而已?!盵3]309認為百家論道,但知王道者唯有孟子,將孟子推尊到極致。再如周慎靚王二年,“魏襄王問孟子:‘天下惡乎定?’曰:‘定于一?!肽芤恢??’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3]358,《解題》曰:“蓋自孟子以來,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致之。由此觀之,孟子之言,豈偶然而已哉!”[3]359高度贊同孟子之不嗜殺者可定天下的觀點,對儒學安邦定國推崇備至。相比于《大事記》,《周季編略》在推崇儒學的基礎上,亦多關注諸子之學,廣涉孟子、荀子、列子、莊子、惠施、墨子、蘇秦、張儀、商鞅、韓非子、鶡冠子、尸子、尉繚子等,兼收并蓄,平允公正。如周安王四年,“鄭人列御寇為李耳之學,著書傳于世。耳,楚人,為周守藏室史,與孔子同時。楊朱亦師耳,與宋人墨翟,春秋后,各以其學行天下”[3]22,《解題》曰:“楊、墨之說肆行于天下,必在春秋后,蓋異端之說,非王教盡廢不能興也。”[3]280先秦時期,儒墨并稱顯學,呂祖謙卻直指楊墨之學為異端,并感慨王教廢而異端興。周安王二十一年,“楚悼王薨,宗室大臣攻吳起,殺之”[3]288,《解題》曰:“墨氏雖邪說,所以盛行于當時者,蓋其徒以死守之也?!盵3]289雖贊墨子之徒輕生尚義,但仍定位其為邪說。《周季編略》于周安王二十一年亦記墨者事,黃式三評價“孟勝死,徐弱先死以除路。墨氏弟子,死者百八十三人。蓋墨者之輕生好俠如此”[2]105!力贊墨者輕生好俠。黃式三早年泛覽諸子百家,治學兼容務實、求是經(jīng)世,《周季編略》中對諸子皆持公允態(tài)度。如周安王四年,黃式三雖評價列子之學“或荒誕不經(jīng),或僅可以治一身,以治世則不足”[2]90,但仍選錄列子《天瑞》《黃帝》《力命》等篇中之言,贊其為言之善者。如《列國》甲子,《周季編略》錄兵家代表尉繚子之《兵談》《戰(zhàn)威》《武議》《治本》諸篇,亦認為是言之善者。從《大事記》到《周季編略》,展示了從凸顯儒學到兼容諸子的轉(zhuǎn)變。

      其次,從以史明理到以禮考史?!皬氖穼W思想角度來審視,宋代史學思想每一步進展,都不同程度受到理學的影響。”[9]呂祖謙將“理”作為其學術體系的最高范疇。如《潁考叔爭車》開篇云:“理之在天下,猶元氣之在萬物也。一氣之春,播于品物,其枝其葉,其華其色,其芬其臭,雖有萬而不同,然曷嘗有二氣哉!”[10]58以春氣播于萬物喻理為天下之本。呂祖謙將歷史視為天理自身的運轉(zhuǎn),主張讀史以明理。如《左氏博議》云:“所貴乎立論者,蓋欲發(fā)未明之理,非徒議己見之跡也……眾人徒知是事,而君子獨知事外之理焉?!盵10]37如《大事記》引《董仲舒賢良策》云:“《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跽叱刑煲庖詮氖?,故任德教而不任刑?!盵3]225闡明天道循環(huán),王者須重德輕刑,《春秋》之義亦在求王道之正。又如秦莊襄王三年,“魏公子無忌率五國兵敗秦軍于河外”,《解題》曰:“自戰(zhàn)國以來,秦為諸侯所敗者,獨孟嘗、信陵兩戰(zhàn)耳。一則名之正也,一則將之賢也。名以利敗,賢以疑廢,六國之亡,安得責命于天哉!”[3]449由信陵君敗秦軍于河外引申開去,梳理秦與六國的紛爭,批駁六國之亡在于天命,指出信陵君賢以疑廢,六國滅亡實為人禍,以史明理,發(fā)人深思。

      晚清浙東學派治學與宋代浙東學派不完全一致,表現(xiàn)出鮮明的文獻考據(jù)色彩。呂祖謙對訓詁傳注之學頗有微詞。如《乾道六年輪對札子二首》云:“章句陋生,乃徒誦詁訓,迂緩拘攣,自取厭薄,不知內(nèi)省”[11]批評章句之儒徒知訓詁,不明內(nèi)省。黃式三博綜群經(jīng),長于考據(jù),尤好三禮。如《崇禮說》云:“后世君子外禮而內(nèi)德性,所尊或入于虛無;去禮而濫問學,所道或流于支離,此未知崇禮之為要也。不崇禮即非至德,何以能凝至道?”[12]認為禮法之于天,制于圣人,君子需崇禮以為要,由禮而得天道,將禮之地位推至極致?!吨芗揪幝浴方宥Y學以治史,多有創(chuàng)獲。如周貞王二十二年記載楚司馬舍(子發(fā))率師伐蔡事。式三案:“子發(fā)初為楚將,在春秋子西為政之時?!抖Y記·大學》正義引司馬子發(fā)立壇對秦客事云:‘整師旅,治兵戈,使蹈白刃,赴湯火,萬死不顧一生者,有司馬子發(fā)能也。’由此推之,則子發(fā)為將,在惠王十年前,白公未亂之時。因近?!盾髯印贰ⅰ秶摺?、《史記》者,未及考檢,特詳辯之?!盵2]49引《禮記·大學》正義考據(jù)司馬子發(fā)為將的時間,當為惠王十年前,白公未亂時,論據(jù)有力,心思細密,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如周烈王四年記載“鄒孟氏軻生”,小字標注:“《孔叢子·雜訓》有孟子請業(yè)于子思語,后人遂移孟子之生于定王、安王,皆誤?!锻ㄨb》錄子思告孟子之言于孟子適魏之年,為《孔叢子》所誤。據(jù)《孟子外書·性善辨一》,孟子受業(yè)于子思之子子上。子上名白,見《禮·檀弓》,與孟子五世之澤語相符?!盵2]114司馬遷《史記·孟荀列傳》稱孟子“受業(yè)于子思之門人”,是史學界的通行看法。黃式三則進一步考索,孟子的業(yè)師應為子思之子子上,并引《禮·檀弓》,指出子上名白,不僅考訂孟子生年,而且考據(jù)孟子之師,細致入微,令人信服。從《大事記》的以史明理到《周季編略》的以禮考史,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

      最后,對“奇”的重視和強化。許慎《說文解字》釋“奇”為“異”,意為卓爾不群。在史學著作中,《左傳》可謂好奇的代表。汪中《左氏春秋釋疑》即批評“《左傳》所書,不專人事,其別有五,曰天道,曰鬼神,曰災祥,曰卜筮,曰夢”[13],司馬遷亦好奇,推奇人,傳奇事,浪漫奇譎?!段男牡颀垺な穫鳌吩u價“博雅弘辯之才,愛奇反經(jīng)之尤”[14]。呂祖謙《大事記》保留了《左傳》《史記》中對天象災異的記錄。如周貞王二年,“彗星見”[3]7;周考王六年,“六月,秦雨雪。日有食之”[3]12;周安王二十年,“日有食之,既,晝晦”[3]26。董仲舒以陰陽學解《春秋》之天象災異,認為天人感應,天以災異的形式譴責國家政事之失?!洞笫掠洝穼μ煜鬄漠惖挠涗?,其目的在于以天警人,關注政事。然而,呂祖謙雖認為人之正心感天地正氣,但對天象災異的態(tài)度實有保留。如《左氏博議》云:“物之祥不如人之祥,故國家以圣賢之出為佳祥,而景星、矞云、神爵、甘露之祥次之;物之異不如人之異,故國家以邪佞之出為大異,而彗孛、飛流、龜孽、牛禍之異次之?!盵10]97明確指出人之異重于天之異,不可沉迷于天之災祥?!吨芗揪幝浴穭t對天象災異的記錄更加詳細,補《大事記》之闕。如周貞王九年,“青虹五,聚于日”[2]36;周考王十三年,“星晝見。晉無云而雷”[2]60;周威烈王三年,“十一月,晉有火下北方,其聲如鼓”[2]64,皆不見于《大事記》。對天象災異的重視和搜集,充分展現(xiàn)了黃式三以災異顯國家之失,對國君尊禮崇德的期待。另外,相比于《大事記》,《周季編略》繼承了《史記》喜言奇人奇事的傳統(tǒng),展現(xiàn)了千姿百態(tài)的奇女子形象。如鐘離春、宿瘤女、孤逐女、趙太后、魏公子之乳母、虞姬等,打破人物身份的限制,歌頌她們的奇言卓行,為女性留下了歷史上光輝燦爛的一筆。如周烈王六年,《大事記》《周季編略》皆記載齊威王封賞即墨大夫,烹阿大夫?!洞笫掠洝そ忸}》曰:“威王初即位以來,不治,委政卿大夫,九年之間,諸侯并伐,國人不治。于是威王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召即墨大夫,而封之,召阿大夫,及其左右嘗譽者皆并烹之?!盵3]298《周季編略》的記載不僅更加細致曲折,而且引入兩位大夫被一賞一罰的關鍵人物——齊威王之姬虞娟。齊威王不問國事,權(quán)柄掌于佞臣周破胡之手,其譽阿大夫而毀即墨大夫。虞姬進諫,破胡反誣虞姬與人私通。虞姬臨死進言:“妾當死,不俟重陳,然愿戒君者,群臣為邪,破胡最甚。君不執(zhí)政,國殆危矣?!盵2]116齊威王幡然醒悟,賞即墨大夫而殺阿大夫。兩相比較,《大事記》回避虞姬,《周季編略》則通過虞姬之言濃墨重彩展現(xiàn)了其不畏死亡、仗義執(zhí)言的崇高形象。從《大事記》到《周季編略》,浙東學派對“奇”范疇的傳承得以強化。

      要之,《大事記》與《周季編略》皆為研究戰(zhàn)國史的經(jīng)典之作?!吨芗揪幝浴穼Α洞笫掠洝返氖妨隙嘤腥》ㄅc辨析,但在史學體例方面卻存在差異。在紀年方面,在紀年的長度上,《大事記》較《周季編略》更為久遠,但在紀年方式上,《周季編略》則更為簡明統(tǒng)一。在稱名方面,《大事記》繼承了《春秋》尊王攘夷的思想,在稱名中寓褒貶,體現(xiàn)了典型的春秋筆法;《周季編略》則舍棄《春秋》《史記》《國策》的稱名之法,而取法《左傳》之秉筆實錄。在記事方面,《大事記》繼承了《史記》對典章制度的重視;《周季編略》則關注越國之事,較之《大事記》更為豐富詳實。在史注方面,《大事記》與《解題》互相配合,訓釋名義,參考同異,搜補缺遺,特別注重對地理水文的訓釋;《周季編略》的史注原則則以簡潔明了為上,并采用正文中插注的體式,在注音釋義方面更為細致。《周季編略》對《大事記》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不僅體現(xiàn)在史料運用、史學體例方面,而且體現(xiàn)在史學理念方面?!吨芗揪幝浴吩诓捎谩洞笫掠洝肥穼W觀點的基礎上,傳承了《大事記》的“蓄德”說,然而在史學價值上,則由《大事記》的經(jīng)世致用發(fā)展為《周季編略》的重現(xiàn)周德。另外,將《大事記》與《周季編略》比較參讀,亦可見浙東學派的學術嬗變:從凸顯儒學到兼容諸子,從以史明理到以禮考史,對“奇”范疇的重視和強化。

      [1]楊寬.戰(zhàn)國史料編年輯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

      [2]黃式三,著.程繼紅,點校.周季編略[M]//黃式三黃以周合集:第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3]呂祖謙,著.黃靈庚,吳戰(zhàn)壘,主編.大事記[M]//呂祖謙全集:第8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

      [4]姚永樸.史學研究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8:17.

      [5]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劉知幾,撰.黃壽成,校點.史通[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38.

      [7]曾鞏,撰.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4:253.

      [8]呂祖謙,著.黃靈庚,吳戰(zhàn)壘,主編.麗澤論說集錄[M]//呂祖謙全集:第2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

      [9]吳懷祺.中國史學思想通史:宋遼金卷[M].合肥:黃山書社,2002:13.

      [10]呂祖謙,著.黃靈庚,吳戰(zhàn)壘,主編.左氏博議[M]//呂祖謙全集:第6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

      [11]呂祖謙,著.黃靈庚,吳戰(zhàn)壘,主編.東萊呂太史集[M]//呂祖謙全集:第1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54.

      [12]黃式三,著.葉永錫,閔澤平,點校.儆居集一:經(jīng)說[M]//黃式三黃以周合集:第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26.

      [13]阮元.清經(jīng)解:第5冊[M].上海:上海書店,1988:240.

      [14]劉勰.文心雕龍[M].北京:中華書局,1985:22.

      (責任編輯:田皓)

      A Brief Compilation of Zhou Ji and Chronicle:Comparison and Academic Evolution

      LEI Binhui
      (CollegeofLiteratureandHistory,Hunan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Changde,415000,China)

      Chronicle by Lv Zuqian and A Brief Compilation of Zhou Ji by Huang Shisan are classics in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the Warring States.In terms of historical facts use,A Brief Compilation of Zhou Ji takes some facts fromChronicle.In terms of historical style,A Brief Compilation of Zhou Ji and Chronicle have some differences in chronology,names,record of events and history note.In terms of historical philosophy,A Brief Compilation of Zhou Ji heritagesthetheory ofmorality storageofChronicle.However,intermsof historical value,the statecraftemphasizedby Chronicle developsintotherecurrenceof Zhoumorality emphasizedby A Brief Compilation of Zhou Ji.ThedevelopmentfromChronicle toA Brief Compilation of Zhou Ji shows theacademic evolutionof East Zhejiang School frompaying attention toConfucianismtoharmonizing different thoughts and fromunderstanding the reasonbyhistorytoresearchingthehistorybyritual studies.

      A Brief Compilation of Zhou Ji;Chronicle;EastZhejiangSchool

      K204;I206.09

      A

      1674-9014(2016)06-0062-07

      2016-09-0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清代浙東學派文學思想嬗變研究”(13CZW050)。

      雷斌慧,女,湖南安鄉(xiāng)人,湖南文理學院文史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文學思想史。

      猜你喜歡
      呂祖謙大事記史學
      大事記
      道兼體用的整全之道:呂祖謙義理之學新論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6:30
      一月大事記
      人大建設(2020年2期)2020-07-27 02:47:48
      一月大事記(2019年2月1日~2月28日)
      人大建設(2019年3期)2019-11-17 06:17:08
      呂祖謙的治學與為官之道
      人民周刊(2018年23期)2018-02-22 03:09:28
      從鵝湖之會看呂祖謙的理學之功
      史學漫畫館
      史學漫畫館
      論呂祖謙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
      2014大事記
      支點(2014年1期)2014-01-27 11:04:39
      济宁市| 湛江市| 武宣县| 宝兴县| 清镇市| 呈贡县| 肃宁县| 乌兰察布市| 拜泉县| 遵义县| 邛崃市| 铜梁县| 泌阳县| 大埔县| 蕉岭县| 鲁山县| 德兴市| 望谟县| 恩施市| 大化| 建瓯市| 阿巴嘎旗| 珠海市| 岳阳市| 建瓯市| 治县。| 成武县| 东安县| 定陶县| 台中市| 岳西县| 永德县| 民勤县| 甘孜县| 桑日县| 新营市| 台南县| 咸宁市| 曲阜市| 商城县| 会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