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博,姜 麗
(東南大學成賢學院,江蘇南京210088)
?
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視角下的《荊棘鳥》女主人公梅吉
朱宇博,姜麗
(東南大學成賢學院,江蘇南京210088)
摘要:文章從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視角出發(fā),用吉利根提出的女性道德判斷發(fā)展的三個水平,即自我保存的傾向、自我犧牲的善和非暴力的道德,來分析《荊棘鳥》中女主人公梅吉在其為爭取幸福而斗爭的行動中所體現出來的道德判斷。
關鍵詞:道德判斷;吉利根;梅吉;自我保存;自我犧牲
長篇小說《荊棘鳥》是澳大利亞女作家考琳·麥卡洛的成名佳作,發(fā)表于1977年。這部傳奇家世小說以二十世紀初至二十世紀中期的澳大利亞為背景,以女主人公梅吉與天主教神父拉爾夫之間凄美的愛情為主線,描寫了牧場雇工克利里一家三代人長達半個世紀的人生起伏和情感經歷。作者向我們展示了廣袤的澳大利亞地域風光和風土人情,更成功塑造了女主人公梅吉的形象,她善良,堅韌,由于勇于追求愛情和幸福,踏上了一條布滿荊棘之路,縱使歷經失望與痛苦,也依然堅強、勇敢地面對生活。
心理學家吉利根(Carol Gilligan,1936-)在《不同的聲音》(1982)一書中確立了女性關懷倫理學,并提出了女性道德判斷發(fā)展的三個水平,即水平一:自我保存的傾向;水平二:自我犧牲的善;水平三:非暴力的道德。吉利根認為,女性的道德判斷有其自身的特點。女性把道德問題看作關系中的關懷和責任問題,并在一個關系網中來理解自我,即在自我與他人的關系中考慮如何從他人的角度進行回應,如何承擔起對他人的責任,如何促進他人的幸福并減少其負擔、傷害或痛苦。同時關懷道德取向也強調在考慮關愛他人時如何關愛自我。下面筆者就吉利根提出的關懷倫理及女性道德判斷發(fā)展的三個水平來逐步闡述梅吉道德判斷的發(fā)展及其人格的升華。
梅吉十歲時,孀居的姑媽瑪麗·卡森邀請她們一家人到德羅海達牧場生活并繼承她的產業(yè),在那里她遇到了神父拉爾夫。在神父的關愛和照顧下,梅吉逐漸對其產生了愛慕之情。在追求愛情時,梅吉一反傳統(tǒng)女子的消極被動,敢于主動出擊,積極爭取。在拉爾夫因選擇了瑪麗·卡森遺贈的一千三百萬磅財產而不得不離開德羅海達時,梅吉勇敢地問拉爾夫,“神父,假如你不是個教士的話,你會娶我嗎?”[2](P197)盡管知道拉爾夫已獻身教會,不可能有世俗的愛情,但在和父親帕迪的一次談話中,她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可是,他可以不再當教士。這就是我一直沒有機會對他講的話”。[2](P227)后來一場風暴奪去了父親和哥哥的生命,當拉爾夫主持完葬禮準備離開德羅海達時,梅吉送給他大火后僅存的一朵玫瑰花,“當你看到它的時候,它會提醒你,要不然你可能會把所有的事都忘掉的。請帶上它吧,神父”。[2](P264)梅吉渴望得到拉爾夫的愛,希望他永遠不要忘記她。
然而令梅吉傷心的是,雖然拉爾夫愛她,但他已歸屬教會而無法擺脫束縛去像一個丈夫那樣愛她。正值梅吉需要慰藉之時,酷似拉爾夫的盧克?奧尼爾出現了。沒有談過戀愛,也沒有接觸過其他異性的梅吉,在盧克處心積慮的追求下,為了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家和長得像拉爾夫的孩子,接受了盧克的愛情。但不幸的是,當梅吉隨著盧克到遙遠的北昆士蘭生活后,盧克的自私、貪婪和對金錢狂熱的追求與占有欲,深深傷害了梅吉。更令她絕望的是盧克并不愛她,同時也沒有對家庭的責任和道德約束感。拿走了她所有財產的盧克,不但不愿為其提供一個溫馨的家,更不愿讓她生下孩子。但為了得到長得像拉爾夫的孩子,當梅吉和盧克一起度假時,還是想方設法地達到了目的。
生下女兒朱絲婷后,身心俱疲的梅吉被好心的安妮安排去麥特勞克島度假。就在這個隱秘的小島上,梅吉和拉爾夫相遇了,他們敞開心扉,癡迷地相愛著。梅吉終于擁有了比自己生命還重要的拉爾夫,“她幸福極了,比經歷了記憶中的任何樂事都要感到幸?!?。[2](P395)而更令她幸福的是得到了拉爾夫的孩子。隨后,梅吉返回黑米爾霍克,告別了善良的安妮,并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守財奴盧克,帶著女兒朱絲婷和未出世的拉爾夫的孩子回到了她日夜思念的家——德羅海達。
梅吉一生的摯愛神父拉爾夫出身古老貴族,英俊優(yōu)雅,頭腦敏捷。他愛梅吉,但更向往內心的權利世界,希望憑借自己的特殊才能逐步接近教會權利的中心。盡管梅吉的出現使他曾經一度想放棄自己的抱負和野心,但當面對瑪麗?卡森的臨終遺囑,一份明確將一千三百萬磅贈與教會并要求教會賞識他的才干與價值的遺囑時,拉爾夫動搖了,他選擇放棄梅吉。然而當梅吉得知拉爾夫占有了本屬于她們家的財產時,并沒有氣惱和指責他。相反,她依然深愛著他。
選擇了權利和榮耀的拉爾夫卻無法忘記他深愛的、自己親手放棄的梅吉,情感的壓抑使他越來越痛苦。由于無法抑制對梅吉的思念,經過靈魂激烈的斗爭與掙扎,他前往了梅吉度假的療養(yǎng)勝地——適合隱居獨處的麥特勞克島。在那里他與梅吉相愛并偷吃了愛情的“禁果”。當拉爾夫選擇去羅馬,再次放棄梅吉時,梅吉內心是多么的希望能時時得到他的消息,但是當拉爾夫提出給她寫信時,梅吉卻拒絕了。畢竟與神父相愛是當時的社會所禁止的,同時也是違反倫理道德的,所以她首先想到的是維護拉爾夫的聲譽,不希望任何危及拉爾夫的東西落入他人之手,而且還告誡他,即使到澳大利亞,訪問德羅海達之前也要三思而后行。同時,為了給未出生的拉爾夫的孩子以合法的地位,她不顧長途跋涉,一路顛簸帶來的痛苦,去找盧克共度了一晚。梅吉認清盧克的真實嘴臉后,已對他厭惡至極,然而為了拉爾夫的孩子,她“寧愿和魔鬼打交道”?!拔乙M一切可能保護這個孩子,不管我要付出多高的代價”。[2](P404)
盡管在梅吉看來丈夫盧克只是拉爾夫的替身,但為了維護這段婚姻,她處處忍讓和服從他。當盧克提出將梅吉的財產及他們將來的進項都記到他名下時,梅吉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在他們到達北昆士蘭之后,盧克并沒有把梅吉安排在自己身邊并為其提供一個舒適的家,相反,他計劃自己去割甘蔗,而將她安排在遠離自己的黑米爾霍克,寄居在路德維格?穆勒家當女管家。同時他打算將梅吉隨身攜帶的僅有的錢也存到銀行里,而且還要求身無分文的梅吉為了他們將來能在西昆士蘭買下一片最好的牧場,為了他去默默忍受這一切,而梅吉也照做了。梅吉唯一的愿望和需要就是“一個丈夫,孩子,一個自己的家和有個人讓他去愛”。[2](P378)為此梅吉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讓步。
梅吉在經歷了坎坷的感情之路后,帶著女兒朱絲婷及拉爾夫的孩子戴恩平靜地與家人生活在德羅海達。在追求心中真愛的過程中,梅吉承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而她卻還能在歷經磨難之后,以積極的心態(tài)勇敢地面對生活,面對身邊的人并與他們和睦相處。除此之外,她還關心和盡力幫助自己的朋友和親人。
心地善良的穆勒夫婦曾在梅吉最困難、最痛苦的時候關心、陪伴和幫助過她。當梅吉得知路迪?穆勒突然去世的消息后,就主動邀請殘疾的安妮永久地居住在德羅海達,讓她遠離傷心和孤獨。
當兒子戴恩告訴她決定做一名教士,完全徹底地侍奉上帝時,梅吉絕望了,“她眼中的表情,就好像他已經殺死了她,把她拋在了他腳下的塵埃中似的”。[2](P227)梅吉因為兒子的這個想法而深感折磨,她從上帝那兒偷來的孩子最終還是皈依教會,這讓她痛苦至極。而當戴恩因為她的痛苦而哭泣時,梅吉馬上止住了自己的狂怒和傷心,她決定不能不公平地把自己的痛苦加在戴恩的身上。兒子是她的希望,她的生命,決不能因為自己而使他受折磨。于是梅吉抑制住痛苦,違心地告訴戴恩,“我為你感到高興,真的!”“一個天主教的媽媽介意自己的兒子成為一個教士?這是不可能的!”[2](P536-537)
梅吉的女兒朱絲婷從小就與眾不同,她直率、堅定、固執(zhí)和叛逆的性格特征使梅吉很難去與之親近并像愛戴恩一樣關愛她。處在親情邊緣的敏感的朱絲婷于是將自己所有的熱情與愛心都投入到了自己弟弟戴恩的身上。但是當她得知自己深愛的弟弟戴恩在希臘的克里特島救人時被淹死的消息后,整個人都崩潰了,并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中,固執(zhí)地認為如果當時自己跟戴恩一起去希臘,就不會發(fā)生這樣的事了。從女兒口中得知戴恩死訊的梅吉希望自己能“跨過這千山萬水把她的溫暖和慰藉注入到她那在倫敦的、精神上已經垮臺的女兒心中?!彼膬鹤右呀浰懒?,而女兒依然活著,她一定要讓女兒振作起來,“一定要做的圓滿”。[2](P626)梅吉在信中安慰生活在痛苦和絕望中的女兒,讓她不要自責,并且告訴她德羅海達的親人并沒有像她想象地那樣靠哭泣過日子,“我們的日子過得很有意思,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你這團火依然在燃燒著”。[2](P673)梅吉鼓勵女兒勇敢地面對生活,同時還敦促她珍惜身邊人雷恩,努力擁有自己的愛情,最終幫助朱絲婷走上了幸福之路。
在吉利根提出的女性道德判斷發(fā)展的三個水平中,第一水平體現于女性過分地關懷自我;當把這一判斷批評為自私之后,她們又進入了把善等同于犧牲自己關懷他人的第二水平;對自身排除的非邏輯使她們對自我與他人的關系重新進行思考,消除了自私與責任之間的緊張關系,進入對自我和他人都適當關懷的第三水平。
最初梅吉為追求自己的幸福堅持與神父相愛并偷食“禁果”,不但違背了天主教的禁欲主義教義同時也違反了社會倫理道德,但是她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善良和自我犧牲精神值得人們的尊重。在感情之路上歷經坎坷和磨難的梅吉,回到德羅海達后,并沒有沉浸在傷痛之中,而是以積極的心態(tài)與周圍的人相處,并且主動關心自己的朋友和親人,減少他們的精神負擔、痛苦和壓力,使他們找到自己的人生幸福之路。善良、堅強和勇敢的梅吉在努力追求真愛,勇于付出與犧牲,以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促進他人的幸福中,經歷了道德發(fā)展的三個水平,也完成了由善到真的過渡,從而找到了人生靈魂的家園。
參考文獻:
[1]肖巍.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 [澳大利亞]考林·麥卡洛.荊棘鳥[M].曾胡,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8.
[3] [美]弗吉尼亞·赫爾德.關懷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4.10.
[4]倫理學中的女性視角[J].肖巍.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5,(6):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