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偉廷
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傳教士隨著條約體系的建立來到中國,紛紛建校,進行傳教。寧波作為最早開辟的五口通商城市之一,在1844年率先建立一所女校,史稱為“寧波女塾”。有趣的是,這個中國第一所女校的創(chuàng)辦者并非中國人,而是一位外國的基督教女傳教士。她就是第一個來華的英國女傳教士、被西方歷史稱為“寧波女巫”的愛爾德賽女士。
向往到中國去
愛爾德賽(Mary Ann Aldersey,1797—1868)生于英國倫敦近郊哈克尼的一個富裕的基督徒家庭,父親是文具批發(fā)商。她年輕時,有個保姆嫁給了一個傳教士,去了印度,并在那里建立了女子學校,此事對她產生了影響。據為她寫傳記的澳大利亞人艾拉·內斯戴爾說:“愛爾德賽小姐身體瘦弱,愛好整潔,從小受到庇護和寧靜的教養(yǎng),但一旦成為中國大陸上的第一任女傳教士,開始實現她的熱忱目的時,就顯示出非凡的勇氣?!?/p>
當來華傳教士第一人馬禮遜于1824年到1826年間回英國休假時,遇到彼時正青春洋溢的愛爾德賽,愛爾德賽成為馬禮遜熱忱的追隨者,加入他組織的華文學習班學漢語,立志有一天能加入到去中國傳播基督教義的神圣行列。然而,由于家事牽累(主要是因其兄長喪偶,她必須擔負起照顧七個侄兒侄女的責任),她暫時不得脫身,但卻在英國一直關心著亞洲婦女的教育權利問題。她曾捐款給宣教差會,用以支持女宣教士前往亞洲。不過,愛爾德賽赴中國傳教的愿望被耽擱了整整11年。
1837年,40歲的愛爾德賽成為促進女性教育協(xié)會(SPFEE)的成員,終于可以有機會去海外工作。同年8月,她作為第一個被倫敦傳教會派駐海外的女傳教士來到爪哇泗水(今印度尼西亞),在那里,她創(chuàng)辦了一所專門面向華人女孩的學校。也許這就是愛爾德賽與中國女性教育的最初淵源吧。
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傳教士獲得在華傳教和辦學的特權,基督教教育就在列強的“條約體系”下傳入浙江。寧波作為五處通商口岸之一,倍受西方傳教士青睞。美國長老會對此分析說:“一因天氣頗佳,與美相仿佛;一因寧音易學,各處土音均可相近;一因寧地尚未如閩廣等省受外來之澆風,較易為化導也?!笨梢?,寧波無論在地理環(huán)境還是在風土人情、思想開化上,都頗受西方傳教士歡迎。
1842年7月,愛爾德賽抵達澳門,不久轉往香港,等待進入中國內地的機會。她很想找到一個合適的地點興辦女校,后經征詢馬禮遜的兒子馬儒翰的建議,決定將辦學的地點選在寧波。
艱難創(chuàng)辦寧波女塾
1843年,當愛爾德賽以英國“東方促進女子教育協(xié)會”傳教士身份取道香港來到寧波時,已是46歲的中年人了。對于一個外來人士在他國建立女生寄宿學校,愛爾德賽面臨相當大的挑戰(zhàn)和困境。首先,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意識里,女子向來是不把識字當作一回事的,只要懂得“三從四德”就可以了。其次,中國人對西方文化不了解,難免會對西方傳教士辦學產生各種疑慮。
有一段時間,寧波的街頭巷尾曾流傳著有關愛爾德賽的繪聲繪色的說法:“那些英國孩子們的眼睛是藍色的,但都是瞎的。這個奇怪的老太太逼著我們的孩子去她那里,是想把孩子們騙去,挖出他們的眼睛,好送給她那些朋友們?!边€有更離奇的謠言,說愛爾德賽這個老巫婆會殺死兒童和他們的父母,或者會把孩子們吃掉。漸漸地,愛爾德賽有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頭銜——“寧波女巫”(用寧波話來稱謂,應該是“寧波妖婆”)。由于當時中國社會普遍的排外心理,且有許多關于西方傳教士對女孩子剖心挖眼等傳聞,愛爾德賽的住所屢次遭人扔石頭,當地的官紳也多次找茬與她為難,甚至她的學生也為社會所不容。
然而,富有熱心和毅力的愛爾德賽初衷不改,毫不氣餒。為了克服女校創(chuàng)辦過程中的困難,她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她們和社會上的貧人接近,看見他們有痛苦,就向他們施衣、施食、施醫(yī)、施藥,完全和社會上樂善好施的念佛太太取同一行經”。這一做法很有效果,改變了中國人的一些傳統(tǒng)觀念。第二,她們做出決定:“不但不收學費,并且供給學生衣食起居各項用費,有時候學生的家窮,更可得到五文十文一天的津貼,以彌補女兒不在家助理家務所感受到的損失?!边@種吸引當地貧困學生的特殊方法,后來成為教會女校招收學生的普遍措施。
當時,愛爾德賽的中文并不像其他傳教士那樣流利,因此她不得不依靠她從爪哇泗水帶來的學生和助手們,來協(xié)助自己工作。還有一個曾在英國受過教育的名叫阿格尼絲的中國盲姑娘,也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她經常陪著愛爾德賽到鄉(xiāng)村去。鄉(xiāng)民們對于金發(fā)碧眼的愛爾德賽遠不如對于和自己形貌接近的阿格尼絲更加認同,何況為了與該地區(qū)的鄉(xiāng)民交談,阿格尼絲經過努力已學會了寧波方言。同時,作為一個雙目失明的人,阿格尼絲很容易獲得鄉(xiāng)民的同情;當她平靜地展示用盲文讀書和彈奏樂器時,她開始贏得眾人的敬佩。因此,更多的人因為阿格尼絲而相信她們的學校會給女孩子們帶來有益的教育,從而愿意把孩子托付給她們。
后來,愛爾德賽也逐漸取得中國人的信任,因為她廣泛接觸了許多上層和下層的中國婦女,同情中國女子被迫纏足、受婆婆辱待、無權受教育、生活空虛等遭遇,并真心想給予這些婦女以幫助。她的理想是通過推動女性教育,提升東方女性的自我意識和獨立生存能力。隨之,她的學校成為熱門的機構,學生甚至可以說“人滿為患”。特別是當太平軍進城的時候,學校的職員和傭人們顯示出對她的忠誠和熱愛,準備隨時保護她。于是,漸漸贏得寧波市民敬重的愛爾德賽,被當地人昵稱為“馬利姑娘”。
不懈努力取得回報
初來寧波,愛爾德賽找不到房子,只得租用寧波城外江邊的半間木房子,創(chuàng)辦了她的第一所學校。條件雖然差,但使她更了解當時的社會情況,比如她寄住在女房東那里時,看到和聽到女房東虐待童養(yǎng)媳的情況。后來,該童養(yǎng)媳成了寡婦, 進了愛爾德賽辦的學校, 嫁給一個皈依基督教的男教員。
1844年,愛爾德賽在寧波城中找到了房子,地點是祝都橋竹絲墻門內大屋(今尚書街東端)的一間宗祠,辦起女子寄宿學校,史稱為“寧波女塾”。其實,這是集教育、傳教和慈善事業(yè)于一身的機構。她還到鄉(xiāng)下辦了一些分校。不懈的努力終于取得了回報,愛爾德賽所辦的女塾在1845年有15個學生,第二年增加到23人,第四年又大幅度增至46人。由此可見,愛爾德賽的女塾已經頗具規(guī)模,發(fā)展之快尤為喜人。
在課程與教學方面,寧波女塾的教學科目主要有中文、寧波方言拼音、英文、算術、地理、唱歌以及一些技能訓練。中文學習的比重很大,每星期有四天下午完全是中文課。學生入學后必須先學會當地長老會丁韙良創(chuàng)制的拼音法,然后再學傳統(tǒng)的中文。愛爾德賽認為,這種拼音法相對比較簡單易學,可在較短時間內提高中國人閱讀《圣經》的能力。對于英語課程,愛爾德賽并未強調都學。算術和地理,每天早晨兩小時(除星期六外)分成兩班上課。此外,還設置唱歌課程,以陶冶學生情操。最后,還有一些技能訓練課,包括刺繡、縫紉、紡紗、織布等。
當然,愛爾德賽也很重視基督教信仰問題。她自己每天主持早禱與晚禱,每禮拜總會有美國長老會布道站的傳教士受她之邀到女塾舉行禮拜。她還鼓勵女塾的助教和15歲以上的女生組織夜間讀經班,在基督徒中文教師協(xié)助下閱讀《圣經》。從女校的課程設置看,愛爾德賽是在基督教教義的基礎上,結合當時寧波地方實情而設置了比較合理的課程。
對于女校學生的出路問題,據當時愛爾德賽經常提及的優(yōu)秀學生畢業(yè)情況的史料判斷,她們的出路大致有三:“(一)留校擔任教師或助教;(二)應聘擔任其他教會女校的教師;(三)結婚后到鄉(xiāng)村從事教育為主的傳教工作。”可以看出,畢業(yè)女生的出路主要是擔任教師。愛爾德賽對此發(fā)出這樣的心聲:“我非??释畬W成為一所訓練學校,供應本地各學校需要的虔誠女教師。”
有關師資方面,創(chuàng)校初期愛爾德賽的助手是她帶來的雷絲克、阿娣和紀德三人,后兩個人是中印混血兒,成為愛爾德賽和本地人之間溝通的橋梁。還有一位來自瑞典的比較專業(yè)的教師塞樂默小姐。之后她們因結婚而離開,愛爾德賽只好培養(yǎng)自己的學生做助教??梢姡敃r女塾的師資相對比較薄弱,不夠專業(yè)化,整體素質不高。不過愛爾德賽還辦了一個“盲人工業(yè)學校”,其教師就是阿格尼絲,她用盲文給這些盲人女孩兒以教育。
總體來說,寧波女塾是愛爾德賽在適應寧波當地社會的基礎上建立的,特別是在課程設置方面,與寧波本土和中國社會特色相結合。這是中國早期教會學校以適應中國實情為策略、興辦教育為手段、傳教為宗旨的一個普遍現象。
不能割舍的“中國情結”
時光荏苒,漸感年邁的愛爾德賽決定遠赴澳洲,投靠定居在那里的侄女。另一方面,在客觀上愛爾德賽因籌措經費困難重重。本來,女塾的經費來源大致由兩方面組成,一是愛爾德賽個人出資;二是英美差會的贊助,比如,1850—1859年間,倫敦會補助女校等學校共計約2500元。此外,愛爾德賽還曾經向美國長老會申請過每年補助300元~ 400元。但是后來寧波女塾實在無力經營,只好另尋出路。鑒于美國長老會資金較為雄厚,且與愛爾德賽關系融洽,再加上愛爾德賽已年屆六十,將女校交給長老會接辦無疑是理想的選擇。
1858年初,愛爾德賽正式將自己創(chuàng)辦的女塾移交給來自美國長老會的傳教士柯女士,后又將盲人工業(yè)學校托付給阿格尼絲,然后于1861年告別了生活18年之久的寧波。而柯女士將寧波女塾與自己在1847年開辦的一所女校合并為崇德女校(長老會曾建議以愛爾德賽的名字作為合并后女學的校名,但被愛爾德賽婉拒),校址設于江北槐樹路。此時,寧波城內還有一所女子學校,就是美國浸禮會教士羅女士于1860年在城北江濱(今永豐路)創(chuàng)辦的圣模女校。后來崇德女校與圣模女校于1923年合并為著名的甬江女子中學。
對于愛爾德賽所辦的寧波女塾,人們給以很高的評價。1934年《東方雜志》褚季能的文章稱:“中土的第一家女子學校,便是由愛爾德賽小姐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在寧波創(chuàng)辦的?!薄吨袊逃笫碌洹芬嘤杏涊d:“1844年設立的寧波女塾,是中國內地最早的教會學校,亦是中國最早的女子學校?!备鶕妨辖y(tǒng)計,繼愛爾德賽的寧波女校開中國女子教育風氣之先后,1860年在華教會女校發(fā)展到11所,1902年教會學校有女子學生4373名。
誠然,19世紀的英國人,特別是傳教士,有一種盲目的優(yōu)越感,認為有責任啟迪落后和愚昧的中國人,給他們帶來基督教的福音。不過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像愛爾德賽這樣的傳教士的同情心和獻身精神??梢哉f,愛爾德賽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基督教的傳播和女子教育事業(yè)。愛爾德賽終身未嫁,在抵達中國的那天,她在日記中提到:“今日到達,來到中國人中間,這也是我的結婚日。我久已與使我如此感興趣的(中國)人民訂了婚?!笨梢姡菚r她已獲得許多關于中國的知識,而且我們也不能懷疑她對中國人的真誠感情。
1861年,愛爾德賽離開寧波后,遠赴澳大利亞侄女家。而在她離開后的第八年即1868年,她與侄女一起在南澳大利亞的麥嘉倫谷創(chuàng)辦了另一所女子學校,她將其命名為“莊橋學?!?。因為莊橋是寧波姚江北岸的一座小鎮(zhèn),曾經是她在寧波的時候經常去的一個地方。愛爾德賽離開中國多年后,仍然不能割舍她的“中國情結”和“寧波情結”。
也就是在1868年9月30日,愛爾德賽在南澳大利亞的麥嘉倫谷去世。如今,南澳洲的麥嘉倫谷還有一條名叫愛爾德賽的街道,在這條街道與塔塔切萊路交叉的路口,有座小教堂。教堂后面,靜靜地矗立著一座長橢圓形的墓碑,這里永久長眠著這位一個半世紀以前來到寧波,創(chuàng)辦女子學校,無私幫助無數中國女性走出蒙昧、無知、黑暗世界的愛爾德賽女士。在愛爾德賽的名字下面,清楚地鐫刻著“NINGPO CHINA”。這或許是她的遺愿:她想告訴后人,她一生最難忘的,是中國寧波。落日余暉下,仿佛能感受到這位意志堅定、特立獨行的英國女士,在向于她墓前沉思的世人無聲地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