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凸透鏡是光學儀器成像的必備鏡片,本文圍繞它的成像原理,分析了多種光學儀器中凸透鏡部分鏡片受遮擋后的成像情況,并對與此相關的一道中考題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凸透鏡;部分遮擋;成像分析;試題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6)2-0040-4
1 凸透鏡成像情況分析
圖1所示為凸透鏡成像實驗,由于物距u的不同,成像情況也有所變化,最終的結論如表1所示。前面兩種情況成的是實像,可以用光屏來承接,通過光屏的反射或折射,眼睛可在光屏的正面或反面觀察到實像。第三次成的是虛像,不能用光屏來承接,只能用眼睛透過凸透鏡來觀察。
根據(jù)物距u>f時,凸透鏡可以成實像這一原理,許多光學儀器都用凸透鏡來作為鏡頭或物鏡進行成像。但在實際使用中,凸透鏡經常被污,從而或多或少地影響了成像。一些物理試題也根據(jù)此現(xiàn)象來考查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2 凸透鏡部分鏡片受遮擋后到底能否成像
理論分析如圖2所示,當凸透鏡正常成像后,如果遮擋物擋住了物體某些部位射向凸透鏡的部分光線,而本部位發(fā)出的其余未受遮擋的光線如果能通過凸透鏡成像,那么在光屏上仍然可以成全像,但是由于成像光能的減少,所成像的亮度要比原來暗;如果物體某些部位射向凸透鏡的光線全部被遮擋,別的部位發(fā)出的部分光線能通過凸透鏡成像,那么在光屏上只能成局部像,而且像的亮度也要比原來暗;如果物體射向凸透鏡的光線全部被遮擋,那么光屏上就不再成像。
■
圖2 凸透鏡成像實驗理論分析
實際操作如圖3所示。在凸透鏡正常成像后,用遮擋物貼近凸透鏡逐漸遮擋光線,由于蠟燭發(fā)出的部分光線仍然能通過沒有被遮擋的凸透鏡部分,最終也能成全像,但成像越來越暗;如果用遮擋物貼近蠟燭逐漸遮擋光線,由于只有部分蠟燭發(fā)出的部分光線能通過凸透鏡,最終只能成局部像,而且成像也會變暗。
3 人眼的部分瞳孔受遮擋后所能看到的實際情況
在窗玻璃上粘兩個不透光的顆粒,人眼緊貼玻璃看窗外的景物。人眼的成像情況與凸透鏡物距u>2f時的成像情況是一樣的。當人眼受較小顆粒遮擋時,由于景物發(fā)出的光線仍然能通過沒有被遮擋的瞳孔部分,最終仍然能在視網膜上成像,但隱約有光線被擋的感覺(如圖4所示);當人眼被較大的顆粒遮擋時,由于瞳孔幾乎被擋,所以最終無法看清外界的景物(如圖5所示)。由此也可以推出:當遮擋顆粒過小時,不影響眼睛的成像。這就是人眼含有微小顆粒仍能看清外界情況的原因。
4 光學儀器中凸透鏡部分鏡片受遮擋后的成像情況
圖6所示為望遠鏡和顯微鏡的成像光路圖,它們的物鏡都是凸透鏡,光線經過物鏡先成實像,然后再通過目鏡成虛像。當物鏡部分受遮擋后,所觀察的物體發(fā)出的部分光線仍然能夠通過沒有被遮擋的物鏡部分進行成像,最終仍然能成完整的像。
如圖7所示,在望遠鏡的一個物鏡上用標簽遮擋部分凸透鏡,另一個物鏡不遮擋,用眼透過目鏡觀察所看到的成像情況,最終發(fā)現(xiàn)左右鏡筒都能成全像。理論上講,通過被遮擋的鏡筒所看到的像應該暗一點,圖片中可能凸透鏡被遮擋的不夠,實際用肉眼不一定能分辨出來。
如圖8所示,在顯微鏡的物鏡上遮擋部分凸透鏡,透過目鏡觀察成像情況,最終發(fā)現(xiàn)能成全像。圖中也是由于凸透鏡被遮擋的不夠,實際用肉眼也不一定能分辨出來像是否變暗。
由此可見,物鏡被部分遮擋后,并不影響最終成像的完整情況。人眼通過目鏡,最終仍然能看到全部的像。
5 照相機部分鏡片受遮擋后的成像情況
如圖9所示,在照相機的鏡頭上貼上標簽進行部分凸透鏡遮擋,但最終的成像情況與上述的成像情況有了明顯的區(qū)別:部分凸透鏡受遮擋后,外界景物不能成完整的像。
原因分析如下:高檔照相機或攝像機的鏡頭由多個鏡片組合而成,不能簡單地看成薄透鏡,遮擋鏡頭的標簽距離鏡頭的光心有一定的距離,標簽可以作為物體進行模糊成像,并有效地遮擋鏡外景物的光線。這種遮擋與改變光圈大小有明顯的區(qū)別:調節(jié)通光孔徑大小的光圈裝置安裝在照相機鏡頭的光心位置,在拍攝過程中,即使把光圈進行收縮,像也是完整的。所以,只有在緊靠照相機鏡頭光心的位置進行部分遮擋,才會出現(xiàn)完整的像。低檔攝像機或手機的鏡頭雖然是單片凸透鏡,但焦距很小,約為3.4 mm,而且鏡頭前都有玻璃層進行保護,這就造成了遮擋鏡頭的標簽距離鏡頭的光心也有一定的距離,標簽也可以作為物體進行模糊成像,并有效地遮擋鏡頭外景物的光線。
但將照相機換成老式135型焦距為35 mm的傻瓜照相機,用標簽在鏡頭上進行部分遮擋。照片沖洗出來后奇跡出現(xiàn)了,用它對景物進行照相能成全像,但成像的亮度要比沒有用標簽遮擋時暗。具體情況如圖10所示。究其原因:老式傻瓜照相機的鏡頭是單鏡片薄凸透鏡,焦距較長,用標簽貼在鏡頭上時,標簽的位置非常接近凸透鏡的光心,不可能成像,而沒有被遮擋的凸透鏡部分可以將景物成像,但由于進入鏡頭的光線變少,所以亮度變暗。
綜上所述,當單鏡片鏡頭照相機的鏡片被部分遮擋后,如果遮擋物的物距遠小于焦距,景物依然能成完整像,像的亮度要變暗;如果遮擋物的物距相比焦距來說不可忽視,景物就不能成完整像,像的亮度也要變暗。多鏡片鏡頭被部分遮擋后,景物肯定不能成完整的像。
6 相關試題分析
(2012長沙·第11題)我市某中學組織學生到長沙世界之窗春游,小明同學用照相機為另一同學拍全身照時,不小心讓一滴泥水濺在了照相機鏡頭的上半部分,則他所拍出的照片( )
A.不能看到人的頭部
B.不能看到人的腳
C.不能看到所拍同學的全身像
D.可以看到所拍同學的全身像,但像會變暗一些
(原答案:D)
出題者的意圖是將本題與凸透鏡成像情況聯(lián)系起來,即當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時,物體可以通過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雖然凸透鏡部分鏡片受污,但沒有受污的鏡片依然可以成像,所以答案選D。但是,真正的成像情況并非像出題者想象的那樣。由于現(xiàn)在市場上采用膠卷的單鏡片傻瓜照相機已不再使用,所以對于現(xiàn)在使用的照相機,遮擋物都有一定的物距,且本題的遮擋物是一滴泥水,其中肯定有透明或半透明部分,當然也有不透明部分。所以,本題答案選C更加合理一點,真正合理的答案應為:被拍同學的上身像部分被污。
參考文獻:
[1]渠穎,侯欽憲.生活中的若干物理問題釋疑[J].物理教學探討,2009,27(1):77—78.
[2]趙興華.編制原始物理問題要符合客觀事實[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3,42(7):2—3.
[3]江寧.實像與虛像的可視性芻議[J].物理教師,2014,35(10):50—52.
(欄目編輯 羅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