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然 然
(曲阜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山東 曲阜 273165)
?
【高等教育研究】
“規(guī)訓式”師生關系的在場與超越
——基于??乱?guī)訓理論的師生關系研究
羅 然 然
(曲阜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山東 曲阜 273165)
??抡J為,規(guī)訓就是運用空間固定、時間控制等技術手段對個體的身體進行分配和分類,以期達到通過培養(yǎng)馴順的肉體的方式來實現(xiàn)精神控制的目的。從??乱?guī)訓理論視野來看,當下的師生關系本質上是一種規(guī)訓關系?!耙?guī)訓式”師生關系建構技術包括:選擇課堂知識、分配課堂空間、控制學生活動、籌劃學生的創(chuàng)生以及統(tǒng)籌學生能力。層級監(jiān)視、規(guī)范化裁決、效果的檢查是實現(xiàn)“規(guī)訓式”師生關系的策略。教師是塑造“規(guī)訓式”師生關系的主要推手,因此,從教師方面入手,要求教師審慎運用教育權力,相信學生是理性的存在;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生活體驗,相信學生是道德的存在;建構對話性師生關系,相信教化的力量。這些手段有利于超越“規(guī)訓式”的師生關系,回歸師生關系本真。
規(guī)訓;師生關系;“規(guī)訓式”師生關系;微觀權力;師生關系本真
師生關系在本質上是一種促進師生自由實踐、自身發(fā)展的教化關系,但是應用??乱?guī)訓理論來審視,不難發(fā)現(xiàn),在一定意義下當下師生關系已經(jīng)“失真”,演變成了一種規(guī)訓關系。在這種“規(guī)訓式”的師生關系下,教師通過行使權力,運用各種技術手段來規(guī)訓學生以達到 “規(guī)范化”的目的。其結果必然導致師生關系的“異化”,表現(xiàn)為師生關系緊張、矛盾沖突加劇。教師體罰、侮辱學生;學生毆打教師,甚至殘害教師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師生關系已然淡化了教化意味,增加了規(guī)訓意圖。教師是形成“規(guī)訓式”師生關系的主要推手,因此,從教師方面入手,深入反思當代師生關系的“規(guī)訓化”,有利于超越“規(guī)訓式”的師生關系,對過于崇尚工具理性、技術理性的師生觀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規(guī)訓一詞英文名為“discipline”,它具有紀律、教育、訓練、校正、訓誡和學科等多種釋義。??吕眠@個詞的多義性和多詞性,賦予了它新的含義:規(guī)訓是運用一系列的技術手段對個體的肉體進行分配訓練,使體能脫離人的肉體;通過控制人的肉體達到對精神的控制。在這個過程中,一雙靜默的權力眼睛始終對人體的細枝末節(jié)進行監(jiān)視,并將其視為觀察的對象,從而產生相對領域的知識。由此可見,在規(guī)訓過程中,權力、知識和技術是三位一體的。??赂鶕?jù)規(guī)訓的特質認為,學校自18世紀開始就作為社會一個與個體規(guī)訓相關的機構而被納入管制工程系統(tǒng),甚至可以說學校由于對人的天然教育職能而被納入這個系統(tǒng)的核心。學校的職能就是培養(yǎng)合乎規(guī)范的人,學校無論是從內部職能還是社會職能,都是監(jiān)視和規(guī)訓學生的規(guī)訓機構。綜合以上觀點來看,毫無疑問,在規(guī)訓視野下師生關系就是一種規(guī)訓關系。
在規(guī)訓的師生關系中,教師主要應用的技術手段是懺悔技術。懺悔肇始于基督教的懺悔實踐,在牧師面前,人們被要求詳盡地講述與性有關的方方面面,任何細微的跡象都不能遺漏,在這個過程中,牧師掌握著絕對的話語主動權。在對性的沒完沒了的坦白中,人們將不能訴諸內心的欲望向外界宣泄。在這種的話語中,人們逐漸意識到對于自我照看技術的應用和重要性,權力技術和個體化的關系日益密切,人們從科學認識的主體轉化為科學認識的對象,有義務講述關于自身的真理,從懺悔開始的主體化過程,為發(fā)現(xiàn)人真理的內在動力,在這個過程中權力、自我和知識開始匯聚在一起。
懺悔技術應用到學校中,教師理所應當?shù)爻洚斄四翈煹慕巧?,而學生即為被拯救的羔羊。學生經(jīng)常被要求對在學校里的活動進行懺悔,其懺悔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有對學習課程的反思、對參加學?;顒臃e極性的反思、同同學交往情況的反思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對是否遵守紀律的反思。學生作為懺悔對象不僅要向教師進行反思,而且還要向家長反思、向同學反思。在學生反思的過程中,教師充當著向導和咨詢的功能。在不斷的反思中,學生慢慢地成為合格的“產品”。
在反思過程中,教師一般會要求學生進行書面、口頭反思兩種或者兼而有之。教師會一直逼問“你知道錯了嗎”“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個問題”“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等等。學生就會絞盡腦汁地回想自己的行為舉止,之后事無巨細地描述出來。教師按照行為規(guī)范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剖析,讓學生進行反思和改正。對于那些屢教不改的學生就進行規(guī)模大、影響深遠的全校批評大會,這種大會要求不符合學校規(guī)章制度的學生,尤其是破壞學校紀律的學生在全校師生的面前進行懺悔。這種大會旨在,一是對犯錯的學生進行批評,宣布對他的處罰;二是警示其他學生要遵守紀律,最后宣稱規(guī)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誰違反了規(guī)范就會遭到懲罰。通常這種批評大會和表揚大會同時召開,在大張旗鼓的表揚和聲嘶力竭的批評中形成強烈的對比,在圍觀的學生和教師的心中留下獎懲截然不同的兩種效果,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好的效果,既經(jīng)濟又具有震撼性。
“‘規(guī)訓’既不會等同于一種機制也不會等同于一種機構,它是一種權力類型,一種行使權力的軌道。它包括一系列手段、技術、程序、應用層次、目標。它是一種權力‘物理學’或權力‘解剖學’,一種技術學”。[1]241規(guī)訓的過程中滲透著微觀權力的運作,它解剖和解釋著微觀權力的運行,此外因為有微觀權力的實施,規(guī)訓得以完成。“規(guī)訓式”的師生關系的實現(xiàn)過程則意味著教師應用一些技術手段和技術程序來對學生進行規(guī)訓、分類和選拔。學生作為規(guī)訓權力的核心,不斷地在形成主體意識的同時也在持續(xù)地將自身對象化。
1.“規(guī)訓式”師生關系的技術手段與程序
教師在學生主體化和客體化的過程中,通過對知識的編排、空間的分配、活動的控制和學生能力的統(tǒng)籌來不斷強化學生的規(guī)訓意識。
第一,課程知識的選擇。教師在進行課堂傳授之前應該對所教的知識進行備課。眾所周知,備課一般包括“三備”,即“備課程”“備學生”“備教法”。[2]243首先,在課程知識的選擇上,教師主要按照教學大綱進行備課,教學大綱選取的知識都是客觀的、絕對的和價值中立的科學知識。但在??驴磥?,現(xiàn)在的知識“是由話語實踐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所構成的一組要素”。[3]182知識是生產出來的,是一種話語,且不說科學知識是否真的具有所標榜的“科學性”,它的實施真的就是學生感興趣和能夠接受的嗎?在不能搞清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前提下盲目地進行課程的講授,真的能夠促進學生進步嗎?其次,在對學生進行了解的時候,主要是對學生接受規(guī)則和知識的考查,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和能力。最后,在教法的選擇上最重要的標準就是能夠讓學生準確無誤和迅速快捷地接受教師所傳達規(guī)則和知識的方法,方法是否有趣、是否適宜就成為放松課堂氣氛和舒緩學生疲勞的調味品。在教師的認識中是知識創(chuàng)造了學生,因此,學生必須毫無條件地接受和認可知識的崇高性。所以,“知識先于人而存在,在知識形成的空間里,人被知識呈現(xiàn)為人,人被知識塑造為人。知識與人的關系是一種相互生產的關系”。[4]328在這里教師借助的不是知識的培養(yǎng)理性的作用,而是知識所包含的規(guī)訓權力的運作。規(guī)訓通過權力/知識生產著學生,學生既是主體又是客體,既是整個權力網(wǎng)絡的核心,又是權力控制的對象??偠灾?,“規(guī)訓權力生產了‘人’、‘人’的知識和人的科學”。[5]184
第二,課堂空間的分配技術?!耙?guī)訓得以滲透到整個社會得益于全景敞視技術的應用,通過一種虛構的關系自動地產生出一種真實的征服?!盵1]227??碌娜俺ㄒ曋髁x的原型來自邊沁的全景敞視建筑學說。這種建筑是一個特殊的監(jiān)獄:監(jiān)獄的四周是一個環(huán)形建筑,中心是一座瞭望塔,從這個瞭望塔可以觀察到每間牢房以及里面的囚犯。囚犯處于被隔離和被監(jiān)視的孤獨狀態(tài)。這種全景敞視主義存在著一個重要的權力機制:它使權力自動化和非個性化,使人們每天每時每刻都作為潛在對象處于觀察和權威性的注視之下。這種全景敞視技術使規(guī)訓有規(guī)律地擴展,使其組成細密的網(wǎng)絡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參看教室的布局,我們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教室也是一個特殊的監(jiān)獄。首先教室是一個封閉的空間,教師占據(jù)的講臺和學生的桌椅矩陣之間有冷峻的分嶺對壘。講臺可以說是一個顯性的瞭望塔,教師居高臨下正大光明地監(jiān)視和觀察著每一個學生的表現(xiàn)。其次,教室門、窗和墻的設計是以建筑幾何學為工具建構起來的以監(jiān)視、驅逐隱秘為目的的。在這種寬大明亮的教室里,學生除了學習知識沒有別的目的,學生的小動作和小秘密持續(xù)不斷地接受教師的監(jiān)督。再次,窗的功能本來用以引進光線有利于學習,但它同時又充當著隱形瞭望臺的功能。學生是禁止往窗外張望的。學生不僅要抵抗窗外的誘惑,更要不定時地接受教師和校領導的不定時檢閱。學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以什么“罪名”被記錄在案。最后,監(jiān)視器的應用。現(xiàn)在的教學條件越來越高科技化,不少教室都安裝了攝像頭來監(jiān)視學生的學習和活動。這種技術的應用實現(xiàn)了對學生全方位立體化的監(jiān)視。
第三,學生活動的控制。規(guī)訓針對和利用的對象是“政治肉體”。 “政治肉體”是??伦约邯殑?chuàng)的帶有濃厚權力色彩的詞匯,肉體是最為可見的、可以被馴服的一組物質和技術,通過作為權力的武器、中繼站為權力知識服務,而權力知識則通過把人的身體變成認識的對象,通過達成一定的知識借助對肉體的控制達到精神的控制。對肉體的控制則是通過運用一定的技術手段在空間上固定;制定時間表和一些信號指示在時間上控制他們的活動,對其活動進行編碼,更經(jīng)濟有效地通過控制他們的肉體榨取最大的體能。這種技術首先應用到士兵的身上,對士兵的每個身體姿勢進行分解排練,最終達到越馴服越有用,越有用越馴服的效果。
這種強有力地對學生活動的控制逐漸滲透到學校里面。首先,教師通過制定時間表來安排學生的活動,要求學生嚴格按照時間表來活動。其次,通過一定的程序控制學生的動作,使學生養(yǎng)成最有效率的姿勢,從而培養(yǎng)出一個規(guī)訓的肉體。最后,通過由信號、口哨、命令所控制的節(jié)奏榨取學生每一個時間段的精力,縮短學生進行下一項工作的時間??傊畬W生活動的控制就是要求學生的肉體馴順地適應每一個細微的動作,通過馴順學生的肉體達到對其精神的控制。
第四,學生創(chuàng)生的籌劃。??抡J為,創(chuàng)生的籌劃就是通過“控制每個人的時間,調節(jié)時間、肉體和精力的關系,保證時段的積累,致力于利潤的持續(xù)增長或最大限度地使用稍縱即逝的時間”。[1]177其實就是通過對學生時間和活動的整合而產生的副產品。要想讓創(chuàng)生的籌劃達到最大化,教師要知人善任為學生劃分不同的等級,不同等級學生學習的效率和速度是不一樣的,需要教師通過對學生能力序列化的排列。總而言之,是一種管理時間、積累和使用時間的機制。紀律是保證這種機制準確、精細運轉的保障之一。規(guī)訓的力量恰好貫穿在紀律之中,能用最小的經(jīng)濟代價贏得最大限度的效益的治理有效技巧。教師制定學生守則,紀律表面上看來是約定俗成的,是保證個人的利益和自由不受別人的侵犯。但是不容置疑的是,紀律是一種不平等的支配關系。在紀律的實施方式中,一群人總是站在紀律的最高點上,對另一群人實施不可逆的支配。在這個過程中,規(guī)訓利用紀律一些細小的技術的組合滲透到權力不能或不易發(fā)揮作用的領域。
第五,學生能力的編排。??抡J為教師應該能夠建立一種機制,應能通過學生的協(xié)調合作達到最大的效果。他提到了一種互教學學校體制,在這種體制下保證不同水平學生的所有時間都被恰當?shù)亟Y合起來得到了利用。在這種編排中,教師要形成一種學生熟識的精確的命令系統(tǒng)。
以上五個方面的應用將學生規(guī)訓成具有四種特點的個體:單元性、有機性、創(chuàng)生性和組合性。[1]188這個過程主要是對學生的身體進行規(guī)訓,“它總是靜默而被動的,它處在各種權力的擺布和操縱下而聽天由命,它被塑造、被生產、被改換、被操縱”。[5]154這些技術得以實現(xiàn)的理論基礎在于將學生看成是沒有思想、沒有興趣愛好的、能夠被隨意編碼的機器,他們被要求訓練成這個機器社會的一個螺絲釘,只要放在對的位置上,就能夠運轉就能創(chuàng)造出最大的經(jīng)濟效益。
2.“規(guī)訓式”師生關系中微觀權力的實施策略
“規(guī)訓式”師生關系的保障是微觀權力的恰當運用,教學活動之所以能夠順利進行取決于教師對學生的策略的應用,包括三個方面:層級監(jiān)視、規(guī)范化裁決、檢查。這三種策略把學生當作操練的對象又視為操練的工具,這種模式同宏大的君主儀式和重大的國家機構的模式和程序相比,雖然微不足道但是應用得更為持久。
第一,層級監(jiān)視。監(jiān)視是促使紀律實施的強制性機制,通過層級監(jiān)視能夠誘發(fā)出權力的效應。教師通過從學生中選拔出來的一些學生干部對班級進行管理和監(jiān)督。這些學生干部的組成呈金字塔形。最上面是班長,班長下設課代表,課代表下面設各組組長,最后是組員。這些干部一部分是負責一些具體事務的,另一部分只負責監(jiān)督:監(jiān)督記錄學生的越軌行為。這種從上到下和橫向關系網(wǎng)絡毫不掩飾、審慎地行使著權力。學生處在層級監(jiān)視下,小心翼翼地進行著自己的學習活動,明明白白地知道一張沉默的權力網(wǎng)正在監(jiān)視著自己,稍有不慎就會受到懲罰。同時這也造成了學生之間的流動,每個人都想監(jiān)督管理別人,成為監(jiān)督者的欲望和知識促使他們產生對權力的渴望?!耙?guī)訓金字塔構成了小的權利細胞。在這里,面對任務的劃分、協(xié)調和監(jiān)督得以實現(xiàn)并且很有效率”。[1]247
第二,規(guī)范化裁決。規(guī)范化裁決是根據(jù)一些既定的規(guī)范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判斷標出等級,再根據(jù)其行為是否符合規(guī)范進行獎勵或者處罰。教師通過座位的定位來區(qū)別對待每一個學生,但這種定位要用“等級”的方法來實現(xiàn)。每個學生根據(jù)完成作業(yè)的情況和考試成績來安排座次和位置,同時也有例外,給擾亂教學秩序和打擾別人的學生設置特別的位置。學習好或者表現(xiàn)好的學生會占據(jù)一些有利位置。正是這些位置的設立無形中帶動了學生之間的競爭。此外,學生座位的設定既是封閉的同時也是活動的,給了學生一定的自由,但不可忽視的是,這些空間的設定方便教師用無聲的眼睛監(jiān)視每一個學生的表現(xiàn)。
在這個技術手段中最重要的是要制定規(guī)范紀律。這種規(guī)范紀律把學生納入到整個班級當中,在班級中將學生進行比較、區(qū)分、排列。如果學生的表現(xiàn)低于一個最低標準或是必須通過努力達到恰當?shù)臉藴蕰r,懲罰隨之而來。懲罰的目的不是為了促進學生進步,而是讓學生產生“恥辱”感。在等級的懲罰中使學生馴服,最后他們符合規(guī)范,大同小異,相差無幾。
第三,檢查。??抡J為,檢查把層級監(jiān)視的技術和規(guī)范化裁決的技術結合起來。“在規(guī)訓程序的核心,檢查顯示了被視為客體對象的人的被征服和被征服者的對象化”。[1]208考試是集中體現(xiàn)檢查的主要形式。在考試中,學生作為完整的知識領域對自己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進行檢查,教師會將學生的每一次考試成績納入學生的檔案中,通過對檔案的分析將每個學生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既實現(xiàn)了對未來人才的輸送,也做到了對學生的規(guī)范化的馴服。規(guī)訓的目的旨趣也是要達到一種“規(guī)范化”。自18世紀以來,“規(guī)范”作為教學中的強制原則,通過一些度量差別、確定水平、明確特點的過程來將不屬于同質的成員篩選出來,進行比較、區(qū)分和同化,最終使成員達到相差無幾、符合標準。檢查可以說是確保規(guī)訓成功與否的最后一個屏障,既對生產的成品進行一次檢查,又深化了規(guī)訓的意識。
“規(guī)訓式”的師生關系以微觀權力和政治解剖學為理論基礎,教師通過一些教學技術的應用來安排、分配、控制、篩選學生的身體,以高明的懲罰和獎勵來引誘學生沉湎于規(guī)訓之中,灌輸一些所謂的“真理”符號壓抑學生的智慧的啟蒙。這樣的教育怎么能夠引導學生過充滿理性的、審慎的生活?對此對師生關系的“去規(guī)訓”,追求本真的師生關系迫在眉睫。
規(guī)訓是教育現(xiàn)代性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它不是教育現(xiàn)代發(fā)展的必然,而是現(xiàn)代教育出現(xiàn)的以工具理性和技術理性為核心的價值觀衍生的一種惡。師生關系的本真不是一種型塑、精心設計的和精細計算的規(guī)訓關系,而是更關注于自身成長、自由實踐的教化關系。 “本真性是道德教育所依賴的條件,道德教育發(fā)展人的本真性的道德自我,而不是引導個人虛飾和偽裝自我,形成偽善性格”。[4]190在超越“規(guī)訓式”的師生關系中,師生雙方都有不可推托的責任,但是相比學生而言,教師擔當?shù)呢熑胃螅詮慕處煼矫嫒胧诌M行探討。
1.教師應審慎運用教育權力,相信學生是理性的存在
“教育權力是促進教育和求教育者雙方按照教育生活的目的和方式去行動的條件”。[4]322教育權力是一種超越性的力量,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教育賦予學生自我創(chuàng)造和自我超越的權力,使學生自主追求精神的升華和主動追求更高的善的生活。為了達到這個效果就必須認可學生是有理性的,有自己的理性判斷,能主動建構自己和追求卓越品質的行動能力。因此,教師的權力就是引導和教化學生,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理性思維和陶冶精神世界。教師行使權力時要謹慎,因為稍有不慎就會演變成教育暴力。難道教師作為掌握科學知識的權威,只對根據(jù)考試的范圍劃分的重難點知識進行詳細的教授,而對培養(yǎng)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有益處的知識視而不見不是教育暴力嗎?難道教師只為許給學生一個可以物化和利益化的美好前途,就制定紀律和系列的獎罰措施使學生盲目接受規(guī)訓不是教育暴力嗎?教師懷著一種“救世主”的情懷,把學生看成是蒙昧、沒有思想、沒有追求的,把自己認為正確的不顧學生的心理承受水平強行灌輸給他們,這難道不是一種教育暴力嗎?這些做法明顯把學生作為學習的客體,沒有顧及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應有的自覺性和自愿性?,F(xiàn)在教師一方面把學生作為主體進入到學習之中,同時學生又是學習的主體而被教育。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教育學生又將學生作為學習的客體。教師應該改變這種學生觀,將學生看作是有理性的,這樣才能更好地實施教育權力。
2.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生活體驗,相信學生是道德的存在
師生關系中規(guī)訓現(xiàn)象如此嚴重,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對道德認識的錯誤?,F(xiàn)在教育普遍將道德理解為調節(jié)利益關系的道德規(guī)則和行為規(guī)范。當?shù)赖率ゾ駜群硕缓喕梢粭l條行為規(guī)范和既定的行為軌道時,對于學生的道德教育就毫無疑問地弱化成行為規(guī)訓?!跋嘈艑W生是道德的存在”就意味著一方面要遏制學生的惡,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弘揚學生的善。現(xiàn)在社會為什么把學生封閉在一個相對真空的學校環(huán)境中,灌輸科學文化知識,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要達到上述目的。學生道德自我的形成包含著成長中的生活體驗,這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而且只能在生活中。學生首先通過自身與生活接觸形成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對其中正確的行為經(jīng)驗進行篩選,然后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對經(jīng)驗進行編碼,內化成自己的道德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最后經(jīng)過不斷鍛煉強化自己的道德。從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到學生的道德是個體化的。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不要盲目和武斷地否認學生的認識。學生作為自己生活經(jīng)驗的主體,在自由與自主中形成道德的自我。教師不要試圖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標培養(yǎng)和評價每一個學生。
3.建構對話性師生關系,相信教化的力量
本真的師生關系就是設置在教化的范疇上,引導師生注意自我審視,反思自己,明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就不會出現(xiàn)學生不愛學習,教師只注重分數(shù)而忽視自己培養(yǎng)人的責任擔當;就可以引導師生誠摯地進行自我治理。在自我治理的過程中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避免自己成為別人的工具,建構本真的自己,形成自我認識。因此,本真的師生關系就是一種對話關系。
教師在師生關系中屬于主導地位,學生屬于主體地位。為了很好地實現(xiàn)對話,應該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教師要關懷和信任學生。相信學生有自我創(chuàng)造的能力和需求,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挖掘自身的潛力,在獨立自主的實踐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認知。其次,教師要尊重學生。不要妄圖通過計算準確的獎懲制度來逼迫學生就范,不能將學生視為滿足自己虛榮心的工具。學生是有著自身見解、思想、價值觀的單獨的個體,尊重每個學生才能以公正平等的態(tài)度進行對話。再次,創(chuàng)造良好的對話氛圍。學生是愛老師的,但是在這種愛里還帶有幾分畏懼。這就需要教師放下身段主動地和學生進行交流。交流的內容不能僅僅限于學習,要涵蓋學生的生活、家庭和想法,這樣才能形成對學生的整體認識,找到對話的突破點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育。最后,對話的性質是有啟發(fā)性的。師生對話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成長。因此對話里要蘊含對學生的可能性的期待和欣賞。有了希望才能變成行動,才能使師生雙方相互接納、互相開放。
[1] [法]???規(guī)訓與懲罰[M].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
[2] 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 M.Foucault.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M].translated by A.M.Smith.London,New York: Tavistock Publications,1972.
[4] 金生鈜.規(guī)順與教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5] 汪民安.??碌慕缇€[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曹靜】
The Presence of “Disciplin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Others Based on Foucault Discipline Theory Study
LUO Ran-ran
(College of Educ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China)
According to Foucault, discipline is the use of fixed space and time control technology on individual body of distribution and classification, to achieve the docile body training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ntrolling spir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ucault’s discipline the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essentially a discipline relationship. “Disciplin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structure technology includes the selec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classroom, the classroom space allocation and control of student activities, the students ‘ creation and overall ability of students planning. Level monitoring, standardized ruling, the effect of the inspection is to achieve the “disciplin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eachers are the main driving force to shap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request the teacher to prudent use of the right to education to believe students being rational beings; teachers are required to respect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to believe students being the existence of morality; construction dialogu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believe the education having the cultivating power. These measures are conducive to go beyond the disciplin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to be true.
disciplin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disciplin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microscopic power; real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G40-09
A
1009-5128(2016)18-0022-06
2016-06-12
羅然然(1990—),女,河北保定人,曲阜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教育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