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東亞簡牘文化圈的形成與發(fā)展

      2016-03-16 12:10:30
      關鍵詞:文化圈簡牘東亞

      [韓]尹 在 碩

      (慶北大學 史學科,韓國 大邱)

      ?

      東亞簡牘文化圈的形成與發(fā)展

      [韓]尹 在 碩

      (慶北大學 史學科,韓國 大邱)

      東亞簡牘文化圈是由東亞這一地理空間內(nèi)共同出現(xiàn)的文化要素組成,是有史以來中國和以中國為中心的周邊國家共有的歷史發(fā)展產(chǎn)物。從地理位置來看,我們所說的東亞地區(qū)包括以位于北緯40°、被譽為世界屋脊的帕米爾高原為圓心,呈扇面展開的地區(qū),北面至北緯50°薩哈林島地區(qū)一線(帕米爾高原—新疆—阿爾泰山脈南部—蒙古—黑龍江北部—薩哈林島),南抵北緯20°越南河內(nèi)一線(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脈東面—西藏—河內(nèi)),東面直到包括日本列島在內(nèi)的太平洋西岸地區(qū),大致包括今天的中國、韓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qū)。

      在傳統(tǒng)時代,東亞地區(qū)周邊的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的交流構(gòu)成了極大障礙。北部一線橫貫俄羅斯西伯利亞、蒙古以及中國東北部的寒帶森林地區(qū),阻礙了東亞文化與包括俄羅斯在內(nèi)的東歐文化的交流;這一地區(qū)西、北部逐漸形成的沙漠與高原地帶是阻隔西亞文化的主要原因;西部的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與印度文化的交流;北緯20°線以南的熱帶雨林氣候影響了與東南亞文化的交流;日本以東的太平洋則封閉了與太平洋以東地區(qū)的文化交流??傊?,東亞地區(qū)周邊的自然環(huán)境阻礙了其他地區(qū)文化的流入以及東亞文化的對外擴張,其結(jié)果導致這一地區(qū)的文化最終形成一個自成一體的、獨立的文化圈。也正因為如此,當時文化最為發(fā)達的中國控制了這一區(qū)域的文化霸權(quán),并長期保持著霸主地位。正如西嶋定生所指出,自漢代以來,中國以朝貢冊封關系為媒介,從政治上控制了韓半島、日本、越南等王朝國家,并以這種國際關系上的優(yōu)勢為基礎,將先進的中國文化傳播至其他東亞國家,這一文化的核心內(nèi)容包括漢字、儒家思想、佛教、律令體制等(西嶋定生《世界史像について》,《巖波講座世界歴史》25(月報3),巖波書店,1997年;《古代東アジアと日本》,巖波書店,2000年)。

      對于東亞文化所具有的共同文化要素,以往學界往往只關注和研究其外在表現(xiàn),對于上述核心內(nèi)容的深層研究則明顯不足。例如,漢字曾是東亞各國共同使用的文字,但是對于東亞地區(qū)記載漢字文化形成與發(fā)展過程的書寫文化的研究卻不充分。而且,若強調(diào)東亞文化來源的同質(zhì)性,容易聯(lián)想到20世紀初日本軍國主義者鼓吹的“大東亞共榮圈”,因此,對東亞書寫文化的同質(zhì)性進行探索和研究并非易事。

      近年來,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中,各地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區(qū)域劃分逐漸形成。并且,比起硬實力(hard power),以文化為中心的軟實力(soft power)將成為主導21世紀世界體系的主要因素,而反映軟實力的文化包括教育、人文、藝術、科學、技術等有關的所有領域。這種軟實力的開發(fā)與培育一方面體現(xiàn)在新文化的創(chuàng)造上,另一方面則體現(xiàn)在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上。我們在對共通的文化要素進行再發(fā)現(xiàn)和再解釋的過程中,也可以實現(xiàn)軟實力的發(fā)現(xiàn)與繼承。與此同時,最近歷史學界超越“一國史”,開始關注“地域史”、“地球史”甚至“宇宙史”,其主要原因即在于21世紀世界政治、經(jīng)濟、文化、環(huán)境等已步入全球化時代。因此,從事超越“一國史”的軟實力研究,不僅符合當前世界歷史學界的研究潮流,也符合世界各國、各地區(qū)的共同利益。

      因此, 有必要對漢字文化形成與發(fā)展進行深入的實證研究(參見李成市《東アジア文化圈の形成》,山川出版社,2007年;李成市《古代東アジアの民族と國家》,巖波書店,1998年)。漢字在文化交流與傳承過程中是最為重要的載體,在中國文化向韓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qū)傳播時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迄今為止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語言學領域,有關以漢字作為文化書寫手段和工具的研究卻十分稀少。當然,這首先是因為可供研究的有關書寫文化的資料不足。

      近年來,由于東亞各國均加強了考古發(fā)掘工作,各國先后出土了相當數(shù)量的記載東亞地區(qū)文化傳播情況的漢字資料,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簡牘資料。春秋戰(zhàn)國到秦漢時期是典型的古代中國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時期,該時期的文化資料均是在簡牘上書寫而成。其影響已波及韓半島。大約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漢字從中國傳到韓半島,這一史實已經(jīng)得到考古資料的證實。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在韓半島北部和中國的東北地區(qū)設置樂浪郡,近來考古工作者在韓半島北部出土了相關簡牘資料。而且,即使在已經(jīng)進入普遍用紙書寫的時代,韓半島和日本仍出土了大量包括《論語》在內(nèi)的木簡資料。以漢字為載體的書寫文化和以漢字為表達手段的儒家思想,自公元前2世紀以來便成為中、韓、日三國共同的文化要素,也成為東亞簡牘文化的象征。其中,中、韓、日三國均發(fā)現(xiàn)出土的《論語》簡最具典型意義。

      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的《論語》簡均為漢代遺物,主要有八角廊漢簡《論語》、羅布淖爾漢簡《論語》、懸泉置漢簡《論語》和居延新簡中發(fā)現(xiàn)的《論語》簡四種。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漢代以后的簡本《論語》,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紙寫本《論語》。目前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紙寫本《論語》是出土于樓蘭遺址的晉代寫本《論語》,其余的均為唐寫本《論語》。考古發(fā)現(xiàn)的簡本和紙本《論語》當時是作為學習文化和儒學的入門讀物,與當時的儒學教育特別是蒙學教育關系密切。

      韓半島出土的《論語》簡共有三批,即朝鮮平壤樂浪出土的《論語》竹簡、韓國仁川桂陽山城出土的《論語》木簡(推測年代為4世紀)和金海鳳凰洞出土的《論語》木簡(推測年代為6—8世紀)。三批《論語》簡的年代分別相當于中國的漢至唐代。日本出土的《論語》簡大約有30批,它們分別是奈良縣飛鳥京遺址、飛鳥池遺址、石神遺址、藤原宮遺址、平城宮遺址、平城京遺址、東大寺遺址等出土的木簡《論語》,兵庫縣袴狹遺址、芝遺址、德島縣觀音寺遺址、滋賀縣勸學院遺址、靜岡縣城山遺址、長野縣屋大遺址群等出土的《論語》木簡。日本出土的《論語》木簡的年代為7—9世紀(參見木簡學會編《日本古代木簡集成》,東京大學出版會,2003年;《全國木簡出土遺蹟·報告書綜覽》,奈良文化財硏究所,2004年)。

      中、韓、日三國出土《論語》簡中,最令人矚目的是八角廊《論語》簡和樂浪《論語》簡。八角廊《論語》簡1973年出土于河北定縣八角廊西漢中山懷王劉脩墓,共620枚竹簡,整理出釋文7576字,是劉脩死亡的西漢宣帝五鳳三年(公元前55年)之前流行的《論語》版本之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定州漢墓竹簡論語》,文物出版社, 1997年)。樂浪《論語》竹簡是20世紀90年代初在朝鮮平壤貞柏洞364號木槨墓出土,這里在漢代屬樂浪郡,共發(fā)現(xiàn)內(nèi)容為《論語·先進》的33枚竹簡589個字,以及內(nèi)容為《論語·顏淵》的11枚竹簡、167個字(參見李成市、尹龍九、金慶浩《關于平壤貞柏洞364號墓出土竹簡〈論語〉》,《木簡與文字》第4號, 2009年)。從與《論語》簡同出一墓的“●樂浪郡初元四年縣別戶口多少□(集)簿 ”木牘中的“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來看,樂浪《論語》簡的埋藏時間與八角廊《論語》簡僅差10年左右時間, 可知兩處出土的《論語》簡年代幾乎相同,均屬于西漢中晚期流行的《論語》版本之一。而且,樂浪《論語》簡的形制、規(guī)格、字體、符號以及編繩方式、隨葬書刀等,也與八角廊《論語》簡十分相似。八角廊與樂浪《論語》簡均為墓葬出土的典籍類竹簡,在韓半島其他地區(qū)和日本均未出現(xiàn),它表明在公元前1世紀中葉,以《論語》為代表的中國儒家文化及其意識形態(tài)已經(jīng)傳播到當時的邊郡。由于樂浪郡是朝鮮半島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基地,因此,應當認為古代韓半島的書寫文化是通過樂浪郡接受中國的影響而發(fā)展起來,逐漸被納入到簡牘文化圈的。

      中、韓、日出土的《論語》簡的用途與當時的儒學教育特別是蒙學教育關系密切。羅布淖爾、懸泉置、居延新簡中的《論語》漢簡出土于西北邊塞的屯戍或郵驛遺址,它們常常和《倉頡篇》《急就篇》等字書和九九口訣表等一起出土,顯然是當時的蒙學讀物。它表明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后,隨著儒家文化教育的深入,《論語》越來越受人歡迎,漸漸成為漢代士子的啟蒙讀物。

      韓國桂陽山城、鳳凰洞以及日本出土的《論語》簡,與蒙學教育聯(lián)系緊密(參見尹在碩《韓國、中國、日本出土〈論語〉木簡的比較硏究》,《東洋史學研究》第114輯, 2011年)。桂陽山城出土的《論語》簡書寫在已殘的五面木觚上,五面均有墨書字跡,內(nèi)容為《論語·公冶長》的一部分,推測這個木觚屬于4世紀百濟,原長約96厘米。鳳凰洞《論語》簡為6—8世紀新羅時期的四面木觚,四面均有墨字,已殘,內(nèi)容為《論語·公冶長》的中間部分,據(jù)推測原長約100厘米。如果桂陽山城《論語》簡確屬于4世紀,那么其年代明顯晚于中國出土的簡本《論語》,而與中國新疆樓蘭出土的晉代紙寫本《論語》年代接近。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中國雖然是簡、紙并用的時代,但紙張的使用遠遠比簡牘普及。因此,韓國發(fā)現(xiàn)4世紀的《論語》木簡,或者是因為紙張在韓半島的普及時間略晚于中國,或者是因為這件木牘的用途特殊。

      桂陽山城和鳳凰洞《論語》簡的形制較為特別,均是四面或五面體的觚。觚在古代中國一般用來練習寫字或抄寫字書類的教材,中國出土簡牘中就有《倉頡篇》《急就篇》等字書書寫于觚的例子(參見李均明、劉軍《簡牘文書學》,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9年; 籾山明《削衣、觚、史書》,見汪濤、胡平生、吳芳思主編《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斯坦因所獲未刊漢文簡牘》,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7年)。而且,根據(jù)文獻記載,韓、日古代的教育機構(gòu)也把《論語》作為主要教學科目。因此,這兩件《論語》觚的用途可能與中國出土的《論語》簡或《論語》紙本一樣,主要與習字或蒙學教育有關。如果它的長度確如推測的那樣為100厘米左右,體積較大,那么,它很可能是放置在官學場所中讓大家都能夠看到并利用的《論語》學習工具。而這樣的學習工具,在中國的出土簡牘中尚未見到。

      在日本出土的30余批《論語》簡中,除了德島市觀音寺遺址出土的7世紀后期木觚上抄有《論語·學而》部分內(nèi)容外,大多數(shù)木簡和木觚上都是反復抄寫《論語》的某段內(nèi)容和句子,表明它們是習字簡(參見橋本繁《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文字文化の傳播:朝鮮半島出土論語木簡の檢討を中心に》,福井重雅先生古稀、退職紀念論集《古代東アジアの社會と文化》,汲古書院, 2007年)。因此,日本出土的《論語》簡大體上和韓中兩國的一樣,與啟蒙教育或習字密切相關。日本出土的7—9世紀的論語木簡,和中韓兩國出土的論語簡牘在形制和內(nèi)容上有相似之處,表明漢字、儒學以及記錄這些內(nèi)容的簡牘文化是從中國通過韓半島傳播至日本的。

      綜上所論,由于韓日兩國同屬于中國主導的東亞文化圈,其歷代統(tǒng)治者長期崇尚儒家文化和推行儒學教育,學習《論語》成為儒學教育最重要的科目。因此,《論語》對三個國家的歷史進程都產(chǎn)生過深遠影響。漢字作為古代東亞書寫文化圈的通行文字,簡牘作為古代東亞書寫文化的共同文字載體,在三個國家的文化交流方面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墩撜Z》簡作為一個典型標志,具體而微地反映出三國間古代文化的交流狀況。

      除《論語》簡外,中國的簡牘文化對韓日兩國書寫文化的深遠影響還表現(xiàn)在其他方面。例如,和樂浪《論語》簡一同出土的漢元帝初元四年樂浪郡戶口簿木牘,其形制、行文格式和內(nèi)容等都與中國出土的漢代戶口簿木牘相似。韓日兩國出土最多的是標簽類木簡,其形制、用途和中國魏晉時期的木楬相似??梢源_定,韓日兩國出土的習字簡均源于中國的習字木簡(觚)。此外,中、韓、日三國出土的書刀、石硯、毛筆等工具也充分表明,與簡牘相關的書寫文化源于中國的簡牘制度。

      由此可知,對東亞簡牘文化的深入研究是了解東亞地區(qū)歷史文化核心主干的基礎,也是今后在東亞文化圈內(nèi)開掘和發(fā)展軟實力的重要契機。為此,我們需要解決的課題有很多,例如隸屬于東亞簡牘文化圈的各國簡牘學界有必要提出共同的研究課題和簡帛學理論,采用統(tǒng)一的簡牘學用語,三個國家的簡牘機構(gòu)共享從簡牘發(fā)掘到整理、出版、保護的科學技術,互相交流,共同進行簡牘的釋文等等。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中、韓、日三國簡牘學會需要聯(lián)合主辦定期的“東亞簡牘文化國際研討會”,通過對東亞簡牘文化圈的共同研究,擴大東亞文化圈的視野,進而達到對彼此文化的深入了解,實現(xiàn)三國間和平、發(fā)展的共同目標。

      10.16366/j.cnki.1000-2359.2016.05.017)

      猜你喜歡
      文化圈簡牘東亞
      讓甘肅簡牘“活”起來
      秦簡牘專造字釋例
      “東亞漢詩史(多卷本)”簡介
      東疆學刊(2021年4期)2021-02-12 01:50:18
      我校東亞研究院一行應邀訪問韓國東亞大學
      圈里事兒
      文苑·感悟(2018年6期)2018-06-06 07:14:16
      簡牘文獻中秦及漢初奴婢制度的特征
      敦煌學輯刊(2017年1期)2017-11-10 02:33:17
      銅鼓文化圈的演變過程
      未定的東亞多邊體制與能動的中國東亞政策
      教學與研究(2016年1期)2016-02-28 01:59:27
      關于創(chuàng)建派出所文化圈的幾點思考
      秦皇島融入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文化圈”的路徑探析
      成武县| 渝北区| 江华| 萨迦县| 隆子县| 诏安县| 永登县| 临沂市| 富民县| 绥德县| 淮阳县| 台南县| 如皋市| 唐山市| 同德县| 湘潭市| 绥江县| 黄龙县| 保定市| 开平市| 筠连县| 靖远县| 石林| 灵丘县| 任丘市| 城步| 柘城县| 乳山市| 汕头市| 惠东县| 潮安县| 定结县| 讷河市| 宁蒗| 澄江县| 东乌珠穆沁旗| 娄底市| 海盐县| 丹阳市| 琼结县| 安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