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曹憲與“文選學”的興起

      2016-03-16 12:10:30
      關鍵詞:李善舊唐書音義

      屠 青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中州學刊雜志社,河南 鄭州 450002)

      ?

      曹憲與“文選學”的興起

      屠 青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中州學刊雜志社,河南 鄭州 450002)

      唐初曹憲首先在江淮間講授《文選》,著有《文選音義》,開了私人講授《文選》的先例,打破了原來公私講學僅以經(jīng)學、史學等為授課內(nèi)容的限制,使“文選學”發(fā)展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雖然《文選音義》早已亡佚,但曹憲在“文選學”發(fā)展史上影響深遠。這是因為曹憲不僅在“文選學”的興起方面居功甚偉,而且培養(yǎng)了一批致力于《文選》研究與講授的人才,如許淹、魏模、公孫羅、李善等。正是這批弟子,為唐代“文選學”的繁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曹憲;“文選學”;《文選音義》

      蕭統(tǒng)《文選》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是歷代學子案頭必備的書籍,在中國古代文學史和文學批評史上具有深遠而巨大的影響。《文選》成書后不久即流傳到了北朝。隋朝統(tǒng)一南北以后,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安定以及科舉制度的推行,普通讀書人通過文章入仕成為一種常規(guī)途徑,《文選》開始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其作為八代文章范本的作用逐漸凸顯。隋代誕生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文選》研究專著——蕭該的《文選音》,開啟了“文選學”(簡稱“選學”)的先河。唐初繼六朝余緒,駢文盛行,再加上科舉考試中以文學取士的進士科越來越受重視,以駢文為主、各種文本備錄的《文選》備受讀書人關注。為了更好地研習利用《文選》,社會上迫切需要有人對《文選》進行注音、訓詁注釋和講授。在這樣的社會現(xiàn)實需求之下,曹憲首先在江淮間開始講授《文選》,開了私人講授《文選》的先例,使“文選學”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曹憲的弟子李善、許淹、公孫羅、魏模等人又薪火相傳,社會上對《文選》的學習與研究蔚然成風,“文選學”由此進入了興盛階段。

      曹憲的生平事跡主要見于兩《唐書》。《舊唐書·儒學上·曹憲傳》記載曹憲生平云:

      曹憲,揚州江都人也。仕隋為秘書學士。每聚徒教授,諸生數(shù)百人,當時公卿已下,亦多從之受業(yè)。憲又精諸家文字之書,自漢代杜林、衛(wèi)宏之后,古文泯絕,由憲此學復興。大業(yè)中,煬帝令與諸學者撰《桂苑珠叢》一百卷,時人稱其該博。憲又訓注張揖所撰《博雅》,分為十卷,煬帝令藏于秘閣。貞觀中,揚州長史李襲譽表薦之,太宗征為弘文館學士。以年老不仕,乃遣使就家拜朝散大夫,學者榮之。太宗又嘗讀書有難字,字書所闕者,錄以問憲,憲皆為之音訓及引證明白,太宗甚奇之。年一百五歲卒。所撰《文選音義》,甚為當時所重。初,江、淮間為《文選》學者,本之于憲,又有許淹、李善、公孫羅《新唐書·儒學上·曹憲傳》亦曰:

      曹憲,揚州江都人。仕隋為秘書學士,聚徒教授凡數(shù)百人,公卿多從之游。于小學家尤邃,自漢杜林、衛(wèi)宏以后,古文亡絕,至憲復興。煬帝令與諸儒撰《桂苑珠叢》,規(guī)正文字,又注《廣雅》,學者推其該,藏于秘書?!?貞觀中,揚州長史李襲譽薦之,以弘文館學士召,不至,即家拜朝散大夫,當世榮之。太宗嘗讀書,有奇難字,輒遣使者問憲,憲具為音注,援驗詳復,帝咨尚之。卒,年百余歲。…… 憲始以梁昭明太子《文選》授諸生,而同郡魏模、公孫羅、江夏李善,相繼傳授,于是其學大興。[2]

      因本傳中的記載過于簡略,下面我們結合相關史料對曹憲的生平、著述情況及其在“文選學”興起階段的貢獻略加闡述。

      曹憲,兩《唐書》本傳中皆稱其為揚州江都人。唐代釋道宣《續(xù)高僧傳》卷十二《唐常州建安寺釋智琚傳》記載了“前陳西陽王記室譙國曹憲”為智琚所作的碑文[3],由此條記載而言,曹憲祖籍應該在譙郡,后來遷居揚州。曹憲在南朝陳代曾任西陽王記室*唐代釋道宣.續(xù)高僧傳:卷十二《唐常州建安寺釋智琚傳》中,稱釋智琚卒于“武德二年六月十日也。窆于毗壇之南寺之舊垗。衍姓丘氏,晉陵名族,容止可觀,精采卓異,敬崇芳績,樹此高碑于寺之門前。陳西陽王記室譙國曹憲為文”,宋代羅愿《新安志》、《羅鄂州小集》并有《智琚傳》,其中云智琚“逝于常州建安寺。武德二年,弟子常衍為立碑,西陽王記室曹憲為文”。根據(jù)這兩條記載,智琚弟子丘常衍于武德二年(619)年所立之碑是曹憲所撰,曹憲自稱“陳西陽王記室譙國曹憲”,可見曹憲祖籍應在譙郡,或即曹魏后裔,可能在東晉時期移居揚州,曹憲在陳曾任西陽王記室。,與虞世南同在陳西陽王府任職*《舊唐書·虞世南傳》中稱虞世南“至德初除西陽王友”,陳滅亡后入長安,則曹憲與虞世南同在陳西陽王府供職。。西陽王即陳宣帝頊第二十三子陳叔穆,至德元年(583)被封為西陽王,南朝陳后主禎明三年(589),即隋文帝開皇九年,陳朝滅亡,西陽王北入長安*據(jù)唐姚思廉《陳書·高宗二十九王傳》記載:“西陽王叔穆,字子和,高宗第二十三子也。至德元年立為西陽王,禎明三年入關,卒于長安。”。曹憲可能作為屬官一起去了長安,所以在隋代又任秘書學士。

      曹憲的生卒年史書缺載,《新唐書》稱其“卒年百余歲”,《舊唐書》則確稱“年一百五歲卒”。貞觀年間,曹憲受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李襲譽的推薦,被征為弘文館學士*《大唐新語》稱為“貞觀初”,兩《唐書》皆稱“貞觀中”。按,李襲譽貞觀八年(634)正月從揚州長史任為江南巡察大使,《冊府元龜》引當時詔書有“若有鴻材異學,留滯末班,哲人奇士,隱倫屠釣,宜精加捜訪,進以殊禮,務盡使乎之旨,俾若朕親覿焉”之語,曹憲被推薦或在此時也;《唐會要·疏鑿利人》記載:貞觀十一年,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李襲譽以江都俗好商賈,不事農(nóng)業(yè),譽乃引雷陂水,又筑句城塘,溉田八百余頃,百姓獲其利;《唐會要·修撰》記載:貞觀十三年十一月三日揚州長史李襲譽撰《忠孝圖》二十卷奏之;《太宗本紀》稱李襲譽貞觀十五年為涼州都督。據(jù)此,則李襲譽任江南巡察大使(也稱觀風俗使)期間,仍是揚州長史,則薦曹憲事當在貞觀十五年前,或在八年至十五年之間也,兩《唐書》所謂“貞觀中”似更確切。,但他因為年老而沒有應召。根據(jù)李襲譽任揚州長史的時間推斷,他舉薦曹憲之事可能在貞觀八年(634)至十五年之間,此時曹憲已經(jīng)年事過高。于是,唐太宗特意遣使至其家,拜為朝散大夫,并且經(jīng)常向他請教一些字書未載的疑難雜字。曹憲在貞觀中年事已高,則其年齡或已在八十歲以上,若以此逆推其生年,當在梁末至陳初年間,大致在公元550年前后*清代阮元《揚州隋文選樓記》推斷曹憲生于梁大同年間(535—545),汪習波《隋唐文選學研究》中以為其生年在梁末太清(547—549)之后,以筆者推斷,曹憲生年大致就在梁末550年前后。。因此,曹憲入長安時的年齡大約在40余歲。曹憲去世時年105歲,然未知卒于何年。據(jù)筆者推斷,曹憲可能卒于唐高宗永徽、顯慶年間。因為《舊唐書》稱盧照鄰“年十余歲,就曹憲、王義方授《蒼》、《雅》及經(jīng)史”[1]5000,盧照鄰生年雖不可確考*盧照鄰的生年史無實據(jù),不可確考,大致有以下六種說法:1.傅璇琮《盧照鄰楊炯簡譜》認為貞觀四年(630)前后;2.祝尚書《盧照鄰集箋注》附錄四《盧照鄰年譜》認為貞觀六年(632)前后;3.任國緒《盧照鄰詩文系年及生平行跡》認為貞觀八年(634);4.劉開揚《初唐四杰及其詩》認為貞觀九年(635);5.聞一多《唐詩大系》認為貞觀十一年(637);6.蘇雪林《唐詩概論》認為高宗永徽元年(650)。大致皆在貞觀四年(630)至永徽元年(650)間也。其十余歲,則當在十二三歲之間,不會大于十五歲,蓋最早也在貞觀十七年,晚則在貞觀末或永徽、顯慶年間也。,其十余歲時,最早也在貞觀十七年(643)以后,此時曹憲尚能講學,其年齡當未至百余歲,則其去世當在唐高宗年間。

      曹憲在隋任秘書學士期間,曾在長安收徒講學,生徒達數(shù)百人,很多公卿都跟隨曹憲受業(yè)。由于曹憲精于小學訓詁,所以他當時講學的主要內(nèi)容可能是文字訓詁及經(jīng)史之類。隋煬帝大業(yè)年間(605-616),曹憲受命與其他學士共同編撰《桂苑珠叢》一百卷,受到廣泛稱贊。后來,他又訓注張揖所注《廣雅》,因避煬帝諱,改稱《博雅音》十卷,藏于內(nèi)府。大業(yè)末年,天下喪亂,曹憲又回到了揚州,也可能是在隋煬帝大業(yè)十二年(616)巡行揚州時跟隨到了揚州。當時天下大亂,曹憲從此居家不仕,設帳授學,開啟了傳授《文選》的偉業(yè)。

      曹憲一生著述頗豐,主要集中在文字訓詁方面。《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其《廣雅音》四卷,《古今字圖雜錄》一卷;《舊唐書·經(jīng)籍志》著錄其《爾雅音義》二卷,《博雅》十卷,《文字指歸》四卷,《曹憲集》三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又著錄有《文選音義》,但注為“卷亡”。本傳所載他與諸儒撰《桂苑珠叢》一百卷,《舊唐書》著錄為“諸葛穎撰”,則曹憲很可能是參與編撰,而諸葛穎是總撰官。曹憲既與虞世南同在陳西陽王府任職,虞世南曾在顧野王門下學習十余年,則曹憲在小學訓詁方面也可能曾受到顧野王影響。宋代陳思《書小史》卷九云:“《桂苑珠叢》一百二十卷,體制擬顧野王《玉篇》,以小篆、八分、隸書三體,正御本甚精?!盵4]此處蓋合《舊唐書》著錄的《桂苑珠叢略要》二十卷而言之。曹憲的著作現(xiàn)僅有《廣雅音》十卷傳世,其他著作都已亡佚,清代馬國翰輯有曹憲《文字指歸》一卷。

      從現(xiàn)存史料來看,除了文字訓詁方面的著述成就外,曹憲應該也擅長辭章。兩《唐書》皆著錄有《曹憲集》三十卷,但《宋史》已不見著錄,可能其文集亡于唐末宋初。史傳材料中有曹憲曾為人撰寫碑文的記載,除了上述曹憲為智琚所作碑文外,唐代李沖昭《南岳小錄》中還記載有《衡岳觀碑》,“其觀碑文,隋學士曹憲撰,今見存焉”[5]。秦漢以來,大凡能被邀請撰寫碑文者,一般都是當世的文章楷模,最起碼也是當時的社會名流、文章大家,如秦代的李斯,漢代的蔡邕,等等。由此觀之,曹憲的文章在當時應該也很受人重視??上奈募鳎覀儾荒芤欢闷滹L采。

      除了善于寫文章和著述文字訓詁著作以外,曹憲的學術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文選》研究上,他對“文選學”的興起有首倡之功?!杜f唐書·曹憲傳》稱,“初,江、淮間為《文選》學者,本之于憲,又有許淹、李善、公孫羅復相繼以《文選》教授,由是其學大興于代”,《新唐書·曹憲傳》亦有“憲始以梁昭明太子《文選》授諸生,而同郡魏模、公孫羅、江夏李善,相繼傳授,于是其學大興”的說法。也就是說,曹憲首先在江淮間講授《文選》,并已有了“文選學”的稱號。經(jīng)過曹憲的傳授,其弟子許淹、李善、公孫羅、魏模等又相繼傳授,于是“文選學”成為有唐一代與“三禮學”“漢書學”并稱的顯學。曹憲講授《文選》開了私人講授《文選》的風氣,并從此獨立出來成為一種專門學問——“文選學”。

      唐代劉肅《大唐新語》中對曹憲與“文選學”興起的關系也有記載?!洞筇菩抡Z·著述》云:

      江淮間為《文選》學者,起自江都曹憲……憲以仕隋為秘書,學徒數(shù)百人,公卿亦多從之學,撰《文選音義》十卷。年百余歲乃卒。其后句容許淹、江夏李善、公孫羅相繼以《文選》教授。[6]*也有學者認為《舊唐書》所載本之于劉肅《大唐新語》,清趙翼《廿二史剳記》已言《舊唐書》前半全用國史實錄文,其說可從。如此,則《大唐新語》與《舊唐書》或引用材料相同,不能斷定《舊唐書》引自《大唐新語》,汪習波先生《隋唐文選學研究》亦主此說。

      劉肅在唐憲宗元和(806-820)年間曾任江都主簿,而曹憲傳授《文選》正是在這個地方,所以劉肅對江淮間“文選學”興起情況的記載應該比較可靠,這也與兩《唐書》關于“文選學”始自曹憲的說法相吻合。當然,兩《唐書》關于“文選學”興起的記載可能源自劉肅,也可能另有其他文獻來源。不管是何種可能,都印證了劉肅記載的準確可信。

      劉肅還提到曹憲的“文選學”專著——《文選音義》十卷,《隋書·經(jīng)籍志》和《舊唐書·經(jīng)籍志》都沒有著錄該書,而《新唐書·藝文志》已著錄為“卷亡”。根據(jù)曹憲的其他著述在《隋書·經(jīng)籍志》和《舊唐書·經(jīng)籍志》《新唐書·藝文志》都有著錄來看,《文選音義》可能在隋代沒有成書,很可能是入唐以后的著作,也說明曹憲講授《文選》是在入唐以后閑居揚州時期之事,《文選音義》很可能是曹憲教授《文選》時所用的講義,所以《舊唐書·經(jīng)籍志》中也沒有著錄。該書在《宋史》已不見著錄,大概在唐末五代時期亡佚。當然,從另一層面來說,唐代有李善、五臣兩家的《文選注》流傳,注音、釋義、訓解典故皆很完備,作為早期“文選學”著作的曹憲《文選音義》亡佚也是可以理解的,即在新時期有了更好的“文選學”著作可以利用,《文選音義》的歷史作用已經(jīng)被取代,亡佚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曹憲的《文選音義》早已亡佚,今天僅能見其個別佚文存世。日本所藏原帙共有一百二十卷的《文選集注》殘卷所引《音決》中,尚引有曹憲音11條,涉及12個字的注音*分別見《唐鈔文選集注匯存》:卷八左太沖《蜀都賦》“汩”,曹胡沒反(一·一八);卷九左太沖《吳都賦》“澄”,曹直耕反(一·一一〇);“琵”,曹步兮反(一·一一三);“刷”,曹音子六反(一·一一八-一一九);“荂”,曹苦花反(一·一三二);“忼”,曹何朗反(一·一六八);卷六三屈原《離騷》“顑頷”,曹減淫二音(一·八一〇);卷六六宋玉《招魂》“藂”,曹音鄒(二·一四);“?!?,曹合口呼謀,齊魯之間言也(二·二〇);卷七九繁休伯《與魏文帝牋》“姐”,曹子預反(二·四五八);卷九三王子淵《圣主得賢臣頌》“淬”,曹七對反(三·一〇),共計十一條,涉及十二個字音。,尤刻本李善注《文選》卷十七傅武仲《舞賦》注中有1條,涉及2個字音*尤刻本李善注《文選》卷十七傅武仲《舞賦》“黎收而拜”下有“曹憲曰:秋犬而拜。上音戾,下居虯反”,涉及2個字音。,此12條的14個注音為曹憲《文選音義》僅存之一鱗半爪。從其殘存的佚文來看,僅涉及注音,未見釋義條目。雖然《音決》所引主要是注音,很少引其釋義條目,但結合其書僅有十卷而觀之,可能曹憲的《文選音義》主要是注音,釋義的地方比較少。從這個意義上說,《文選音義》仍然秉承了蕭該《文選音》主要注音的體例。

      “音”和“音義”的名稱在當時并沒有完全區(qū)別開,有時也會混用,如《隋書·經(jīng)籍志》“《爾雅音》八卷”下著錄“梁有《爾雅音》二卷,孫炎、郭璞撰”,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篇》卻稱其書為《爾雅音義》,可見當時的音義書和音書區(qū)別并不明朗。大體上,音書主要以注音為主,如果釋義的條目比較多,也可稱“音義”,但仍是以注音為主,釋義為輔。裴骃《史記集解序》中談到徐廣所作《史記音義》時說:“徐廣研核眾本,為作《音義》,具列異同,兼述訓解,粗有所發(fā)明,而殊恨省略?!盵7]1可見,即使稱為《音義》的書,也主要是注音,“兼述訓解”。司馬貞《史記索隱后序》中談到有關《史記音義》時的說法也可以說明當時音義書的這種情況,其中稱:“徐廣作《音義》十三卷,唯記諸家本異同,于義少有解釋”,“南齊輕車錄事鄒誕生亦撰《音義》三卷,音則尚奇,義則罕說”,又稱唐初劉伯莊“采鄒、徐二說”,“遂作《音義》二十卷,音乃周備,義則更略”[7]9。這里所說的雖然是《史記音義》的情況,大致也能代表音義書的普遍現(xiàn)象,即音義書主要以注音為主,少有釋義。因此,音義書和音書并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它們都是以注音為主,區(qū)別在于是否兼及釋義或釋義的多少。

      《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音義書”條目下,周祖謨先生為該類書所下定義云:

      音義書專指解釋字的讀音和意義的書。古人為通讀某一部書而摘舉其中的單字或單詞注出其讀音和字義,這是中國古書中特有的一種體制。一部書因師承不同,可以有幾家為之作音,或兼釋義,有的還注意到字的正誤。這種書在傳統(tǒng)“小學”著作中獨成一類,與字書、韻書、訓詁書體例不同,所以一般稱為“音義書”,或稱“音書”。音義書內(nèi)容豐富,成為研究古音、古義的重要參考資料。[8]

      可見,音義具有兼跨經(jīng)學、小學眾多門類的特點,包含著多元的語言因素。

      曹憲之所以精通《文選》,與其深厚的文字訓詁功底有關。這與蕭該精通文字、音韻、訓詁之學而著《文選音》類似。清人阮元在《揚州隋文選樓記》中曾闡述了文字訓詁和“文選學”的關系:

      古人古文小學,與辭賦同源共流,漢之相如、子云,無不深通古文雅訓。至隋時曹憲在江淮,其道大明,揚、馬之學傳于《文選》,故曹憲既精雅訓,又精選學。[9]

      阮元的說法可謂一語中的,剖析了曹憲精通“文選學”得天獨厚的自身條件。當然,對于初唐時期“文選學”的興起,曹憲的首倡之功自不待言,但是“文選學”的興起還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和原因。

      雖然曹憲的《文選音義》早已亡佚,但曹憲在“文選學”上的影響深遠,這是因為曹憲開始將《文選》作為講學的課程,培養(yǎng)了一批有志于《文選》研究的人才,使“文選學”薪火相傳。在曹憲之前,不管是官學還是私學,講授的主要內(nèi)容都集中在經(jīng)學、史學以及訓詁小學方面,還沒有將集部的著作納入講學范圍。自從曹憲在江淮間開始講授《文選》,作為文學作品的集部也堂而皇之地步入了私學的課堂,打破了原來公私講學僅以經(jīng)學、史學等為授課內(nèi)容的限制,并逐漸發(fā)展成了專門學問。曹憲不但開了《文選》講授的先河,也培養(yǎng)了一批致力于《文選》研究與講授的人才,如許淹、魏模、公孫羅、李善等。正是這批弟子,為唐代“文選學”的繁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5640.

      [3]釋道宣.續(xù)高僧傳[G]//續(xù)修四庫全書本:第128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80.

      [4]陳思.書小史[G]//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1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267.

      [5]李沖昭.南岳小史[G]//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8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5.

      [6]劉肅.大唐新語[M].北京:中華書局,1984:133-134.

      [7]司馬遷.史記:第10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9.

      [8]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452.

      [9]阮元.揅經(jīng)室集·二集:卷二[G]//續(xù)修四庫全書本:第147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3.

      [責任編輯 海 林]

      10.16366/j.cnki.1000-2359.2016.05.025

      2016-01-03

      I206.421

      A

      1000-2359(2016)05-0145-04

      屠青(1976—),女,河南方城人,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州學刊雜志社編輯,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古代文學與文獻學研究。

      復相繼以《文選》教授,由是其學大興于代。[1]4945-4946

      猜你喜歡
      李善舊唐書音義
      TINTIN’S CHINESE CHANGE-UP
      漢語世界(2021年3期)2021-06-18 07:03:48
      《文選》李善注引樂書考
      中國音樂學(2020年3期)2020-12-23 09:26:18
      “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之“衰”字音義的詞源學解釋
      佛經(jīng)音義同形字輯釋
      從班昭《幽通賦注》看《文選》五臣–李善注的價值
      天中學刊(2019年2期)2019-01-20 08:47:03
      上古漢語“施”字音義考
      述往思來:《新唐書》的編纂思想和特點
      求是學刊(2017年2期)2017-04-07 10:14:54
      本家侄不敵鄰家婦
      本家侄不敵鄰家婦
      當代工人(2015年1期)2015-03-10 18:23:21
      讀舊唐書柳公權傳記
      遂平县| 益阳市| 广安市| 胶州市| 凉城县| 布尔津县| 鄂尔多斯市| 澄城县| 池州市| 申扎县| 抚远县| 达州市| 林西县| 丰原市| 江都市| 罗江县| 留坝县| 大同县| 长岛县| 呈贡县| 昌江| 邯郸县| 莆田市| 安丘市| 武汉市| 天长市| 司法| 社会| 新民市| 鄂尔多斯市| 黔南| 平乡县| 隆回县| 汤阴县| 江阴市| 达拉特旗| 潞城市| 桂东县| 顺平县| 海原县| 衡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