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晨飛
(西南政法大學(xué) 外語學(xué)院,重慶 401120)
?
異域的他者:葛浩文筆下的“中國形象”研究
胡晨飛
(西南政法大學(xué) 外語學(xué)院,重慶401120)
摘要:葛浩文在中國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譯介領(lǐng)域的成就無可比擬,然而,光環(huán)之下,其成就與地位是否在無形當(dāng)中被夸大與抬高?葛浩文譯筆之下的中國,有著怎樣的“形象”?這種“形象”,又是如何被建構(gòu)的?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思考與探討,或許正可以為中國文學(xué)的“走出去”提供某些有益的思考。
關(guān)鍵詞:葛浩文;翻譯;中國形象
0引言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學(xué)識豐富,對英語文學(xué)及其他眾多擁有英譯本的文學(xué)傳統(tǒng)閱讀廣泛,同時癡迷于高雅文化與流行文化,而上述種種則賦予了他將中國文學(xué)的聲音傳達給英語世界讀者的杰出天賦。借用華萊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的隱喻來形容,葛浩文正如同漢學(xué)研究領(lǐng)域的‘雄獅’。他的翻譯‘至高無上’,就某種意義而言,其譯作實現(xiàn)了永恒的語言成就,足以比肩原作。葛氏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改變了英語世界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的研究版圖,并且使英語世界中有關(guān)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的教學(xué)與研究成為可能”(Lupke, 2011: 91)。這段出自漢學(xué)家陸敬思(Christopher Lupke)《渴望至高無上——中國現(xiàn)代小說和葛浩文的聲音》(HankeringafterSovereignImages:ModernChineseFictionandtheVoicesofHowardGoldblatt)一文結(jié)尾處的文字,客觀而有力地注解了葛浩文在中國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英譯領(lǐng)域所作出的杰出貢獻。
葛浩文的“至高無上”,使其成為國內(nèi)翻譯研究界目前最為炙手可熱的研究對象。然而,面對近乎眾口一詞的褒揚,我們的問題是,葛浩文的成就與地位是否在無形中被夸大與抬高了?葛浩文譯筆之下的中國,其“形象”是否有所失真?葛氏所建構(gòu)的“中國形象”,究竟在英語世界產(chǎn)生了怎樣的認(rèn)同與接受?同時,這一認(rèn)同與接受,又在多大范圍內(nèi)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文學(xué)“走出去”?
1葛浩文筆下的“中國形象”
宏觀而論,葛浩文筆下的“中國形象”可區(qū)分為三個部分,即單行本譯作中的中國形象、期刊選集譯作中的中國形象、以及研究性論文中的中國形象。本文將截取單行本譯作這一最具代表性的部分進行論述。
截止到目前,由葛浩文獨立翻譯或合作翻譯的單行本譯作共計56部,其中除2部散文集單行本,其余54部均為小說單行本。而葛浩文的小說譯介對象,則主要分為臺灣當(dāng)代作家與大陸現(xiàn)當(dāng)代作家兩部分。
1978年,由殷張?zhí)m熙(Nancy Ing)與葛浩文合作翻譯的陳若曦短篇小說集《尹縣長》(TheExecutionofMayorYinandOtherStoriesfromtheGreatProletarianCulturalRevolution)由印第安納大學(xué)出版社(Indiana University Press)出版發(fā)行,該書是葛浩文最早參與的小說譯本,此后,葛氏又先后翻譯了9部臺灣作家的小說。
總覽葛氏迄今為止的54部單行本小說譯作,以下特點值得關(guān)注。首先,從小說類別來看,除了陳若曦的《尹縣長》、黃春明的《溺死一只老貓》與《蘋果的滋味》、蕭紅的《短篇小說選集》與《染布匠的女兒》、端木蕻良的《紅夜》、艾蓓的《紅藤綠度母》以及莫言的《師傅越來越幽默》為短篇小說集,其余46部均為中長篇小說。
其次,從作家群體來看,一方面,在葛氏所譯介的31位作家當(dāng)中,僅有4位現(xiàn)代作家(老舍、巴金、蕭紅、端木蕻良),其余27位均為當(dāng)代作家(包括春樹和韓寒兩位80后作家);另一方面,31位作家當(dāng)中臺灣作家僅有9位,其余21位均為大陸作家。此外,根據(jù)我們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自2007年朱天心的《古都》出版之后,葛浩文再沒有翻譯過臺灣作家的中長篇小說作品*關(guān)于此點,葛浩文曾經(jīng)談到:“七八十年代的臺灣作品比較帶有國際性,不是那么狹隘地只寫臺灣……而現(xiàn)在臺灣作家反而不寫臺灣了,寫一些新時代的現(xiàn)代派的作品,我實在看不下去。要是寫臺灣,卻又太局限在臺灣,沒有能夠吸引臺灣以外的讀者的‘普遍性’?,F(xiàn)在臺灣的作家也不多了,可惜了?!?葛浩文、季進,2011:132);相反,其對于大陸作家作品的譯介,則越來越具有針對性且日趨系統(tǒng)性,在已翻譯完成的44部大陸作家作品當(dāng)中,31部集中于莫言、蕭紅、蘇童、畢飛宇、劉震云等8位作家*截至目前,葛浩文已翻譯莫言作品10部,蕭紅作品5部,蘇童作品4部,畢飛宇、劉震云作品各3部,劉恒、王朔、阿來作品各2部。。
再次,從譯介形式來看,54部譯作當(dāng)中,除陳若曦的《尹縣長》(與殷張?zhí)m熙合譯),蕭紅的《生死場及呼蘭河傳》(與楊愛倫合譯),李昂的《殺夫》(與楊愛倫合譯),巴金的《第四病室》(與孔海立合譯),阿來的《塵埃落定》與《格薩爾王》、李永平的《吉陵春秋》、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畢飛宇的《青衣》和《玉米》,以及劉震云的《我叫劉躍進》(均與林麗君合譯),其余43部都是葛氏獨立翻譯完成的。
可以說,從1978年至今的近40年間,透過葛浩文的譯筆,“中國形象”正在西方世界悄然建構(gòu)。而作為一名擁有豐富中國文學(xué)譯介經(jīng)驗的翻譯家,葛氏筆下的“中國形象”也具有諸多耐人尋味的特點。
1.1 鄉(xiāng)村元素
《生死場》是葛浩文經(jīng)手翻譯的第一部大陸作家作品,小說描寫了“九·一八”事變之后,哈爾濱近郊一個偏僻村莊里所發(fā)生的恩恩怨怨。自此,中國的鄉(xiāng)村生活就成為貫穿于葛氏譯作的重要主題之一,其代表性作品即為莫言的一系列小說。例如,《紅高粱》講述了20世紀(jì)三四十年代高密東北鄉(xiāng)的民間生活;《生死疲勞》圍繞土地這一沉重的話題,敘述了1950年至2000年中國農(nóng)村50年的歷史;而《四十一炮》則以20世紀(jì)90年代初的農(nóng)村為背景,描寫了籠罩在改革之下的鄉(xiāng)村生活。此外,賈平凹的《浮躁》、蘇童的《米》以及畢飛宇的《玉米》等,也都或多或少地與鄉(xiāng)村這一主題相關(guān)聯(lián)。
正如同美國權(quán)威書評雜志《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Weekly)對畢飛宇《玉米》的評價:“畢用清醒直白的語言述說了鄉(xiāng)村生活的殘酷。在彌漫著各種嚴(yán)格儀式、迷信以及民間風(fēng)俗的中國鄉(xiāng)村,封建家族制權(quán)利泛濫,操控著全部日常生活?!?Huntley, 2010)以及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會刊《書單》(Booklist)給予蘇童《米》的評價,該小說“講述了20世紀(jì)30年代發(fā)生在中國有關(guān)于殘酷生活的一個令人不安的故事”(Wilkinson,1995)。通過葛氏的一系列譯介,鄉(xiāng)村籠罩之下的中國社會與生活于其中的人,便自然呈現(xiàn)出落后與衰敗的灰暗形象。
行政合同適用規(guī)則是適用相關(guān)的行政法律法規(guī),那么作為私法合同法能否在行政合同中適用呢?筆者認(rèn)為,河道砂石開采權(quán)有償出讓合同和政府采購合同一樣是行政合同,并不排除合同法的適用。
再以莫言的高密東北鄉(xiāng)為例,《紅高粱》呈現(xiàn)給西方讀者的是二三十年代殘酷動蕩的中國鄉(xiāng)村生活,“死亡彌漫著整部小說——日本軍隊的殘忍屠殺,中國內(nèi)部派系斗爭所導(dǎo)致的死亡,被瘋狗咬傷而亡,自殺以及由于饑餓和寒冷而致死”(Perushek, 1993);《生死疲勞》透過各種動物的眼睛,呈現(xiàn)出龐雜喧嘩的中國鄉(xiāng)村生活,“莫言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部交織翻滾著殘忍事件、魔幻現(xiàn)實主義、女性崇拜、自然描述與古老隱喻的宏大小說”(Mo Yan, 2012: Back Cover);而《四十一炮》則以農(nóng)村改革為背景,通過一個孩子的視角折射出人性的裂變,以及人們在是非標(biāo)準(zhǔn)、倫理道德等問題上的混沌與迷茫,它是“一部夾雜了個人命運與政府決策、現(xiàn)實主義與超現(xiàn)實主義、滑稽怪異與觸目驚心的粗俗生動的作品”(Moore, 2012 )。
1.2 女性元素
從蕭紅的《呼蘭河傳》《商市街》,李昂*原名施叔端,臺灣著名現(xiàn)代派作家施叔青之妹。的《殺夫》,艾蓓的《紅藤綠度母》,古華的《貞女》,虹影的《饑餓的女兒》;到蘇童的《我的帝王生涯》《碧奴》,畢飛宇的《青衣》《玉米》,劉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蓮》;直至莫言的《紅高粱》《豐乳肥臀》和《蛙》,葛浩文譯介了一系列以女性為母題的小說作品。而通過這些譯本在英語世界中所得到的評價,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透過女性所折射出的“中國形象”,同樣耐人尋味。
例如,《呼蘭河傳》中呈現(xiàn)出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小說借助女性的世界展現(xiàn)陰郁的中國鄉(xiāng)村生活。尤其是對于12歲的童養(yǎng)媳小團圓媳婦所遭受虐待的描寫,令人觸目驚心:小女孩被婆婆毒打,她的腳被烙鐵燙傷,她被浸泡在沸水中,最終她死了。而《商市街》這部明顯帶有自傳性質(zhì)的小說作品,同樣圍繞女性的日常生活展開,通過作為女性的蕭紅的視角,“就自由與壓迫給我們上了普世的一課”(BostonGlobe, 1986)。
再比如,艾蓓的《紅藤綠度母》英譯本中有如下的推介文字:“她的作品富含令人震驚而又有趣的元素……總是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讀者會被艾蓓作品中的啟示力量、肉欲以及對于現(xiàn)代中國婦女地位的洞見所深深吸引……通過艾蓓對于婦女為了保持人性而進行的內(nèi)心戰(zhàn)斗的忠實描述,我們得以從全新的維度再一次領(lǐng)略,中國式英雄主義為了解放自身而發(fā)揮的作用?!?Schell, 2000: Back Cover)
同樣,從對畢飛宇《青衣》和《玉米》的評論當(dāng)中,我們也可以分別讀到相類似的字眼。例如,在《青衣》英文版封底的推介文字當(dāng)中,美國暢銷書女作家鄺麗莎(Lisa See)稱,“《青衣》是一部了不起的小說!畢飛宇不僅帶領(lǐng)我們進入到中國戲劇的世界,更引領(lǐng)我們走進了女性的內(nèi)心世界”(See, 2009: Back Cover);而在《玉米》英文版封底的推介文字當(dāng)中,美國暢銷書作家、《最后一位中國御廚》(TheLastChineseChef)的作者妮可·莫恩絲(Nicole Mones)指出:“畢飛宇為我們講述了一個關(guān)于三姐妹努力抗?fàn)幰哉瓶刈晕颐\的動人故事。她們在殘酷、不公正的生活瑣碎面前所表現(xiàn)出的英雄般的堅忍在任何時空背景下都比比皆是,然而畢卻出色地將這一普遍存在的社會苦痛的根源直指人性深處——并揭示了這種苦痛是如何代代相傳的。因而,這是一部深刻的、啟迪人心的小說?!?Mones, 2010: Back Cover)
“死亡”“抗?fàn)帯薄皦阂帧薄氨瘎 蓖浅涑庥谏鲜鲎髌分信允澜缋锏淖盅郏齻兊牟恍?,也建?gòu)了美國當(dāng)代著名作家約翰·厄普代克(Updike,1932—2009)口中充滿著“宿命性苦難”的中國形象。
1.3 神秘元素
葛浩文譯作中所包含的神秘主題,主要分為三類。一為具有某些禁忌色彩的話題,例如白先勇的《孽子》以及朱天文的《荒人手記》,均是以同性戀為題材的小說;二為具有中國少數(shù)民族特色的小說母題,比如阿來的《塵埃落定》和《格薩爾王》與藏族相關(guān)聯(lián),而姜戎的《狼圖騰》則與草原游牧民族相聯(lián)系;三為有關(guān)于中國舊式大家族的題材,諸如李銳的《舊址》、劉恒的《蒼河白日夢》、李永平的《吉陵春秋》以及張煒的《古船》。
禁忌色彩、少數(shù)民族特色、舊式大家族,這些存在于遙遠異域時空中的小說主題,因為與西方讀者相距甚遠而顯得神秘莫測。而隱匿于這些神秘他者面紗之下的中國,則往往陷于荒蠻與混沌的形象中無法自拔。如果說,禁忌色彩與少數(shù)民族特色滿足了西方讀者對于蠻荒中國的獵奇心理,那么舊式大家族的衰敗與發(fā)生于其間的愛恨情仇,則激發(fā)了他們對于混沌的古老中國的集體想象。
例如,《洛杉磯時報》(LosAngelesTimes)對于《荒人手記》的評價:“這是一個有關(guān)于男同性戀者及其他的故事:……是對于邊緣、激進與腐化的現(xiàn)代性的冥想”(Zhu, 1999: Back Cover);評論者對于《塵埃落定》的述評:“你可以稱它為一部史詩、一部小說、一部教育書籍,或者一部歷史傳說。……這部引人入勝的小說講述了西藏麥其土司家族的興衰存亡:土司之間的權(quán)利爭斗,以及年輕繼承者之間的爭端分歧。他們的沖突從清朝末年初露端倪,一路經(jīng)過國民黨與共產(chǎn)黨的出現(xiàn)、日本入侵,直至國共兩黨之間的內(nèi)戰(zhàn)?!?Wu, 2003: 92)以及《出版人周刊》對劉恒《蒼河白日夢》的介評“這部小說講述的既是成年人的故事,也是禁忌之愛與責(zé)任碰撞之下的編年史故事”(Liu, 2001: Back Cover)等。
1.4 底層元素
關(guān)注“社會底層”,是葛譯的另一普遍特點。
比如畢飛宇的《推拿》,講述了作為社會弱勢群體的盲人推拿師們的生活,展現(xiàn)了他們生活當(dāng)中的悲歡離合以及內(nèi)心深處的酸甜苦辣。還有即將出版的劉震云的《我叫劉躍進》,以小人物劉躍進為主角,從一個小人物的視角觀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再如臺灣作家黃春明的《溺死一只老貓》以及王禎和的《玫瑰玫瑰我愛你》。臺灣學(xué)者應(yīng)鳳凰評價譯文集《溺死一只老貓》描寫了“轉(zhuǎn)型中的臺灣,以及在工業(yè)化過程中掙扎的鄉(xiāng)土小人物?!O(shè)法讓西方人理解臺灣獨特的環(huán)境與風(fēng)格,還要透過情節(jié)與人物的細(xì)微處,傳達鄉(xiāng)村小百姓在進入工業(yè)社會的辛酸無奈,以及從社會最底層努力往上爬的艱苦”(應(yīng)鳳凰,1997:398)。而評論對于《玫瑰玫瑰我愛你》的關(guān)注,同樣停留在“底層”這一關(guān)鍵性要素,認(rèn)為其是“一部描述粗俗且可恥的臺灣人的社會諷刺小說”,是“對于臺灣底層社會的深情描述,從混雜的人群及語言中——臺灣話、普通話、日語——發(fā)出刺耳的音調(diào)”(Wang, 1998: Back Cover)。
1.5 歷史元素
此外,葛浩文的譯作中,同樣不乏與中國社會重大歷史事件相關(guān)聯(lián)的作品。比如,其所參與譯介的首部小說《尹縣長》,即是以“文革”為背景。之后的《血色黃昏》,則系作者馬波*著名作家、《青春之歌》作者楊沫之子,筆名“老鬼”。的自傳體小說,以“知青”和“文革”為題材背景,講述了北京知識青年在內(nèi)蒙古的真實經(jīng)歷。蘇童的《河岸》,同樣以“文革”為背景,通過特殊時代里一對父子的命運,展現(xiàn)了生命的卑微與頑強。而莫言的《蛙》,則與“計劃生育政策”相關(guān)聯(lián),真實地反映出農(nóng)村的“生育史”以及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歷程。此外,虹影的自傳體小說《饑餓的女兒》以三年自然災(zāi)害的“大饑荒”時期為背景,而姜戎的半自傳體小說《狼圖騰》則同樣以“知青”和“文革”為題材背景。
不難想象,借助上述的作品視角,西方讀者,尤其是普通大眾讀者所關(guān)注的“中國形象”,必然落于中國社會歷史政治的窠臼,而在無形中忽略掉對于作品文學(xué)性與藝術(shù)性的探究。例如,針對《尹縣長》在美國的轟動,就有論者指出:“在窺視中國‘內(nèi)部’的熱切渴望之下,該書在美國被大肆宣傳,《紐約時報》、《時代周刊》等幾乎所有的主流媒體都刊登了相關(guān)書評。這部小說選集吸引了——并且無疑將繼續(xù)以錯誤的角度吸引——人們的注意力?!?Light, 1979: 131)而在該書的再版序言中,美國著名漢學(xué)家林培瑞(Perry Link)同樣強調(diào),“20世紀(jì)70年代,《尹縣長》首次出版發(fā)行時,小說所引起的轟動不難理解:這些短篇成為反映神秘中國的獨特窗口”(Link, 2004: xi)。
同樣地,西方讀者與評論界對于上述所列其他作品,也擁有相類似的關(guān)注焦點。比如我們在《血色黃昏》的亞馬遜讀者評價(Amazon Customer Reviews)當(dāng)中可以看到,大眾讀者對于這部作品的認(rèn)識往往突出體現(xiàn)在“文革”這一字眼;而虹影的《饑餓的女兒》,誠如其英文版封底的推介文字所言,“透過一個女人的一生”,小說呈現(xiàn)了“我們所無法了解的受傷的一代人的生命歷程”(Hong Ying, 2000: Back Cover),將評論的目光自然引向中國的“大饑荒”時期。
2 被建構(gòu)的“中國形象”
作為在中國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譯介領(lǐng)域享有盛譽的翻譯家,葛浩文對于翻譯作品的選擇,如果說在其事業(yè)的初期,往往受制于出版社等外圍因素,比如葛浩文曾經(jīng)談到:“《尹縣長》原本由臺灣《中華民國筆會季刊》(TheChinesePEN)的創(chuàng)始人殷張?zhí)m熙女士翻譯。她翻譯了其中的四個短篇之后,出版商印第安納大學(xué)出版社提出,考慮到政治原因,他們需要一位非臺灣本土的譯者加入,他們需要一位母語為英語的譯者。而他當(dāng)時正在印第安納大學(xué)攻讀博士學(xué)位,于是出版社就找到了他合作翻譯《尹縣長》?!?Goldblatt & Lingenfelter, 2007)他也曾經(jīng)直言不諱地講:“自己并不特別喜歡《浮躁》*1989年獲美國美孚飛馬文學(xué)獎(Pegasus Prize for Literature),2003年由Grove Press再版(平裝版)。根據(jù)葛浩文的說法,由美孚公司(Mobil Oil)、即現(xiàn)在的??松梨?Exxon Mobil)設(shè)立于1977年的飛馬文學(xué)獎,由當(dāng)年的主辦國(the host country)選取本年度的獲獎小說,1989年的主辦國經(jīng)美孚挑選為中國,因此當(dāng)年的評選委員會及獲獎作品的決選全部由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負(fù)責(zé)。很多人誤認(rèn)為《浮躁》是因為葛浩文的翻譯而獲得當(dāng)年的獎項,其實并非如此;《浮躁》獲獎后,在聶華苓的推薦下,美孚公司找到葛浩文翻譯《浮躁》,并由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Goldblatt, 2006: 517-520)。這部小說,因為小說的大部分內(nèi)容沉悶,滿是令人頭痛的、他并不了解的方言土話。”(Goldblatt, 2006: 517-520)那么,當(dāng)其逐漸嶄露頭角之后,盡管選擇依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場等多方面因素的掣肘,但其作為譯者的自主選擇權(quán)力也必然隨之增大。因此可以說,上文中我們所談及的“中國形象”,大體而論正是葛氏所期望呈現(xiàn)于西方讀者視野之內(nèi)的中國,亦即葛氏所建構(gòu)的中國。
無論是中國的鄉(xiāng)村生活、女性世界,還是中國的神秘氣質(zhì)、底層社會、歷史政治,葛浩文筆下的中國總是憂郁的,同時其作品的主題也在有意或無意間靠近于葛氏所認(rèn)為的、美國普通讀者比較喜歡的小說類型:“一種是sex(性愛)多一點的,第二種是politics(政治)多一點的,還有一種偵探小說?!?葛浩文,2011:124)在葛氏的譯作中,鄉(xiāng)村、女性與底層社會類的小說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西方讀者對于性愛元素的期待;歷史事件類小說則迎合了讀者對于中國政治的口味;而神秘的禁忌題材與少數(shù)民族色彩,則與偵探小說有著相類似的功效,即滿足了西方讀者獵奇與追求閱讀刺激的心理需求。
另一方面,某些譯本之外的因素,幫助葛氏建構(gòu)了其所期待的“中國形象”。這些因素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葛浩文的幾乎所有單行本譯作中,都有其所撰寫的“導(dǎo)言”或者“后記”或者有關(guān)于作品的“背景說明”,有些甚至還附有著名學(xué)者或作家的“序言”。比如,陳若曦《尹縣長》的初版與修訂版分別由漢學(xué)家西蒙·利斯(Simon Leys)和林培瑞(Perry Link)撰寫導(dǎo)言,楊絳的《干校六記》由著名漢學(xué)家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作序,而艾蓓的《紅藤綠度母》譯本前有著名美籍華裔女作家譚恩美(Amy Tan)的序言等。這些導(dǎo)言或者序言,除了可以引導(dǎo)讀者更好地閱讀與理解小說譯本之外,實際上也起到了宣傳與推廣的功效;第二,葛浩文為許多譯作添加了原作所沒有的副標(biāo)題。例如,《尹縣長》加上了“中國文化大革命小說集”(OtherStoriesfromtheGreatProletarianCulturalRevolution)的字眼,《血色黃昏》添加了“中國文化大革命回憶錄”(AMemoiroftheChineseCulturalRevolution)的副標(biāo)題,《商市街》則加上了“一個中國女人在哈爾濱”(AChineseWomaninHarbin)的副標(biāo)題等,而這些有意為之的添加,無疑是為了進一步吸引眼球,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第三,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或者某種象征性隱喻的譯本封面。比如說,再版的《生死疲勞》封面以中國紅為底色,正中是中國傳統(tǒng)年畫里的大胖娃娃形象,底部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的六道輪回,封面上還赫然印著“2012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的字樣,《我的帝王生涯》選取身穿旗袍的中國女子的側(cè)面半身朦朧像作為封面,《塵埃落定》的封面是一個身著藏族民族服飾的小男孩兒,《蒼河白日夢》以清朝裝束打扮且面無表情的人物群像為封面等,隱藏于其后的設(shè)計動機,自然同樣出于吸引讀者的考慮。
帶有主觀選擇性地作品翻譯原則,加之上述外部因素的成功運作,盡管中國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作品在西方世界的影響極為有限,但是在能夠到達的范圍以內(nèi),葛浩文依然成功地建構(gòu)與表述了其譯筆之下的“中國形象”。這一成功,至少可以從下述三個層面加以印證。首先,從葛浩文譯本的出版發(fā)行情況來看,葛氏的譯作單行本一方面由知名大學(xué)的出版社印刷發(fā)行,保證了其在學(xué)院派讀者群體中的流通與影響,另一方面則由大型的商業(yè)出版社*張潔《沉重的翅膀》是第一部得到商業(yè)出版(New York: Grove Press)的葛譯中國小說。雖然它并不是葛浩文本人所鐘愛的作品,但卻是他翻譯生涯上的一個重要關(guān)節(jié)。葛浩文由此而始,接手了一篇又一篇、一本又一本中國當(dāng)代小說(賦格,張健,2008)。出版發(fā)行,商業(yè)出版社的參與本身已經(jīng)足以證明葛氏譯本的成功,而它們的參與也進一步確保了譯本在普通大眾讀者中的推廣與傳播;其次,從早期的《尹縣長》《殺夫》《紅高粱》《血色黃昏》,到后來的《天堂蒜苔之歌》《米》《酒國》《豐乳肥臀》,再到近期的《生死疲勞》《變》《四十一炮》等,葛浩文所翻譯的許多作品被不斷再版,由此可以窺見其譯作在西方世界的受歡迎程度;再次,從葛浩文譯作所獲得的榮譽等情況來看,他所翻譯的《紅高粱》《米》《天堂蒜苔之歌》等,均被“企鵝現(xiàn)代經(jīng)典叢書”(Penguin Modern Classic)所收錄,而他所翻譯的《狼圖騰》《河岸》和《玉米》折桂曼氏亞洲文學(xué)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荒人手記》獲得美國翻譯者協(xié)會(American Translators Association)的年度(2008年)翻譯獎,《生死疲勞》則獲得美國的紐曼華語文學(xué)獎(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一系列的翻譯殊榮進一步彰顯了葛氏譯作的成功與魅力。
3結(jié)語
在中國現(xiàn)當(dāng)代文學(xué)的翻譯領(lǐng)域,葛浩文因其譯作的高產(chǎn)與高質(zhì),成為少數(shù)掌握了溝通中國文學(xué)與世界讀者的鑰匙的人,因此他的“至高無上”無可厚非。然而,面對“美國讀者不愿意閱讀翻譯文學(xué)”的現(xiàn)狀,從激發(fā)與吸引讀者閱讀興趣的角度考察,葛浩文所有意建構(gòu)的“中國形象”或許會變得更加易于理解與接受。
相對于西方讀者,特別是英語世界的讀者群體,當(dāng)下的中國文學(xué)仍然處于“失語”的弱勢地位。如何通過翻譯,打通西方閱讀群體的“自我封閉”狀態(tài),使中國的現(xiàn)當(dāng)代作家作品能夠越來越多地步入西方正典的視野,并以此為契機,促使西方讀者群體,尤其是年輕的普通大眾讀者們,閱讀、關(guān)注并探討中國文學(xué),或許正是當(dāng)下需要我們迫切思考的問題之一。
參考文獻:
Wang Chen-he.1998.Rose,Rose,ILoveYou[M].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Goldblatt, Howard. 2006 .Review on Narrating China: Jia Pingwa and His Fictional World [J].ChinaReviewInternational, Fall, 13(2): 517-520.
Goldblatt, Howard & Andrea Lingenfelter. 2015. Howard Goldblatt on How the Navy Saved His Life and Why Literary Translation Matters [EB/OL].FullTilt, 2007 (Summer Issue - “the Interview Issue”). http:∥fulltilt.ncu.edu.tw/Content.asp?I_No=16&Period=2, 2015-02-03.
2001.Liu Heng.GreenRiverDaydreams[M].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New York: Grove Press.
Huntley, Kristine.2010. Three Sisters[J].PublishersWeeklyJuly (106: 21): Book Review Section.
Light, Timothy. 1979.The Execution of Mayor Yin and Other Stories from the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 by Chen Johsi; Nancy Ing; Howard Goldblatt [J].ChineseLiterature:Essays,Articles,Reviews, January (1): 131-134.
Link, Perry.2004. Introduction to the Revised Edition[G]∥Chen Ruoxi.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Howard Goldblatt.TheExecutionofMayorYinandOtherStoriesfromtheGreatProletarianCulturalRevolution(Revised Edition) [M].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Lupke, Christopher.2011. Hankering after Sovereign Images: Modern Chinese Fiction and the Voices of Howard Goldblatt [J].ChineseLiteratureToday, 2(1): 87-92.
Mones, Nicole. 2010. Back Cover. Bi Feiyu.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and Sylvia Li-chun Lin.ThreeSisters[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Moore,Steven. “Washington Post Reviews onPowby Mo Yan” [EB/OL]. http:∥www.amazon.com/POW-Mo-Yan/dp/0857422219/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428216493&sr=1-1&keywords=pow+mo+yan, 2015-04-05.
Perushek, D.E.. “Library Journal Reviews onRedSorghumby Mo Yan [EB/OLOL]. http:∥www.amazon.com/Red-Sorghum-Novel-Mo-Yan/dp/0140168540/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435734850&sr=1-1&keywords=Red+Sorghum&pebp=1435734852915&perid=0FNX2MNX9YSY9Y0CKPT3, 2015-02-05.
Schell, Orville H.2000. Back Cover. Ai Bei.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RedIvy,GreenEarthMother[M]. Lincoln: iUniverse.
See, Lisa.2009. Back Cover. Bi Feiyu.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and Sylvia Li-chun Lin. The Moon Opera [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Zhu,Tianwen. 1999.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and Sylvia Li-chun Lin.NotesofaDecadentMan[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ilkinson, Joanne.2015. Booklist Reviews onRiceby Su Tong [EB/OL].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014025644X?ie=UTF8&isInIframe=1&n=283155&redirect=true&ref_=dp_proddesc_0&s=books&showDetailProductDesc=1#iframe-wrapper, 2015-04-05.
Wu, Fatima. 2003 .Alai. Red Poppies [J].WorldLiteratureToday, April-June, 77(1): 92.
Mo. 2012.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LifeandDeathAreWearingMeOut:ANovel(Reprint Edition) [M].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Hong,Ying.2000.DaughteroftheRiver(Reprint Edition) [M]. New York: Grove Press.
賦格,張健. 2008.葛浩文:首席且惟一的“接生婆”[N]. 南方周末,2008-03-27(D21).
葛浩文,季進.2011. 我譯故我在——葛浩文訪談錄[G]∥ 季進. 另一種聲音:海外漢學(xué)訪談錄. 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
應(yīng)鳳凰.1997. 臺灣文學(xué)研究在美國 [J]. 漢學(xué)研究通訊,16(4):396-403.
責(zé)任編校:陳寧
The Other in Exotic Land:On“the Images of China”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HUChenfei
Abstract:Howard Goldblatt has got the unparalleled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o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however, dose his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position have been exaggerated under the halo? What are “the images of China” translated by Howard Goldblatt? How do those images have been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discussions raised by the questions above, some helpful ideas to the “going-out” cultural strategy may come into being.
Key words:Howard Goldblatt; translation; the images of China
作者簡介:胡晨飛,女,西南政法大學(xué)外語學(xué)院講師,主要從事翻譯與文化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多元文化語境下的中國文學(xué)‘走出去’研究”(11BWW011)、重慶市社會科學(xué)規(guī)劃青年項目“翻譯的博弈——‘孤島’時期文學(xué)期刊譯介研究”、西南政法大學(xué)校級青年項目“‘孤島’時期文學(xué)期刊譯介活動研究——基于‘西風(fēng)’系刊物的考察”(2014XZQN-2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6-01-10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674-6414(2016)02-01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