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黔東南顧成苗漢后裔的遷徙與文化變遷
      ——以丹寨支系為例

      2016-03-18 15:31:00龍秋香
      貴州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6年11期
      關(guān)鍵詞:顧氏丹寨黔東南

      龍秋香

      (貴州大學(xué)歷史與民族文化學(xué)院,貴州 貴陽 550025)

      黔東南顧成苗漢后裔的遷徙與文化變遷
      ——以丹寨支系為例

      貴州顧氏宗族后裔各地不同的文化景觀,與遷徙進程和遷徙路線甚為密切。黔東南顧氏丹寨支隨著遷徙進程和遷徙路線的變化,文化也發(fā)生相應(yīng)變化。顧氏丹寨支公元1548年遷徙路線偏離了陸路苗嶺走廊,偏離水道清水江流域市場體系,深入“生苗”地,開啟“苗化”過程。本文以顧氏丹寨支的遷徙與文化變遷為主線,描述顧氏宗族在西南邊疆國家化進程中民族關(guān)系的一個側(cè)面。

      丹寨;顧成;苗漢后裔;遷徙;文化變遷

      所有文化都會在某個時候因不同原因而發(fā)生變遷,文化通過變遷能夠調(diào)適于改變了的環(huán)境[1]455。遷徙是引起社會文化變遷的內(nèi)部原因之一,顧氏宗族苗漢后裔在遷徙過程中由于居住在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中,文化發(fā)生了相應(yīng)變遷。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九月,朱元璋命付友德為主帥,沐英、蘭玉為副帥,顧成任先鋒官,率三十萬大軍平定西南。戰(zhàn)事平息,顧成先后任普定衛(wèi)指揮使、貴州都指揮使,封鎮(zhèn)遠侯、夏國公。顧成子孫世代屯居苗疆,遍及安順、貴陽、遵義和黔東南等地,在黔東南形成漢(1支)苗(4支)后裔。文章通過介紹顧氏丹寨支隨著遷徙進程和遷徙路線的變化,描述顧氏宗族在西南邊疆國家化進程中民族關(guān)系的一個側(cè)面。

      一、遷徙與文化變遷

      第一階段:沿著苗嶺走廊的遷徙。明初三十萬大軍平定西南,戰(zhàn)事平息后,顧成先于安順任普定衛(wèi)指揮使,后又到貴陽任貴州都指揮使。黔東南顧氏始祖顧旻,鎮(zhèn)遠侯顧成玄孫,千戶指揮顧誠長子,承襲千戶職。公元1451年,奉命參與圍攻退守香爐山的韋同烈苗民起義軍,攻下香爐山后大軍移走別處,留下顧旻駐守香爐山。其妻周氏,明誥封淑人。顧氏移民宗族平定香爐山,移居黔東南苗疆地區(qū),不僅增加了苗漢民族間的交流,而且促進了苗疆地區(qū)的開發(fā)。

      黔東南顧氏宗族這一階段的遷徙,從安順到貴陽再到凱里,路線都位于苗嶺走廊上。走廊沿線是貴州經(jīng)濟、文化最發(fā)達的地區(qū),由這條線作增長極向邊緣輻射。顧氏宗族這一時期的遷徙雖然引起了宗族內(nèi)部文化的變遷,但未“苗化”。畢竟都是位于以漢族屯軍所控制的苗嶺走廊上,這里族群多樣且互動頻繁,未形成單一而明顯的變遷方向。

      第二階段:丹寨顧氏宗族遷徙路線偏離苗嶺走廊,進入“生苗”地區(qū)。黔東南苗漢共祖顧良相,系顧旻長子,清平衛(wèi)(香爐山)千戶指揮。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顧良相族兄顧傅奉召率兵入黔,命良相做向?qū)?,其插黃旗識別良苗,使苗民免遭殺戮。后來顧良相的親家吳姓土司與姓蒙的土司有糾紛,他出面調(diào)解言和,蒙司拒絕調(diào)解,于是顧出兵助吳打敗蒙。顧良相在回香爐山的路上遭到蒙司伏擊,損兵折將,恐朝廷降罪,懼滅族之災(zāi),讓兒子上報其已死,隱姓埋名潛逃至生苗地區(qū)的苗寨開懷,以閹豬為生,娶苗女阿妯,生雄邦、松邦、優(yōu)邦、佼邦四子。又恐朝廷追究,四子長大成人后,只留松邦在開懷居住,命其他三子分別遷往凱棠、排羊、八寨(今丹寨),在黔東南形成了漢(1支)苗(4支)后裔。

      丹寨顧氏始祖優(yōu)邦遷朱砂廠場。優(yōu)邦,系顧良相與苗女阿妯第三子。優(yōu)邦因為在家里與父母親各操漢語和苗語,精通雙語,后來到明軍中當(dāng)翻譯,看到明軍殘殺苗民,故決然離去。優(yōu)邦經(jīng)過翁城河,進入生苗地丹寨,至揚武,該地產(chǎn)朱砂,于是就靠撿朱砂和閹豬為生,遂定居揚武朱砂廠場,此時約是1548年。優(yōu)邦被當(dāng)?shù)孛缑穹Q呼為“甕優(yōu)”,系因優(yōu)邦開了一畝余地為塘蓄水,苗語中水塘為“甕”,故稱“甕優(yōu)”。約公元1710年,優(yōu)邦第五代孫“丟里”(王姓)、“寶鬧”(楊姓)遷往把丟寨。現(xiàn)居“翻練”后裔先是姓王后復(fù)祖顧姓。“摞興”后裔有三個姓:王、楊、顧。把丟寨顧氏后裔共計237戶。約公元1775年前后,“翻輦”之子遷往排和村占無主山林資源,現(xiàn)已發(fā)展到150戶。

      遷徙使得丹寨顧氏支系產(chǎn)生了明顯的文化變遷:

      (一)從漢變苗

      顧氏入黔東南二世祖顧良相到生苗寨子開懷,苗族沒有閹豬技術(shù),良相給苗族人民閹豬發(fā)展生產(chǎn),苗族同胞很高興,愿意接納他。苗族為其取苗名,叫“傍丟”,“丟”,指漢人,意為“來傍我們住的漢人”。后來其子隨苗族,用苗名。

      丹寨始祖“優(yōu)邦”,約生于公元1535年。約25歲時,臘爾山苗族起義,朝廷在凱里征苗民為兵。優(yōu)邦生于“客變苗”家庭,精通苗漢語被征入伍,后來又離軍到生苗地丹寨。遷往丹寨后并沒有傳顧姓,因為當(dāng)時此地都是苗族,他若說明自己是漢族和顧姓,就會被苗族歧視,甚至遭到殺害。優(yōu)邦先到揚武,也像其父一樣給當(dāng)?shù)孛缱迦嗣耖庁i。苗民稱呼優(yōu)邦為“丟拍刮”(即割豬漢人)。優(yōu)邦用苗名、穿苗裝、使用流利苗語,閹豬給苗族人民發(fā)展生產(chǎn)力,得到先居者苗民的歡迎。此地有朱砂,因為其當(dāng)兵有所見聞,知曉朱砂的用途,于是帶領(lǐng)族人及當(dāng)?shù)孛缑窆餐瑩熘焐?、開采伴生汞礦(到上世紀(jì)五十年代此地仍開采朱砂,汞礦更是開采到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優(yōu)邦帶著當(dāng)?shù)孛缑裢窘?jīng)老八寨—長青—夭壩司—巖英河—吊洞水庫—九門—南皋—舟溪,運朱砂到香爐山(凱里)碼頭,換回鹽、糖、生產(chǎn)工具等。

      (二)改姓

      1.顧改王

      約公元1800年,丹寨顧氏第九代孫顯茂柔被揚武長官司第三代長官楊廷棟推送到清軍府八寨廳學(xué)堂讀儒學(xué)。先生問及姓名,顯茂柔一因父親沒有漢文化,二因距離祖籍凱里開懷80多公里,三因時隔二百多年歲月,顧姓只傳,不明用,故沒有漢族姓名。先生為其取名“王化道”,意為“王化,走王的道路”?;莱刹?,任揚武長官司朱砂營汛指揮。約公元1850年故,葬于把丟寨。次子王朝富承襲父職,推行戶籍制度,顧氏排和村一支族胞同用王姓。

      2.顧改楊

      道光二年(公元1822),把丟寨顧氏簸傍房顧件等人反清,清軍府緝捕顧件等人,降罪株連。其得到揚武長官司楊廷棟擔(dān)保,但條件是必改楊姓,姓名楊努起里。為避滅族之災(zāi),出于保障自身利益的需要,必須采取有利的生存策略,優(yōu)邦第八代孫傍了楊姓。當(dāng)代顧氏楊姓年輕人不相信自己祖上為顧氏,后來找到碑刻為證,楊姓本是顧氏族人:

      碑一:

      廳制八寨清軍府五級紀(jì)錄七次念為□□□□□楊司屬柔遠堡八原顧合友平夷堡禺業(yè)生前夭壩苗受欺壓害余□□舍友責(zé)函不預(yù)告地□公□□歹□苗□不能周努□□□□枷示似屬八寨苗知□□□□□□□□□□□□顧件尚不敢不遵不首立即稟報緝擒呈報上司盡情充究絕不寬恕癝過毋違壯示

      道光二年二月一日□發(fā)把條寨實□昭燒診 告示

      碑二:

      □□□□□□□□得楊誅毋恃殤仁壩□□□□業(yè)地方之寶但□□□□□□□□有猶事不端合性□文詢□□□□□□□□□□丁時□□□□魚砍伐不直欺奸□□□□□□□并出將戶籍并查重責(zé)①*①顧治先先生收錄。

      (三)使用苗名

      顧氏按苗族習(xí)俗取苗名,父子連名,可查清輩數(shù)。

      顧氏王姓苗名:優(yōu)邦—雄邦—傍壤—鬧欸傍—區(qū)鬧欸—丟里—里腦—茂輦—顯茂柔(王化道)—往顯柔(王朝富)—金里柔(王光國)—二金柔—農(nóng)二金—奢農(nóng)二(王和山)—皎奢農(nóng)(王啟榮)—萬皎奢(王興彪)—小林(王毅林)

      顧氏顧姓苗名:優(yōu)邦—雄邦—傍壤—簸傍—興簸—簸興—奢簸—輦奢—努輦—里努(王阿里)—二里努(王阿二)—皎二里(顧本橋)—奢皎(顧永元)—往奢皎(顧治先)—顧顏—顧光誠

      顧氏楊姓苗名:優(yōu)邦—雄邦—傍壤—簸傍—興簸—簸鬧—告更—里更—起里更—努起里(楊努起里)—二努起(楊廷風(fēng))—皎二努(楊應(yīng)章)—衣播(楊文龍)—播報(楊龍韜)—楊正春②*②不相連情況,系因家譜中有些人名是錄入綽號。

      (四)婚姻圈的變化

      顧氏自優(yōu)邦遷入丹寨,由于當(dāng)?shù)刂挥忻缱?,于是與苗族通婚,建立苗漢之間的姻親關(guān)系,是“漢變苗”途徑之一,婚姻圈從原來與漢族為主的姻親關(guān)系變?yōu)橐悦缱鍨橹鞯囊鲇H關(guān)系。以簸傍房為例,顧氏宗族落腳揚武(朱砂廠場)全是苗民,故娶苗女為妻。當(dāng)然,隨著大環(huán)境的變化,顧氏娶非苗族女子為妻者也在增多。

      丹寨顧氏宗族自優(yōu)邦遷徙路線偏離陸路苗嶺走廊,進入“生苗”地區(qū),居住在國家滲入西南地區(qū)市場體系的邊緣地帶。明清時期,國家對西南的經(jīng)營在加強軍事、政治的基礎(chǔ)上,開設(shè)市場,利用市場對西南非漢族群進行滲透與控制[2]。丹寨地處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上,與四周相比海拔較高,當(dāng)?shù)厮渍Z“熱三合,冷八寨”,就是由于受到海拔引起的氣溫垂直遞減率的影響。山高坡陡,集水面有限,未形成可供大型運輸?shù)乃贤ǖ?,故丹寨雖然林木繁茂充足,但與清水江流域木材貿(mào)易市場的交流卻是有限的。由于處在相對封閉的自然環(huán)境下,遠離陸路苗嶺走廊,又不在清水江水上通道市場體系的頻繁交往中,顧氏屯軍后裔的可互動族群范圍變窄,直接可互動族群只有當(dāng)?shù)孛缱?,在這種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下,二者發(fā)生密集而直接地接觸,是黔東南顧氏丹寨支“苗化”的重要條件。

      二、丹寨顧氏支系變遷后的文化景觀

      (一)服飾

      丹寨顧氏日常著裝與當(dāng)?shù)孛缱濉鞍苏纭毕嗨疲由洗┒桃?,下穿直筒大腳“七分褲”,佩有圍片、裹腿、花帶,盛裝時后腰束一副銀鏈(平時束自織花帶)。已婚女子頭包青布方巾,用銀蝴蝶別簪③*③當(dāng)?shù)孛缱逍叛鰲飨銟浜秃?,認為蝴蝶媽媽是他們的祖先,而蝴蝶媽媽又由楓香樹心所生。丹寨顧氏支系則沒有這一信仰。別緊,佩戴銀耳環(huán)、銀項圈、銀手鐲,腳穿草鞋或布鞋。未婚女子則穿長款衣裙,圍繡花圍腰并束花帶,頭上不包青布方巾。

      (二)家屋

      丹寨顧氏家屋外觀和當(dāng)?shù)孛缱迕窬酉嗤?,以三樓木制瓦房為主。下層堆放農(nóng)具,喂養(yǎng)牲畜(現(xiàn)已普遍移到正屋旁的小圈中)。中層為三間,顧氏堂屋內(nèi)有些家戶不設(shè)神龕,兩旁分設(shè)火籠邊、臥室。最上一層較為低矮,不適合住人,一般用于儲存谷物、辣椒等食物。房屋一側(cè)設(shè)有樓梯,以木瓦為頂,并加設(shè)一間作為灶邊,既實用又美觀。顧氏在家屋的建造和住居傳統(tǒng)上都與當(dāng)?shù)孛缱鍥]有明顯差異。寨子住房多是依地勢而建,家屋集中。當(dāng)?shù)貍鹘y(tǒng)苗族家屋設(shè)神榜者甚少,顧氏亦然,但隨著丹寨顧氏與凱里的漢族顧氏支系聯(lián)系增多后,顧氏家屋普遍設(shè)神榜,重新沿襲漢族傳統(tǒng)。

      (三)語言、民俗

      丹寨顧氏支系苗族解放前使用苗語偏多,現(xiàn)苗語、漢語兼用。丹寨顧氏支系所過的節(jié)日有春節(jié)、清明節(jié)、四月八、端午節(jié)、七月半、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把丟寨周邊苗族節(jié)日有苗年、翻鼓節(jié)、爬坡節(jié)、棕粑節(jié)、吃新節(jié)等。周邊苗族親戚過節(jié)時,顧氏也會去走訪,但并不在自家家屋慶祝這些節(jié)日。用顧氏老人家的說法就是,顧氏認為自己是漢族根,苗族親戚家過節(jié)時可以去吃、玩,但是自家不舉行慶祝活動。

      (四)儀式——以喪葬儀式為例

      丹寨支顧氏苗語音譯喪葬儀式為“通大”,“通”意為熱鬧、懷念,“大”為死者,“通大”即熱鬧、懷念亡者。這里簡要介紹“通大”儀式的幾個階段:

      1.落氣

      老人落氣后,找鬼師。念:“馬死馬老,樹老風(fēng)吹倒,你命到這點你就去,你要保護你家的子孫后代”。然后給其洗臉和身體,穿衣服,以前要挑選專門的人來做。同時集中寨上年輕人,空手去通知女兒家、姑媽家等親戚。女兒、姑媽要抬豬、米、酒來參加“通大”。

      2.入棺材

      入棺材時亡者的女兒必需送銀瓢,以供其到另一個世界舀水吃。若亡者為女性,姑娘還要送銀花。入棺材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穿衣完畢直接入棺材,豎向停在堂屋,把香火蒙住。另一種是穿衣結(jié)束橫向停在堂屋,腳向墻壁頭向外,停在用杉木架起的板子上(只能用繩子捆,而不能用釘子),入土那天在山上才入棺材。

      3.上山

      天亮前把亡者抬到家屋外面,放鞭炮,顧氏賈師念祭辭。念完,抬到離原地四五十米的平地上,女兒、姑媽請來的蘆笙依次圍著老木跳蘆笙。當(dāng)中必吹一首蘆笙曲:“你這老人,都沒聽講你痛,怎么就走了?”(平時不是“通大”場合,不可吹奏這一句。)為了避免亡者帶走家人魂魄,賈師用其子女、配偶的八字算出與亡者的利害關(guān)系,若有影響,就要做一個儀式。屆時亡者兒子手持一只雞、女兒牽一只小豬,全家打傘,背糯稻,用稻草搓成繩子,捆住床。鬼師念祭詞,念完后砍斷繩子,把雞和豬摔死,如此亡者就不會帶走家人的魂魄。這時候亡者的家人轉(zhuǎn)身入屋,不能再回頭。隨后,以抬刀、馬槍(現(xiàn)用炮仗代替)兩人開路,把亡者抬上山,入土,由寨人埋葬。回來吃早飯,散客。

      4.分肉

      分豬肉:若亡者為女性,姑媽家要砍一腿帶尾巴豬肉放在舅家抬米來的籮筐里。舅家割下尾巴留給主人家,以示雖然老人過世,以后兩家還要來往。就算有不來往的,當(dāng)時也要先割尾巴回主人,否則被指責(zé)不懂禮信。同時也給其他親戚每家砍兩斤肉作為回禮。分牛肉,顧氏家族每家(以吃酒送禮單位為標(biāo)準(zhǔn),有核心家庭,也有擴大家庭)分二指寬牛肉?!盀蹩皇亍比胪梁螅易逯写鬆斒宀膬鹤右黄饋砀⒆邮匾沟降谒耐砩?。孝子,苗音“烏炕守”,意為“守暖和”。

      5.走親戚

      滿四晚上后,因為亡者的魂還未離開家,第五天要送亡者魂魄到女兒家(若有幾位女兒,只挑一個)。第六天送到姑媽家。第七天送到舅家。

      6.“筆凹塞”

      “筆凹塞”,即送涼水吃。滿二十七天,在家里舉行此儀式,目的是送魂上天做佛。最重要的部分是由顧氏本家族賈師念祭唱辭,念完祭唱辭,賈師借口出門洗臉,意為“避公回人間”,打響指,呼燕子,“燕子背巫回”,整個“通大”儀式結(jié)束。

      儀式中分肉習(xí)俗使顧氏丹寨支的族群關(guān)系在這個過程中得以界定和強化,姻親關(guān)系用分豬肉標(biāo)識和加強,豬尾巴在儀式中被賦予了特定含義,它能喚起人們感情上的反映和表達。分牛肉則把顧氏丹寨支的族群嚴(yán)格地界定起來,強化了支系內(nèi)部認同。儀式中的祭唱詞清楚描述了丹寨顧氏宗族的遷徙路線、地理環(huán)境。從“來到朱砂場,優(yōu)邦公基業(yè)”;“來到開懷寨,優(yōu)公出生地”兩句可以看出丹寨顧氏表達了對丹寨、凱里祖先的懷念。“喝杯故鄉(xiāng)酒”,“掰開糯米飯,鯉魚滲飯吃”,則顯示了顧氏的飲食方式與當(dāng)?shù)孛缱迨窒嗨?,喜飲酒,干糧是腌鯉魚和糯米飯?!半S蘆笙起舞,悲中隨聲樂”,記錄喪葬儀式中必跳苗族蘆笙舞,顧氏丹寨支把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蘆笙舞吸納進來,可見民族融合的深入程度。在觀念上,丹寨顧氏的生死觀與漢族具有一致性:都認為人死后會升天做神仙,并護佑子孫。祖宗的鬼魂生活在一個和我們非常相像的社會中,去世先祖生活的世界應(yīng)和在世子孫生活的世界相隔離,只在特定節(jié)日才“請”其回家。顧氏丹寨支通過這首祭唱詞來與亡魂和祖先建立聯(lián)系,同時也是族群的記憶方式之一,它通過指引亡魂沿著祖先遷徙的路線回到祖居地,提醒子孫后代記住自己的根。

      小結(jié)

      文化變遷是由于族群(民族)社會內(nèi)部的發(fā)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間的接觸而引起的一個族群文化的改變,不同群體在一定的地域上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地域社會,與其他族群的接觸是丹寨顧氏支移民文化變遷的主要動力。丹寨顧氏支系的遷徙路線在偏離了苗嶺走廊和以木材貿(mào)易為主體的清水江貿(mào)易體系,定居在以苗族為主體民族的丹寨,之后與當(dāng)?shù)孛缱褰佑|、頻繁互動,加速了顧氏的文化變遷進程。

      丹寨顧氏支移民在其文化變遷過程中既要求模糊又求區(qū)辨。丹寨顧氏支系移民婦女服飾與當(dāng)?shù)孛缱逡粯樱褂煤y和蝴蝶簪子,但其并不信仰當(dāng)?shù)孛缱逅叛龅臈飨銟浜秃麐寢專匀槐3种鴮h族始祖的高度認同。在家屋的結(jié)構(gòu)和使用上模糊性較大,這與當(dāng)?shù)刈匀簧鷳B(tài)因素息息相關(guān)。但是家屋背后的一套體系如何,還需進一步田野調(diào)查才能加以討論。喪葬儀式雖與當(dāng)?shù)孛缱逑嗨?,又在儀式中增加一些習(xí)俗加以區(qū)別。顧氏始祖原系漢族,從凱里(香爐山)開始,后遷徙到丹寨境內(nèi),在此期間官變民、漢變苗,緩解了與周邊苗族原住民地區(qū)潛在的緊張關(guān)系,排除了被邊緣化的可能。這個過程既有外在條件,也有內(nèi)部動力。顧氏丹寨支遷徙到丹寨后的文化變遷是調(diào)適的結(jié)果,是一種生存策略。

      丹寨顧氏支系移民作為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社會發(fā)展和民族關(guān)系的一個見證,400余年顧氏與西南各民族一起開發(fā)貴州、開發(fā)丹寨,并納入中央管轄范圍,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對民族地區(qū)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注入新的動力。是打破民族隔閡的力量之一,各族人民對話、交流,共享文明成果,有利于民族共同繁榮。

      丹寨顧氏支系移民的發(fā)展變遷是民族融合的案例之一,也是我國多元一體民族格局的生動體現(xiàn)。“中國”是一個動態(tài)名詞,中華民族也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它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單位,經(jīng)過接觸、混雜、聯(lián)結(jié)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統(tǒng)一體[3]。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各民族遷徙、接觸、互動、交融,形成今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體”民族格局。顧成之后在黔東南地區(qū)分衍為漢、苗支系(漢一支,苗四支),《明史》中對顧成評價為“成之延及苗裔,榮不勝辱”,這里暫不討論該評價之褒貶,顧成作為黔東南顧氏苗漢支系的共同祖先,正如韓蕾蕾在其文章《顧氏移民宗族與明代貴州開發(fā)和民族融合》中所說,顧成后裔“加強了漢苗的聯(lián)系,促進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倒是不爭的事實。顧氏作為明代中央王朝力量逐步進入西南地區(qū)的載體之一,其宗族的遷徙與發(fā)展是民族地區(qū)逐步建立起國家認同的歷史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1][美]威廉·A·哈維蘭.文化人類學(xué)[M].翟鐵鵬等譯.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2006.

      [2]曹端波.國家、市場與西南:明清時期的西南政策與“古苗疆走廊”市場體系[J].貴州大學(xué)學(xué)報,2013.

      [3]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1989.

      [責(zé)任編輯:陳業(yè)強]

      Migr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 of Gu's Family Descendants in Southeast Guizhou ——A Case Study of Danzhai Sublime

      LONG Qiu-xiang

      (History and Ethnic Culture Colleg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The cultural landscapes of different area, in Guizhou Gu's family descendant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migration process and routes. Due to the change of migration process and routes in a branch of Gu's family, named Danzhai sublime located in southeast Guizhou province, its culture has changed. With migration diverting from southeast corridor and Qingshuijiang River in 1548, they went deeply into “Shengmiao” area and were influenced by Miao (Miaohua process). Based on the migr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 in Danzhai sublime of Gu’s fami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thnic relationship of Gu’s family during the process of its nationalization in southwest frontier.

      Danzhai; Gucheng; Descendants of Miao and Han; Migration; Cultural Change

      2016-09-20

      國家社科

      基金項目:“苗嶺走廊的族群互動與建構(gòu)研究” (XMZ12032)。

      龍秋香(1991-),女,貴州丹寨人,貴州大學(xué)歷史與民族文化學(xué)院2016級民族學(xué)碩士研究生。

      龍秋香

      (貴州大學(xué)歷史與民族文化學(xué)院,貴州 貴陽 550025)

      C912.4

      A

      1674-7798(2016)11-0053-05

      猜你喜歡
      顧氏丹寨黔東南
      文旅融合背景下丹寨苗族蠟染的保護與傳承
      “顧氏外科”師承教育融于中醫(yī)外科學(xué)住培教學(xué)中的實踐與探索
      遇見黔東南
      參花(上)(2021年5期)2021-06-10 16:52:53
      詩書傳家,名士風(fēng)流
      藏書報(2021年26期)2021-05-30 07:24:16
      春耕大典
      貴州苗族蠟染文化在平面產(chǎn)品設(shè)計中的運用
      輪值鎮(zhèn)長
      ——丹寨萬達小鎮(zhèn)的獨特IP
      《魯迅全集》注釋一誤
      讀書(2020年5期)2020-05-13 14:20:55
      泛川派華陽顧氏古琴藝術(shù)的傳承
      黃河之聲(2019年7期)2019-12-15 22:03:51
      詩書畫苑
      晚晴(2019年3期)2019-07-08 03:56:17
      宕昌县| 砚山县| 呈贡县| 和田市| 汉中市| 汾阳市| 仁寿县| 洮南市| 惠水县| 石渠县| 饶平县| 仪征市| 肇东市| 德格县| 桐柏县| 同德县| 呼伦贝尔市| 长垣县| 西城区| 牙克石市| 盐山县| 曲麻莱县| 资兴市| 门头沟区| 彰化市| 黑山县| 邵东县| 元谋县| 乐都县| 泊头市| 安义县| 镇平县| 锦州市| 秀山| 灵寿县| 灌阳县| 建水县| 平安县| 泾源县| 东港市| 岳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