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廷輝
【摘要】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國家對小學德育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觀上要求我們要加強德育課程的研究,提高該課程教育教學質量,確保教學活動取得實效。本文立足目前小學德育課程教學工作的實際狀況,分析和闡述了小學德育課教學工作中存在的某些主要問題及原因;并提出了解決德育課教學中存在的某些問題的思考與建議。
【關鍵詞】小學德育課 主要問題 思考建議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083-02
一、當前小學德育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浪潮推動下,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更新,這是教師隊伍專業(yè)素質的主體面貌,必須予以充分肯定。然而不可否認,當前的小學德育課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教材作用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明確。
主要表現(xiàn)在有的教師教學遠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照本宣科,就教材講教材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教學不注意聯(lián)系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不聯(lián)系學生自己及其身邊生活的道德現(xiàn)象和事例,使教學失去了學習主體可感受的對象,教學出現(xiàn)針對性缺失的問題。
2.對教學目標達成度的認識尚需提升。
盡管一些教師教學中注意聯(lián)系了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了學生自己及身邊生活的道德現(xiàn)象和事例,也注意使用了教科書,但對教學要達到的目標要求卻升華不夠,或根本未能升華。失掉了學校德育課教學的意義及目標追求。
3.教學中對學生活動認識理解上的偏差。
如果我們對教學進行一番認真反思后就會發(fā)現(xiàn),教學中往往看似學生活動,實際是在活動學生。由于學生的活動是流于形式的,盡管學生熱熱鬧鬧地參與了活動,但一堂課結束,學生們卻收獲甚微。
二、原因分析
主觀原因:一些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與課程改革精神的要求還不相適應,這必然會導致一些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表現(xiàn)出對課程呈現(xiàn)形態(tài)理解上的缺失;個別教師對課程改革的認識不到位,工作上缺少緊迫感,缺少責任意識等等。
客觀原因:一些教師因受資料限制,特別是許多農村教師,手里缺少或根本沒有有關的解讀資料,也就談不上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理論素質,這也是影響德育課教學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之一;此外許多教師課時量大,受時間限制,很少或根本沒有看書學習的時間,所以充實豐富自己的學科知識也就無從談起,影響了自己專業(yè)水平的提高。
三、對提高小學德育課教學質量的思考和建議
1.通過自覺學習德育理論,提升自己運用理論指導教學實踐工作的能力
加強德育理論學習,不僅有助于我們更新教育教學觀念,使我們從源頭上尋找和獲得開展德育課程教學工作的真諦,對德育的本質和精神有進一步的理解,從而幫助我們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德育課程標準的內涵,可以幫助我們比較理性地認識以往德育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正確認識教材的作用,提高解讀教材的能力
德育課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有關德育方面的具體要求。那么我們應怎樣引導學生正確地予以理解和把握呢,建議教學中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兩個方面的關系。
一是要注意處理好多元解讀與價值確認的關系。新的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學生的多元解讀,強調學生對教材的反應應當是多元的,應當“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但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尊重學生的多元化理解,并不是不要價值確認,不要一定的科學的價值觀的引導。盡管這種價值觀或價值標準也不一定是惟一的,但一定是容易學的、健康的、文明的。
二是要注意處理好表層的知識性解讀與深層的文化性解讀的關系。教材內容作為一種學科教學的載體,是知識性與文化性的統(tǒng)一,是表層的知識符號與深層的文化含義的統(tǒng)一。只有很好地認識理解兩者的關系。教學中,德育的滲透功能要求我們能站在文化的角度,以文化的視角和思維來處理與組織教材內容。如果我們只會就事論事,就知識論知識,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也就只能會落空。
3.明確活動在教學中的作用,提高駕馭活動內容及過程的能力
(1)設計活動內容的選取應當注意能讓兒童全身心參與。
(2)注意課前、課中、課后活動的完整性。課前、課后活動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正是通過觀察、收集和整理資料的過程,學生看到、學到了很多東西。
(3)活動要做足、做透。要把每個活動潛在的教育資源挖掘出來,實實在在做好一到兩個活動,注重活動過程、活動反饋及活動再加工,在多向的合作、交流中,經過老師的巧妙引領、點撥,同伴的智慧啟迪,真正促進學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改變與完善,技能的形成、鞏固和熟練。
(4)重視活動的生成性。教師應敏銳地捕捉課堂中有效的生成資源,用活動的真實進程不斷豐富和推進課堂教學,使課堂生活成為一種快樂、積極的生活,促進學生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
四、總結
教師在教學中應當依據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注意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來自學生生活中的道德素材模擬情景,讓學生在移情體驗、討論感悟中,自主形成相應的道德行為。
參考文獻:
[1]徐萍.淺析中學德育的實效性[J].教師.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