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當代中國譯者的文學譯介倫理——以張培基散文英譯為例

      2016-03-24 04:57:25陳曉丹
      長沙大學學報 2016年1期
      關鍵詞:譯者主體性

      陳曉丹

      (福州外語外貿(mào)學院英語系,福建 福州 350001

      ?

      論當代中國譯者的文學譯介倫理——以張培基散文英譯為例

      陳曉丹

      (福州外語外貿(mào)學院英語系,福建 福州 350001

      摘要:翻譯是中國文學“走出去”的重要“助推劑”。面對“走出去”的時代呼喚與中國文學譯介的尷尬現(xiàn)狀,中國譯者有必要重新思考其立場與譯介倫理。以著名翻譯家張培基的譯作《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為研究個案,探討張培基的譯介倫理觀;認為中國譯者應勇挑責任,選擇正確的作品,保持熱愛原作與樂于譯介的態(tài)度,堅持既對作者負責又為讀者著想、既努力“存異”又適時“化同”的原則,努力發(fā)揮譯者主體性,再現(xiàn)文本的“神韻”。

      關鍵詞:張培基;翻譯倫理;散文英譯;譯者主體性

      近年來,國家圍繞增強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走出去”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然而,中國文學走向世界之路卻顯得艱難而漫長。文學作品譯入與譯出失衡、譯介與傳播渠道不暢、中國文學在國外影響力有限、翻譯質(zhì)量尚需提高等是中國文學譯介所面臨的尷尬現(xiàn)狀[1]。此外,文學界與翻譯界普遍存在這樣的偏見:中國譯者只能從事英譯漢的文學翻譯,漢譯英的文學翻譯工作應以西方漢學家為譯介主體。在這種思想的作用下,長期以來中國文學譯介活動深受西方本族中心主義的影響,西方翻譯界將其主流價值觀與主流文化作為翻譯實踐的主要理據(jù),譯者往往將對原作的責任讓位于對受眾的責任,將異質(zhì)性與文學性讓位于流暢性與可讀性,為的是讓譯作更好地迎合目標讀者。結(jié)果是譯作面目全非,雖沒有了陌生感,卻也缺少了中國文學作品獨有的韻味與美感。面對“走出去”的時代呼喚,面對窘迫的譯介現(xiàn)狀和世界讀者質(zhì)疑的目光,中國譯者應以怎樣的譯介姿態(tài)投入到這場宏偉的文化事業(yè)中去?

      一翻譯實踐應從對翻譯倫理的思考入手

      翻譯倫理的系統(tǒng)性研究始于19世紀80年代,其開創(chuàng)者法國文學翻譯家安托瓦納·貝爾曼(Antoine Berman)認為翻譯倫理研究是構(gòu)建翻譯學不可或缺的方面。他認為,譯者一旦接受或從事某一項翻譯活動,就開始承擔某種責任和義務。面對原作與服務對象,作為一個社會人的譯者必然要受到某種道德上的約束[2]。翻譯活動以譯者為主體,涉及諸多關系,有譯者與原作、譯者與作者、譯者與讀者構(gòu)成的幾對主要的關系,也有譯者與出版商、贊助人、評論者等其它因素構(gòu)成的重要關系。如何面對這些復雜的關系是翻譯活動首先要回答的問題,這需要翻譯倫理的指導。翻譯倫理是譯者在翻譯活動中所遵循的道德準則[3],這些準則指導翻譯活動。譯者若要合理處理翻譯活動中涉及的各種關系,促進不同文化健康交流,就需要樹立正確的翻譯倫理觀。

      二張培基的翻譯活動折射出的譯介倫理

      半個多世紀以來,張培基先生孜孜不倦地在譯壇耕耘,為中國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及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談到中國文學譯介的現(xiàn)狀,張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承認由西方譯者來做漢譯英的工作在語言上有優(yōu)越性,但也指出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還是有局限,而許多英文功底好的中國人一樣能將中國文學作品翻譯得很地道[4]。他也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近年來,他的譯作《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一至四冊陸續(xù)問世,價值不可低估,國內(nèi)外反響巨大。下面,本文將以該系列譯本為個案,探討張培基先生在《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的翻譯實踐中所遵循的翻譯倫理,以重新審視中國譯者進行中國文學譯介的可能性及應當持有的譯介倫理觀。

      (一)熱愛原作、樂于譯介

      文學譯者首先應當擺正對所從事的活動——譯介,以及對所翻譯的對象——文學作品的態(tài)度。張培基先生曾在受訪時說,他搞翻譯純粹是出于自己的愛好,是翻譯自己喜歡的文章[5]。他在《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一)》的前言中提到,自己覺得讀散文是一種享受,還提到他譯介的目的既是為了消遣,也是出于對英文和散文的愛好,更是為了向國外介紹優(yōu)秀的中國現(xiàn)代散文作品[6]。正是這種對語言和散文的愛,賦予了張培基先生將自己所愛譯介與他人分享的源源不斷的動力。筆者認為,不論譯者為何而譯,在翻譯活動的諸多關系中必需有這一層“愛”的關系,它決定、影響著其它翻譯倫理關系,是文學翻譯活動的首要前提和最大驅(qū)動力。

      (二)精挑細選,譯“非譯不可”之作

      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語境,譯者不可能單憑個人好惡來選擇要譯介的文學作品,在做出最后的決定之前必定要多方思考。作者情況、作品水準與風格、作品在譯入語環(huán)境中的可接受程度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內(nèi)容。

      張培基先生在接受采訪時說,他喜歡翻譯那些感覺起來“非翻譯不可”的文章[7]。在《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系列譯本中,張先生主要選擇“五四”運動以來一批杰出作家所作的寓意深刻的散文進行翻譯。他認為“中國是一個散文傳統(tǒng)非常深厚的國度,散文的成就不下于詩歌?!玺斞杆f,‘五四以來散文小品的成功,幾乎在小說、戲劇和詩歌之上’?!盵8]然而,新中國成立以來,向國外譯介的大多數(shù)是中國詩歌、小說、戲劇,唯獨散文被冷落了,這很令人感到遺憾,因為翻譯這類散文是有助于外國人了解中國現(xiàn)代思想脈搏的。

      當然,在挑選作品時,譯者也要思考自身與作品的關系:譯者是否擅長、勝任此類作品的翻譯工作。張培基先生自我分析,認為自己自幼就和散文結(jié)下不解之緣,讀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散文作品,熟背英語散文名篇,能勝任中國散文英譯的工作。

      (三)尊重原作、努力“存異”

      尊重原作、努力存異是忠于原文、傳遞源語文化的體現(xiàn)。安托瓦納·貝爾曼認為翻譯行為的“正當倫理目標”是“以異為異”,尊重和突出原作中的語言和文化差異[9]。但 “存異”應兼顧“可讀”,保證“可接受”,切不可盲目指歸原文,置讀者于不顧。張培基先生的譯文“存異”之處語言流暢,能在呈現(xiàn)“異域風情”的同時與讀者形成良好的互動。

      1. 文字形象生動,文化色彩濃厚,多為“前景化”語言。張培基先生在處理時,盡可能“原汁原味”地進行傳遞,并不進行轉(zhuǎn)化、省略、簡化、泛化或淡化。如:

      (1)“南國之秋……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郁達夫《故都的秋》

      “Southern autumn is to Northern autumn what yellow rice wine is to Kaoliang wine, congee to steamed buns, perches to crabs, yellow dogs to camels.”

      在試圖對比北國與南國之秋時,原文使用了一連串偏離常規(guī)的比喻:“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太之與駱駝”,造成了語言的“前景化”,帶給讀者非同尋常的閱讀感受。當然,這樣的比喻方式也折射出特定文化體系中獨特的認知與思維方式。在翻譯成英語時,張培基先生采用直譯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的文學效果與濃烈的“異質(zhì)”文化信息。對于目的語讀者來說,譯文讀來雖有陌生感,他們也不一定能將“yellow rice wine”與“Kaoliang wine”之間、“congee”與“steamed buns”之間、“perches”與“crabs”之間“氣質(zhì)”上的差距領會透徹,但在不影響總體理解的情況下,這種陌生感與距離感不正是他們要追求的閱讀體驗嗎?

      (2)“這種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靜的深閨,輕易不肯拋頭露面?!?柯靈《巷》

      “Often tucked away in a small town south of the Yangtse River, the lane, like a maiden of ancient times hidden away in a secluded boudoir, is reluctant to make its appearance in public.”

      柯靈的《巷》一開篇就打了一個極具“視覺沖擊”的比方。將隱藏在江南小城中的“巷”比作躲在深閨的“古代的少女”,讓人眼前一亮。在歷史與文化的作用下,中國讀者不禁浮想聯(lián)翩,但若要讓譯入語讀者也能產(chǎn)生同樣的共鳴卻很是困難。張培基先生在譯文中完整地傳遞了這一比喻,以保留原文的“沖擊”效果,但至于何為中國古代女子的“secluded boudoir”,她們又為何要躲在深閨不肯露面,這里面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只能留給譯入語讀者去慢慢尋味。

      2. 成語和俗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關聯(lián)豐富的文化信息,是文學作品中文化“異質(zhì)性”的集中體現(xiàn)。張培基先生在翻譯此類表達時,總能在充分考慮具體文本語境的前提下,盡最大努力保留文化“異質(zhì)性”。如:

      (1)“……更有秉燭夜游的神氣”(老舍《養(yǎng)花》

      “…in an atmosphere smacking of nocturnal merry-making under candle lights”

      “秉燭夜游”是個很有淵源的四字成語?!豆旁娛攀住ど瓴粷M百》中有:“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崩畎椎摹洞阂寡缣依顖@序》中也有:“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贝蠖鄶?shù)情況下,這個成語意謂“人生苦短,應及時行樂”,這層字面下的意思不易被“不知情者”所感知。那么,在翻譯時是否要將這層意思道破而采用意譯呢?張培基先生在翻譯老舍先生的《養(yǎng)花》時,認真分析文本,給出了一個既能保留文字表面意思又能傳達作者所指的“兩全”譯文,在譯文中成功地再現(xiàn)了原文的文化元素。他認為“秉燭夜游”在上下文中應按“夜間秉燭作樂”的意思譯為“nocturnal merry-making under candle lights”[10]。

      (2)“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郁達夫《故都的秋》

      “The same depth of implication is found in the ancient saying that a single fallen leaf from thewutongtree is more than enough to inform the world of autumn’s presence.”

      “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也可以表達為“一葉知秋”,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便可以看到整體形勢的發(fā)展趨向與結(jié)果。在英文中也有地道的表達可以傳達這個含義,如:“a straw shows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qū)⒃淖g為“a small sign can indicate a great trend”也能道明一葉知秋的含義。而張培基先生卻有意保留此處中國“古人”的“原話”,直譯這一成語,甚至連“wutong”都沒有進行泛化處理,是有他的道理的。中國“古人所說”,外國人讀來本就應當產(chǎn)生新鮮陌生之感。此處,對原句的直譯與“中國元素”的保留正是非常適宜的譯法,恰恰反映了譯者對讀者“異域”期待的關懷。

      (四)服務讀者、適時“化同”

      譯者是溝通原作與譯入語讀者的橋梁,既要履行對原作的倫理責任,又要履行對譯入語讀者的倫理責任。然而,源語文化與譯入語文化、原作與譯入語讀者之間總是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矛盾。過分激進的“存異”所帶來的重重閱讀障礙往往會打消讀者的閱讀熱情。在《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的翻譯實踐中,張培基先生在最大限度地尊重原作、保留“異質(zhì)”文化的同時適時“化同”,以協(xié)調(diào)各方矛盾,讓讀者與作品有效溝通,以達到翻譯的最終目的。

      慣用表達、習語、俚語以及文化負載詞往往是翻譯的障礙,它們集中反映著特定民族的文化特色,譯入語讀者很難從文字表面看懂它們的真實含義。對這些表達,張先生在翻譯時不再強求其“異質(zhì)”感,而是適當?shù)剡M行變通,以填補其在譯入語文化中的空缺。如:

      (1)“以此類推,我所知道的那點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老舍《想北平》

      “It follows that, in contrast with Paiping in its entirety, what little I know about it is probably a mere drop in the ocean.”

      “九牛一毛”意同“滄海一粟”,但若要在英語中表達這層意義,地道的說法是“a drop in the bucket”或“a drop in the ocean”,譯文采用了英文中的固有表達,因為此處實在不宜為保留源語的比方而打破譯入語的表達陳規(guī),造成譯文的晦澀與讀者的理解障礙。

      (2)“……連手中那一支笨拙的筆也仿佛生了花?!?季羨林《黎明前的北京》

      “…the clumsy pen in my hand would seem to have become as agile as it could”

      成語“妙筆生花”主要用來形容才思橫溢或杰出的寫作、繪畫才能。顯然,原文是借用了這一成語的說法,因此“笨拙的筆也仿佛生了花”這樣的表達并不會讓中國讀者感到怪異。然而,譯入語讀者卻不一定能讀懂這樣的修辭,領會“筆也仿佛生了花”的含義。張培基先生在最大限度地尊重原文并保留修辭的情況下,在譯文中通過轉(zhuǎn)換個別字眼來正確傳達原文含義,保證了譯入語讀者的理解并擁有與源語讀者一樣流暢的閱讀感受。

      (3)“人家說你吃糧去了。”(巴金《木匠老陳》

      “People say you’ve joined up.”

      “吃糧”其實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慣用語,指“當兵”?,F(xiàn)代散文中出現(xiàn)不少此類的慣用語,它們的字面意思看似簡單,但真正含義卻與字面大相徑庭。這樣的文字雖然很有民族特色,承載著文化信息,但若為“存異”而生硬地直譯可能會使譯文超出讀者的認識能力而誤導讀者。此處,用英語習語“to join up”意譯中文慣用語“吃糧”,不但表意準確,而且功能對等。

      另外,在譯文中處處可見張培基先生體貼讀者、為讀者著想的譯介思想。如將夏丏尊的《我之于書》譯作“Books and I”而非“I and Books”,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讀來通順上口。在翻譯冰心的作品《雨雪時候的星辰》時,張先生對讀者的關懷更是顯而易見。原文中出現(xiàn)了一個名為“荷”的人,一般情況下譯者會將其音譯為“He”。但張先生翻譯思路縝密,用“my roommate”來取代這位姓名并不重要的“荷”,以免外國讀者把He理解為男性的第三人稱的代詞。故而,將“荷和我……”譯作“My roommate and I……”不但不影響原文意思,還使內(nèi)容表達得更加清晰。

      (五)發(fā)揮譯者主體性、再現(xiàn)文本“神韻”

      貝爾曼認為譯者是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翻譯行為主體。譯者的主體性是譯者在翻譯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一種主觀能動性[11]。需要注意的是,譯者的主體性是“忠實”標準下的主體性[12]。

      只讀張培基先生的譯文,不會覺得是譯文,這主要是因為譯文文字流暢、渾然一體。從譯文可見張先生對兩種語言與文化的透徹理解與嫻熟駕馭,在忠于原作的前提下體現(xiàn)出的譯者主體性,以及為再現(xiàn)語篇神韻所做的努力。如:

      (1)“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朱自清《匆匆》

      “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 If willows wither, 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 If peaches shed their blossoms, they will flower again.”

      此句是《匆匆》的開篇句,由三個結(jié)構(gòu)相似的分句組成,讀來朗朗上口,有詩一般的美感。譯文也采用了三個相應的句式,且用if 引導每個分句,意在讓人聯(lián)想起雪萊的《西風頌》中的名句:“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譯文不但在結(jié)構(gòu)上與原文形似,還成功傳遞了原文的韻味,是譯者發(fā)揮自覺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力的結(jié)果。

      (2)“啊,死了的我昨日的尸骸喲,哭墓的是你自己的靈魂……”(郭沫若《墓》

      “O ye remains of my yesterday’s dead self, it was your own soul that had come to mourn at the grave!”

      譯文有意使用了英語古語中的“ye”以烘托散文詩的格調(diào),譯文讀來與原文有相似的“味道”,這正是譯者有目的地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在“忠實”的有限疆域里開拓出一片美麗天地的體現(xiàn)。

      中國文學“走出去”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方面,而中國文學真正“走出去”,就是要讓翻譯成為“助推劑”,把民族文化的精神物質(zhì)以澄澈又最恰當?shù)姆绞脚c世界分享[13]。面對時代的呼喚,中國譯者應從我國優(yōu)秀翻譯家身上看到中國文學譯介的可能性,并重新定位譯者應當持有的譯介倫理觀,處理好譯者與翻譯活動、翻譯對象、原作、原作作者、譯作讀者的關系,讓自己在翻譯活動中始終保持熱愛原作、樂于譯介的態(tài)度,在翻譯實踐中始終選擇正確的翻譯對象,在翻譯過程中始終堅持既對作者負責又為讀者著想,既努力“存異”又適時“化同”的原則。與此同時,譯者還不能忘記自己的地位,努力在忠實原作的有限空間內(nèi)開拓、創(chuàng)造,以再現(xiàn)文本的“神韻”。

      參考文獻:

      [1]高方,許鈞.現(xiàn)狀、問題與建議——關于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思考[J].譯介觀察,2010,(6).

      [2][9]駱賢鳳.中西翻譯倫理研究述評[J].中國翻譯,2009,(3).

      [3]許宏.翻譯存異倫理研究——以中國的文學翻譯為背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4][5][7]劉銀燕.張培基先生和他的翻譯[J].上??萍挤g,2001,(1).

      [6][8][10]張培基.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11]屠國元,朱獻瓏.譯者主體性:闡釋學的闡釋[J].中國翻譯,2003,(6).

      [12]仲偉合,周靜.譯者的極限與底線[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7).

      [13]吳赟.中國當代文學譯介倫理探討——以白睿文、陳毓賢英譯《長恨歌》為例[J].中國翻譯,2012,(3).

      (責任編校:余中華)

      Translation Ethics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Translators

      CHEN Xiaod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Fuzhou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and Trade, Fuzhou Fujian 350001, China)

      Abstract:Translation is an important “booster” for the “going out” of Chinese literature. However, facing the call of the times and the embarrassing posi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translation, Chinese translators need to reconsider their position and translation ethics as translators.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Mr. ZHANG Peiji’s translation ethics by doing case study of his translation Selected Modern Chinese Essays, and proposes that Chinese translators should recognize the responsibilities they are bearing, choose the right literary work, maintain enthusiasm for the original work and translation, an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being responsible for authors as well as thinking about readers and of striving to preserve “foreignness” as well as timely assimilate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ould try their best to bring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to full play so as to reproduce the “romantic charm” of the text.

      Key Words:ZHANG Peiji; translation ethic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ros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作者簡介:陳曉丹(1982— ),女,福建福州人,福州外語外貿(mào)學院英語系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翻譯學。

      收稿日期:2015-11-30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681(2016)01-0119-04

      猜你喜歡
      譯者主體性
      譯者主體性之動態(tài)研究
      東方教育(2016年6期)2017-01-16 22:59:27
      從《靜夜思》的兩種英譯本分析譯者主體性對翻譯的影響
      東方教育(2016年18期)2017-01-16 16:52:49
      闡釋學視角下的中國古典詩歌翻譯研究
      青年時代(2016年21期)2017-01-04 10:48:31
      特定歷史語境下外籍譯者群譯者主體性研究
      從譯者主體性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翻譯試題
      文學翻譯主體的詮釋學研究構(gòu)想
      接受美學視角下的詩歌翻譯
      從譯者主體性解讀曾樸的翻譯思想
      文教資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28:26
      目的論視角下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
      譯者主體性視域下的朱生豪莎劇翻譯文學性價值解讀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10:04:59
      贵溪市| 中宁县| 句容市| 扶绥县| 县级市| 宁强县| 芜湖县| 中牟县| 阿勒泰市| 温州市| 奉新县| 韶山市| 关岭| 镇江市| 甘孜| 偏关县| 腾冲县| 迁西县| 浮山县| 巨野县| 鹤壁市| 罗江县| 楚雄市| 周至县| 灵武市| 碌曲县| 阿坝| 遂昌县| 承德市| 肃南| 韩城市| 弥渡县| 文昌市| 丹棱县| 临颍县| 武平县| 皋兰县| 安仁县| 陈巴尔虎旗| 棋牌| 江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