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隴東革命歌謠的藝術品格"/>
張文諾
(隴東學院文學院 甘肅 慶陽 745000)
?
雅俗的完美統(tǒng)一
——論隴東革命歌謠的藝術品格
張文諾
(隴東學院文學院甘肅慶陽745000)
摘要:隴東革命歌謠是中國革命歌謠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十幾年波瀾壯闊的革命戰(zhàn)爭中,隴東民眾創(chuàng)作出了一大批經(jīng)典之作。隴東革命歌謠實現(xiàn)了民間形式與革命主題的完美統(tǒng)一,實現(xiàn)了文藝的大眾化,實現(xiàn)了在革命與傳統(tǒng)、主流與民間、雅與俗之間的無縫對接,成為根據(jù)地成長起來的一種成功的文藝形式與革命文化。
關鍵詞:雅俗;藝術品格;隴東革命歌謠
革命歌謠是無產階級革命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各個根據(jù)地,都產生了一批革命歌謠。由于隴東根據(jù)地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與解放戰(zhàn)爭時期沒有像其它根據(jù)地那樣發(fā)生斷裂,在眾多的革命歌謠中,隴東革命歌謠是非常成熟、獨特的革命歌謠。隴東革命歌謠是中國革命歌謠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十幾年波瀾壯闊的革命戰(zhàn)爭中,隴東民眾創(chuàng)作出了一大批經(jīng)典之作,也涌現(xiàn)了一批著名的民間藝術家如孫萬福、汪庭有、劉志仁等?!爸袊伯a黨領導的人民大眾的革命斗爭,賦予了隴東歌謠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更加強盛的生命力、戰(zhàn)斗力,開辟了隴東歌謠的新境界?!保?]在革命文化的影響下,在隴東民間文化的哺育下,隴東革命歌謠取得了全新的藝術品格。
民間文學是“人民靈魂的忠實、率直和自發(fā)的表現(xiàn)形式;是人民的知心朋友,人民向他傾吐悲歡苦樂的情懷;也是人民的科學、宗教和天文知識的備忘錄。”[2]而歌謠是最原始形態(tài)的民間文學,“歌謠從來是人民心聲的自然流露,它也是一個民族的社會歷史、時代生活和風土人情的一面鏡子?!保?]因而,隴東革命歌謠是對近現(xiàn)代隴東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反映和革命情感的表達,隴東革命歌謠實現(xiàn)了由表現(xiàn)禮俗到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轉變,由娛神敬神到歌頌革命的轉變,這就擴大了歌謠的題材范圍與主題思想。隴東民間歌謠有不少內容是與祭祀、娛神、禮俗有關,題材相對來說不夠寬泛。隴東革命歌謠逐步擺脫了鬼神文化、巫覡、各種崇拜文化及宗教文化影響,集中反映現(xiàn)實生活。隴東革命歌謠真實地反映了隴東底層民眾的生活、情緒、要求、愿望,記錄了隴東人民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與社會主義建設歷程,傳達了隴東底層民眾的時代情緒,是隴東革命現(xiàn)實的反映和隴東民眾革命情感的表達。
隴東革命歌謠立足于隴東社會現(xiàn)實生活與革命斗爭歷程,揭示了民族壓迫與階級壓迫,揭露封建禮教與禮俗的罪惡,反映大生產運動與勞軍擁軍的熱情,歌頌革命根據(jù)地與革命領袖,展開了當時隴東的政治狀況、社會生活、風俗人情的形象畫卷,具有極大的認識價值。比如《豹子川大合唱》唱道:“自從來了劉志丹,咱們的日子不一般。打倒了土豪與地主,推翻了軍閥和贓官,沒有地的人民有了土地,沒有穿的有了穿。自己動手自己享,沒有人再來抽稅捐。這兒的人民相親相愛,這兒的人民上了天?!边@首歌謠通過對比唱出了隴東的社會現(xiàn)實,階級對立、貧富分化,隴東人民深受軍閥、地主、贓官的欺壓,苦不堪言,揭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革命的必然性。隴東革命歌謠還展現(xiàn)了隴東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情感世界,反映了隴東人民深層次的政治心理與文化心理。“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強烈不滿,謀求社會公正合理,改變被壓迫、被剝削的命運是根據(jù)地民眾投身革命的直接政治心理動因。”[4]在舊社會,底層民眾常把自己受苦受難的原因歸結為自己命不好、自己沒有福氣?!案?命思想不僅使倫理道德與超自然因素發(fā)生分離,而且還派生出一種反道德的‘無限忍耐'的立場。它徹底地懸置了道德判斷,泯滅了善惡是非之間的差別。”[5]這種思想嚴重阻礙了底層民眾的反抗意識,在中國共產黨的教育下,隴東民眾明白了自己受苦受難的原因,他們不再把自己的貧窮歸結為命運,他們具有了全新的革命意識。
更為重要的是,隴東革命歌謠還把革命理想與世俗幸福結合起來,他們對世俗幸福的懷想正是他們參加革命、支持革命的動力。如“靠自己,不求神,子子孫孫滿堂紅,勤苦勞動加油干,谷子糜子堆成山,堆呀堆成山,有吃又有穿。勤勞動,全家樂,余糧滿囤有吃喝,人財兩旺靠自己,雙喜臨門享安樂,多呀多安樂,全呀全家樂。”其實,隴東民眾的理想很實際、很樸實,他們向往的是有吃有穿、子孫滿堂、全家安樂的生活。在舊社會,他們的勞動成果被地主剝削去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分給了他們土地、他們過上了溫飽的日子,這是他們參加革命的根本動力。隴東革命歌謠中不難看到,隴東民眾熱愛生活、熱愛勞動,向往美好的愛情,他們?yōu)榱烁锩膭倮?,不但積極勞動繳納公糧、為八路軍戰(zhàn)士紡線、做鞋襪,而且支持自己的兒子、丈夫積極上前線。在隴東革命歌謠中,隴東廣大女性深明大義、顧全大局,她們對自己的丈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支持自己的丈夫、情郎積極參加革命隊伍。如《送郎歌》:“送郎送在大門口,一把拉住郎的手,情郎莫難受,咿呀哇得哇,情郎莫難受。送郎送在火車站,看見火車冒青煙,祝郎早凱旋,咿呀哇得哇,祝郎早凱旋?!毙禄椴痪玫男煽陔x別,真是“相見時難別亦難”。看到情郎依依難舍,妻子雖然也舍不得情郎離開,但為了革命的勝利,她非常體貼地勸慰、鼓勵自己的情郎放心離開,并表達了自己美好的祝愿。再如《織手巾》:“七織牛郎和織女,八織鴛鴦戲水中,再織上石榴串子蓮,哥哥妹妹心連心??棾墒纸硭颓槔桑а匀f語再叮嚀,妹妹后方勤生產,盼郎殺敵多立功?!睘榱吮磉_自己的情意,她們常常親自制作一些東西來表達自己的深情,表達了自己對愛情的忠貞,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顯示了在嚴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人的心靈的豐饒與美好。隴東革命歌謠表現(xiàn)出對現(xiàn)實的強烈關注,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表現(xiàn)出強烈的人民性,在反映現(xiàn)實的深度與廣度方面達到了非常高的層面。隴東革命歌謠之所以深受隴東民眾的喜愛,是因為隴東革命歌謠與隴東民眾生活、心靈的接近,是對隴東民眾革命情感的真摯表達,很容易引起隴東民眾的共鳴。
與隴東民間歌謠不同的是,隴東革命歌謠是一種有意識的創(chuàng)作,隴東民眾自覺吸取了隴東民間歌謠的多種藝術手法,創(chuàng)作出更成熟的藝術作品??梢哉f,賦比興是中國民歌的傳統(tǒng)藝術手法,賦比興的用法與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經(jīng)驗與思維方式相關,朱自清先生認為起興在歌謠中的迫切與普遍與兩種關系有關:“一是我們常說到的歌謠是以聲為用的,所以為集中人的注意起見,有的從韻腳上起下文的現(xiàn)象。二是一般民眾,思想境閾很小,即事起興,從眼前事物指點,引起較遠的事物的歌詠,許是較易入手的路子;用顧先生的話,便是他們覺得不突兀,舒舒服服聽著唱下去。雖然起興的事物意義上與下文無關,但音韻上是有關的;只要音韻有關,聽的人便不覺中斷,還是舒舒服服聽下去?!保?]朱自清先生從起源學上論述了民歌運用起興手法的原因,但是,在賦比興手法產生以后,由于賦比興手法在抒情方面的效果,賦比興手法成為民間歌謠甚至是文人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藝術手法。隴東民間歌謠在賦比興手法的運用上還有不夠完美之處,比如說,上句的起興與下句的內容沒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顯得有點突兀,比喻也有不夠恰當之處。雖然只要音韻有關就可以,但是,內容相關更能增加藝術感染力?!氨扰c興不能單獨作為一種完整的藝術思維方式存在,它們兩者只有結合在一起才能成為完善的藝術思維方式,共同承擔著情意和形象的創(chuàng)造與融合,同時,也呈現(xiàn)了其無與倫比的詩性品格?!保?]隴東革命歌謠借鑒了賦比興的藝術手法描寫隴東革命的大好形勢,烘托出優(yōu)美的意境,引起讀者美好的情思?!对蹅兊募t軍到南梁》深情地唱道:
一桿桿紅旗一桿桿槍,
劉志丹的隊伍到南梁
長槍短槍紅纓子槍,
咱們的紅軍勢力壯。
滿天的烏云風吹散,
紅軍來了晴了天。
打倒了土豪分牛羊,
分了那個天地又分糧。
千年的枯樹還了陽,
受苦人翻身喜洋洋。
山丹丹開花紅當當,
紅軍跟的是共產黨。
再如《中央紅軍到陜甘》:
一道道水來一道道山,
咱們中央紅軍到陜甘。
一桿桿紅旗空中飄,
領兵的元帥是朱毛。
一人一馬一桿桿槍,
咱們的紅軍勢力壯。
千里的雷聲萬里閃,
革命的勢力大無邊。
這兩首歌謠在賦比興手法的運用方面都比較成熟,“一桿桿紅旗一桿桿槍,劉志丹的隊伍到南梁”這句歌謠興中有比,寫出了劉志丹革命隊伍的非凡氣勢,很有鼓舞人心的作用。第二首歌謠描繪了中央紅軍到達陜甘、革命勢力大發(fā)展的情景,以“一道道水來一道道山”起興,描繪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又濃縮了中央紅軍經(jīng)過千難萬險長征的輝煌勝利,很有畫面感,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含蓄蘊藉,把情感融于物象之中?!啊扰d'都是通過外物景象而抒發(fā)、寄托、表現(xiàn)、傳達情感和觀念(‘情'‘志'),這樣才能使主觀情感與想象、理解(無論對比、正比、反比,其中都包含一定的理解成分)結合聯(lián)系在一起,而得到客觀化、對象化,構成既有理智不自覺地干預而又飽含情感的藝術形象。使外物景象不再是自在的事物自身,而染上一層情感色彩;情感也不再是個人主觀的情緒自身,而成為融合了一定理解、想象后的客觀形象。”[8]
隴東革命歌謠的比興手法常常是比中有興,興中有比,使詩歌具有了一種象征意味,增加了詩歌的寬度與厚度,生活的密度。如《軍民合作一條心》中的“青天藍天藍格瑩瑩的天,這是什么人的隊伍上了前線?”第一句是對根據(jù)地天氣的真實寫照,也是對根據(jù)地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天地的象征?!八{格瑩瑩的天”寫出了歌唱者內心的輕松、愉快與明朗。達到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境界,內涵深遠悠長,令人心馳神往。賦在隴東革命歌謠中得到了全新應用,賦按朱熹的解釋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形式。在隴東民間歌謠中,賦的運用不免有夸飾或者是湊數(shù)的印象。在隴東革命歌謠中,民間藝術家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了這一手法,雖然和民間藝術形式緊密結合在一起,由于有了革命內容的支撐,夸飾與湊數(shù)的成分減少了。比如《五只花》借鑒的是秧歌調“對花”,《送夫參軍》借用的是隴東小調社火調“十二月”,比如《五只花》:
(男)什么開花朝太陽?
什么人擁護共產黨?
(女)葵花開花朝太陽,
老百姓擁護共產黨。
(男)共產黨,怎么樣?
(女)好像天上的紅太陽,
照的邊區(qū)亮堂堂。
(男)什么開花身上暖?
什么人話兒記心間?
(女)棉花開花身上暖,
毛主席的話兒記心間。
(男)毛主席,說什么?
(女)號召咱們大生產,
邊區(qū)要變米糧川。
(男)什么花開花大路邊?
什么人堅決來抗戰(zhàn)?
(女)馬蓮花開花大路邊,
八路軍堅決來抗戰(zhàn)。
(男)八路軍,怎么樣?
(女)個個都是英雄漢,
英勇抗戰(zhàn)美名傳。
(男)什么花開花耀眼紅?
什么人和咱一家人?
(女)桃花開花耀眼紅,
八路軍和咱們一家人。
(男)一家人,怎么樣?
(女)軍民聯(lián)合一條心,
一心趕走小日本。
(男)什么花開花迎春天?
什么人迎接勝利年?
(女)迎春花開花迎春天,
同盟國迎接勝利年。
(男)迎接勝利怎么辦?
(女)加緊準備大反攻,
抗戰(zhàn)勝利在眼前。
這首歌謠充分體現(xiàn)了賦這種手法的特點,這首歌謠分為五節(jié),第一節(jié)寫老百姓對中國共產黨的擁護,第二節(jié)寫大生產給邊區(qū)生活帶來的美好變化,第三節(jié)歌頌了八路軍的英勇抗戰(zhàn),第四節(jié)表現(xiàn)了軍民魚水情,第五節(jié)表現(xiàn)了邊區(qū)軍民迎接勝利的革命豪情。這首歌謠借用對花的調子,句式比較整齊,寫出了邊區(qū)多方面的生活,讓人不覺得累贅。
隴東革命歌謠的作者大多為農民、士兵,或者是具有生活體驗的民間藝人。他們大多選取自己非常熟悉生活、勞動或者戰(zhàn)斗場景,傳達自己的情緒。無論是歌頌領袖、歌頌革命,或者是表現(xiàn)擁軍勞軍,無論是反映大生產運動,還是描寫根據(jù)地生活,不管是表現(xiàn)個人情懷,還是革命情緒,他們都選取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最動人的細節(jié)、畫面,表達自己優(yōu)美的情思。比如孫萬福的歌唱領袖系列,毛澤東主席對革命的功績表現(xiàn)在各個方面,孫萬福選取和他自己生活最密切的方面進行描繪。“山川萬里氣象新,五谷生長綠茵茵,來了咱們的毛主席,挖斷枯根翻了身。自力更生鬧革命,開展了生產大運動,為了革命得勝利,跟著咱領袖毛澤東?!弊鳛橐粋€農民,孫萬福對毛澤東主席指揮千軍萬馬決戰(zhàn)、寫下革命著作指導抗戰(zhàn)方面的功績不太了解,他最熟悉的無疑一是毛澤東主席領導的土地改革讓他分得了土地,告別了貧苦的生活,二是毛澤東主席發(fā)動的大生產運動。他從這一角度歌唱領袖,就把領袖的功績傳達得十分自然真摯,沒有絲毫的浮夸之意,很容易引起聽眾的共鳴。隴東革命歌謠的生活氣息蘊含了一個特定地域共同體的生存情感和生活體驗,形成了一種審美的鮮活性,能夠獲得一種最真實的感受與體驗。艱苦的崢嶸歲月雖然已經(jīng)過去,隴東革命歌謠仍然被廣泛傳唱,就是因為它能激活歌唱者、聽眾對過去的美好記憶。對逝去的艱苦而又可貴生活的回憶能激起歌唱者、聽眾對自身價值的體味。對于那些沒有經(jīng)過革命歲月的年輕讀者來說,隴東革命歌謠的優(yōu)美旋律與內容可以喚醒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于那些外地的聽眾來說,隴東革命歌謠可以讓他們感受到隴東黃土高原的人們對世界的獨特理解與體驗,喚起自己對故鄉(xiāng)的美好回憶,幫助讀者留住鄉(xiāng)愁。歌唱隴東革命歌謠,可以達到一種釋放的功能,這是“一種心理的解脫,一種心靈的松弛,一種壓迫被移除的快感?!保?]
隴東革命歌謠大多選擇紅色的事物進行書寫,形成了以紅色為主調的色彩?!帮@而易見,‘紅'作為一種色彩并不是中性的,它的象征作用在中國民間社會有著廣泛的審美認同。這種審美認同并不是理性的判斷和意識形態(tài)的強加,而是跟愉悅、快感、希望和美相關聯(lián)的身體經(jīng)驗。不僅紅色本身,還可以與‘紅'互文的太陽、桂花、杜鵑、梅花、火、燈籠等意象同樣能引發(fā)這種積極的身體經(jīng)驗?!保?0]在西方文化中,紅色并不是一種吉利的顏色,紅色象征危險,所以在“紅綠燈”設置中,綠燈意味著安全,紅色意味著危險。而在氣象、國土等語境中,紅色也通常為最高等級。我國在紅綠燈的設置中借鑒了西方文化的經(jīng)驗,但在我們民族無意識中,紅色還是一種吉利的顏色。紅色蘊含著生命的活力和欣欣向榮之意,是健康、熱情、溫暖、自信、繁榮的象征。過年貼春聯(lián),都是用紅紙寫成。青年男女結婚辦喜事,都要用紅花、紅布,生孩子過滿月,雞蛋都要染成紅色的。一般重要的慶典儀式,背景都用紅色底子。在隴東革命歌謠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是與“紅色”有關的事物或者顏色。比如:“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紅旗”、“蘆花公雞”、“大紅公雞”、“紅火”、“紅豆豆角角”、“紅纓子槍”、“赤衛(wèi)軍”、“梅花”、“石榴花”、“鮮花”、“太陽”、“大紅被子”、“紅枕頭”、“熱騰騰的油糕”、“紅棗”、“紅燈”、“牡丹”、“桃花”等,在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紅色有熱烈、紅火、熱鬧、樂觀、生機勃勃的意味。工農革命在敵人的包圍下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在隴東革命歌謠中,沒有表現(xiàn)出一絲悲觀、彷徨與寂寞、畏懼的情緒,而是表現(xiàn)出了一種前仆后繼、一往無前的豪邁與樂觀。紅色渲染光明、勝利的前景,雖然面對千難萬險,但一想到未來的美好期許,他們心中就充滿了向上的力量與勇氣?!坝捎谠诼L的社會實踐中,人們與各種具有不同色彩的事物打交道,憑著所積累的色彩經(jīng)驗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傳達信息以至表現(xiàn)情感,在不同的色彩中早已儲藏并積淀著不同的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意味,因而在審美中,作為自然屬性的色彩便能轉化為對象審美條件的構成要素,具有了一定的審美特征。”[11]成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隴東革命歌謠把象征喜慶、幸福的紅色延伸為革命,促進了隴東民眾對革命的文化認同?!坝捎谛蝿菟?,根據(jù)地多位于落后偏遠地區(qū),在這些人類學家所謂的‘小傳統(tǒng)'社會中,歌謠(山歌)無疑是最有影響力的大眾文化。它不僅是地方特有的傳統(tǒng)習俗,也是底層民間社會表達情感、溝通交流的重要手段。中國共產黨抓住了這一文化資源,努力把‘大眾'改造為‘先鋒'或者說‘新興'的藝術形式,在中國社會最底層的文化基礎中植入了‘紅色'印記?!保?2]“紅色歌謠借助了民間社會的審美習俗,使民眾對‘紅'的新內涵的接受成為一種與身體經(jīng)驗相聯(lián)的自然過程。”[13]紅色象征了革命的紅火前景,激勵了隴東民眾參加革命、支持革命的豪情,紅色成為隴東革命歌謠的底色與亮色。
隴東革命歌謠在句式上非常靈活自然,有四言、五言、七言,更多的是字數(shù)不太統(tǒng)一的散文體,在這些不太整齊的句式中,由于襯字、語氣詞、重疊的使用,唱起來并不拗口,非常流暢。比如說:“正月里來是新春,家家戶戶來擁軍。趕上牛羊出了門,送給那英勇的八路軍。咳喲咳喲咳喲,送給那英勇的八路軍?!?/p>
為了抒情的需要,隴東革命歌謠常常采用重章的形式,所謂重章,即重復幾章,意義和字面都沒有多大改變,只有幾個字不同,可以形成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可以把感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玩花燈》:
這是一盞什么燈?這是一盞救星燈。什么叫個救星燈?毛主席,大救星,領導窮人翻了身。
這是一盞什么燈?這是一盞太陽燈。什么叫個太陽燈?共產黨,像太陽,照亮咱們陜甘寧。
這是一盞什么燈?這是一盞英雄燈。什么叫個英雄燈?大生產,當英雄,勞動英雄真光榮。
這是一盞什么燈?這是一盞王八燈。什么叫個王八燈?頑固派,小日本,勾結起來害百姓。
這是一盞什么燈?這是一盞擁軍燈。什么叫個擁軍燈?軍愛民,民擁軍,軍隊人民一條心。
這是一盞什么燈?這是一盞民兵燈。什么叫個民兵燈?八路軍,自衛(wèi)軍,組織起來打日本
這首歌謠借用隴東典型的小調“對花”的形式,把對革命的禮贊、祝愿等心理表達出來,充滿著對革命良好的情感,這是隴東邊區(qū)民眾最為真實的情感流露,以傳統(tǒng)的民間形式容納了新時期樸素真摯的情感思想。
為了歌唱的需要,隴東革命歌謠常常使用疊字。隴東革命歌謠在疊字的使用方面很有創(chuàng)造性,有各種各樣的疊字。AA式,如,隆隆、嗡嗡、線線、娃娃、角角、豆豆、朵朵,在AA式中,既有名詞與名詞,也有形容詞與形容詞,還有量詞與量詞,還有象聲詞。ABB式,如一面面、一對對、一道道、一桿桿、一把把、一捧捧、紅艷艷、綠茵茵、樂哈哈、吱嚀嚀、金燦燦、喜盈盈、喜洋洋、悶沉沉、紅冬冬、格嚀嚀、綠夾夾、滴溜溜、白生生、紅彤彤、香噴噴、亮堂堂、短纓纓、忽閃閃、明燦燦,這類詞最多,有數(shù)詞與量詞的組合,也有A格BB式,如藍格瑩瑩,AABB式,咯咯嚀嚀、時時節(jié)節(jié)、家家戶戶、AAB式,如朵朵紅、花花紅、葉葉青,ABA,如,心連心,紅又紅,肩并肩,白生生不但寫出了人的皮膚的白,還寫出了皮膚的嫩;紅艷艷既寫出了花的顏色,也寫出了花朵怒放的情態(tài);紅冬冬既有顏色也有聲響,視覺與聽覺交織在一起,令人印象深刻。重疊的使用,突出了詞語的意義,增強了形象性,增加了音樂美,給人以字音協(xié)調、節(jié)奏鮮明、形式勻稱的美感。重疊的表現(xiàn)法,是民歌的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顧頡剛先生說:“對山歌因問作答,非復沓不可?!瓋焊枳⒅赜谡f話的練習、事物的記憶與滑稽的趣味,所以也有復沓的需要?!保?4]鐘敬文先生說:“這種歌每首都有兩章以上重疊的,全部幾乎沒有例外?!@種歌的回環(huán)復沓,不是一個人自己的疊唱,而是兩人以上的和唱。我又想到對歌合唱,是原人或文化半開的漢民族所必有的風俗,如水上的疍民,山居的客人,現(xiàn)在都盛行著這種風氣,而造成了許多章段復疊的歌謠?!保?5]“陜北民歌中重疊最主要的作用是‘生動化',即讓普通詞語附帶上小巧可愛、親切可人、愜意可心等意味,是一種愛昵的使用法?!保?6]隴東革命歌謠的重疊不但可以增加形象性,還可以增加音樂美。通過反復詠唱,把那種滿足、幸福、興高采烈、揚眉吐氣的心理淋漓盡致地宣泄出來,很具藝術感染力。
隴東革命歌謠是隴東民間歌謠在革命斗爭時期發(fā)展的必然,作為一種文藝形式,它必然會反映波瀾壯闊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隴東革命歌謠實現(xiàn)了民間形式與革命主題的完美統(tǒng)一,實現(xiàn)了文藝的大眾化。隴東革命歌謠的發(fā)展與成熟與革命文化的推動分不開,承載了一定的宣傳、政治功能,然而,隴東革命歌謠也沒有完全消解自己的藝術形式,它仍是一種民間文藝形式,隴東革命歌謠在承載革命意識的同時,也保存了民間文藝的那種潑辣、自由的特征,隴東革命歌謠可以說是“舊瓶裝新酒”的典范,以舊形式表現(xiàn)無產階級革命的新內容,體現(xiàn)了在革命與傳統(tǒng)、主流與民間、雅與俗之間的無縫對接,成為根據(jù)地成長起來的一種成功的文藝形式與革命文化。
參考文獻:
[1]高文,鞏世鋒主編.隴東紅色歌謠前言[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1:2.
[2]拉法格.拉法格文論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8-9.
[3]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編.中國歌謠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1.
[4]曹敏華.革命根據(jù)地社會變動與民眾社會心理嬗變[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6,(6):57.
[5]周福巖.民間故事的倫理思想研究:以耿村故事文本為對象[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36.
[6][14][15]朱自清.中國歌謠[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191.
[7]李健.比興思維研究——對中國古代一種藝術思維方式的美學考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201.
[8]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69.
[9]夏忠憲.巴赫金狂歡化詩學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82.
[10][12][13]曹成竹.關于歌謠的政治美學——文化領導權視域下的紅色歌謠[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2,(2):111.
[11]朱立元.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6.
[16]張軍,張詠梅,徐彤.語言學方法與陜北民歌研究[J].榆林學院學報,2006,(5):4.
中圖分類號:I2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469(2016)01-0077-06
收稿日期:2015-11-20
基金項目:甘肅省慶陽市科技局項目“隴東革命歌謠的當代價值研究”(MS2014-0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文諾(1976—),山東陽谷人,文學博士,隴東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