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后期維特根斯坦對哲學性質(zhì)的理解

      2016-04-04 00:57:35陳常燊
      關鍵詞:語言實踐

      陳常燊

      (1.上海社會科學院 哲學研究所,上海 200235;2.復旦大學 哲學學院,上海 200433)

      ?

      論后期維特根斯坦對哲學性質(zhì)的理解

      陳常燊1,2

      (1.上海社會科學院 哲學研究所,上海 200235;2.復旦大學 哲學學院,上海 200433)

      摘要:維特根斯坦哲學具有很強的治療性特征。后期維特根斯坦通過對“哲學病”進行診斷、對語言理論/語言哲學/語言實踐的區(qū)分,以及將哲學的任務理解為通過揭示“十足的胡話”和克服“誤解的沖動”,從而給出“如其所是”的描述,指明了這種哲學治療的異質(zhì)性和非理論化的內(nèi)在動力。

      關鍵詞:后期維特根斯坦;語言實踐;哲學治療;非理論化

      維特根斯坦是20世紀西方哲學中最令人難以捉摸的人物。這種難以捉摸不僅在于他的個人經(jīng)歷跌宕起伏,眾說紛紜,更主要是在于他的哲學本身變化多端,似乎難以確定。西方哲學家們對維特根斯坦思想的研究在他生前就已經(jīng)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這種爭論截至目前也沒有平息。最近,國內(nèi)學者張學廣教授發(fā)表了《近年來國際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趨向述評》,對國際上各種觀點做了較為全面的點評。[1]盡管各派哲學家對維特根斯坦哲學提出了不同觀點,但重要的是需要深入閱讀維特根斯坦的著作,應當從他本人的論述中去尋找他的思想的真實含義。本文將從哲學疾病的產(chǎn)生及其治療、語言的三個層面、哲學的任務就是給出如其所是的描述等三個方面論述維特根斯坦的思想是一種對哲學疾病的治療活動。

      一、語言與“哲學病”

      在傳統(tǒng)的“標準解釋”(standard interpretation)看來,維特根斯坦前期提出語言(思想)與實在對應的圖形—鏡象理論,而后期轉向“語言即用法”的意義—編織理論。然而,人們發(fā)現(xiàn)這種解釋根本沒有抓住維特根斯坦哲學的治療性,因為治療哲學不僅是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明確宣布的主旨,也是他前期哲學的主旨。近年來,在國際維特根斯坦學界,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國新維特根斯坦(New Wittgenstein)研究的展開。以科南特(J.Conant)、戴蒙德(C.Diamond)等為代表的“新維特根斯坦學派”認為,維特根斯坦哲學的主要意旨是治療。[2,3]

      馮·賴特(G.H.von Wright)和哈克(P.M.S.Hacker)最早持有下述傾向:《論確實性》在維特根斯坦著述中的地位堪與《邏輯哲學論》《哲學研究》相媲美。進入21世紀后,以莫洛爾—夏洛克(D.Moral-Sharrock)為代表的青年學者,稱以《邏輯哲學論》為代表的前期著作為“第一個維特根斯坦”,稱以《哲學研究》為代表的后期著作為“第二個維特根斯坦”,而后《哲學研究》標志著維特根斯坦哲學的新階段,“這種區(qū)分取代將維特根斯坦哲學集中于《邏輯哲學論》和《哲學研究》的傳統(tǒng)二分法,表明維特根斯坦思想中不僅存在新階段,而且其代表作不是兩部而是三部”[4]。緣于《論確實性》在某些方面對《哲學研究》的拓展乃至超越,從而使維氏對“哲學病”的診斷最終取得新的消解(dissolution)。

      《哲學研究》是20世紀以來最偉大的哲學成果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現(xiàn)代哲學的“語言轉向”(linguistic turn)肇始于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而終結于他的《哲學研究》。這種“語言轉向”要回答的問題是,作為logos的語言的功能、特征和界限是什么,以及作為logos的語言與being(存在、世界)的關系是什么,尤其是聚焦于對以下問題的回答:(基于語言的)理解如何可能?在維氏看來,這依賴于基于語言的誤解何以避免。就其積極意義而言,即在語言層面上,如何讓一切如其所是。他的批判包括:基于誤解語法的諸如指稱論的、工具論的、本質(zhì)主義的語言觀如何損害了being的本來面目。從他這里完成了一個關于being的從“本質(zhì)”到“如其所是”的轉變,以及關于logos的從“理性”到“語言”的轉變。他暗示我們基于情境主義的語言觀來消解本質(zhì)主義的哲學問題,并進一步基于個體主義的哲學觀來消解傳統(tǒng)的普遍主義哲學觀。*個體主義哲學觀認為,哲學是一個人自己的事業(yè),他的哲學問題無法由他人來代為回答;回答一個問題的意愿(will)甚至比理智(intellect)更為根本。譬如笛卡爾認為,每個人都只能自身去經(jīng)歷懷疑或沉思(cogito)而作出屬于自己的判斷,才能進入他的哲學世界。參見Anthony Kenny,The Legacy of Wittgenstein,New York:Basil Blackwell,1984:60.

      大量文獻表明,維特根斯坦的治療型哲學受到了弗洛伊德的影響。拉塞洛維茨(Morris Lazerouitz)甚至直言不諱地稱維氏為“哲學上的精神分析學家”:“他的哲學談話彌漫著一種精神分析學的氛圍,對他來說,就像是哲學從人們需要解除的負擔變成了語言學的病癥,而這個變化只有通過曝光創(chuàng)造幻覺(被無意識地用語言玩弄)的把戲才能達到?!盵5]而我們在此之所以用“診治”這個詞,乃是由于它包含了“診斷”(diagnosis)和“治療”(therapeutic)的雙重含義。*與“新維特根斯坦學派”側重于“治療”(therapeutic)相比,其他一些學者,如林茲考(D.Lindskog)更加側重于“診斷”(diagnosis),除了措辭上的不同,他們之間還存在某些旨趣上的差異,但二者都是本書的思想資源。參見Dale Lindskog,Diagnosis and Dissolution: From Augustine’s Picture to Wittgenstein’s Picture Theory,Frankfurt an Main:Eutop?ischer Verlag der Wissenschaften,2007.這種診治實際上包括雙重功能:一是治療性的(curative),二是預防性的(preventive)。[6]565

      然而,從德文“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英文“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到作為書名的《哲學研究》,只能說是一個差強人意的翻譯,因為它的意思恰恰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理論“研究”,而只是哲學“勘察”,這樣比較切合維氏原意:“探察”這類詞著眼于“看”(to see),而“研究”這類詞著眼于“想”(to think)?!跋搿毕喈斢谧聊?、設想、研究、思考、論證這些,意味著是單線條的推理,從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找尋規(guī)律、發(fā)現(xiàn)本質(zhì)、建構理論,而“看”相當于觀察、檢視、探察、探索、勘探、勘察之類的,意味著多向度的綜觀——用維氏自己的話說,是“在各個方向上縱橫交錯地穿行”[7]序言,*根據(jù)慣例,以下引述該書均采用如下方式:書名縮寫PI+節(jié)碼。更像是醫(yī)生檢查病人的身體,醫(yī)生所關注的是有病的部分,沒病不需要看醫(yī)生——在此意義上,診治疾病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消極的工作——“哲學家診治一個問題,就像醫(yī)生診治一種疾病?!?PI,255)我們這里談“綜觀”,其中也著眼于“看”(觀)而非“想”(綜合研究)。而整部書乃是“在漫長而錯綜的旅途中所作的一系列風景速寫”(PI,序言),同樣是“看”到的而非“想”到的成果結集——“這本書其實只是本畫集”(同上)。

      根據(jù)安東尼·肯尼(Anthony Kenny)的闡釋,后期維特根斯坦對哲學本性的洞見包括“作為一種診療法的哲學”和“作為一種整體而清晰的世界圖景的哲學”兩方面。[8]“綜觀”或“綜觀式表現(xiàn)”作為維特根斯坦后期核心用語之一,就像樞紐一樣聯(lián)結了這兩個方面:一方面,它訴諸哲學的語法治療功能,通過揭示我們的智性困惑以及困擾我們的矛盾或悖論是如何由于誤用了我們的語言而導致的,從而解決或更準確地說是消解這些困惑、矛盾或悖論;另一方面,維氏視之為標示著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在哲學上扮演著一種類似于“世界觀”的角色,通過他常說的“不要想,而要看”(即不要解釋而要描述)、“看到聯(lián)系”等途徑,形成我們對世界的整體理解和清晰圖景。作為對綜觀式表現(xiàn)的體現(xiàn)或補充,奧斯卡里·庫瑟拉(Oskari Kuusela)認為維特根斯坦的“工具箱”里包括以下10種方法:語法規(guī)則的列舉、對照和類比的使用、對眾多變體的例示、居間情形(intermediate cases)的揭示、作為比較對象的語言游戲的使用、準人種學或準人類學、觀念史的梳理、自然史的梳理、提問法和玩笑幽默法。[9]270

      二、語言的三個層面

      古斯塔夫·博格曼(Gustav Bergmann)1964年提出的“語言轉向”(the linguistic turn),通過里查德·羅蒂(Ricahrd Rorty)主編的同名文集,成為一個廣為人知的短語,它意味著哲學的核心主題從知識轉換成語言。*博格曼指出,所有語言哲學家都是通過談論一種適當?shù)恼Z言來談論世界的。這就是作為一種哲學方法而登上歷史舞臺的語言轉向,它是日常語言學派和理想語言學派的共識之所在。當然他們之間就何為一種“語言”以及何以使它成為“適當?shù)摹边@些問題產(chǎn)生了同樣根本的分歧。參見Gustav Bergmann,Logic and Reality,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64:177.從知識的證成替換為語言的意義和指稱;從知識的范圍界限替換為可說與沉默、有意義地說與胡說的界限;從對知識的(非發(fā)生學意義上的)起源和結構的分析轉變?yōu)檎Z言的起源(非發(fā)生學意義上的)的起源的分析。

      維特根斯坦對“語言轉向”的一個大貢獻是,明確區(qū)分關乎語言的三個層面:語言實踐、語言理論和語言哲學。語言實踐相當于古希臘人說的邏各斯的運行或康德的理性的運用。當然語言實踐的范圍比理性運用的范圍更廣泛,語言不僅可以表述理性的所有運用(理論運用、實踐運用和公共運用),還可以表述超出理性之外的領域,比如康德意義上的感性和判斷力,或者一般意義上情感和“非理性”。數(shù)學語言和文學語言都屬于語言實踐,但文學創(chuàng)作并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理性運用。語言理論乃是關于語言實踐的理論。語言理論當然也可以是一種語言實踐,但它與一般的語言不同,前者屬于二階實踐,而后者屬于一階實踐。此外它在另一種意義上也是二階的,即它是關于logos的logos。其中前一個logos指語言,后一個logos指理論。理論意味著規(guī)律、法則、基礎或本質(zhì)。

      在語言轉向之前,哲學家們并不強調(diào)或至少并不特別強調(diào)語言理論與語言哲學之區(qū)分。然而在維氏那里這一區(qū)分是根本區(qū)別。語言哲學并不著眼于建構理論,或為語言實踐提供某種還原論的、本質(zhì)主義的解釋。實際上這些都是語言學(語言科學)的工作。如果非得說語言哲學無非也是一種理論,那么它與一般的語言理論之區(qū)別在于,前者是一種二階理論,即關于理論的理論,而后者是一種一階理論。語言哲學的任務不是直接關于語言實踐的,而是關于語言理論的。它并不試圖去“理解”或“指導”語言實踐,而是試圖通過批判語言理論而間接地作用于語言實踐。這種批判主要體現(xiàn)在澄清或診治語言理論對語言實踐的“誤解”(misunderstanding,與“理解”相對)及“誤導”(misguide,與“引導”相對)。

      我們主張將維特根斯坦哲學看作是實踐哲學,但它又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倫理學、政治哲學等等作為學科分支的實踐哲學,而是實踐哲學本身,也就是對人類實踐活動以及與人類實踐相關聯(lián)的語言、規(guī)則、道德規(guī)范等問題的本質(zhì)思考?!罢軐W的恰當?shù)臍缧允菍嵺`性的”[10],倡導語言的實踐性和異質(zhì)性,正是維氏哲學“解構”特征的鮮明體現(xiàn):它并不試圖指出人類實踐“是什么”,而是為實踐劃清界限,指出它“不是什么”;它也不試圖對語言提供理論解釋,而只是高揚“太初有為”“唯做而已”,而這種無思的行事正是實踐;用約翰·康菲爾德(John Confield)的話說,“實踐是語言的基石”[11]。以語言實踐為例,如果說人類的語言活動乃是基于遵循先驗的語法規(guī)則的實踐,那么毋寧說不存在人類語言這種東西。一種主流觀點認為,令人滿意的意義理論必須回答諸如“語言習得如何可能”這樣的根本問題。顯然不可能為此列出一個詳細清單,于是有人試圖在蕪雜的語言現(xiàn)象背后尋求一種基礎主義的還原論解釋。像喬姆斯基這樣的語言學家甚至將語言的可學習性歸結為人體生物構造的“遞歸機制”。與此相對的立場是,將語言規(guī)則看作是數(shù)學演算規(guī)則或生物學機制的概念在這里將我們引入科幻故事的領地,這意味著,有關語言學習的概念問題無法由這些方法和理想化解決,因為這些問題恰好是由它們導致的。[12]

      從表面上看,語言理論和語言哲學關注同一個問題,即“理解如何可能?”(其冗余形式是“語言理解如何可能?”)但前者關注對于語言的理解至少是可能的(如果不是必然的話),它更側重扮演一個正面的理論思考角色,而后者關注對于語言的誤解至少也是可能的(如果并非必然的話),它更側重于扮演一個哲學反思角色。用維氏的話說,“我們將語詞從形而上學用法重新帶回到日常用法?!?PI,116)與形而上學用法不同,語詞的日常用法既不是發(fā)明,也不是發(fā)現(xiàn)新東西,而只是讓語詞如其所是。這些形而上學用法,只不過是一些“搭建在語言地基上的紙房子”,而哲學的任務正是在于“讓語言的地基干凈敞亮”(PI,118)。

      但仔細一想,語言理論對于“理解如何可能?”的回答是不得要領的,如果不是徒勞的話。因為種種語言理論無非是對種種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或現(xiàn)實中的語言提供一種事后的解釋,它試圖幫助人們理解語言實踐。這是一種經(jīng)驗研究,但哲學所關注的是一種先驗研究。這種經(jīng)驗研究關注的是對業(yè)已存在的理解給出一種作為二階理解的解釋,而非一種可能的理解的必要條件。語言實踐的目的是為了尋求理解,它包括自我理解、理解世界、與他人相互理解等多個維度。

      對于一種可能的理解的必要條件,維特根斯坦的研究角度是消極意義上的。部分原因在于,一種可能的理解的必要條件至少有許多個,如果并非不可窮盡的話。他從消極意義上給出了一個“一攬子”的解決方案,即回答“如何避免誤解?”這一問題。因為如果誤解不可避免,那么正確的理解將是不可能的。他認為對語言的誤解源于語言理論。這些理論包括指稱論的、觀念論的意義理論,還原論的名稱理論,本質(zhì)主義的規(guī)則觀以及非公共性的感知語言觀,等等。

      研究的方式,不管是通過演繹還是通過歸納來建構理論,提出假說,更適合科學研究,而不是哲學探察??茖W研究自然現(xiàn)象的現(xiàn)實性,它永遠不能根絕不確定性和懷疑論,無法斷言某事不可能發(fā)生——邏輯上的不可能性。邏輯學和《邏輯哲學論》似乎可以做這種工作,但它仍然預設了某種本質(zhì)主義和基礎主義,創(chuàng)造了大堆“超級概念”(“邏輯”“可能性”本身就是)或“超級表達式”——與之相對應的是“超級事實”(PI,192),而這是維氏后期要拒斥的。關于確實性和懷疑的真正的界限,并不是邏輯能做到的,這件事情只能留給語法研究,即“綜觀”。

      哲學探察是一種語法研究,但與我們通常所說的語言學意義上的語法根本不同。應當說There are many things need be done.而不能說There is many things need be done.這是語法上的問題,而不是哲學問題。這是語言內(nèi)部的問題——考慮到語言的約定性和任意性,假設一開始英語就不區(qū)別is和are的用法,也不會導致什么哲學問題。實際上,在這一點上漢語就不同于英語。顯然,哲學上的語法研究,它是為所有的語言所共通的,它不是正如喬姆斯基所說的先天語法,而是通過考察我們實際上如何使用語詞來反思、批判我們的哲學。哲學家也不像語言學家那樣求取語法規(guī)則,甚至為之制定規(guī)則,“哲學不可用任何方式干涉語言的實際用法,因而它最終只能描述語言的用法”,“因為它不能為語言的用法奠定基礎”,“它只是讓一切如其所是”(PI,124)。

      這樣,哲學上的語法研究——在此意義上,這是一種語言哲學。它不同于后來的英美語言哲學,原因之一是它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種關于哲學語言的語言哲學。當然,維氏也許會反對將哲學語言(或學術語言)與非哲學語言明顯區(qū)分開來——實際上這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但為便于討論,此處做一個權宜的區(qū)分。實際上,這是一種傳統(tǒng)的區(qū)分,“先驗”“規(guī)定性”“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這些一看就是哲學語言(語詞),而“桌子”“今天下雨忘記帶傘”一看就是非哲學語言(除非使用了修辭或隱喻)。所以,與其說維氏批判了哲學語言,毋寧說它判斷了傳統(tǒng)哲學家對哲學語言與非哲學語言的區(qū)分。在他看來,不管哲學家是否作了這種區(qū)分,他們都存在一個問題,即誤用了我們的語言。而維氏的語言哲學,就是診斷哪里出現(xiàn)了誤用(主要是哲學上的誤用,而不是語法上的或者日常生活中的誤用),考察其病因,并對癥下藥——這些恰是醫(yī)生的工作。一方面,哲學離不開語言,“只有憑借一種語言我才能用某種東西意為某種東西?!?PI,35)另一方面,哲學常常濫用語言,其中充斥著種種“誤解的沖動”(PI,109)。只有在對語言的使用(這種使用產(chǎn)生理解)出了毛病的地方(在語言休假不工作的時候——哲學家通常不是使用語言而是“研究”語言,盡管他們認為自己是在用語言研究哲學,而真正要做的是研究哲學所使用的語言(對之進行研究)和研究(我們實際上如何使用)語言的哲學,才會產(chǎn)生(傳統(tǒng)的)形而上學問題,而哲學的真正工作是醫(yī)治這種毛病,讓語言回到正常狀態(tài)——它原本就是用來使用的,而不是用來“研究”的——讓語言如其所是,讓傳統(tǒng)上由語言所表述的(并且,在比如《邏輯哲學論》的意義上,還包括那些尚未用或無法用語言表述的)一切如其所是。這種診治語法疾病的工作,是“看”的工作,有點類似于中醫(yī)的“望、聞、問、切”的工作,而不是自然科學那種“研究”(對應“想”)的工作。

      上面我們澄清了三個問題:(1)不是“哲學研究”而是“哲學探察”;(2)哲學探察作為語法研究,不是語言學意義上的語法研究,而是哲學意義上的語法研究;(3)這種哲學探察的對象或內(nèi)容,乃是哲學家們實際上如何使用語言(用語言提出概念、研究問題、建構理論等)——這是與常人如何使用語言(用語言做游戲、辦事情等)相對照的,像醫(yī)生診斷疾病一樣勘察和診斷哲學家們使用語言的方式哪里出了問題,所以,這種哲學探察是一種語言哲學,一種維氏風格的(實際上后人沒有繼承甚至無法理解的)語言哲學。顯然并沒有單獨一種哲學方法,而只不過是各式各樣的治療法。

      《哲學研究》中的“研究”(investigations)用的是復數(shù)形式,其中確然包括了一大摞形形色色的、粗看起來有些零碎的研究。這正表明“綜觀”的重要性,我們并不試圖“研究”維氏的《哲學研究》,而只是綜觀它,但即便為了綜觀,找到這些段落之間的聯(lián)系是很重要的。并且這種聯(lián)系是內(nèi)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是發(fā)現(xiàn)的而不是發(fā)明的。2009年最新出版(英德對照本第四版)的《哲學研究》將原先的第二部分重新起了一個名字——《心理學哲學——一些片斷》,它在內(nèi)容上與維氏后期關于心理學哲學的兩卷評論和兩卷最后著作更為密切。結合這些著作以及其他著作當然能更好地綜觀維氏思想,但議題會顯得過于龐雜。為此我們將本文綜觀對象從《哲學研究》進一步縮小為其第一部分,即截止于§693的那些內(nèi)容。

      《哲學研究》的寫法,乃是多個論題連成一串的札記性質(zhì),即便在寫法上也與《邏輯哲學論》形成鮮明對照,貌似沒有條理,但從中仍可看出段落之間的自然過渡。貌似沒有論證——論證屬于“想”而不是“看”的范疇,但時而能見到蘇格拉底式的辯證法——不過,在維氏后期哲學中見不到蘇格拉底式的本質(zhì)主義:追問“什么是知識?”或“什么是正義?”。許多段落是用對話體寫成,假設兩個人在對話,這正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所習慣采用的。當然最典型的情況是,對話的一方是維氏,另一方也是他自己。維氏曾經(jīng)說過:“幾乎我的所有寫作都是跟我自己的私人談話。我跟自己促膝而談的話。”[13]隨之也帶出一個類似的問題:要弄清楚破折號前面的那些話,哪些代表的是維氏本人的立場,哪些代表的是他假設出來的向他提出問題、困惑或反駁的對立面。

      三、哲學的任務

      誠如江怡所言,維特根斯坦后期的工作,與其說是像傳統(tǒng)哲學那樣解決哲學中的問題(the questions in philosophy),毋寧說要解決的是哲學的問題(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6]565而作為維氏后期重要哲學方法的綜觀式表現(xiàn),亦稱“顯明的表現(xiàn)”(perspicuous representation),依據(jù)貝克(Gordon Baker)的解釋,其目的正是要使得哲學問題最終得以消失,使得每一個有效的診治都是對癥下藥的。[14]37

      奧斯卡里·庫瑟拉形象地將維特根斯坦的哲學努力比作是“針對教條主義的戰(zhàn)斗”[9]3。在維氏那里,哲學的斗爭對象是我們的智性,因為智性對我們進行蠱惑,而這種蠱惑正是通過借助語言而進行的。我們針對智性所做的斗爭,同樣除了借助語言別無他法。智性是我們的智性,語言也是我們的語言,被智性借助語言所蠱惑的還是我們。為了避免再被我們自身的智性所蠱惑,我們只能限制我們的智性,使之不再能夠通過借助語言來蠱惑我們。要做到這一點,唯有對智性借以蠱惑我們的語言進行批判。對智性的限制于是轉變?yōu)閷φZ言的限制,這種限制意味著我們要為語言劃定有意義與無意義的界限。logos的“尺度”功能在這里發(fā)揮了關鍵的作用。語言批判實際上是logos的自我批判、自我劃界的過程:通過約束其自身的某些功能——比如理智主義、基礎主義、法則論和本質(zhì)主義功能——從而為其他一些功能留下地盤,比如尺度、運用尤其是一致性的功能。赫拉克利特的“矛盾”和巴門尼德的“和諧”都是logos的應有之義,logos自身充滿了內(nèi)在張力。在哲學的“語言轉向”之后,這體現(xiàn)為語言自身的內(nèi)在張力。

      “哲學的成果是揭示出這樣那樣的胡話,揭示我們的理解撞上了語言的界限撞出的腫塊?!?PI,119)理解作為一種理智活動也就是logos的活動,而語言的界限也就是logos的界限。這就意味著所謂的胡話也就是logos撞上自身界限之后所撞出的腫塊。診治這個腫塊的除了借助logos自身別無他法——當然不是借助其本質(zhì)主義功能,而是借助其“尺度”功能?!罢軐W”或“做哲學”(philosophizing)本身也是一類語言游戲(Sprachspiele/ language-games)。對一般語言游戲的哲學上的批判性描述當然也適合這個特殊的語言游戲。維氏注意到,這里存在一種可能的反駁:既然哲學是語法研究,它考察語詞的用法,那么談“哲學”一詞的用法(哲學談及自身)不就要第二層次(二階)的哲學嗎?維氏的回應是,討論語詞的用法并不導致無窮倒退。用法不是基礎,不是“本質(zhì)”,也不是定義和解釋?!罢舴梢詾椤舴ā辉~正音,而這里并不需要一種第二層次的正音法”(PI,121),哲學的情況與此類似。

      為了完成這個任務,我們的恰當方式是“綜觀”:我們對某些事情不理解的一個主要根源是我們不能綜觀語詞用法的全貌(PI,122)?!覀兊恼Z法缺乏這種綜觀(Ubersichtlichkeit)。綜觀式表現(xiàn)方式居間促成某種個體化和情境化的理解,[14]42-43而理解恰恰在于:我們“看到聯(lián)系”。從而,發(fā)現(xiàn)或發(fā)明中間環(huán)節(jié)是極為重要的。維特根斯坦還說:

      綜觀式表現(xiàn)這個概念對我們有著根本性的意義。它標示著我們的表現(xiàn)形式,標示著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這是一種世界觀嗎?)(PI,122)

      綜觀在維氏后期哲學中起到了一種類似于世界觀的地位,盡管他只是用疑問的語氣提及“世界觀”一詞,畢竟,如果我們的目標是“讓一切如其所是”(PI,124),那么它正是我們看待一切事物的方式——“讓一切如其所是”的恰當途徑。哲學只是把一切擺到那里,不解釋也不推論,它只是描述,就像畫家寫生一樣如其所“視”地描述。這種描述出來的東西正因為不惹人矚目,才容易被掩蔽著,人們極少注意那些熟視無睹的東西,那些“極其普通的自然事實”(PI,142),它們的重要性極易被忽視,但恰恰是哲學的真正基礎。掩蔽的最深的東西,恰恰是擺在眼前的東西。而我們?yōu)槭裁催@么描述不那樣描述,這取決于我們所看到的東西,而我們能看到什么,這不取決于我們想看到什么或愿意看到什么?!拔覠o需解釋我們?yōu)槭裁床贿@樣描述。”(PI,139)到了生活方式這里,解釋走到了盡頭。終極根據(jù)只在行動中、實踐中,不在理論中。這就表明了我們的工作不是一種解釋:我們可以根據(jù)一張圖表或者規(guī)則來作出解釋,解釋原則上是無窮盡的,只能舉例,但又無法窮舉。很難給解釋作出不需要舉例的定義或概括。怎么才算解釋?解釋的確定性和唯一性來自何處?我們又該如何消除懷疑?

      本文所言“語言的實踐”包括狹義和廣義兩個層面:狹義是指“顯見的”(explicit)語言實踐,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提及語詞或使用語言的人類實踐,比如生活中各式各樣的語言游戲;廣義是指“隱含的”(implicit)語言實踐,也就是作為“會說話的”、使用語言的理性存在者的人類實踐。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可能沒有說話,但他們?nèi)匀辉谟谜Z詞進行思考,用概念在下判斷,這些都在根子上離不開語言。比如人們在遵守規(guī)則的時候可能保持沉默,但他們經(jīng)由解釋或描述的對規(guī)則的理解仍然離不開語言。維特根斯坦語言游戲和遵守規(guī)則的思考應該說同時涉及這兩個層面。此外還要注意,當維特根斯坦使用“語言”“語法”這些詞時,“他所指的不只是有著精確規(guī)則的記法系統(tǒng),而是使用符合的整個活動”[15],換言之,乃是人類的語言實踐或語詞的實際用法。

      根據(jù)維特根斯坦的理解,對于“哲學病”的治療,必須依賴于患者的密切配合?!拔覀円屃硪粋€人相信自己犯了錯誤,只有在他本人承認確實感受到了這個錯誤的情況下,才可能做到?!盵16]而且這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一點一點地形成困擾他的問題之本性的一種新的理解,并且這種理解還必須使他意識到,之前一直所尋求的智性滿足所采取的是一種錯誤的方式。[17]遏制解釋和理論建構的欲望,克服誤解的沖動,還人類語言實踐以其異質(zhì)性(heterogeneity)和非理論化(non-theorization)特征,這正是后期維特根斯坦哲學思考的內(nèi)在動力。

      參考文獻:

      [1]張學廣.近年來國際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趨向述評[J].哲學動態(tài),2014(1).

      [2]CONANT James, “Wittgenstein’s Methods”,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Wittgenstein(ed)[M].Oskari Kuusel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3]DIAMOND C.The Realistic Spirit[M].Cambridge: MIT Press,1991.

      [4]MOYAL-SHARROCK Danièle.(ed.)The Third Wittgenstein: The Post-Investigations Works [M].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4:1-3.

      [5]莫里斯·拉塞洛維茨.弗洛伊德與維特根斯坦[M]∥威瑟斯布恩,等.多維視界中的維特根斯坦.張志林,陳志敏選編;郝億春,李云飛,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53.

      [6]江怡.現(xiàn)代英美分析哲學:下冊[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7]WITTGENSTEIN Ludwig.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fourth edition[M].Oxford: Basil Blackwell, 2009.

      [8]KENNY Anthony.The Legacy of Wittgenstein[M].Wiley: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1991:38-39.

      [9]KUUSELA Oskari.The Struggle Against Dogmatism: Wittgenstein and the Concept of Philosophy[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10]馬丁·斯通.維特根斯坦論解構[M]∥威瑟斯布恩,等.多維視界中的維特根斯坦.張志林,陳志敏選編;郝億春,李云飛,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90.

      [11]約翰·康菲爾德.維特根斯坦與禪[M]∥威瑟斯布恩,等.多維視界中的維特根斯坦.張志林,陳志敏選編;郝億春,李云飛,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337.

      [12]S.斯太恩拉德.語言與哲學問題[M].張學廣,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1:126-127.

      [13]WITTGENSTEIN Ludwig.Culture and Value, Peter Winch (ed.)[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77.

      [14]BAKER Gordon.Wittgenstein's Method: Neglected Aspects: essays on Wittgenstein[M].Blackwell Publishing, 2006.

      [15]漢斯·斯魯格.維特根斯坦[M].張學廣,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178.

      [16]WITTGENSTEIN Ludwig.Philosophical Occasions: 1912-1951[M].James C.Klagge, Alfred Nordmann (ed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c.p.165.

      [17]瑪麗·麥金.維特根斯坦與《哲學研究》[M].李國山,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6-27.

      (責任編輯:黃仕軍)

      Wittgenstein’s L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Philosophy

      CHEN Changshen1,2

      (1.Institute of Philosophy,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Shanghai 200235,China; 2.School of Philosophy,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Wittgenstein's philosophy has a strong therapeutic characteristic.In later stage,after he diagnosed “philosophical” disease,distinguished between language theory,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 practice,and regarded the task of philosophy as revealing of “absolute nonsense” and overcoming “misunderstanding impulse”,which gave a “description such as it is”,Wittgenstein expounded 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heterogeneity and non-theorization of his philosophical therapy.

      Key words:later Wittgenstein;language practice;philosophy therapy;non-theorization

      收稿日期:2016-02-01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西方現(xiàn)代公共理性前沿問題研究”(14CZX043)

      作者簡介:陳常燊(1980—),男,江西瑞金人,復旦大學哲學博士后,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助理研究員,主攻現(xiàn)代英美哲學.

      中圖分類號:B5;D0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99(2016)03-0087-07

      猜你喜歡
      語言實踐
      例談小學語文課堂中的語言實踐教學
      如何對待小學英語課堂上學生的語言錯誤
      用好“留白”,扎實語言實踐
      文理導航(2016年33期)2016-12-19 17:00:47
      高中英語課中如何指導高中生探究性學習
      高中語文語法有效教學策略初探
      語言積累,和風細雨最潤物
      考試周刊(2016年88期)2016-11-24 13:16:49
      妙用情感教學法讓閱讀課堂增值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3期)2016-09-22 16:57:58
      莫讓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成為“鏡中花”
      英語語法學習的策略與技巧
      考試周刊(2016年49期)2016-07-05 17:02:07
      英語語言實踐與英語知識的提高與探索
      考試周刊(2016年13期)2016-03-18 05:12:56
      呼伦贝尔市| 德钦县| 乌拉特前旗| 内江市| 滨海县| 阜平县| 裕民县| 鱼台县| 古交市| 永胜县| 桦甸市| 鄄城县| 怀来县| 鹤壁市| 驻马店市| 邵东县| 临安市| 陕西省| 乐平市| 沈阳市| 梧州市| 汤原县| 徐闻县| 通州市| 都匀市| 林口县| 隆子县| 屏边| 汶上县| 云南省| 乌鲁木齐市| 吴堡县| 灯塔市| 石泉县| 扶绥县| 望谟县| 潼关县| 电白县| 桂平市| 遂平县| 弋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