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碧徐麗娜胡愛民曾穎吳子恒
(1.海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海南???571158;2.海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海南海口 571158)
“問題教學解決”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符碧1徐麗娜1胡愛民2曾穎2吳子恒1
(1.海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海南???571158;2.海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海南???571158)
本文對“問題教學解決”教學模式進行了實踐應用的研究。結論:在問題教學解決過程中要合理設置問題,有利于課堂的順利進行;與傳統(tǒng)講授結合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該教學方法在學生能力普遍偏高的班級進行效果更好。
問題教學解決 高中生物 教學模式
“問題教學解決”即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問題作為教學內容的載體,使學生在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決的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的目的的一種教學理論。該教學特征有: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習慣;注重引導學生感受、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探究能力;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教師“講練結合”的模式,用問題貫穿整個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常規(guī)”教學與“問題教學解決”教學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習方式和師生較色方面存在差異。
教學目標方面:前者多是結論性目標,后者在解決問題中構建知識,形成能力、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更多體現(xiàn)過程性目標。
教學內容方面:前者教學內容多而全。后者將書本基本知識和現(xiàn)實生活相結合,用生物科學的知識來解釋生物現(xiàn)象、解決生物問題,是多學科結合的內容,源自自然、社會和生活。
學習方式方面:前者屬機械的接受學習,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為輔,學生學習過程以記憶和模仿為主。后者一種主動的探究學習,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通過問題的解決去主動進行意義建構來完成學習內容。
師生角色方面:前者教師是決斷的主導者,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后者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問題解決者,主動性強,在解決問題中學習。
“問題教學解決”教學模式的構建是其在教學中應用的最為關鍵的一環(huán)。教師要打破“常規(guī)”教學的“滿堂灌”的模式,建構具有生物特色的“問題教學解決”教學模式,更好地研究“問題教學解決”在高中生物教學的應用。完成生物新課程下“問題教學解決”所追求的終級目標:培養(yǎng)有效的問題解決者。筆者將理論知識的學習與教學經驗結合,構建適用于新課程標準下的生物課堂“問題教學解決”教學模式:
該模式由兩條主線構成,以教師為主導,學習為主體共同完成課堂教學。主要由以下五個步驟完成:
第一步,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在感受情境中產生問題意識。
第二步,教師通過引導學生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的提出,將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學生在對一連串問題的思考下,對問題作出假設。
第三步,教師通過圖表、式子表述問題,讓學生分析問題,明確問題特征,制定探究方案。
第四步,教師在學生的解題問題的過程中進行適當?shù)闹笇c監(jiān)控,學生利用書本或者其他方式獲取信息,對所提出的假說加以推理和驗證。在探究完成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對所得結果進行表達交流,對所學知識進行意義建構。
第五步,教師評價學生探究的結果,并進行總結。學生將自己的探究結果以及與同學的交流、教師的意見進行總結、歸納、整理,并進行反思。教師引導學生對情境中的其他現(xiàn)象提出新的問題,進一步去探究,學習新的知識,作為“問題教學解決”教學的進一步延伸或升華。
4.1實驗目的
通過構建適合高中生物課堂的“問題教學解決”教學模式,提出與“問題教學解決”教學模式相適應的教學策略,提高海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中生物教師教學素養(yǎng)和培養(yǎng)學生對生物科學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和生物學核心知識的掌握水平。
4.2實驗對象
海南師范大學附屬高中高一年級學生兩個平行班。對全校高一學生必修一的綜合測試成績作了統(tǒng)計分析,從八個平行班中選擇了兩個最為接近的班級作為實驗班和對照班。
4.3實驗方法
理論研究法、問卷調查、比較實驗法、統(tǒng)計法。
4.4實驗的實施
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生物課程是普通高中的一門“科學領域”的科目,高中生物課程有3個必修模塊,分別從“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wěn)態(tài)與環(huán)境”三個方向選擇了與我們現(xiàn)實生活最密切、應用最廣泛的生物科學的核心內容。此外,還有3個選修模塊,選修模塊是為了滿足學生多樣化發(fā)展的需要,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認識,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學生可以從“生物技術實踐”、“生物科學與社會”和“現(xiàn)代生物科技專題”隨意選擇進行探究學習。
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海師附中高中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人教版必修二《遺傳與進化》的內容,構建具有生物特色的實踐性強的高中生物“問題教學解決”教學模式及提出與其相適應的教學策略。在進行實踐對比教學之后,分析“問題教學解決”教學模式在生物概念、生物學規(guī)律、生物科學史、生物學模型構建等方面實踐應用。
4.5研究結果
4.5.1生物成績
實驗開始前,按照必修一的考試成績選擇兩個最相近的班級作為實驗班(48人)和對照班(48人),實驗結束后,對必修二進行測試。
必修一成績中T值為0.198,P>0.05。實驗班平均分為63.48,標準差8.996;對照班平均分為63.08,標準差為8.565。
必修一成績中T值為2.297,P<0.05。實驗班平均分為70.63,標準差9.252;對照班平均分為65.46,標準差為10.937。
由此看出,兩個班的必修一的成績統(tǒng)計比較結果P>0.05,說明兩個班的成績無顯著差異,可以作為平行班;在對實驗班進行“問題教學解決”的教學,對照班進行傳統(tǒng)“講授法”教學后,成績統(tǒng)計比較結果P>0.05,差異顯著,說明“問題教學解決”指導的教學相對傳統(tǒng)的“講授法”教學,會讓學生成績得到顯著提高。
4.5.2學習興趣
兩班學生學習興趣水平(前測):實驗班最大值20,最小值5,平均分為13.625,標準差4.418,T=0.245,P>0.05;對照班最大值18,最小值6,平均分為13.563,標準差4.385,T=0.245,P>0.05。
兩班學生學習興趣水平(后測):實驗班最大值27,最小值14,平均分為19.167,標準差3.738,T=5.256,P<0.05;對照班最大值22,最小值9,平均分為14.896,標準差3.738,T=5.256,P<0.05。
由此看出,兩個班的學習興趣(前測)的結果比較P>0.05,差異不顯著,說明兩個班的學習興趣沒有大的差別;在實驗班進行“問題教學解決”指導的教學后,和進行傳統(tǒng)“講授法”教學的對照班相比,學習興趣(后測)結果比較P<0.05,差異顯著,說明實驗班的學生學習興趣顯著提高。
4.5.3問題解決能力
實驗前,兩個班的問題解決能力調查結果顯示,兩個班的學生問題意識薄弱,問題解決能力不足,思維方法單一。實驗后,根據問題解決能力調查結果的選項比例來看,我們發(fā)現(xiàn)在問題意識、問題解決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都有顯著提高。
4.6研究結論
根據我們這大半年的研究結果來看,我們發(fā)現(xiàn),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問題教學解決”指導下的教學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此外,“問題教學解決”下的教學也讓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得到顯著提到。不過,我們因為時間、精力有限,僅以海南師范大學附屬高中為例進行研究,所以結果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問題設置要合理。一是難度要合理,既不過難,也不過易,要貼近學生思維能力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二是要貼近生活實際,這樣才能引起學生共鳴,激發(fā)學習興趣。
(2)與常規(guī)講授法結合。常規(guī)的講授法教學的目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知識目標,即對書本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二是技能目標,主要是掌握一些基本知識的運用及基本實驗的操作。因而,講授法教學有利于雙基訓練。“問題教學解決”教學的目標則主要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即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態(tài)度,提高他們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所以當這兩種教學方法結合,就會互補,能更好地完成新課程理念下的三維教學目的。
(3)學生能力存在差異,不好把握教學進度,會達不到預期效果。在能力普遍偏高的班級里運用該教學方法會更有效果。
[1]陳愛芯.多元智能理論與“問題解決”教學[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3.
[2]沈平.創(chuàng)設生物學“問題發(fā)現(xiàn)情境”的策略[J].生物學教學. 2005(2).
[3]張可柱,張祥沛.高中生物新課程理念與教學實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6.
[4]胡繼飛,陳學梅.生物教育科研概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4,187.
[5]韓立福.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6]胡小勇.問題化教學設計:信息技術促進教學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8.
[7]高敬之.中學化學教師問題解決教學策略比較研究[M].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7,17.
[8]賀建.中學生物教學建模[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5.
G63
A
1674-2060(2016)05-03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