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薇
(四川文理學院繼續(xù)教育學院,四川達州635000)
?
①體驗教育在欠發(fā)達地區(qū)新建本科院校教師教育中的運用
王石薇
(四川文理學院繼續(xù)教育學院,四川達州635000)
摘要:體驗教育是在教師引領下,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和實踐來獲得認知的提升、情感的升華、意志的領悟和行為的發(fā)展.體驗教育關注人的健全發(fā)展,符合教育目的,適于教師教育課程.在教師教育中,體驗教育可以通過案例剖析、角色扮演、觀閱經典、模擬課堂及見習實習等方式展開施行.
關鍵詞:體驗教育;教師教育;新建本科院校;欠發(fā)達地區(qū)
《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yǎng)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指出,我國教師教育中存在著“教師培養(yǎng)的適應性和針對性不強、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相對陳舊、教育實踐質量不高”等突出的問題.[1]而坐落在欠發(fā)達地區(qū)的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辦學經費短缺、辦學歷史經驗較淺、地理位置欠佳等因素的影響,在教學設施的配置和師資隊伍的建設等方面的不足都成為了其大力發(fā)展教師教育的短板,《意見》所提出的問題在這種院校中表現得尤其明顯.如何回避劣勢所產生的影響,尋找適合本校發(fā)展的路徑,是當前必須要思考的問題.筆者從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出發(fā),通過對學生的訪談和自己的分析,認為將體驗教育貫穿到教師教育的課程內容和教學中,既能夠適應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也能夠克服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弊端,提高教師教育的實效.
1何謂“體驗教育”
《現代漢語辭?!分校瑢Α绑w驗”一詞有如下解釋:“親身經歷以認識周圍的事物”.[2]也就是說,個人通過自身的直接感知、思考、理解、領悟等一系列心理過程來深化認識,從了解事物的表面到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質,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并能運用之來解決現實問題.
美國學者大衛(wèi)·庫伯在《體驗式學習》一書中提出了“體驗學習”的理念,他指出“體驗式學習是一個多維度的過程,是指一個人通過體驗而建構知識、獲得技能和提升自我價值的過程;進行過程是由具體的體驗,到觀察和反思,然后形成抽象概念,最后在新情境中檢驗新概念的涵義.”[3]這一理論重視個體的主動參與和親身實踐,強調個體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對知識的順應和同化.
體驗教育在體驗學習的理論基礎上有所發(fā)展.體驗教育理念以心理學理論為依托,關注人的成長,以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它有著廣泛的理論基礎,從杜威的“做中學”、“生活即教育”到陶行知的“體驗出真知”、“行是知之始”,從皮亞杰的“發(fā)生認識論”到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都能夠發(fā)現這一理論的影子.它主張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課程,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親身實踐,調動多種感官參與,自主思考,領悟所學理論知識,形成和發(fā)展自身認知圖式.
體驗教育關注學生的親身參與,注重個體的知情意行全方位的人格發(fā)展,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大學生多為18—22、23歲年齡段,這個年齡段是個體智力發(fā)展的高峰時期,大學生的注意力、思維力、想象力等認知能力都達到了較高水平,有能力參與、體驗、思考和創(chuàng)新;此外,大學生處于一個迅速成長的階段中,自主性和可塑性較強,有意愿參與、體驗、思考和創(chuàng)新.體驗教育適宜于在教師教育中實施,也能夠取得較大的效果.
2體驗教育與教師教育的結合
體驗教育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學生的自主體驗,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將此理念運用、實施到教師教育中,必須摒棄傳統(tǒng)教學中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都要有所創(chuàng)新,達到兩者的完美結合,實現學生的知情意行全面發(fā)展.
2.1知:案例剖析,掌握理論
教師教育課程有一個顯著的特點,理論性強.初次接觸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教學理論的師范學生,會覺得這些理論課程生澀枯燥、難以理解.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中最常用的講授法,從學科知識和教師的角度出發(fā),忽視學生的需要和興趣,而這種教學方法的實施,往往更加深了學生對這些理論的抵觸和排斥,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熱情,不愿意學.案例教學通過情境的營造,以故事的方式呈現,具有真實、生動、形象的特點,新穎的問題提出,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思考、討論,學生在探尋案例中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領會理論的涵義,并能夠融匯各知識點來解決現實教育情境中的實際問題.
如“心理的實質”這部分的教學內容時,教師拋出“狼孩”的案例,讓學生來自己分析“狼孩”為什么會成為“狼孩”,為什么明明具有“人的大腦”,卻不能夠說“人的語言”,不能夠直立行走,甚至見到自己的同類還會懼怕,不能融入人類社會最后早早地死去.新穎的故事情節(jié),吸引了學生積極地投入和參與;開放的問題,激發(fā)了學生踴躍地思考;活躍的氛圍,引起了學生激烈地討論;自由的課堂,鼓勵了學生積極地發(fā)言.學生很容易就給出了“生活環(huán)境不同”的回答,最后,在教師的一步步引導下,學生能夠得出“心理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這一知識點.待學生自己領會了知識點的內涵后,教師再拋出一個類似的案例來加深知識點的印象,并隨堂考查學生的掌握情況.案例的剖析,學生完全投入,以自己思維的打開來探討知識、獲取知識,提高了理論掌握的效率,不僅增加學生的成就感,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2情:角色扮演,感悟教育家情懷和理念
教育部制定的《幼兒園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小學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和《中學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以下簡稱《專業(yè)標準》),對幼兒園、小學和中學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基本要求.“專業(yè)理念與師德”是《專業(yè)標準》的第一個維度,在這個維度中,又細化出了“職業(yè)理解與認識”、“對學生的態(tài)度與行為”、“教育教學的態(tài)度與行為”、“個人修養(yǎng)與行為”等四個具體內容,[4]若將這四部分內容加以概括,可歸納為“情”,并著重于高級情感中的道德感和理智感.“情”不能夠從他人的講述中獲得,只能夠從自己親身的體驗中習得,只有經歷了、感受了客觀的情境和事件,才能夠體會相應的情感.
以經典教育事件和偉大教育家事跡為模本的角色扮演,通過經典情境的營造,特殊事件的再現,特定人物的經典語錄呈現,最容易引起學生情感體驗.如“兒童教育家孫敬修勸阻小孩,勿搖小樹” 事件的角色扮演,由學生自由組隊,在完整全面了解這一事件的基礎上,適當分配角色,由幾位同學分別扮演“搖樹的小孩”、“小孩的家長”、“勸阻的旁人”和“兒童教育家孫靜修”.要求學生投入自己扮演的角色:“小孩”搖動小樹的調皮及油鹽不進的頑固,“家長”打罵都無效后的無奈,“旁人”苦口婆心、長篇大論地以道理來勸阻,“孫靜修”富有童趣的語言及取得的效果.通過這次角色扮演,不論是演出的學生,或者是觀看的學生,都能夠明白一個道理:了解兒童心理,以學生為本,是做好教師工作的基本前提.學生也能夠體會做一名好教師,需要從兒童的角度出發(fā),關愛學生,與學生形成一種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夠更好更快地解決問題.學生投入角色后,每一個肢體語言,每一句臺詞,都能夠增強自己的情感體驗,并帶給觀看的同學強烈的感染力.這種現場的、身臨其境的教育情境,帶給學生的體驗是震撼的,留給學生的印象也是深刻的.通過對各種類型的教育情境和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經典事跡的角色扮演,并進行角色扮演后的分析、總結、談論心得體會,能夠給予學生不同的情感體驗,能夠指導學生正確認識教育、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和價值,確立堅貞的職業(yè)熱情,樹立高尚的職業(yè)道德,形成自己的一套教育理念.
2.3意:觀閱經典,堅定職業(yè)理想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提出了“教育家辦學”的戰(zhàn)略,可教育家從何而來.縱觀教育的歷史長河,每一個教育家之所以能成長為“家”,無一不經歷了長期的教學和管理實踐,把教育作為一項事業(yè)來經營,而不是作為謀生或者追求權錢的手段.著名的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他的教育實踐活動長達三十多年.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他總結出了一套社會主義的教育思想和體系.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自23歲起開始收弟子,“專心致志地授業(yè),大致在42~45歲之間、68~73歲之間”,[5]其教育活動持續(xù)了五十年之久.他的寶貴教育思想由弟子記錄下來,匯成《論語》,影響了后世幾千年,直到現在,我們也常常拿來“古為今用”.
如今,我們發(fā)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常常有教師不愿做教師,放棄三尺講臺,轉考公務員或者轉行到其他行業(yè),而教師的頻繁變動和流失會給教育事業(yè)的正常進行帶來一定的壓力.當然引起這種怪想象的現實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待遇問題、地域問題、職業(yè)倦怠問題、工作壓力問題等等.然而,我們也有堅守教師崗位幾十年如一日的“最美鄉(xiāng)村教師”曾維奮等人,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他們怎么能不計名利地堅持下來,并不斷地鉆研、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一種精神,一份責任,一份毅力.在面對誘惑和困難的時候,仍然堅守教育崗位,就需要意志的努力,需要堅定職業(yè)理想.大學階段正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樹立正確的職業(yè)信仰和使命感,形成堅韌的奮斗精神和堅強的人格,是較為容易的,是不容易更改的,也是能夠影響終身的.
教育家的經典著作,不僅僅體現了其教育思想,也體現了其對教育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對教育事業(yè)的奉獻精神.學生可以從經典著作中汲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也能夠體會前人對教育的熱忱和奮斗精神.教師可以在課堂外開設“第二課堂”,定期組織讀書會.每一次讀書會預定一個主題,這個主題可結合課程學習的章節(jié)進度來確定,教師給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閱讀書目.如在講到“教育學概述”這一章的內容時,閱讀書目就要與本章相關,可推薦《學記》、《論語》、《民主主義與教育》、《中國教育改造》等.給學生一段讀書的時間,然后召開讀書會,在會上,學生可以談自己讀后的心得體會,也可以各抒己見,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展開討論甚至辯論.最后,教師進行引導,總結,使學生在一開始接觸《教育學》這門課程時,就受到“大師”的思想熏陶,了解教育是什么,教育有什么價值,從而產生對教育的興趣和熱情,并深刻體會從事教育事業(yè)需要的意志努力.[6]
教育影視作品,通過生動形象的音像材料,營造真實自然、富有感染力的教育情境,綜合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能帶給學生獨特的、真實的、直觀的體驗.在觀看影視作品之前,首先要明確這一活動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樹立為教育事業(yè)奉獻的理念,根據這個目的,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影視作品,如《死亡詩社》、《心靈捕手》、《美麗的大腳》、《一個都不能少》等.教師在正式放映影視作品之前,要給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觀影的過程中帶著問題去思考,避免看過就忘.觀影結束后,組織學生討論、發(fā)表感想,引導學生體會做教育需要承擔的責任.
2.4行:模擬課堂,切身實踐
《專業(yè)標準》把“專業(yè)能力”也列為了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維度.專業(yè)能力,是一種操作能力,是操作技能與專業(yè)理論知識的結合.它以知識的掌握為前提,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初步形成;以技能的訓練為依托,在訓練的過程中發(fā)展.專業(yè)能力發(fā)展的主要表現在于能夠應用知識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即“知行合一”.[7]
模擬的課堂,提供了現實的教學情境,不同于平常師范技能訓練中的“試講”,沒有預先的演練,也沒有提問和回答問題的“托兒”,模擬教師也不是演員,把自己事先排練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再表演一遍.在模擬課堂中,除了教學的內容是固定的,其他的因素都具有很大的可變性,比如調動聽課者的積極性、處理課堂突發(fā)事件等,給予模擬教師足夠自由的發(fā)揮空間,非常鍛煉模擬教師的臨場發(fā)揮和機智應變能力.需要學生在開講前,做足充分的準備,不僅要備好課,還要多練習教學基本功,調試心理承受力,才能在模擬的課堂中,自然地體驗真實的、豐富的教學情境,體驗教育學科理論的實用性,練習教學技能和其他教學能力.課堂實踐結束后,教師要引導講課學生進行課堂反思,要引導聽課和參與學生總結所觀察到的問題和閃光之處.
此外,實習、見習是師范生“行”的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方法.在見習前,教師要指導學生了解見習的意義和目的,明確見習的注意事項,學習見習的方法,并留給學生寫見習觀察記錄的作業(yè),督促學生投入見習,避免見習時的敷衍、走過場和遺忘.在見習中,學生作為一個觀察者進入學校和課堂環(huán)境,能真切地面對和體驗教學一線的事件和問題,能夠結合已學過的理論知識、自身的深入思考和一線教師、教育管理者的處理方法,啟發(fā)新的體會和領悟.見習結束后,召開交流大會,讓學生都談談自己在見習中遇到的教育事件和收獲,并鼓勵學生討論.實習是學生經過多年理論知識學習和師范技能培養(yǎng)后的“小試牛刀”,也是學生在正式進入教師角色前的預演,對于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3結語
師范生在體驗中學習,參與著、實踐著并收獲著.體驗教育可以貫穿于教師教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可以促進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可以幫助學生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可以指導學生樹立高尚的教育情操和意志堅持,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綜合的教學技能和能力,能夠培養(yǎng)出知情意行統(tǒng)一發(fā)展的學生.體驗教育的效果是很明顯的,而它對硬件設施和經費的要求都不高.欠發(fā)達地區(qū)的高校,完全可以運用體驗教育這一理念來指導和施行教師教育,根據本地區(qū)的地方特色和本校的辦學特色,開發(fā)適合本地區(qū)、本校的體驗課程,形成自己獨特的培養(yǎng)方案.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yǎng)計劃的意見[EB/OL].[2014-8-1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11/201408/174307.html.
[2]倪文杰,張衛(wèi)國,冀小軍.現代漢語辭海[M].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4:1043.
[3]江雯斐.道德與法律課程體驗式教學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14(8):253-256.
[4]教育部關于印發(fā)《幼兒園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小學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和《中學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的通知[EB/OL].[2012-9-13].http://www.gov.cn/zwgk/2012-09/14/content_2224534.htm.
[5]陳桂生.孔子授業(yè)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6.
[6]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9.
[7](美)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5-107.
[責任編輯范藻]
Experiencing Education in the Education of Teachers in the Newly-founded Universities in the Underdeveloped Regions
WANG Shiwei
(Continuing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Dazhou Sichuan 635000,China)
Abstract:Experiencing education aims at helping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recognition and feeling,to understand the willpower and to develop their behaviors by their own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s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eachers.The experiencing education focuses on the wholesome development of persons,which is fit to the goal of education and can be used in the course of teachers'education.In the course,the experiencing education can be taught with the case study,role play,classics reading,simulative class and practice,etc..
Key words:experiencing education; teachers'education; newly-founded university; underdeveloped region
收稿日期:①2015-11-20
基金項目:四川新建院校改革與發(fā)展研究中心“欠發(fā)達地區(qū)新建本科院校教師教育研究”(XJYX2013C05)
作者簡介:王石薇(1984—),女,四川德陽人.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與教師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5248(2016)02-01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