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逢丹
?
說“挺”的新義及其產生
□李逢丹
摘要: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不斷涌現,催生了不少新詞,有些詞產生了新義?!巴Α蓖ㄟ^引申產生了贊同、支持的新義。新義的“挺”搭配靈活,在當代語言生活中很活躍。它的流行與多種因素相關。
關鍵詞:“挺”;新義;引申;流行
“挺”是漢語常用詞,詞義穩(wěn)定,據《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它能做形容詞、動詞、副詞和量詞。然而,近年來隨著網絡的普及和發(fā)展,新的溝通方式改變了人們的思維和表達,使得“挺”被賦予了新的語義內涵,其原有的詞義已不能解釋以下現象:
政界:30社團成立挺扁聯盟黃慶林力挺
文娛界:余秋雨力挺小沈陽希望魏明倫和專家接受他
體育界:尤文高層挺拉涅利留任:他下賽季仍是尤文主帥
金融地產界:大佬力挺房地產基金熱啟動
可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挺”衍生了新義項,并在新語境中被廣泛地使用。
“挺”在新語境中表達的是對某人某事所持的一種主觀態(tài)度,譬如“我挺你”,即表達“我”對“你”的態(tài)度是“贊同、支持”的,表達褒義的感情色彩。這一新義也隨之成為使用范圍最廣頻率最高的流行義。
(1)澳大利亞總督支持“拋棄女王”朝野上下力挺共和制
(2)田亮飾演雷鋒有挺有貶網友:難道要讓葛優(yōu)去演
顯然,上例中“挺”產生了新義項,例(1)根據上下句語義的相關相對性很顯然“支持”與“力挺”相關,更明顯的具有“鼓勵、贊成、同意、支持”之意,“力挺”可以解釋為“強烈支持”。例(2)“有挺有貶”即“褒貶不一”,“挺”即相當于“褒”,表“贊同、贊揚”。因此,“挺”的核心新語義可以被概括為表贊成的[+支持],并且隨著“挺”新義使用范圍的擴大和頻率的提高,新義也逐漸被凝固穩(wěn)定下來,為廣大群眾所接受和使用。
新義實際上總是在舊義的基礎上通過某種方式衍生出來的,我們通過比較,試圖找出“挺”詞義演變的過程。
(1)文女移身,已挺腳步入去房里,說與張公。(《喻世明言》)
(2)張公移身,已挺步入殿里。(《喻世明言》)
上例中的“挺”理解為“提起/舉起/抬起”的意思,是一個中性動詞。語義是增加外力使其從低處(位)到高處(位)的變化,得到顯著明顯的改變。語義特征可概括為[+舉起]。
(3)ESPN力挺洛佩斯當選最佳新秀稱其將是姚明接班人
(4)農大學者力挺轉基因作物
(3)(4)例中“挺”可以理解為“推出、突出、推薦”的意思,而且不僅從行動上還從心理精神上“舉薦”,語義是由于外力的援助,從隱處走向顯處而得到“凸顯”的變化。語義特征概括為[+舉薦]。很顯然這種動作的相似性,使人們產生了類比的心理,從一個耗費體力的動詞轉化為耗費腦力的動詞,應用在了不同的領域,這也是隱喻引申詞義發(fā)生的條件。在這里“挺”既含有動作又含有精神的因素,一旦在某些語境中行動化為純粹的動詞時,就可能完全凸顯其精神上的意義。如:
(5)六成網民力挺創(chuàng)業(yè)板市場“嚴進嚴出”
(6)千余網友發(fā)帖力挺安樂死
上面兩例,“挺”的語義已經發(fā)展、泛化,舊詞的原義已經淡化或消失。轉而完全成為了精神上“支持”的意義。這一意義來源于“腦力勞動”原因和目的與此的相關性,這種相關就是轉喻產生新義的基礎。由表示精神上的動作轉化為純精神上的行為。
綜上,“挺”[+支持]義項的衍生是通過比喻的方式,其新義演變的過程為:
(體力勞動的動詞)(腦力勞動+心理的動詞)(純精神的動詞)
具有[+支持]義的“挺”可以受到程度副詞,情態(tài)、方式副詞,頻率副詞,否定副詞等的修飾。
1.程度副詞:狂/強/很/非常+挺
(1)阮經天狂挺準拍檔不介意阿嬌涉裸照風波
(2)趙本山效應強挺遼足俱樂部“懸紅”40萬吃掉中邦
(3)我相信大家會出來投票挺我,因為我的歌迷一向都很挺我
(4)范冰冰表示,“……在外面的生活多么地艱難,我自己都認為有一群非常挺你的家里人在支持著你?!?/p>
“挺”能受程度副詞的修飾,可以判斷“挺”是動詞且是心理動詞。
2.情態(tài)、方式副詞:力+挺
(5)圖文:黃維德被惡意抹黑華納廠商出面澄清力挺
(6)力挺恩師周星馳獲獎張雨綺競爭金像新人獎
“力+挺”是“X挺”結構中使用頻率最高的。
3.頻率副詞:再+挺
(7)力排噪聲干擾白宮再挺中國匯率
4.否定副詞:不+挺
(8)陳水扁……斥責蔡英文不挺他,對“臺獨”運動很被動也不熱心
“X挺”搭配靈活,應用起來更能滿足表達的需要。
首先,網絡傳媒的廣泛影響。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元化,作為信息傳播載體的報刊、網絡等時刻沖擊著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如“挺”的[+支持]義項從臺灣政壇影響到大陸,并在各大媒體上被頻繁使用,從而吸引人們關注這個詞。
其次,符合簡練經濟、實用性原則。從語言表達和傳遞信息的角度來看,“挺”衍生出新的義項,使得“挺”可以用同一個詞形承擔更多語義表達的需要,減少人們記憶的負擔,給人們的使用帶來便利,同時又不妨礙它更完美地承擔起傳遞信息和作為思維工具的職能。
再次,符合語言使用者的心理接受規(guī)律。從接受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們天然地有一種求新求變求異的心理,喜歡追求新穎、時髦的表達方式,獲得另類新潮的心理體驗。因此,這種標新立異的心理很容易催生新的語言形式或表達方式,隨著大量的使用而被同齡人或同行所追捧和推崇,進而被大眾理解、認可和接受?!巴Α钡牧餍芯褪沁@種心理作用的結果。
總之,“挺”新義越來越被廣泛地使用,主要用于報刊雜志以及網絡新聞,隨著影響的深入也正逐步在現實生活中被大眾化、口語化。
參考文獻:
[1]曹國軍:《當代漢語中的舊詞新義現象略論》,《語文學刊》2004年第10期。
[2]雷冬平、邵會平:《淺談“正點”》,《五邑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作者單位:河南鄭州城軌交通中等專業(yè)學校)
[責編達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