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廣杰
[摘 要]教師應當仔細揣度學生的既有經驗,以他們的經驗體系作為教學活動的起點,借助于這些隱形資源展開新知的探究,在喚醒經驗、完善經驗和提升經驗中,促進學生數(shù)學能力的持續(xù)性發(fā)展。
[關鍵詞]學生經驗 探究 持續(xù)性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4-089
學生在多次實踐中所獲得的知識、技能以及經歷,這些具有非理性色彩的經驗積累,是數(shù)學學習活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著眼點和出發(fā)點。本文以“圓的面積”一課教學為例,談一談筆者在基于學生經驗的探究引領方面的體會。
一、喚醒生活經驗,使學生產生探究沖動
學生有著來自于現(xiàn)實生活的感性經驗積累,這些生活經驗能否被有效地激活和喚醒,決定了他們在新知探究伊始學習心理的準備狀態(tài)。教師在進行教學預設時,就要摸準學生既有的生活經驗儲備情況,并厘清學生的現(xiàn)實認知起點與教學目標之間的關聯(lián),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探究沖動。
【片段一】創(chuàng)設情境,揭示課題
師:一只羊被拴在木樁上,吃草的時候它繃緊繩子繞了一圈。這只羊最多能吃多大面積的草呢?(教師演示課件,課件中閃爍提示羊吃草的面積)
師:如果要給一塊桌布的邊緣縫上花邊,是求圓的什么?(教師出示一塊圓形的桌布)
生1:圓形桌布的周長。
師:如果要給鏡框配一個玻璃,是求圓的什么?(教師出示一個圓形的鏡框)
生2:圓的面積。
師:這塊圓形玻璃有多大,就是要求圓的面積。(教師板書課題:圓的面積)
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首先用“羊吃草”的畫面生動、形象地凸顯了圓的面積,使學生初步形成感性認知。接著,教師用桌布與鏡框兩者的對比,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輕快地厘清了圓的周長與圓的面積兩者之間的區(qū)別,并用通俗的語言描述了圓的面積含義,為學生的后繼探究掃清了障礙、積蓄了動力。
二、整合知識經驗,使學生完成自我建構
教師應結合學生思維發(fā)展的規(guī)律,將探究過程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使其呈現(xiàn)為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的架構。教師在指引學生展開探究的過程中,通過合作操作、小組討論等方式,幫助學生整合知識經驗,促進他們完成從舊知到新知的正向遷移,讓學生通過調動已有的認知基礎,實現(xiàn)自助式探究學習。
【片段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師:這塊圓形玻璃的面積到底有多大?我們曾經研究過自己手掌的面積,這個辦法現(xiàn)在還可以用嗎?(教師給圓形玻璃蒙上透明的方格膜)
生1:用數(shù)方格的方法數(shù)出該圓的面積。
師:我們知道可以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那么,想一想我們是如何研究三角形、梯形等圖形的面積的?這些方法可以用來研究圓的面積嗎?
生2:可以!我們可以把圓轉化為曾經學過的圖形。(學生小組討論,合作操作)
為了讓學生的自主探究有跡可循,教師精心編排了教學流程,從“數(shù)方格”開始到引入轉化思維,整合了學生的知識經驗,提煉了研究圖形面積的策略方法,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指明了方向。
三、拓展實踐經驗,使學生提升數(shù)學智慧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所獲得的體驗和感悟,只有通過實踐和運用才能鞏固知識、訓練思維并形成技能,并在這一過程中積累實踐經驗,提高實踐運用能力。因此,教師應充分重視學生的練習實踐,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啟發(fā)和指導,相機滲透數(shù)學思想和數(shù)學方法,注重練習中的層次性和拓展性,使學生形成數(shù)學能力的二次跨越。
【片段三】運用新知,實踐鞏固
師:已知圖中正方形的面積是4平方厘米,那么圓的面積是多少?(教師出示圖片)
生1:正方形的面積是4平方厘米 ,所以它的邊長就是2厘米。
生2:那么圓的半徑就是2厘米,面積就是4π平方厘米。
師:如果正方形的面積是5平方厘米呢?
生3:圓的半徑不好算了!
師:一定要知道圓的半徑才行嗎?(教師將公式中的“r2”用紅框圈起并閃爍)
生4:我知道了,圓的面積就是5π平方厘米。
受到心理年齡的制約,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容易淺嘗輒止,如果教師不加以拓展和發(fā)散,很容易形成思維定式。因此,教師要打破學生的常規(guī)做法,一個小小的數(shù)字改動,使得學生的原有解題經驗受到挑戰(zhàn),繼而在尋求突破的過程中鍛煉了思維的靈活性,提升了數(shù)學智慧。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睆膶W生的經驗出發(fā),挖掘、深化和拓展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經驗和實踐經驗,使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成為有源活水、有根之木,為學生的數(shù)學終身學習奠基!
(責編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