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碧
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生為本,以學定教,選擇適合學生語文能力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另外,教師要善于采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能夠順利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在必要的時候,還要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策略;合作交流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4-0080-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初中語文教學已經由傳統的教學方式轉變?yōu)橐陨鸀楸镜膶W生主體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思考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根據學生現有的語文能力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使每一個學生能夠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究,能夠通過各種語文活動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語文能力。
1.以生為本,以學定教,選擇適合學生語文能力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
1.1掌握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能力,積極促進師生互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握閱讀教學以及作文教學兩大板塊進行教學。在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把握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夠通過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突破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重難點。因此教師要準確把握本班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能力,了解學生搜集處理語文信息的能力以及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教師要通過各種教學環(huán)節(jié)積極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使自己的語文能力和課堂能夠得到有效的接軌,從而提高自身的語文能力。
1.2以學定教,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的教學情境,選擇能夠提高學生能力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學定教,積極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習中,積極主動進行思考探究,讓自己的心靈與文本對話,與教師對話,與其他學生對話,真正在思考中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教師在授課之前要認真?zhèn)湔n,再綜合本班學生的實際語文能力,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培養(yǎng)起閱讀的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以及寫作的習慣。
2.語文教育教育教學應進行的改革,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
初中語文教育課堂創(chuàng)新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當前課堂教學的弊端,使教學過程真正體現語文課真、善、美、優(yōu)的特點。這是目前我們中學語文教育所要探討的當務之急的課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的教育,魯迅先生提出的"天才的培育在于深厚的泥土"的觀點,葉圣陶先生關于"教是為了不教"的主張,講的就是能力的 培養(yǎng)離不開直接的認識和經驗,離不開學生自主自覺的學習。
教學內容、形式和方法適應學生的身心活動規(guī)律,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結構,學生的身心活動規(guī)律要體現在學生的生活中。適應學生的身心活動規(guī)律,學生應表現出主動參與活動,否則就會被動參與。是否適應學生身心活動規(guī)律要看活動是否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因此,必須按照藝術教育過程的特點及其規(guī)律,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實現語文課堂教學過程的創(chuàng)新。
3.民主教學,體驗成功
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樂學教學"一個基本特征。此外,還要注意運用創(chuàng)新學習"五步"教學模式。
所謂創(chuàng)新學習"五步"教學模式,就是自學質疑→篩選問題→合作交流→反饋歸納→深化創(chuàng)新。原則是:堅持從實際出發(fā),注重學科特點,充分體現創(chuàng)新學習指導思想,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想和創(chuàng)新能力。其中轉變教師思想觀念是關鍵,教師要與陳舊的"三中心"決裂,樹立學生才是課堂主人的思想,同時要認識到模式不是僵死的套子,堅持"以學定教,以學定法,教無定法"的教學原則,始終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動手、動腦、靈活運用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放在教學的前位。
3.1自學質疑。讓學生自學是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和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必要方法之一。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去選擇、去感悟,并提出問題。但由于年齡特征,學科或教材特點的不同,教師要進行必要的自學引導和有效的思維點撥,對學生的質疑要充分地肯定,以維護其自尊心與自信心。
3.2問題篩選。學生在自學預習的基礎上會提出五花八門的甚至教師意想不到的問題。教師就要從學生的問題中找到突破口和學生一起共同歸納、綜合、篩選出有共性,最符合教材要求,最富有求異、創(chuàng)新的問題來進行探討。捕捉即逝的智慧火花,激勵他們的學習興趣,啟迪他們的思維達到開發(fā)潛能的目的。篩選問題的過程是學生多思善疑的過程,是學生綜合運用已學知識以及遷移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
3.3合作交流。在教學中教師要采用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借助各種教學手段,不斷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給學生留有查找資料、思考、討論、交流的時間。"人思如涌泉,浚之愈新"。學生帶著自己渴求解答的問題去探尋、討論,加上教師的激勵和鼓舞,他們的好奇心、成功欲就能得以極大的滿足,被動地接受就會變成被動地探求;獨立思考加上團隊的合作交流,就能使許多問題迎刃而解。
3.4反饋歸納。學生在自學、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反饋出來的問題,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要求和教材的重點、難點及時進行點撥、解惑和歸納。學生的疑難,教師要充分了解其性質、類別,同時要考慮是當堂解決還是課后解決,是個別輔導還是集體解答,是讓學生幫助解決,還是教師解決以及解決的思路,教師根據實際應采用各種指導方式調動已學知識,啟發(fā)學生舉一反三,把問題分解,由表及里,由淺入深解難,或啟迪學生轉換思維角度去解疑。
3.5深化創(chuàng)新。在解決了學生疑難之后,教師或學生要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深化小結,這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創(chuàng)新學習的點睛之處,由學生將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或提出未解決的問題,或是學生新的思路,教師在學生的基礎上作進一步高度概括,使之綱領分明,重點突出,幫助記憶,綜合掌握。
4.走進學生,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古語云: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生總是樂于上自己喜歡的教師的課,而且聽得認真。針對這一點,教師要有意識地走近學生,了解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4.1用心溝通,平等對話。在師德調查中,95%以上的學生最不滿意的是教師與學生的談話。因為日常工作繁忙,能夠與學生談話的時間非常少,即便是談話,也經常是那些出了問題的學生,批評教育居多。然而,學生需要的談話并不是訓話、批評、教育,而是談心。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心靈上的溝通,思想上的交流。通過談心,學生能了解教師的關心和鼓勵,教師也能觀察到學生內心細微的變化,從而達到心靈上的共鳴。
4.2尊重學生,真誠相待。教師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以成績好壞、家庭情況區(qū)別對待。對學生的愛護,不僅表現在學習上、思想上,還應該在生活上、情感上給予關心。并且,最重要的要體現在實際行動上。教師不要永遠高高在上,給學生一種距離感和壓迫感,要在生活中做學生的益友,學習中做學生的良師,給自己定好位,為學生創(chuàng)造溫馨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樣,他們才能更有學習的動力。
5.教師要注重自身業(yè)務素養(yǎng)提升
語文教師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業(yè)務素養(yǎng),首先要更新觀念,盡快從應試教育轉變到素質教育上來。長期以來,教學圍繞中高考的指揮棒轉,而忽視了對學生素質的培養(yǎng)。這一點,值得所有教師深思。為了改變這種現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質為主。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迅速轉變思想,轉變觀念,打好基礎,積極激發(fā)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