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苗苗
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特點要求人文精神必須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尤其是在學生人格養(yǎng)成重要時期的高中階段,人文精神的滲透在語文教育中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一、鑒賞詩詞,感悟人生境界
詩詞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個朝代的文人墨客抒發(fā)自己思想情感的重要表達方式,有著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重視詩歌學習,對于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關(guān)懷具有重要價值。
以《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為例,在通讀全詩并且了解了寫作背景之后,我決定以“用典”為切入點來引導學生感悟辛棄疾傾其一生為國效力,至死方休的精神。首先,我讓學生在課本上圈出用典的地方,學生根據(jù)課前預習及課下注釋很快就找到了關(guān)于孫權(quán)、劉裕、劉義隆、佛貍祠和廉頗的五個典故。緊接著我又通過提問與講解結(jié)合的方式帶領(lǐng)學生了解了這些典故背后的故事。之后我拋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辛棄疾要在詩中引用這些典故?這些典故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呢?”在學生七嘴八舌的討論中,我適時地走下講臺傾聽,在最后的小組發(fā)言中,學生基本上都能很好地領(lǐng)悟到辛棄疾的一腔愛國熱忱,并且被詩人在面對苦難的人生境遇時所保持的忠貞情感所感動,表示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要學習辛棄疾對理想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
通過詩詞鑒賞,學生可以迅速而準確地了解詩人要表達的情感態(tài)度,并且以史為鑒,換位思考,進一步反觀自己的人生。
二、探究小說,啟迪生命意識
小說中經(jīng)典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陶冶情操,豐富想象力,小說人物身上人性的光輝也可以啟迪學生的生命意識。
如在《最后的常春藤葉》的教學中,我在帶領(lǐng)學生分析貝爾曼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重要價值,我通過提問引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說那片葉子是貝爾曼最后的杰作?”“你認為貝爾曼知道畫完這幅‘杰作會加重自己的病情甚至帶來死亡嗎?”“如果你是貝爾曼,你會怎么做?”學生很積極地回答了第一個問題,但在回答第二個問題的時候,很快就想舉手回答的學生就少了許多,很多學生顯然已經(jīng)開始深入思考貝爾曼當時做出這個決定的心理歷程。
當我提出第三個問題的時候,教室里鴉雀無聲,沒有人能輕易地做出決定,顯然,他們已經(jīng)意識到生命的重量和價值,更加意識到貝爾曼做出這個決定實際上就是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他人的生命。但安靜了一會兒之后,還是有學生舉手表示愿意做出與貝爾曼一樣的決定,他認為貝爾曼這樣的行為是崇高的,雖然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卻拯救了他人的生命,更加體現(xiàn)了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是值得學習和效仿的。隨后我趁熱打鐵地布置了一個小作業(yè),以貝爾曼的身份給痊愈的瓊珊寫一封信,進一步理解貝爾曼身上的人性光輝。
學生在對文本中人物形象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所在,啟迪了自我的生命意識,也體現(xiàn)了小說對學生未來生活的指導意義。
三、品咂散文,豐潤多彩情感
在散文的學習中,學生往往會在品讀后重新審視身邊的生活,通過體會散文作者細膩獨特的情感體驗和優(yōu)美流暢的文風,來豐富自我生活體驗,拓寬文學欣賞的視角。
以《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教學為例,在分析完海倫·凱勒的這三天旅途之后,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到自己曾經(jīng)忽略的身邊環(huán)境,隨機抽點學生在課上分享自己一天里所遇到的每一件物品、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情,其他學生可以進行補充和質(zhì)疑。學生剛開始總會無意識地遺落掉幾樣最稀松平常的東西,但在其他學生的補充下漸漸地開始意識到自己平常忽視了許多一直存在的事物,比如柔軟的床鋪、上學路上看到的行道樹、學校的大門,等等。數(shù)完這一天,連他們自己都會感到驚訝,原來在這看似平常的一天里,自己的眼睛竟然接受了這么多信息,看到了這么多事物。
有前面的日常分享做鋪墊,學生已經(jīng)開始有意識地關(guān)注自己身邊的環(huán)境,開始換位思考殘疾給日常生活帶來的不便。我緊接著針對課文的最后兩段提出下一個問題:“如果你知道自己即將在三天后失去聽力,那么在這三天里,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將課文中所強調(diào)的視力在這個問題中置換成聽力,以此來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并將他們的關(guān)注點從單純的“失去視力”擴充到“失去任何一項身體機能的殘疾狀態(tài)”。有的學生說要去聽這世界上最美麗的音樂,也有學生說要聽爸爸媽媽等最親近的人講故事,還有學生說要去聽大自然里的風聲雨聲蟲鳴蛙叫……
通過散文品味,學生認識了身邊尋常事物的可貴。通過體悟作者細膩的思想情感進一步拓展了自我的人文體驗,豐潤了個體生命的多彩情感。
四、實踐活動,升華綜合素養(yǎng)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語文也是一門需要實踐的課程,它不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更存在于廣闊的社會生活中。對于高中生而言,體察生活百味,也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
如我為學生布置了這樣的一個語文實踐活動:以父母的工作為話題對爸爸媽媽進行采訪,采訪問題自擬,要求形成采訪稿,在一節(jié)語文課上進行分享。在那節(jié)語文課上,有好多學生自愿進行了分享,雖然分享的職業(yè)可能分布在不同的領(lǐng)域,工作內(nèi)容也全不相干,但是學生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點,那就是這次采訪打破了他們對于父母工作性質(zhì)的認識,知道了養(yǎng)家糊口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同時,在聽到了別人的分享后,學生解除了對不同職業(yè)的“誤解”,加深了對于不同職業(yè)的理解。其中一個女生在周記中就寫道,以前她覺得出租車司機大多素質(zhì)不高,出口成“臟”,甚至繞遠路來收取高額車費,但在那次分享后,她知道了出租車司機一天拉客有多么辛苦,有時可能還會被公司壓榨勞動所得?,F(xiàn)在她對出租車司機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明顯改變,在每次下車之前都會對出租車司機道一聲:“謝謝您,辛苦了!”
通過親身實踐,來體味生活不為人知的一面,不僅開闊了學生觀察社會的眼界,而且升華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是語文學習中人文精神滲透的重要方面。
總而言之,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可以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無論是詩詞的含蓄雋永、小說的意料之外、散文的汪洋恣意,抑或是實踐活動的親身體察,都是教師帶領(lǐng)學生領(lǐng)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更是師生合力探究語文之美的通幽曲徑。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馬塘中學(226401)
更正本刊高中版2016年第4期所發(fā)盧緒啟的文章《信息技術(shù)參與下的中學語文備課策略》,作者單位應為: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qū)第六中學,刊發(fā)時誤作:山東省淄博市第六中學。
特此更正
《語文天地》編輯部
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