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昱燦
摘 要:本文主要以莎士比亞喜劇形象中的夏洛克、福斯塔夫等為例,探討莎士比亞喜劇人物形象所具有的悲劇性、憐憫性。得出結論,莎士比亞喜劇人物的核心價值是以喜劇形象的喜中帶悲打動觀眾。
關鍵詞:喜劇人物;悲劇性;莎士比亞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對喜劇人物以及悲劇人物是這樣定義的,“喜劇總是模仿比我們今天的人壞的人,悲劇總是模仿比我們今天的人好的人。”這種理論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到文藝復興時期,甚至形成了劃分悲劇和喜劇的經典標準和嚴格規(guī)定。高乃依也說過:“喜劇和悲劇的不同之處,在于悲劇的題材需要崇高的、不平凡的和嚴肅的行動;喜劇則只需要尋常的、滑稽可笑的事件。悲劇要求表現(xiàn)劇中人所遭遇的巨大危機,喜劇則滿足于對主要人物的驚慌與煩惱的模擬?!盵1]后世的西方戲劇理論家評論喜劇角色,也主要認為喜劇人物是平庸而愚蠢的、卑賤有缺陷的,然而一個復雜全面的喜劇角色所具有的特質絕不僅僅是這些。
經典的喜劇人物形象來源于豐富飽滿的生活,實際生活中樂觀喜感、愚蠢卑微的小人物會引起我們的憐憫,所以莎士比亞經典喜劇形象同樣也會讓觀眾產生同情憐憫。丟掉嬉笑逗樂的外衣,莎士比亞喜劇人物真的開心嗎?
本文以莎士比亞的喜劇作品為例,探討喜劇人物的形象塑造,解析喜劇人物是否具有悲劇性,最終探討劇作家成功塑造一個喜劇人物的標準或者核心價值是:喜劇人物形象以喜中帶悲打動觀眾。莎士比亞的喜劇從來不是真正的喜悅,拋去閱讀時生理性的大笑,挖掘劇作內在的含義,無處不透露出悲劇的特質。
以莎士比亞著名的諷刺喜劇《威尼斯商人》為代表,劇中的喜劇人物夏洛克是一個猶太商人,自私、貪婪、狠毒的高利貸者,但他又是猶太人,因為信仰不同的宗教,受到別人的侮辱和歧視。劇中他對安東尼奧的狠辣、對女兒的自私小氣都令觀者氣憤不滿,但是當他只是因為猶太人的身份就被奚落鄙夷;在法庭上被氣勢逼人假扮法官的鮑西亞步步設計的時候,觀者也無不感到他值得同情可憐。這份同情可憐是出于對信仰、階級不平等的一種情緒反抗,夏洛克身上所具有的悲劇性色彩令這原本的喜劇人物形象變得豐滿感人起來。觀者的同情憐憫就是劇作者所要傳達的思想,莎士比亞從人道主義出發(fā),把資本主義興起后復雜的階級矛盾歸結為種族、信仰的壓迫,并予以明顯的批判。
莎士比亞喜劇人物的悲劇性特點在其外表形式、內在思想、社會價值上都有所表現(xiàn)。具體表現(xiàn)為外表形式與內在思想的相悖性,社會價值的衍生性。
莎士比亞喜劇人物的形象通常具有夸張變形、丑化卑微的外表形式,而其性格上則具有不同程度地被欺辱、擔負平等的內在思想。在《仲夏夜之夢》中,丑角的比重相當大,多丑角對劇中想要營造的歡鬧氣氛有顯著幫助。這些眾多擬人化的丑角形象代表了普通大眾,正因為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才更能激發(fā)人的笑。就思想內容上來說,莎士比亞使用擬人化的動植物作為劇中的丑角,其實也是對封建制度的一種諷刺,是對平等自由的人文主義思想的繼承。
《仲夏夜之夢》中要為公爵大婚獻禮的波頓工匠們,戲中戲的劇情,都是令人捧腹大笑的橋段。但是笑過之后,對這幾個波頓工匠為權勢階層獻禮而付出的辛苦,除祛卑微蹩腳的笑料,我們似乎還看到了莎士比亞筆下的人文主義思想的噴薄欲出。卑微的社會底層百姓為博取上層社會的歡笑要使出渾身解數,而且還不一定能得到真心的承認,其表現(xiàn)的結果都是悲劇性的。莎士比亞試圖告訴世人,其作品背后的社會價值,人文主義的平等自由理想從來都是其喜劇人物的最終歸宿。
1 福斯塔夫的同情屬性
在莎士比亞的喜劇作品《溫莎的風流娘們兒》中,福斯塔夫作為一個丑角形象,在全劇中卻占據大量筆墨,對于福斯塔夫喜劇形象的設置于劇中要營造的狂歡熱鬧氛圍的確有顯著的效果。然而福斯塔夫在給人們帶來無數歡樂的同時,也發(fā)人深思,惹人同情。在《溫莎的風流娘兒們》一劇中,福斯塔夫是一個在道德教育和群眾批判下的改造過程。在劇中,他為了攫取當地紳士們的錢財立志要勾引兩位紳士的太太。他的性格發(fā)展有三個階段。每次碰壁,都受到群眾的教育。群眾的批判一次比一次深刻,福斯塔夫的悔恨一次比一次進步,戲劇情節(jié)也一次比一次動人。[2]
第一次,他用兩封內容相同的情書來調戲兩位大娘,因此這兩位大娘設計捉弄他。把他抬出去倒在泰晤士河里,灌了一肚子水,“差不多死了三次”。他知道自己上了當,后悔不該“去應一個傻女人的約”。第二次,他又去應約,兩位大娘設法給他穿上女人服裝,打扮成福德紳士最厭惡的妖婆,被福德“潑辣辣”地揍了一頓。通過這一頓打,他進一步認識自己受了騙,同時表示:“要是我在臨終以前還來得及念禱告,我一定要懺悔。”[3]但是他并沒有真正的悔改。第三次,他又同兩位大娘在溫莎的林苑里約會。這一次他戴上公鹿頭,被裝扮為精靈的溫莎群眾辱罵、譏笑、教訓。這時他才承認這種責備和懲罰是“應得的報應”。
這個發(fā)展過程就是劇作者利用戲劇藝術賦予福斯塔夫的改造過程,正是在這個改造過程中完成了福斯塔夫喜劇形象的喜中帶悲性。當福斯塔夫三次被捉弄,一次次上當受騙,出于對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實質受害的一方的同情,福斯塔夫的喜劇形象就已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滑稽搞笑了。他同樣具有讓人同情和憐憫的地方,福斯塔夫這一形象同樣具有喜中帶悲打動觀眾的特性。
在劇中,福斯塔夫有預謀的詐騙是對鄉(xiāng)村法官夏祿,在征兵過程中,他就看準了這個愚蠢自得的家伙,準備“抽他幾分油水”。當再次來到夏祿家,福斯塔夫更是心癢難耐:“我要從這夏祿身上想出許多新鮮把戲,讓哈利親王笑個不停,一直笑到流行的時尚換過了六種花樣?!北緛硇皭旱膭訖C現(xiàn)在變成了惡作劇心理,令人反感痛恨的詐騙行為演化成戲樂取鬧的行動。
福斯塔夫固然油滑、無恥、毫無道德可言,但在他的惡行惡德中又顯出某種天真幼稚,不成熟、不老練的痕跡。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他不是一個老練的騙子,能把騙術施得不露馬腳;他也不是一個殘忍的歹徒,為區(qū)區(qū)小利謀害人命,他搶劫、偷盜、吹牛扯謊、詐騙……他是一個永遠也學不到家的壞蛋,幾乎在他所干的壞事中都可以找出孩童作惡的跡象。如果說福斯塔夫的不道德,他的惡和壞的行為中有某些讓人喜歡的東西的話,那就是他那種孩童般的不成熟、不老練和天真幼稚了,就是這些天真愚笨的可愛才讓人在他做了錯事被懲罰之后,觀眾仍然選擇原諒他,可憐他的緣故。莎士比亞對于福斯塔夫形象的塑造,再次表現(xiàn)出了可愛、可笑、博人同情、可憐的特征。
2 夏洛克的多面屬性
在《威尼斯商人》第三幕第一場中,夏洛克說道:“只因為我是一個猶太人。難道猶太人沒有眼睛嗎?難道猶太人沒有五官四肢,沒有知覺,沒有感情,沒有血氣嗎?他不是吃同樣的食物,同樣的武器可以傷害她,同樣的醫(yī)藥可以治療他,冬天同樣會冷,夏天同樣會熱,就像一個基督徒一樣嗎?”——可憐又可悲的夏洛克,由于基督徒帶給他的蔑視和欺辱,他進而產生了報仇心理,“你們已經把殘虐的手段交給我,我一定會照著你們的教訓實行而且還要加倍奉敬哩?!?/p>
莎士比亞筆下的夏洛克帶有可笑可憐的悲劇性,他的行為以及心理都受到了來自基督教、種族、階層的歧視,從而導致他做出極端的行為,夸張而又好笑。實則夏洛克在心理上猶如驚弓之鳥,他在威尼斯除了金錢,其他能讓他產生信賴的東西根本不存在。在夏洛克的生活中不存在親情和友情,這更加導致他在精神和行為上的乖悖,喜劇行為的外在表現(xiàn)和悲劇內心的巨大反差給觀眾留下了心靈的震撼。
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中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這一人物形象,讓夏洛克不單單是一個扁平的喜劇人物形象,而是具有豐富性格、分裂人格的悲劇性喜劇形象。
首先在結構上,莎士比亞對夏洛克的性格多面性進行了層層遞進式的解剖挖掘,從吝嗇卑微到趾高氣揚再到軟弱無力,夏洛克性格上的一系列變化都是在劇情的推動下不斷發(fā)展的。從借錢給安東尼奧的揚眉吐氣到法庭宣判上的垂頭喪氣可以看出,莎士比亞是有意識地將夏洛克的形象進行深入塑造的。
其次在語言上,莎士比亞對夏洛克性格的多面性進行了精準的語言描述。一方面,在描寫夏洛克的貪婪、殘忍、吝嗇時表現(xiàn)在他對待女兒及仆人的方法上。夏洛克的仆人說:“我替他做事,把身體都餓瘦了,您可以用你的每一根手指來摸出我的肋骨”。夏洛克的女兒杰西卡更抱怨說:“我們這個家是一座地獄”,他獨斷專制,把女兒關在家里,禁止她擁有年輕人的歡樂。結果,他的仆人不堪重負另尋主人,女兒卷錢與羅蘭佐私奔,夏洛克到頭來得到了個眾叛親離的下場。[4]莎士比亞用反語的形式,將夏洛克的性格形象由其他角色說出來,是一種十分高明的手段。
在女兒與他人私奔后,夏洛克這樣說道:“哎呀,糟糕!糟糕!糟糕!我在法蘭克府出兩千塊錢買來的那顆金鉆也丟啦!那一顆金剛鉆就是兩千塊錢,還有別的貴重的珠寶?!边@樣夸張的語言手法讓夏洛克的形象更加鮮明。盡管夏洛克已是個腰纏萬貫的商人,可是他并沒有舍棄自己底層人民的市井氣息,他是世俗的,真實的。他的形象具有真切的現(xiàn)實性,而安東尼奧高貴正直的形象顯然是有點虛幻的、理想的。
美國作家邁克爾·哥爾德在回憶童年看《威尼斯商人》的演出情景時說:“令人驚異的莎士比亞,盡管他具有基督徒的偏見,可還是記錄了猶太人悲劇中極其痛苦的幾頁。我母親平時是難得哭泣的,這會兒也跟著滿戲院的人—起掉淚了。”可見夏洛克作為一個深受民族歧視和宗教壓迫的猶太人的一面是令人同情的。這有力地證實了莎士比亞筆下的喜劇形象具有深刻的悲劇性,莎士比亞的喜劇人物并不是純粹的喜劇形象,這些喜劇角色更多的具有悲憫性,因此這些角色才具備流傳千古的經典性、特殊性。形象的多面性使夏洛克獲得了不朽的藝術生命,而恰恰又是這個原因使他成為莎評史上一個令人爭論不休的人物。
因此,莎士比亞喜劇作品中的喜劇人物具有能讓觀眾產生可憐、同情情緒,從而對他們犯下的錯誤、命運進行原諒和關懷的特殊性。這和文藝復興時期開放的思想觀念、自由的人權人欲觀念密不可分。文藝復興時代是特殊的,理性不再是人文主義思想的組成部分。所以,這一時期喜劇人物的核心價值是喜劇形象以喜中帶悲打動觀眾的特殊性。
參考文獻:
[1] 西方文論選(上卷)[M].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255.
[2] 楊璐.談談莎士比亞劇中的福斯塔夫[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
[3] 莎士比亞喜劇悲劇集[M].譯林出版社,2010.
[4] 蘇清俊,陳永瑛.論夏洛克形象的多面性[J].陳東學院學報,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