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濤
【摘 要】古詩詞無論對少數(shù)民族還是對外漢語教學來說,都是重要的內容。古詩詞中包含語音、詞匯、語法、修辭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識,這樣就使得古詩詞不僅具有實用性還具有審美性。本文選取“文化”這個角度來講述對外漢語與少數(shù)民族漢語古詩詞教學的異同,并在這個角度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對外漢語;少數(shù)民族漢語教學;古詩詞文化;異同
前言
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在其著作《語言論》中指出“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就是說,不脫離社會流傳下來的,決定我們生活面貌的風俗和信仰的總體?!闭Z言與文化兩者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所以我們在傳授語音、漢字、詞匯甚至語法知識的時候都不可能不涉及到文化因素。高惠敏(2002)在《試談對留學生的古代詩詞教學》中指出古詩詞不僅具備普通文言作品和古代漢語的特點,還有其獨特的個性即:“因為一些詩句在中國可謂婦孺皆知,千古流芳,時至今日還經常出現(xiàn)在中國人的口中,有著極強的現(xiàn)實應用性?!边@篇文章通過對古詩詞的分析,指出以古詩詞為對外漢語教學內容具有現(xiàn)實意義,這種教學活動是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的綜合體。所以從漢語古詩詞文化方面看漢語古詩詞的教學不失為一個好的角度,而研究對外漢語與少數(shù)民族漢語古詩詞文化教學的相異及調整措施更是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也就是本文的選題出發(fā)點。
一、對外漢語與少數(shù)民族漢語古詩詞文化教學的相同點
(一)面臨的相同教學定位問題
古詩詞是用古漢語創(chuàng)作出來的,因此其間肯定會包含古漢語的詞匯和語法。但是它又與古代漢語不同,一般的古代漢語教學我們只是通過對詞匯和語法進行講解,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古代漢語語言知識。目的在于讓學生初步具備閱讀古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搭建古代漢語同現(xiàn)代漢語之間的橋梁,并以此來促進學習者對于現(xiàn)代漢語語言技能的學習。然而,對于古詩詞作品我們對學生的要求不僅僅是讀懂,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通過學習理解詩歌情感表達,領會意境塑造審美空間,提升他們的文學修養(yǎng)。因此,以古詩詞為教學內容的漢語課堂,既有語言課堂的教學特點,還兼有文學欣賞課的教學特點。
另一方面,無論是對外古詩詞的教學,還是少數(shù)民族的古詩詞教學,他們學習的漢語課程都是以現(xiàn)代漢語語言技能課程為基礎的,注重其實踐性,中國古詩詞文化教學的內容較少涉及,古詩詞文化教學只是依附于漢語語言技能的教學。由此可以看出,二者面臨著相同的困境,即古詩詞文化教學的定位模糊。
(二)相同的預期教學效果
無論對外,還是對少數(shù)民族來說,古詩詞文化教學都是漢語語言教學的補充,同時能夠為他們的跨文化交流提供平臺,促進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同時,他們通過對古詩詞學習,就可以理解漢民族的基本精神特質、表達方式特質和思維方式特質等。這樣就能夠幫助他們消除相關跨文化交際的障礙,能夠幫助他們盡快的克服“文化休克”等問題,還能夠促進學生的文化怡情能力的提升。少數(shù)民族或者國外的漢語古詩詞文化學習者大都聽說過古詩詞,對于古詩詞有興趣,以學習者感興趣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習者的積極性。
(三)一些相同的教學、學習難點
少數(shù)民族和國外的古詩詞文化學習者在古詩詞文化方面學習都會出現(xiàn)一些相同的學習困難和問題,如一些同音字、諧音字。作為一種典型的含蓄的“曲徑通幽”式表情達意的文化風格,對于漢語母語者來說理解這些詩詞尚需要一定的文化積累,更別說是非漢語母語者了。如李商隱《無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又如劉禹錫《竹枝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其中的“絲”和“晴”都是用同音字來諧音其他的漢字,此“絲”為彼“思”,表思念意義;此“晴”為彼“情”,表感情義,愛情的意思。這些對少數(shù)民族和國外的漢語古詩詞文化來說都是相同的教學難點。當然了還有其他相同的學習難點,如古詩詞中常用的一些修辭手法,雙關、借代等等,也都是他們學習的難點。
二、對外漢語與少數(shù)民族漢語古詩詞文化教學的不同點
(一)文化、思維方式的不同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和國外的古詩詞文化學習者有著很大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他們的思維方式也由于各種原因存在著不同,如劉招明(2010)在《理解少數(shù)民族文化——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思維方式探析》指出“原始思維和神話思維是少數(shù)民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思維方式,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和行為更多地依賴于情感的統(tǒng)一性而不是依賴于邏輯的法則”。關于西方人的思維,邱思蓮(2010)在《思維認知與漢語古詩詞英譯》指出“在西方,人們有很強的邏輯推演,具有強烈的先驗邏輯自洽性,在邏輯上是完全自足的,是一個相對獨立性較大的符號系統(tǒng)。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少數(shù)民族與國外的古詩詞文化學習者在文化、思維方面的差異。
(二)教學方法、過程的不同
從上文我們知道,少數(shù)民族與對外的漢語古詩詞文化教學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關于二者教學法的具體選擇上,在考慮跨文化“備學生”的原則要求下,一種教學法可能對國外的古詩詞文化學習者來說是好的,而對少數(shù)民族的學生來說則未必是好的方法,如全身反應法,可能就更適合國外的古詩詞文化學習者,而對少數(shù)民族學生來講,教學效果可能就沒有那么理想。這就要求我們在充分“備學生”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選擇教學方法。另一方面,少數(shù)民族的教學基本是在國內完成的,有更適合古詩詞文化學習的教學環(huán)境,國外的古詩詞文化學習者沒有這樣的環(huán)境。
(三)推廣主導層次的不同
少數(shù)民族的古詩詞文化學習有國家統(tǒng)一的教學規(guī)劃和相對完整的教育考察、考試制度。國外的古詩詞文化教學則相對缺少系統(tǒng)性、完整性,更多的是學習者個人的興趣愛好主導自己的學習。
三、上述結論對教學的啟示
首先解決對外漢語與少數(shù)民族漢語古詩詞文化教學面臨的共同問題:古詩詞文化教學的定位,本文建議將古詩詞文化教學定位為漢語文化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一門單獨的文化課,我們既講授漢語語言學的知識,又講授中國風俗習慣、中國式思維和中國式審美等中國文化知識,以期提升非漢語母語者整體的漢語文化素養(yǎng)。其次,在充分考慮學習者文化背景、思維方式、生活環(huán)境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材內容是我們做好古詩詞文化教學的不二法門。當然從另一個方面來講,這也是對我們漢語老師提出來的要求。做好兩線的規(guī)劃性教學安排,從教材、教學、考試形成一個科學系統(tǒng)的體系,為漢語推廣的不斷深入發(fā)展注入活力。
小結
本文從對外漢語與少數(shù)民族漢語古詩詞文化教學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入手,將兩者放在一起比較分析,使我們對古詩詞文化教學的認識更加深刻,并據(jù)此提出了古詩詞文化教學的一些方法啟示。研究的視角、內容對我們古詩詞文化教學的發(fā)展大有裨益。本文不足的地方就是缺少對少數(shù)民族古詩詞文化教學現(xiàn)狀的實地考察,同時由于各個少數(shù)民族母語情況不一樣(有的少數(shù)民族有自己的文字,有的沒有),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而本文將這些因素排除在外,做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總結,肯定會有和實際情況有一些出入的地方,這是本文今后需要完善的地方。
【參考文獻】
[1]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1992.
[2]畢繼萬??缥幕浑H與第二語言教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陳俊.對外漢語中的詩詞文化教學一針對初級漢語水平學生[D].云南大學,2012.
[4]高彥德,李國強,郭旭.外國人學習與使用漢語情況調查研究報告[M].北京:北京語文學院出版社,1993.
[5]高惠敏.試談對留學生的古代詩詞教學[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
[6]錢汝琦.對外漢語中高級階段古詩詞教學初探[D].浙江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