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小學階段,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至少能閱讀240篇文章。到學生畢業(yè)時,大多數(shù)人會說我讀了許多文章,但他們具體的也只是說出一些課文的標題,有的孩子說,我會背誦一些課文,但僅僅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們的課堂教學不能只教會孩子們閱讀“文本內(nèi)容”,還應(yīng)教會他們具備鑒賞、內(nèi)化知識的“慢遞升”能力,即閱讀文本之后的順次、螺旋式提升,并順利轉(zhuǎn)化成為他們自己的“寫作”章法。
第一年段(我們通常所說的低年段)是“寫話”階段。這個年段的孩子剛剛進入學校教育,他們的認知能力還沒有形成“自我甄別”,只是聽取的現(xiàn)象,對于許多的知識還存在著“接受”的狀態(tài)。同時,他們的言語能力、思維能力還有待發(fā)展:“1.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2.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3.根據(jù)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這些便是對低年段的“寫話”要求,簡單易行,“興趣”“想說”“樂于”等要求具體而明確。
“習作”階段,這是第二、三學段的要求。我們可以將這兩個階段細細的隔開去思考:第二學段(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中年段,三、四年級)應(yīng)該是“習作”;第三學段(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高年段,五、六年級)應(yīng)該是“寫作”。高年段習作技能是在中年段習作技能基礎(chǔ)上鞏固出來的,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提升”:懂得交流、養(yǎng)成習慣、分段表述、交換修改、習作速度,這些詞告訴我們對于高年段學生的習作訓練一定“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jié)合,相互促進”。
課堂是教師引導學生走進豐富的生活世界,提升精神境界、豐富生活智慧的場所。“沒有目標的教學是盲目的教學,沒有價值的教學目標更是有害的?!苯處熞I(lǐng)學生遨游在習作想象的空間,不但可以激活課堂,引導學生思維活動的方向,使教學過程與學生思維發(fā)展相融合,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