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立剛
[摘 要] 思維融合能夠將美學學科的優(yōu)勢進行淋漓盡致的發(fā)揮,使課程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提升,該過程呈現出一定的動態(tài)性特征。其中,教學資源的有機整合能夠使教學視閾得到有效的開拓,而通過融合教育模式則能夠對教學革新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為研究性學習過程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F如今,只有多種教育渠道相互融合,才能夠順應時代教學新理念,這也是教學效果優(yōu)化的必經途徑。為此,在這種背景下,作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首要任務是要突破門戶之見的局限,積極融合美學教育思維,容納異質,從而積極實現美學教育的價值,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美學教育;教育渠道;教育資源;思維融合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06-0098-02
在締造人類文明的過程中,需要人們不斷的發(fā)現美和創(chuàng)造美。在高校美學教育中,將歷代思想家的光彩與睿智進行了釋放,以美學元典的人文理念為導向,能夠吸引大批學生對美學的學習和感悟。另一方面,美學教育能夠滿足學子個性發(fā)展與社會的雙重需求,目前,美學教育面臨著重大的革新,同時,學生群體已經具備了中國文化史、現代文學史等多種基礎知識。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使美學教育優(yōu)勢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就需要依托于各項思維的融合,只有如此,才能夠將美學教育視為一個有機統(tǒng)一、不斷發(fā)展的整體,從而實現美學教育資源的互補、整合以及優(yōu)勢對接,繼而推動美學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 美學教育資源與視野開拓理念的相互融合
人類活躍的思維彰顯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們生活空間的這個維度中,每種事物之間必定存在著一定的關聯(lián),而美學作為一門涉及面較廣的學科,對其定位也呈現出一定邊緣性的特點,這樣我們在對待周邊環(huán)境時,就會以一種開闊的視野來對待,從而通過對倫理學、社會學以及哲學等相近領域資源的引進來拓展美學生存空間和闡釋渠道。作為學生受教、教師施教的關鍵,教材中的內容均可稱為教學資源,而其他教學內容或教學環(huán)境也可以納入教學資源的范疇。基于此,多種教學資源的融合,能夠有效促進美學教育工作的開展。而對美學教材的科學選擇也成為了各項教學資源融合的前提。
基于傳統(tǒng)的實踐美學一枝獨秀論,到現代多元化的美學園地,理論趨向的多元將美學廣闊的生存空間和強勁的發(fā)展勢頭充分展示出來,所衍生出的美學觀念很多,包括生存美學、修辭美學、生命美學以及超越美學等觀點,那么,在美學教材中,就應該反映出時代生活的變化。在美學教材中,不能僅重視演繹美學原理和概念,更要強調以科學的方式闡述美學現象與活動,尤其是要關注當代的美學現象,不能以晦澀而抽象的說理去闡述,否則將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在對美學教材進行選擇時,筆者認為,應考慮教材內容是否具有嚴密的邏輯和完整的體系,需要融合現實環(huán)境與中西匯流。不僅如此,美學任課教師要時刻把握美學研究的前沿信息,融合多種思維,博收約取,從而有效提升美學之于現實問題的具體介入性。需要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任課教師還要重視從具體審美現象衍生出的美學理論,理論還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從而實現美學審美效應的進一步發(fā)揮。
美學教育參照西方文化,基于其發(fā)展演變的視角,美學學科一味的參照西方文化對美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并無益處。從某種角度來看,美學教育資源中,關注生態(tài)的情況以及中西文化的比重并不平衡,這就對該學科理論體系的闡釋和建構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為此,在論述審美范疇和形態(tài)時,要突破歐蘇美學體系的限制,在闡釋美、丑與喜劇、悲劇時,要對照西方文化,并對比中西文化,尤其是綜合我國網絡時代以及傳統(tǒng)美學的美學現象,要對此類范疇在不同語境下的審美指向進行闡釋。另一方面,理解審美形態(tài)時,不能局限于對西方文化表層的含義理解的滿足上,應適當的拓展審美視野,對多種美學資源儲備加以調動,從而實現以多樣化的文化生態(tài)視角,對審美進行闡釋和理解。
由此可見,美學教育資源的融合要基于實際,并對各種美學資源進行詳盡地占有。而實現美學教育資源與視野開拓理念的相互融合關鍵則是以思維融合為前提,提出觀點,形成規(guī)律,尤其是篩選網絡時代美學資源以及梳理西方現代美學資源。與此同時,美學教育中中西美學資源的比重也需要作出再重新調整。
二 美學教育模式與學思的相互融合
學、思二者相輔相成,具互相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對優(yōu)化美學教學模式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僅限于對應教育內容的單向度的滿足,而使美學教育體制以及互動環(huán)節(jié)的培養(yǎng)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視。通常情況下,思的前提是學,而思能夠實現對學的檢驗和拓展過程。美學教育如果缺失了思維,必定形成一潭死水的局面,即使具有語言狂化的表面,卻無法對內質的虛無進行掩蓋。為此,只有學思互相融合,互相促進,才能夠使美學教育大放異彩。
在美學教育過程中,任課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并從不同角度、不同渠道對其進行挖掘。與此同時,問題的設置環(huán)節(jié),也要將學思互相融合理念貫穿始終,從而實現對學生思維視野的科學拓展。學思結合的教育模式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能力和問題意識,繼而提升其獨立思考能力。美學教育不僅要追求“深入”“全面”的美學理論,更應該強調講述美學基本問題,并圍繞美學教育知識點,對學生的問題能力進行提升,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全過程。
學思互相融合是為了開展美學研究性學習做鋪墊。要求任課教師在美學教育過程中,不能夠一味的照本宣讀,這種灌輸式教學方式一直是我國教育領域需要及時改進的詬病。在教育事業(yè)日益發(fā)展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把握時代的前言,與時俱進,積極在美學教育中融合現代先進教育元素。例如,在考察審美經驗時,為了對審美經驗的人生實踐性質進行認知,首先要回顧歷史中的審美經驗理論;其次,要結合人生之于美學的中西文化;最后,對審美經驗的基本特征進行深入思索,繼而實現對審美經驗的動態(tài)化進行深入把握的過程。
在美學教育的研究性學習主導模式下,教學目標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特點。既包括美學領域或教材框架已成定論的問題,又包括對這些問題領域的拓展,即對未來發(fā)展的變化進行科學的探究和認知。例如,在美學教育中探討王昌齡《詩格》的意境,沒有必要詳盡、細致的對其中“三境說”到王國維的境界說的過渡過程進行梳理,同時,教學與研究也不能局限于詩中意境與單字詞學的對應,而是要盡可能的向意境說的應用領域進行拓展,從而實現現代思維與意境說的融合。通過這種方式,在美學教育中,研究性學習模式就能夠很好的與歷史發(fā)展線索相融合。
另一方面,在對美學理論的演變史與人類審美活動史進行探索的過程中,應適當的從不同角度分析,采取因時而異探求原則,對其進行回味和追溯。在美學教育過程中,有時筆者為了培養(yǎng)學生對美學課程學習本身所特有的歷史感知,增設了寫小論文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自行查閱與之相關的資料,并認真寫作。這樣一來,學生在實踐寫作中,就能夠完成學與思兩個教學任務,使其能夠更好地探究當下的美學理論現象。
三 美學教育路徑與導學思維的相互融合
在美學教育中,首先,任課教師要結合審美活動,論述美學教學原理體系和美學教學起點,繼而使學生掌握對美學原理的運用策略。在此過程中,美學教育的實踐操作與理論學習渠道將得到有機的整合,使審美活動內蘊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其次,在對審美活動進行考察或欣賞文本的過程中,要做好實踐操作與理論闡釋互相銜接、融合的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展現美學教學的魅力;最后針對于形式多樣的審美活動,學生與教師同樣具有自主選擇的權利,作為一名合格的審美教育工作者,更應對學生的首創(chuàng)精神進行尊重,凸顯其主體地位,從而優(yōu)化教育效果。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師生關系僅局限于在課堂教學中的定位。而在當下新型的教育環(huán)境中,師生關系更應突破這一“牢籠”,尤其是在感悟和認知社會美、自然美的過程中,任課教師更應將教育延伸到課外。筆者在實際教育中,通常會帶領學生到公園、市場親身體驗,拉近其與美學藝術的距離。與此同時,筆者也會組織學生去當地的藝術館或博物館去欣賞其中的藝術作品,使其能夠清楚的認知社會生活與基本理論之間的關系,繼而激發(fā)其對美學孜孜不倦不學的欲望。
眾所周知,美學教育絕不是一項單純的思維教學活動,其強調的是透過具體的人生實踐,來對其中的真諦進行感知。例如,在理解藝術時,經歷不同,分析和欣賞藝術的角度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對同一文本或小說文本改編的影視作品,也會由于個體不同,呈現出較大的理解差異。為此,任課教師可以適當的發(fā)揮自身的導向作者,引導學生對小說文本的形象感與影視作品的視覺沖擊效果進行對比,并認知感知審美經驗的變化規(guī)律,從而對復雜多樣化的人生審美情境進行體察,為反美學、泛美學以及偽美學的駁斥貢獻出一份自己的力量,從而推動美學回歸其學科本位。
綜上所述,美學教育是一項覆蓋面頗廣的復雜系統(tǒng)工程,要緊跟時代的腳步,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對美學教育的理論預設進行科學的調整,從而使該學科教育對人生實踐的理論訴求得到淋漓盡致的彰顯,繼而發(fā)揮美學教育的藝術功能與活力。在美學教育中,各項思維的融合是非靜態(tài)的過程,而思維整合理念能夠將教學的時代氣息得到充分的體現。不僅如此,美學教育中思維的融合還能夠實現中西交叉、匯通古今的全過程,這對美學教育功能的實現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為此,上文筆者從三個方面對美學教育的思維融合具體手段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夠對美學教育工作的有序發(fā)展起到一定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鄭鐵宏.美育的熏陶——高校非美術專業(yè)的美術教育[J].美術大觀,2011(1):143.
[2]程海霞.高校體育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探討[J].求知導刊,2015(20):37.
[3]蘇青青.淺談攝影教育在大學生素質培養(yǎng)中的作用[J].神州,2012(4):107-108.
[4]陳方園.高校健美操教學中美學教育淺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4,4(3):66-67.
[5]張奠宙,木振武.數學美與課堂教學[J].數學教育學報,2001,10(4):1-3.
[6]霍九江.美學教育與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J].教育與職業(yè),2014(26):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