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華
根據(jù)兒童心理發(fā)展特點:五六年級到初中正是學生的“過渡時期”,國外稱之為“危險年齡”。這時期青少年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有了顯著發(fā)展,但又有較多的片面性和主觀性。他們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帶有沖動性,不善于克制,行為不易預測,也最容易產(chǎn)生心理問題。因此,借用“同理心日記”進行矛盾的化解和心理的疏導是有必要的。在生活中,擁有同理心的孩子能較快地理解、體諒他人,寬恕他人的錯誤,善于表達自己的安慰、鼓勵與溫情,能贏得他人的喜愛。而“同理心日記”就是讓學生在書面表達中靜下心來嘗試著去將心比心,回顧事情的始末,設身處地去感受、體諒他人,以理解和關心對方為出發(fā)點,想對方之所想,做對方之所做,繼而達成自我教育的目的。
一、 在表達中明晰事理
進入六年級,伴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學生的情緒波動較大,相互之間磕磕絆絆是常有的事情。因為一時的沖動彼此產(chǎn)生了矛盾,當下又不能進行良性溝通,從而導致沖突激化,距離疏遠,感情冷漠。而教師此刻進行說教,會被學生認為這是一種訓斥,從而產(chǎn)生抵觸心理。此時,教師稍帶有情緒的言辭就可能會激化矛盾,導致師生情感出現(xiàn)問題,產(chǎn)生隔閡。如果教師改變處理方式,尊重學生的感受,在文字交流中傾聽學生無聲的辯解,不僅可以讓學生靜下心來回首事情的來龍去脈,還可以沉下心來調節(jié)情緒,尋回理性,明晰事理。
回首前些日子,班里的兩個小搗蛋又鬧不和了,他們雖長著高高的個子,但為人處世依然魯莽沖動,脾氣還犟。因為當時倆孩子仍在針鋒相對,我就把他們暫且隔離開來,先安排善于語言表達的潘同學坐在一個相對安靜的空間進行事情的書面敘述。沒過多久,潘同學便已完成,內容如下:
中午一放學,我碰到王同學,他讓我去問鄭老師一件事情。我飛奔向老師辦公室,路途中,胡同學突然跳了出來,我們倆就相撞了。來不及說對不起,我繼續(xù)飛奔而去。五分鐘后,我跑到食堂吃飯時,胡同學就跑過來打了我,我也沒說什么??伤灰啦火?,還嘮叨:“是潘同學先打我,我再打他的……”我實在聽不下去了,就跟他爭論起來,最終我倆也沒爭論出什么結果來,反而雙方都有些生氣了。我也不跟他鬧了。在吃完飯倒剩菜時,他就跟在我的后面,嘴里不停地噴射著火藥:“前面的是傻逼……”如復讀機一般,一直重復著。我繼續(xù)忍著,等我倒完菜,他就不見了。來到教室門口,他立馬背對著我,沖我搖搖屁股,又轉過來附上一句:“神經(jīng)病、傻子,潘同學是傻子?!庇谑?,我忍無可忍,直接來到他的課桌旁,推他的桌子,扔他的書,還假裝說:“這是誰的書?”一切都是為了氣他,沒想跟他說話。
二、 在回應中自我剖析
無聲的表達重現(xiàn)了當時的情景,真切而詳盡的描述讓旁人快速并大致地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也感受到了事發(fā)時當事人的所做所想。而與之產(chǎn)生矛盾的另一方在閱讀之后自然也會有反駁,想要表述心中的不滿和委屈。這是敞開心扉的絕佳時機。于是,教師及時給予機會,讓產(chǎn)生矛盾的另一方胡同學拿起筆墨,盡情傾訴,作出回應。不難發(fā)現(xiàn),此刻的他無須思考,滔滔不絕的話語便傾瀉而下:
讀了你的文章,我覺得你寫的內容有些不真實。一開始是你打了我,后來到教室我記得自己好像沒有罵你,但確實朝你搖了搖屁股。如果我當時罵了你,我在這里跟你說一聲:對不起,請原諒我!對于這件事情,也不能都怪我,我的脾氣大家都知道,你打我,我沒法忍,所以才去追你。我承認我有錯,可你不能把所有責任都推給我。早知道我就不打你了,打你又不會有東西吃,又不會多長一塊肉。唉!我這脾氣如果不改的話,長大肯定會吃虧。我知道你覺得很委屈,覺得都是我的錯,換作我,我也會這樣想。我覺得你和我就像兩個零件一樣,如果不出故障,機器就可以正常運轉,如果互相卡殼,機器便會無法工作。假如我們倆能和睦相處的話,班級里肯定會少一些“災難”。如果無法做到的話,那我們倆就不要靠近,永遠保持距離就好。讓我們倆加油吧,把身上的壞習慣逐漸驅逐掉!
這些話語文字樸實流暢,充滿了真情實感。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閱讀者平心靜氣回應對方的時候,留下的是他自己的觀點、理性的思考和懺悔的心聲。字里行間,該生從辯駁澄清到懂得體諒對方,審視自己,這是他的情感由感性轉化為理性的見證。同理心的萌發(fā),讓該生在自省的過程中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值得培養(yǎng)。
在生活中,矛盾在所難免,如若雙方不能及時溝通,就會讓誤會越積越多,雙方的心理隔閡也越來越大,當這樣的小事件積累到一定程度,一旦有導火線,“戰(zhàn)爭”便將一觸即發(fā)。等待事態(tài)嚴重之后,教師再去解決問題,將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通過書寫“同理心日記”的形式,讓學生及時進行陳述,讓另一方給予回應,學生在此過程中通過自我剖析,理解就會逐漸取代埋怨,寬恕就會逐漸取代報復,善言善行便會被喚醒、被內化。
三、 在反思中化解矛盾
在表述與回應的過程中,學生雖然會為自己尋找各種原諒自己的理由,但同時也會意識到自己的小心眼,意識到自己處理問題時的不足,意識到自己確實應該承擔責任。在日記交流中,一旦學生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時道歉,那么另一個學生看了之后,也必定會做出同理反應。在誠懇的言語表達中,雙方互訴心扉,互擔責任,事情自然會迎刃而解,矛盾自然會在心中逐漸泯滅。
潘同學回復:今天我確實有錯在先,當時撞了你,沒有及時跟你說對不起,當時因為是正面相撞的,所以可能讓你誤會我是在打你的吧!現(xiàn)在想想,如果當時立馬道歉,那么事情就不會鬧得這么僵,我們和好吧?!
胡同學回復:沒關系,聽你這么一說,我明白了為什么感覺你是在打我。請你也原諒我,我的文章中有很多都是偏袒自己的句子。我們和好吧!俗話說:多一個敵人不如多一個朋友。讓我們共同努力,和諧相處!
多么真誠的話語,簡短卻充滿溫情,扣人心弦。對于六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已具備是非觀念,沖動只是因為一時的激動和面子問題。一旦冷靜下來,他們就會重新梳理自己的思路,調整自己的情感,化干戈為玉帛,重歸于好,從而使自己理解和體諒對方,勇于承擔責任的品質得以培養(yǎng)。沒有經(jīng)歷何來體驗?作為教師,當孩子出現(xiàn)這樣的糾紛時,就意味著這是對學生進行同理心教育的契機。研究者表明:兒童時期是培養(yǎng)同理心的黃金時期,培養(yǎng)兒童同理心,能為孩子以善心踐善行的一生打好基石,讓學生終身受益。所以教師在學習生活中可多引導學生書寫“同理心日記”,時常讓他們在書寫中調整自身心態(tài),變得大度豁達,從而使自己廣識友人,快樂生活。
回眸我們的教育教學生活,故事與事故無處不在,只要教師抓住時機進行教育,借用“同理心日記”進行及時溝通,便能促進學生勤動筆習慣的養(yǎng)成,拓寬寫作思路,讓文章成為傳達心聲的殿堂。經(jīng)常書寫“同理心日記”,學生就不會事事走極端,處處挑剔和埋怨他人,取而代之的就是諒解、支持、鼓勵和贊賞,有效地促進師生及生生之間的溝通,和諧相處。踐行“同理心日記”,學生開始懂得理解和關懷他人,不斷使自己的心靈得到凈化和美化,心智變得成熟,為做一個“善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喬拉米卡利.與對方感同身受的能力與技巧[M].海南:南方出版社,2011.
[2] 卡特.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10堂幸福教養(yǎng)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
[3] 安航濤.微溝通:細節(jié)決定溝通成效[M].浙江:杭州工業(yè)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白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