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yǎng)整體發(fā)展的基礎上。而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小學英語教材的“話題”就屬于語言知識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語言知識還包括:語音、詞匯、語法和功能。話題的適切性要求小學英語教材每一學習單元談論的主題應符合教育教學實際,符合不同年齡階段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與小學生的生活密切聯(lián)系。英語教材話題的適切性體現(xiàn)著學習內容的有用性、與生活的貼切性和小學英語學習的基礎性,因此關于英語教材話題適切性的研究應當?shù)玫街匾暋?/p>
一、 小學英語教材話題的基本情況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PEP)》(供三年級起使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與加拿大Lingo Media國際集團合作編寫的一套全新的中小學銜接的英語教材。這套教材是根據(jù)教育部制定的《國家英語課程標準》和《小學英語教學基本要求(試行)》編寫而成的?,F(xiàn)行人教版小學英語教材大都以話題——功能——結構——任務相結合的方式編排。每個單元都圍繞一個話題,并由對話或短文、詞匯與句型、操練與活動以及語音等多個部分組成[1]。
1.話題的分布
現(xiàn)行人教版英語教材中話題的分布并非呈現(xiàn)一種彌散的狀態(tài),面面俱到,而是總體呈現(xiàn)一種集中的趨勢。小學三年級教材中的話題主要有:日常用語、身體、顏色、食品、數(shù)字、生日、方位地點等一些簡單的語言知識;小學四年級教材中的話題主要集中于:學校、家庭、時間、天氣、服裝、朋友等。從分布上看,一些話題的分布還存在交叉,如家庭、學校、食品、動植物等在三、四年級都有涉及,甚至有的在同一年級上、下冊中都有學習和討論;從難度上來看,小學四年級教材所涉及的話題難度比三年級稍有增加,內容的難度也呈現(xiàn)一種螺旋上升的趨勢。這一點也不難理解,因為英語學習從三年級開始,知識的學習應該由易到難,話題的安排也應當如此;從內容上看,話題所涉及的內容會出現(xiàn)重復,比如一些日常用語:Hello/Hi/Good morning等在多個單元都會出現(xiàn),上一單元學習的內容在下一單元也會重復出現(xiàn),我們認為這樣的安排也是合理的,在初學英語的階段,并且處在一種非英語的環(huán)境中,只有不斷重復與回顧,才能便于學生鞏固與學習,為之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2.話題的分類與整理
話題屬于語言知識的一部分,我們對話題分布在教材中每一單元的內容與知識進行分析,整理出了下列知識點:問候用語、人物、實物(食物、動植物、玩具、家具、家電、書、文具、水果、蔬菜、飲料、餐具等)、身體、節(jié)日(文化、常識)、國家(城市)、聲音、地點、活動、性別與角色、職業(yè)、顏色、游戲、服裝、時間、貨幣、數(shù)字等。從靜態(tài)上看,每一種分類中都包含著豐富的知識,但把這些知識點再重新放回教材話題所設的情境中,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二、 小學英語教材話題的分析
安德森把人類掌握知識的表征形式分為: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陳述性知識是關于“是什么”的知識,是描述客觀事物的特點及關系的知識,也稱為描述性知識[2]。程序性知識是關于“如何做”的知識,是一套關于辦事的操作步驟的知識,也稱操作性知識。這類知識主要用來解決“做什么”和“如何做”的問題,用來進行操作和實踐[3]。
根據(jù)知識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地轉移,可以把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隱性知識是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的知識,20世紀60年代,波蘭尼從認知科學的角度提出和研究了隱性知識的概念,指出:“在一個人所知道的、所意識到的東西與他所表達的東西之間存在著隱含的未編碼的知識”。他認為隱性知識來源于個體對外部世界的判斷和感知,是源于經(jīng)驗的。[4]根據(jù)上述關于對知識的理解,下面我們將在四個方面:顯性陳述性知識、隱性陳述性知識、顯性程序性知識和隱性程序性知識來對教材中話題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
1.顯性陳述性知識
在初學英語的三、四年級,學生接受和學到的知識中更多的是顯性陳述性知識,即能夠用語言文字等表達的“是什么”的知識。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時期,仍以形象思維為主,能進行一定的抽象思維,學習更多的顯性陳述性知識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為之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在上面對話題的歸納總結中,屬于顯性陳述性知識的有:日常用語、人物、實物、身體、服裝、時間、天氣、貨幣、數(shù)字、國家(城市)、聲音、職業(yè)、地點等。對于話題中所談及的這些知識,我們能夠給學生解釋,這是什么。關于日常用語的學習,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簡單的日常用語如:Hello/Hi/Good morning/Thank you/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too!等會在不同的話題中重復出現(xiàn),同時在一些話題中也會學習一些新的日常用語:如在三年級上冊Unit 3 Lets paint中學習了: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Very well,thanks!的表達;在四年級上冊Unit 1 My classroom中學習了:Excuse me/After you等文明用語。由于我們處在一個非英語的環(huán)境中,不斷的重復有助于學生記憶和運用,而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可以去增加學生的知識量,完成教育教學目標。
顯性陳述性知識在話題中更多的體現(xiàn)在對實物的認識和描述,如食物、動植物、玩具、家具、家電、書、文具、水果、蔬菜、飲料、餐具等。對于那些日常生活中不常見的,我們可以通過圖片或實物的呈現(xiàn),告訴學生這是什么,比如動物的學習,像:elephant/tiger/squirrel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學生接觸不到的,我們可以通過圖片、視頻短片等多種方式來讓學生去學習這些知識。對于國家(城市)、國旗、職業(yè)等的知識的了解我們都可以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來給學生闡述,正如人教版小學英語教材中給我們呈現(xiàn)的那樣,圖片多樣、顏色鮮艷,這樣也更符合小學三、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
還有在學習性別與角色時,我們甚至不需要解釋,學生都能夠明白,如:boy/girl;man/woman;father/mother;grandpa/grandma等,學生只要知道boy是男孩、girl是女孩,man是男性、woman是女性,father是爸爸、mother是媽媽,grandpa是爺爺、grandma是奶奶,學生就一定知道這是什么,對于初學英語的三年級學生來說,這就是知識,因為在學習之后,他們知道了這些英文字母的組合不僅僅是字母的排列組合,而是代表著一定含義的知識。
2.隱性陳述性知識
隱性陳述性知識即不能夠用語言文字等描述的“是什么”的知識。在上面的話題歸類中,文化中蘊含的更多的是這種隱性的知識。而且從人教版小學英語三、四年級教材話題的編寫上也體現(xiàn)了這種隱性的文化傳播,上面我們提到,人教版小學英語教材(供三年級起使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與加拿大Lingo Media國際集團合作編寫的一套全新的中小學銜接的英語教材,因此在教材中我們就能夠不止一次的看到CAN(Canada)或與Canada有關的人或物。此外,世界上說英語的國家很多,而在教材話題的學習中,我們學到的國家只有四個:CAN、USA、UK、Australia,除此之外還有:印度、香港、新西蘭、新加坡等近七十個國家。從歷史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出,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都曾是英國的殖民地,而且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四個說英語的國家都是發(fā)達國家,忽視了說英語的發(fā)展中國家。
在有關食物的話題中,如三年級上冊Unit 5 Lets eat以及四年級上冊Unit 5 What would you like?中,所提及到的食物更多的是:milk/chicken/cake/hamburger/
hot dogs/french fries/bread/ice-cream等,對noodles尤其是dumpling的涉及很少,在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我們家家戶戶都要吃的餃子,卻在有關食物的話題中給了很少的描述,更多的涉及了西方國家常見的食物,這對中國小學生英語知識的學習而言,是不是合適,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人教版小學英語教材所涉及的每一個話題中,都給我們或者說給學生呈現(xiàn)一種理想的情境,比如在四年級上冊Unit 4 My home中,呈現(xiàn)了:living room/study(書房)/kitchen/bedroom/garage/attic/porch/
steps/garden/bathroom/stairs/living room/basement等,從學生全面學習知識的角度來講,應該如此編排,可是這樣出現(xiàn)的一個弊端就是呈現(xiàn)出的完美情境與學生生活的實際不相符,比如一些學生的家里沒有書房,沒有花園等,這給學生心理造成的影響我們很難說是好是壞,但還是希望知識的學習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一個更好的平衡。
3.顯性程序性知識
顯性程序性知識即能夠用語言文字等解決的“如何做”的知識,在上面的話題歸類中,更多的體現(xiàn)在活動、游戲中。如:游戲hide and seek,教師要給學生講解這個游戲的規(guī)則,然后學生按照規(guī)則一步一步去做,這就是顯性程序性知識。這種知識在小學三、四年級中也常見,在人教版小學英語三、四年級教材每一個話題的學習中,都會有:Lets make/Lets do/Lets sing/Lets play/Lets draw等部分,這些部分的學習和實踐,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該話題所學習的知識。如三年級上冊Unit 4 We love animal的學習中,Lets make部分通過做鴿子、兔子、蛇、鹿四種動物的手影,讓學生動手去做,體會其中的樂趣,Lets do部分通過模仿不同的動物:Fly like a bird/Hunt like a mouse/Walk like an elephant/Jump like a squirrel/Climb like a bear等表現(xiàn)不同動物的特點,讓學生在做中感受到英語學習的快樂,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我們在教學中提倡“做中學”,而顯性程序性知識就是一種“做中學”的實例。不僅讓學生能夠在做中獲得知識,也鍛煉了學生動手、動口等的能力,讓學生的學習更貼近實際,又充滿樂趣。
4.隱性程序性知識
隱性程序性知識即不能用語言文字等解決的“如何做”的知識,這方面的知識在三四年級的教材中呈現(xiàn)較少。但隱性程序性知識的在小學英語教材中的典型體現(xiàn)就是互動,而這種互動就體現(xiàn)在對話中。在英語的話題中所進行的互動是雙向的,有人物發(fā)起對話,就有人物回應,如在英語的對話中,有人物說:“How are you?”就會有人物回應:“Fine,thank you!”而在中國的對話互動中,有人物發(fā)起對話,對方有時沒有語言,用微笑或點頭就能夠結束互動,會表現(xiàn)一種單向的模式。同樣這樣的問題在課堂也有表現(xiàn),在國外的課堂中,特別注重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給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的時間和空間;而中國的課堂更多呈現(xiàn)一種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灌輸。因此,在英語學習中,在教會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英語的情境,在情境中產(chǎn)生互動,運用學習到的知識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我們對人教版小學英語對三、四年級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兩個人物之間的對話進行了粗略的統(tǒng)計,如下表所示:
由表格數(shù)據(jù)可知,從總體角度來看,由男生先發(fā)起的對話的數(shù)量為67,由女生先發(fā)起的對話數(shù)量為44,可以看出在不同話題所呈現(xiàn)的情境中,男性表現(xiàn)得更主動;從對話的具體類別來看,異性之間的對話占據(jù)主導地位(71),但是,異性之間的對話發(fā)起者有很大的不同,男生發(fā)起的對話有47,而由女生發(fā)起的對話只有24,差異顯著。同時在對對話和人物的分析中,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在一些邀請的情境中,一般是由男生發(fā)起的,完美的展現(xiàn)了西方社會的紳士身份,如:What would you like ?Do you like…?等;而在一些向對方展示自己的新物品的情境中,一般是由女生發(fā)起,如:Look at my schoolbag等。從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在男女性別方面所表現(xiàn)出的個性差別和社會地位的差異。
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所涉及的話題中,顯性知識比隱性知識呈現(xiàn)的要多,陳述性知識比程序性知識呈現(xiàn)的要多。在上述四種知識分類中,顯性陳述性知識占的比重最多,隱性陳述性知識次之,隱性程序性知識所占比重最少。我們從分析中可以發(fā)現(xiàn)人教版小學英語教材的話題中的確存在不少問題,但更多的話題還是符合教育教學實際和兒童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的。而這種“不適切”又是我們很難避免的,因為一些隱性的東西始終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影響著每一個人。對話題的分析,我們能夠了解到,具有適切性的話題更有利于學生知識的學習及經(jīng)驗的豐富,學生在教學中能夠了解到一個比現(xiàn)實生活更豐富的世界,能夠學習和接觸到自己生活中無法接觸的東西,更重要的是學習到了知識。
參考文獻
[1] 王玉潔.科學合理地使用現(xiàn)行小學英語教材[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9(3).
[2] 孟媛.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及其遷移[J].教育科學研究,2011(3).
[3] 高路,段靜.試論歷史教學中“程序性知識”的教學問題.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10).
[4] 簡世德,付孝泉,陳文波.論高校隱性知識管理[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0(10).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