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妍
摘 要:新課程開展以來有效教學研究成為所有教育同行共研的一個問題。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樂于學習,樂于探究,從而促進學生進行有效學習,讓課堂教學生成效果更好,以促進學科教學質量提高,讓每一個學生得到更好發(fā)展,結合工作實踐進行了相關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教學方法
一、“潛心研課標”,是構建有效課堂的保證
一節(jié)有效語文課的教學,首先,要求我們執(zhí)教者一定要明確本節(jié)課學生要掌握的學習內容是什么,做有指向性的學習指導。如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中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依據(jù)語文課程標準,憑借語文教科書,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所以教學上一定要從課標的內容去生成教學目標,但是在我們現(xiàn)實的閱讀教學中,不乏這樣的現(xiàn)象:一篇課文學生還沒有充分感悟文本內容,教師就采用錄像、投影等多種手段,讓畫面去詮釋文章中的內容;對于課文中的內容有的時候只給學生幾分鐘時間讓學生理解,有的學生還沒有理解讀懂,就急于組織學生討論,一節(jié)課老師講的是眉飛色舞,神采飛揚,學生聽的是云里霧里,不知所措。這樣的教學能讓學生生成興趣學的有收效嗎?顯然不能,那么作為一個合格的語文老師,你就應以一個導演者的身份,引導學生靜心凝神地研讀課文。教師只有讓學生吃透文本內容,方可引導學生正確解讀文章的主旨;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去“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文章中的語言文字。達到對一篇文章的深刻理解,并在教師引導下掌握它的寫作技巧,這樣才會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生成的有實效。多年來我在教學中一直堅持把課程標準的內容熟記于心,在教學上以目標生成教學,在充分了解學情的情況下進行教學,始終把學生的自主學習放在第一,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小組間交流,大聲朗讀,盡情表達他們的看法,使每一個孩子的個性得到張揚,思維得到發(fā)展,這樣他們在閱讀學習當中就會有很多收獲,促進了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由此可見,理解課標,依據(jù)課標,有效指導學生學會閱讀,是有效教學生成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設計好導學案”,是構建有效課堂學習的關鍵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因此,我們必須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yè)素養(yǎng),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多年來,為了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生成的更有效,我采取了學案導學法,讓學生在學習目標的引導下,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在合作過程中生成有效的學習內容。如我在講授長春版四年級下冊《一千根弦》一課時,是這樣設計導學案的,依據(jù)課標要求,本文要掌握的知識點有,會認兩個生字,會寫五個字,理解課文中“渴望,急不可待,潸然淚下”詞語的意思,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感悟課文內容,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深刻含義。依據(jù)以上三個層面的內容要求,我設計導學案的第一個學習目標是讓學生利用工具書自主找出兩個字的發(fā)音,自主學習掌握課文中五個字的寫法,上課前讓學生展示各小組的自學成果,大家一起評價落實學習內容;第二個目標是對以上三個詞語意思的理解,要求學生小組間合作學習完成,課上展示成果大家討論落實完成,這樣文章中前兩部分的基礎內容學生依據(jù)導學案全部自主完成。本課的第三個學習目標朗讀感悟文章的內容也是本課教學重點,讓學生在家里大聲朗讀,充分感知文本的內容后,依據(jù)導學提綱的要求,歸納出《一千根弦》這篇課文寫了一個什么故事。以上三個層面的學習內容都是在預習過程中學生完成了,各組派人來前面匯報自己的觀點。通過這樣的導學法,讓本課的重點學習內容得到了全面落實,在這個引導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他們學會自主思考,達成對知識的有效認知,使課堂學習生成的更有實效。
三、“良好的職業(yè)素質”是建構有效課堂教學的基礎
深厚的學科專業(yè)功底猶如泉水源源不斷,始終滋潤著我們的教學生命。一位舉手投足浸透著文化芳香的語文教師總是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魅力,在這樣的課堂上你會如坐春風,讓學生更喜歡你的課。所以一個小學語文教師的職業(yè)素質,是提高課堂有效學習的基礎。多年來我深切體會到,一個優(yōu)秀的小學語文教師只有滿腔熱情地組織教學活動,做到情緒飽滿,態(tài)度和藹,語言親切,富有激情,才能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讓學生更加喜歡上你的課,這樣學生樂于學習,課堂教學生成就會更有效。
總之,有效教學是一門要不斷深入的教學藝術,只有我們能夠從學情出發(fā),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讓學生真正掌握學習內容,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不僅有效,而且學生也樂于學習,最終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也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