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嘉
【摘要】伴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漢語言文學教學必須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著眼于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需要,對教學模式進行大膽改革和創(chuàng)新,以滿足新時期對人才培養(yǎng)的新要求。為此,本文從漢語言文學的教學現狀入手,對漢語言文學改革的策略進行深入思考。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 教學 現狀 改革
一、漢語言文學教學現狀
(一)教師綜合素質有待于提高
由于漢語言文學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語言魅力的缺失,并且總是根據教材內容,按部就班地進行漢語言教學,沒有給學生足夠的自我發(fā)揮空間,造成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在這一過程中,教材成了束縛學生自由發(fā)揮想象力的枷鎖,諸多的語法、課文、詞匯、寫作和閱讀等課程,使學生對漢語言學習產生出一種乏味和厭煩的感覺,這樣必然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師的綜合素質不高造成的。因此我們刻不容緩必須不斷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師的綜合素質。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單一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對教學手段方式及方法策略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針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個性發(fā)展采取適宜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當然漢語言文學教學也不例外,教師在以往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時,基本采用的都是古板的教學方法,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興趣,致使教學效果不理想,加之教學中缺少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學質量一般。
(三)教學模式因循守舊
許多教師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中仍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在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現厭學情緒。另外漢語言文學的知識結構尚未根據社會的發(fā)展做出相應的調整,致使知識老化嚴重,與現實社會相脫節(jié),忽視對漢語言文學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二、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的策略
(一)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在當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漢語言文學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業(yè)務水平,重點應從教學理論和實踐這兩方面與當前教育形式接軌。就我國當前的教育體制而言,其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培養(yǎng)掌握知識的學生,而是要培養(yǎng)具有較強綜合素質,能夠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站在學生的角度上考慮,通過系統(tǒng)專業(yè)的漢語言文學學習,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濃厚的文化底蘊,這對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漢語言文學教師應拋棄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并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以此來勝任漢語言文學教學工作。
現階段我國已經逐步進入學習型社會,這就要求教師應樹立研究性的學習思想和終身學習意識,不斷在教學實踐中更新專業(yè)理論、獲取新知識、掌握新的教育動態(tài),并以現有的知識為基礎,構建新的教學方法和教育思想,借此來產生出新的教學成果。
(二)改革教學方法
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是改革教學方法,教師應以漢語言學科性質以及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學習特點為根本出點,采取啟發(fā)式、引導式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挖掘深層語言規(guī)律。教師不應過于強調知識的體系性和全面性,而應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解決教學疑點,建議應當適當地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互動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方法和自主式教學法,使學生在網絡學習平臺上自主開展個性化學習,從而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
(三)完善課程結構
對漢語言文學的課程結構體系進行改革,不斷將漢語言文學教學滲透到實際教學活動當中,另外應按照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要求,加大漢語言文學選修課的比重,并在為學生打下扎實專業(yè)功底的基礎上,不斷延伸、拓展學科范圍,將一些與之相關專業(yè)的知識融入到漢語言文學教學內容當中,通過知識范圍的不斷擴大,一方面能夠使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有所提高,進而具備較高的綜合文化素質,另一方面,還能使學生對其他相關專業(yè)的知識進一步了解和掌握,這樣有利于學生應變能力、適應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從而成為社會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四)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各個學校應積極推廣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以此來促進漢語言文學教學改革,在實際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出現代信息技術的強大助推作用,促進漢語言教學方法不斷改革和創(chuàng)新,并推進漢語言文學發(fā)展與時代發(fā)展同步。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fā)展,給當前的教育帶來了新的契機,只要合理將現代化科學技術運用到教學當中,就能夠盡顯其獨特的魅力,進而使?jié)h語言文學教學手段和方法始終趨于領先地位。
(五)滲透德育教學
為了落實素質教育理念,應將德育教學滲透于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就如我院的人品塑造工程項目貫穿在我院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的文學教育課程,起得了顯著的效果,不僅有利于提高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成效,還有利于加快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教師應針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科特色,在教學過程中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時機,增強愛國主義精神。漢語言文學是傳統(tǒng)的人文學科,是體現中華民族意識和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擔負著中國精神文明和新時期人文關懷建設的重任。
總而言之,作為一名漢語言文學教師應拋棄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并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以此來勝任漢語言文學教學工作。教師的專業(yè)文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上:其一,應具有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掌握多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如古代漢語、古代文學、現代漢語、現代文學、以及外國文學等等,并熟練掌握一些與漢語言文學有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如文秘專業(yè)和新聞專業(yè)等;其二,應了解一些與教育科學知識相關的內容,如教育學和心理學等;其三,應具備終身學習意識。
現階段我國已經逐步進入學習型社會,這就要求教師應樹立研究性的學習思想和終身學習意識,不斷在教學實踐中更新專業(yè)理論、獲取新知識、掌握新的教育動態(tài),并以現有的知識為基礎,構建新的教學方法和教育思想,借此來產生出新的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田玲.網絡環(huán)境下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探析[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
[2]李彩玲.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改革之我見[J].教育教學研究.2013.
[3]王曉歡.淺談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質量的途徑[J].科學與財富.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