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幸福來敲門》一直被視為能最好地詮釋美國夢的經典電影之一。美國夢是美國文化的核心。本文通過分析美國夢的起源和發(fā)展,來探討美國夢的根基和精神核心及其在影片中的體現。
【關鍵詞】美國夢 《獨立宣言》 個人主義
一、引言
《當幸福來敲門》改編自美國著名黑人投資家克里斯.加納的同名自傳。故事以80年代美國經濟危機為背景,處于社會底層的Chris憑借過人的意志力、勤奮和對幸福的不懈追求,終于克服了重重困難,成為證券投資領域的專家。Chris翻轉人生命運的故事生動反映了美國夢對民眾的影響和美國的主流價值觀。
二、美國夢的起源與發(fā)展
狹義上的美國夢是一種相信在美國只要經過個人努力不懈的奮斗便能獲得更好生活的信念。它源于清教徒尋找“凈土”的宗教理想,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其形成奠定了自然基礎,而《獨立宣言》則奠定了其思想基礎。之后,憲法的頒布、西進運動的開展及對財富永無止境的追求逐漸使“美國夢”的觀念深入人心。
美國夢的發(fā)展歷程包括農業(yè)經濟時代歐洲移民的原始淘金夢、工業(yè)時代和信息時代的個人成功夢和當前面向全球的投資移民夢。但其核心內容卻一直沒變:其主題似乎一直都是獲取財富,實現人生自由,追求幸福;以機會均等為前提條件,依賴個人的努力奮斗和聰明才智是實現美國夢的主要途徑;大規(guī)模由下層階級向上層階級縱向的社會流動是美國夢最顯著的特征。
三、《獨立宣言》與美國夢
《獨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的字句漸漸發(fā)展成為美國的核心價值觀并以國家意識形態(tài)主導形式融入了美國憲法及人權法案,為美國政治經濟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因此,美國學者普遍認為,《獨立宣言》是美國夢的根基。
影片中多次反映了《獨立宣言》中的上述原則。細節(jié)一:Chris路過一家證券公司,看到從中出來的人個個衣著光鮮,流露出成功者的意得志滿時,就不由自主地問自己:“They all look so damned happy to me. Why cant I look like that?”細節(jié)二:Chris因無法支付出租車費無奈之下跑掉,卻丟了意味著全部生活來源的儀器箱,懊惱不已。在雨中給妻子打電話,卻得知妻子打算離開??吹诫娫捦ぶ猩⒙溆矌派系慕芨ミd頭像,Chris想起了《獨立宣言》中關于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權利的描述,不禁感嘆道總統(tǒng)先生是如何預見性地在happiness前加有意了pursuit一詞呢?此刻的Chris雖倍感沮喪,但仍堅持不懈地努力,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來反轉人生,追求幸福。
四、個人主義價值觀與美國夢
個人主義崇尚自由、自主、自立,強調通過自我努力實現個人價值,代表了美國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成為美國文化價值觀的本質和核心。美國夢恰恰強調了個人價值,是個人至高無上的各種價值的實現和實際利益的滿足。個人自由和機會均等是實現個人價值的保障,競爭是實現個人價值的根本途徑。這種對個人價值和成功的高度肯定和執(zhí)著追求集中體現為美國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因此,它無疑推動著美國夢的實現。
影片中Chris實現其成為中產階級美國夢的過程體現了個人主義價值觀的獨立觀念和自助精神。獨立觀念是指任何人都是自主自立的,憑借自強不息和個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人人都能在美國開拓自己發(fā)展的空間。妻子離開后,Chris除了賣儀器(其成功幾率很低)沒有任何經濟來源。在打雜跑腿、爭取客戶、接送兒子上下學之余,Chris終于成功賣掉了家里所有的儀器,換取了幾百美元的生活費,卻被政府以稅收名義征了去。最后Chris甚至到了賣血換取面包的地步。即便如此,Chris始終不放棄,終于憑借自己的能力進入了知名證券公司,并逐漸成為著名的投資理財專家。這生動地反映了Chris自強不息、自主、自立的一面,而這也正是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核心體現。
自助精神在美國文化中根深蒂固。片名“the Pursuit of Happyness”與影片中一細節(jié)相呼應,形象地傳達了實現個人價值、獨立和自立的觀念:Chris帶著兒子路過幼兒園的外墻,看到“happyness”的涂鴉時,說“There is no ‘Y in happiness, there is ‘I.”他用隱喻的方式告訴兒子:幸福要靠自己(‘I)去爭取,而不是依賴他人;追求幸福、實現個人價值的過程是自我奮斗的過程,遇到困難不要問“why”,而要靠自己的毅力和能力來解決。
五、結語
《當幸福來敲門》生動地反映了美國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和思想基石對人們實現美國夢的巨大影響。因此,我們要深挖其精神內涵,與中國的國情相結合并反思,以更好地構建新時期中國的主流文化價值觀,更好地實現中國夢。
參考文獻:
[1]宋丙昌.影片《當幸福來敲門》主題分析[J].電影文學,2011 (7).
[2]孫曉燕.解讀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的美國個人主義價值觀[J].電影文學,2011(22).
[3]包相玲.從《當幸福來敲門》看美國勵志片的精神取向[J].電影文學,2013(5).
作者簡介:沈娜(1984-),女,河南虞城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