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萍
摘要:“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可見教育之根本在于修道。語文教學,如果不能使人明德,不能使人趨向至善之境,不能使人自新,那便只是尋章摘句的“小學”。
關鍵詞:語文;德育;實施
“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項鏈》中瑪蒂爾德的遭際引發(fā)了學生對人性的一次大討論;
“當然,這位神秘的博西先生之所以給我父親一次機會,是因為父親首先顯示出了一個人的真價值:執(zhí)著、認真。后來,他抓住這個機會,克服了許許多多的困苦,成為一個很有學問、受人尊敬的人,也為我們兄弟姐妹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薄读熊嚿系呐既幌嘤觥分小案赣H”及其一家人命運的轉折又不禁讓學生們的心靈為之一顫。
我很欣慰,因為在這兩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又成功地完成了對學生的道德導向。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可見教育之根本在于修道。語文教學,如果不能使人明德,不能使人趨向至善之境,不能使人自新,那便只是尋章摘句的“小學”。所以,語文教學當以文學之器盛思想文化之道,浸潤學生心靈,豐富學生情感,使之才高德馨,讓他們的心靈有所皈依,讓他們的個性得到真正的張揚。我現在就在中專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機地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問題上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巧用作者簡介,進行理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德育的主要內容是對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是學校德育永恒的主題。中專語文教材選編的都是一些文質兼美的文章,而這些文章往往凝結著作者本人的情感精華。因此,每次上新課之前,教師應該抓住“作者簡介”這一環(huán)節(jié),把理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簡介之中。具體可以這樣做:
1、采用提問啟發(fā)式。對于學生比較熟悉的作者,教師可采用提問啟發(fā)式,讓學生共同回憶作者生平中的突出事跡,并從中得到啟迪。如《野草題辭》一文,其作者是大家熟悉的魯迅,學生在初中階段就學過他的有關文章。于是,上課一開始,教師可以問學生:魯迅年青時本是學醫(yī)的,可為什么后來要棄醫(yī)從文,終于成為我國一大文豪?通過共同回憶,教師補充,大家明白,他棄醫(yī)從文的目的是為了喚醒國民,拯救祖國。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性地發(fā)揮:作為學生——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我們也應該象魯迅那樣,把個人的理想與祖國的需要結合起來。
2、采用對比式。一個作家在其一生中往往寫過不少作品,在講授作者簡介時,教師可以利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進行對比,從中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例如講授龔自珍《病梅館記》一文時,可以先在黑板上板書他的另一首有名的詩——《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焙單霰驹姾?,點明本詩是作者直抒胸臆。大聲疾呼要愛才!用才!而馬上要學的新課文《病梅館記》則用的是曲筆,但其所要表達的意思則一樣;珍惜人才!在此,老師可以作進一步的發(fā)揮:作為一名普通知識分子,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能有勇氣這樣振臂高呼,幾次反復地表明心跡,他那種渴望人才的精神不正是他關心國家興亡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具體表現嗎?
二、將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并列,滲透道德教育
語文教材中,文質兼?zhèn)涞奈膶W作品占據相當的篇幅。這里有對祖國的愛、對人民的忠、對事業(yè)的追求、對信念的執(zhí)著;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誼;……怎樣才能幫助學生發(fā)掘出作品的這些內蘊,讓真、善、美走進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呢?我認為語文教師應是情感教育與德育教育的設計師、遷移者,教師應運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傳授知識和學生接受知識這種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靈活動融為一體,使教師、學生、作品三者情感產生共鳴,從而達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事實上,在中專語文教學中,第二課堂活動越來越受到學生的歡迎。因為,它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能較大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現在的中專生,大都有一種自我推銷的欲望,參與意識較濃,總想在各種場合表現自己。作為語文教師,針對他們這種心理特征,為何不可以因勢利導呢?這樣既可以培養(yǎng)他們讀和說的能力,也可以讓他們在娛樂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質的熏陶,實現老師寓德于教的目的。真可謂一舉兩得。
首先,開展影視欣賞活動。影視片是一種表現社會生活的藝術,它滲透著作者對生活的認識和評價,具有豐富的德育內涵。它通過表現美的心靈,美的行為、美的意境來感染人,使人們在欣賞評論影視片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道德品質教育。正因為這樣,語文教師應多開展一些影視欣賞活動。如正值汶川地震,學生們都很關心當地群眾的安危,我就利用第二課堂與學生同看現場直播,我們與汶川的百姓一起落淚,一起期盼,一同振奮精神面對挑戰(zhàn)。
其次,舉辦小型故事會,將讀和說的能力培養(yǎng)與道德品質的形成相結合。語文教師利用課余時間舉辦小型故事會可以引導學生多讀、多說。要做到言之有物、會說,必須多讀。開卷有益,只有多讀,才能豐富自己,提高自己。我在講授完古文單元后,試舉辦了一次“兩分鐘故事會”。這一單元的重點課文是《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教學目的之一是學習廉頗、藺相如顧全大局、以國事為重的優(yōu)良品質。針對這個目的,我設置了一個課外活動。讓每個同學準備1~2個小故事。并對他們提出具體要求:第一,主題必須體現民族自豪感或自我奉獻精神;第二,篇幅不能太長。在兩分鐘左右講完;第三,情節(jié)要符合傳記的特點;第四,采取抽簽的方式,讓每個人都有可能演講。結果,每個同學都作了認真的準備,故事會開得很成功。這次有趣的活動,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鞏固了傳記文學的基本特點,又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增長了他們見識,同時也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
總之,針對中專語文教學大綱要求,結合讀和說的能力培養(yǎng),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寓德于樂,寓德于教,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寫作教學中滲透德育
寫作即抒寫心情,描繪生活的體驗,人生的感悟,借寫作之手,可以闡幽發(fā)微。閱看學生的習作,既可感嘆學生的真知灼見,又能把握學生的思想脈絡。對學生寫作中出現的不正確的認識,教師可以捕捉教育的契機,見微知著,善作挖掘,從而達到引導、糾正的德育目的。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堅持文道統(tǒng)一,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也是一項持久性的工作。中專學生靈魂的塑造,也不是某一科、某一課就可以完成的,它要靠師生長期的共同努力。
寫到這兒,我豁然開朗:以一切優(yōu)秀的文學藝術、文化、文明來浸潤學生心靈,使之趨于“至善”之境應該是我們每一個教師的光榮使命。我將身肩這份特殊的使命不斷在自己的教育之路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