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早期大學英語文學教學與莎劇推介
      ——以上海圣約翰大學和國立北京大學為中心

      2016-05-15 07:26:37安鮮紅陳建軍
      華中學術 2016年3期
      關鍵詞:圣約翰莎劇北京大學

      安鮮紅 陳建軍

      (湖北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武漢,430062;武漢大學文學院,湖北武漢,430072)

      中國早期大學英語文學教學與莎劇推介
      ——以上海圣約翰大學和國立北京大學為中心

      安鮮紅 陳建軍

      (湖北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北武漢,430062;武漢大學文學院,湖北武漢,430072)

      清末民初,以上海圣約翰大學為代表的基督教大學和以北京大學為代表的中國自辦大學在英語教學中都涉及莎士比亞,有的還開設了莎士比亞專題課。英語文學教學對莎劇的引進,既推動了莎劇的校園傳播,又促成了莎劇的學府遴選,同時也培養(yǎng)了一批莎劇愛好者和莎學人才,這些人后來大多是莎劇在中國經典化的推手。早期大學的英語文學教學和莎劇推介,為莎劇在中國的經典化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莎士比亞;莎劇教學;經典化

      從辦學主體來看,中國早期大學分為外國人創(chuàng)辦的教會大學和中國人自己創(chuàng)辦的普通大學,上海圣約翰大學和國立北京大學分別是這兩類大學的代表。清末民初,在其他大學還在重組、聯合或合并時,上海圣約翰大學和北京大學的系科設置和英語教學已日趨成熟。這兩所大學在英語文學教學中引入了莎士比亞,英美文學、英國文學、英國文學史、西洋文學史、歐洲文學史等文學課程中已有對莎士比亞戲劇的介紹,莎士比亞專題教學也得以展開。上海圣約翰大學和北京大學的英語文學教學起步較早,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其他高校所效仿。1912年以后,教育部加強教育管理,全國各大學(教會大學除外)的系科設置和課程安排日漸規(guī)范和統(tǒng)一。圣約翰大學和北京大學的英語文學教學理念和經驗,隨著英語文學課程的普及和人才的流動,逐漸推廣到其他高校。1926年前后,之江大學、金陵大學、嶺南大學、燕京大學、上海大學、清華大學、國立高等師范學校(英語部)、南開學校(大學部)等高等院校,均開設了英國文學、英國文學史等課程,有些學校還出現了莎士比亞專題教學。以上海圣約翰大學和北京大學為考察中心,探究這兩所大學英語文學教學與莎劇推介,可略窺中國早期大學在莎劇經典化過程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

      一、 圣約翰大學英語文學教學與莎劇引進

      在16所教會大學中,有13所基督教大學側重于英語教學,另外3所天主教大學側重于法語教學。上海圣約翰大學是基督教大學中最“洋化”的學校,有“中國哈佛”之稱。自1881年英文部設置后,圣約翰大學不久就成為英語學習的中心,除國文課之外,其余課程均用英語講授,課堂教學、教材編寫、課內外交流等全都英文化。經過一段時期的發(fā)展,圣約翰大學的系科設置和課程計劃已漸趨豐富和完善,莎劇教學伴隨著英語文學課程設置的細化和專題化而出現。

      1892年,圣約翰書院成立正館(大學部)后,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學。當時的正館課程設置比較隨意,不成體系。以英文類課程為例,涉及文學的課目僅有英文史記、近世史記、傳奇二本;其他課目,如富國學、刑學、代數、心靈學等,均與文學無關。1896年,英文學類課程略有變化,與文學相關的課目仍只有“雜著一本”、“雜詩一本”[1]。1904年—1905年,圣約翰書院的英語文學課程設置更加細化,文學教學也漸成體系(見表1)。這一時期的英文閱讀和文法學習依舊占據主導地位,備館四年級已開設《歐洲史》和《絕島漂流記》、《湯晤勃浪學校之經歷》等原版小說名著欣賞課程。正館普通科一年級有泰西新史攬要課目。歐洲史、泰西新史攬要等文學課程可能會涉及莎士比亞,但莎劇是否進入了英語文學教學環(huán)節(jié),還很難確定。不過,圣約翰書院的課外活動較早地涉及了莎劇,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佐證莎劇學習的存在。如,St.John’sUniversity1879—1929一書曾記錄過1898年的“學生事業(yè)”,其中就有“Shakespeare’s Club”(莎士比亞研究會)、meeting Satureday envenings for reading one of Shakespeare’s plays(每星期六晚聚會,宣讀莎士比亞劇本一種)[2]。1905年前后的《約翰聲》和《北華捷報》等報刊也有圣約翰校園莎劇演出報道,并提到《哈姆萊特》、《亨利八世》、《如愿》等劇(見表2)。這些零碎的史料,雖然不能證明莎劇教學已經存在,但至少可以說明莎士比亞及其劇作已頻繁出現在圣約翰學院的校園里。

      表1:備館、正館英語課程摘錄(1904.3—1905.1)[3]

      表2:圣約翰大學英文莎劇片段演出(1896—1911)[4]

      續(xù)表

      1905年后,圣約翰書院正式升格為大學,學校的系科設置和英語文學教學有了新的變化,文學類課程主要“講述西方國家的文學、戲劇和名家論說”[5],課程設置顯然向專題化方向發(fā)展。1912年,正館文藝科不僅設有泰西名人小說、泰西文學史、詩集等文學課程,高年級還開設了西國名劇課程(見表3)。同年的格致科上級、高級均設有文學課程,上級以泰西文學史及詩集教學為主,高級則主講西國名劇課程[6]。1912年的《圣約翰大學章程》第9章“各科教法大意”規(guī)定了莎士比亞劇本的講授內容:“高級生讀每禮拜三小時,一千九百十二年至十三年之課本,以馴悍、亨利第五、蠱惑、該撒、女變、林遇、冬記等,同時研究各種以利沙白時之戲曲及從希臘、法國所譯之劇。每生須自出心裁作英文論一篇,其要旨在觀察人性之微以及研究人生問題?!盵7]章程不僅規(guī)定了高年級學生讀劇的時間,而且規(guī)定了所讀的莎劇劇目,探索劇作內涵。從章程規(guī)定的莎士比亞劇本,不難看出莎劇教學在西國名劇課程中的地位。莎士比亞借助于戲劇、西國名劇、泰西文學史等課程頻繁出現在英語文學課堂中,特別是莎劇教學進入學校章程,意味著莎劇教學的制度化。自此以后,每年的章程都有莎劇教學的相關規(guī)定,如,1913年的學校章程規(guī)定莎劇教學內容為“馴伏悍婦奇譚、亨利第五、行惡報、該撒帝、利益王、如意郎、消寒談”[8]等??梢?,1912年前后,莎劇教學已經成為圣約翰大學英語文學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

      表3:正館文藝科英語課程摘錄(1912.9—1913.7)[9]

      1914年,圣約翰大學開始出現莎士比亞劇本專題課(見表4)。章程這樣規(guī)定莎士比亞劇本的教學內容:“課本用馴伏悍婦奇譚、亨利第五傳、麥克白傳、該撒傳、利益王傳、如意郎、消寒談等,同時須研究他種以利沙白時代之戲曲及從希臘文、法國文所譯出之古劇本。每生須自出心裁作英文論一篇,其要旨在令學者能洞察人性與處世之理。”[10]從章程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來看,1914年度的莎劇教學內容與1912年并無太大差別。1915年,莎士比亞劇本以“第9學科”名目出現在《圣約翰大學章程》中。1916年的英語文學課程設置與1915年大體相似,1917年新增了大學院課目以利沙白時之戲劇(見表5),仍然是以莎士比亞和同時代其他戲劇家為核心的戲劇專題教學。1919年,圣約翰大學的系科設置和課程規(guī)劃再度發(fā)生大變革,英文部的許多課程,如美國文學、英文論說、英文散體文等被大幅度削減,英文小說、英學文粹、英文詩歌、英國文學史、莎士比亞劇本、彌爾頓著作、以利沙伯時代之劇本和19世紀之文學[11]等課程保留下來,莎士比亞專題教學始終存在。自1912年以后,莎劇教學成為圣約翰大學英語文學教學的重要內容,盡管教學劇目不時發(fā)生變化,如,1915年文、理高年級學生必讀的莎劇劇本有《麥克白傳》、《暑夜夢奇談》、《約翰王傳》、《哈姆萊傳》、《利益王傳》、《如意郎傳》、《消寒談》等七種[12],1916年則變?yōu)椤对撊鰝鳌?、《兄弟解仇錄》、《冤鬼現形錄》、《仇殺記》、《弒王記》、《威匿斯商人傳》、《暑夜夢奇談》等七種[13]。除了個別劇目的增減和莎劇譯名的變化,《裘力斯·凱撒》、《麥克白》、《李爾王》、《哈姆萊特》、《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等劇目大體未變。1920年前后,圣約翰大學的英語教學體系和課程設置比較完備,莎劇教學傳統(tǒng)已然形成。

      表4:英語文學課程摘錄(1914.9—1915.7)[14]

      表5:英語文學課程摘錄(1917.9—1918.7)[15]

      二、 北京大學英語文學課程與莎劇教學

      國立北京大學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洋務運動時期的京師同文館。京師同文館是中國政府創(chuàng)辦的最早的外語學堂之一,以培養(yǎng)外語人才為目的。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維新變法運動又推動了京師大學堂的誕生。1902年,同文館并入京師大學堂,成為譯學館的組成部分。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官辦大學堂,它的系科設置和課程體系仿照日本大學而建,注重中西兼容、文理兼顧,對近代大學學科的發(fā)展起到引領作用。1912年,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不久便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前沿陣地,匯集了一批留洋歸來的學界精英。北京大學以全新的教學理念和現代化的課程體系聞名全國,成為中國近代大學中的領頭羊,為其他普通大學的系科設置和課程體系建設提供了借鑒。

      同文館時期,外語學校以培養(yǎng)翻譯人才和傳播西學為己任,英語課程設置以句法、文法等語言基礎學習為主,并未涉及文學。1898年誕生的京師大學堂,逐漸改變了以往重技能輕文化的教學理念,逐步提高文學教學的地位。在更名為北京大學之前,京師大學堂共頒布了三次章程,即1898年《奏擬京師大學堂章程》、1902年《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和1904年《奏定大學堂章程》,詳細規(guī)定了英語學科的教學內容(見表6)。1898年章程明確了文學門的教學任務,英語語言文字學以學習英語基礎知識為主。1902年章程設有文學科,課程設置更加詳細,英語類依然以句法、文法、翻譯、作文、講讀等為主。1904年章程把文學科分為9種,英國文學、中國文學等均成為獨立學科。學科分類越細,課程設置也越具體。英國文學史、英國史等課目是英國文學門的主要科目,西洋文學史、外國文等課目同樣列入中國文學門的課程表。英國文學史、西洋文學史等課程,涉及的內容非常廣博,但都離不開文藝復興時期文學,離不開莎士比亞。1904年頒布的癸卯學制,是中國近代第一個由中央政府頒布并要求在全國推行的新式學制,莎士比亞伴隨著新學制的推行出現在各大高校的英語文學課堂里。北京大學英文系1910年畢業(yè)生張心澂回憶北京大學譯學館時,提到美國人安德遜用英語講授過莎士比亞的戲劇[16]。在1912年《大學令》頒布之前,莎士比亞專題課程并未進入京師大學堂章程,可莎劇教學已在英語文學教學實踐中出現。

      表6:京師大學堂文科文學課程摘錄(1898—1904)

      續(xù)表

      1912年,教育部頒布《大學令》,次年又頒布《大學規(guī)程》。北京大學的系科設置和課程計劃也隨之進行了調整,文史哲等學科之間的交流加強,近世歐洲文學史成為英文類和國文類的共修課(見表7)。作為世界文學版圖上的重要一頁,莎士比亞自然是英國文學、英國文學史、近世歐洲文學史等課程教學繞不開的內容。1913年進入北大預科學習的茅盾曾回憶說:“新來的美籍教師,據說是美國的什么師范大學畢業(yè)的,年紀不過30歲。他的教學方法好。他教我們莎士比亞的戲劇,先教了《麥克白》,后又教了《威尼斯商人》和《哈姆萊特》等等,一學期以后,他就要我們作英文的論文?!盵20]從茅盾的回憶可以看出,莎劇教學不僅被納入本科生英語文學教學計劃,也進入了預科生的英語文學課堂。1912年的壬子學制和1913年的癸丑學制,是面向全國推廣的學制,莎士比亞及其劇作借助于英語文學課程體系的細化而出現在廣大校園的英語文學課堂里。

      表7:教育部規(guī)定的文學科目與課程[21]

      1917年9月,教育部再次頒布《修正大學令》,北京大學課程計劃又經過多次修訂,英國文學門課程以英國文學、英國史、英文修辭學等為主。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后,采取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引進了一批留學英美、日本的優(yōu)秀學者,其中有胡適、辜鴻銘、周作人等外國文學研究專家。北京大學師資力量的增強,促使文學教學向專題化方向發(fā)展。英國文學門除了開設英國文學、英國文學史等課程外,還增設了歐洲文學名著、歐洲文學史等課目,英國文學又細分為詩歌、散文和戲劇。與之相似,中國文學門也講授歐洲文學史(英譯本)、十九世紀歐洲文學史課程(見表8)。1917年10月,北京大學文學類課程已把莎士比亞納入“特別講演內容”。1917年12月,課程修訂案中第一次出現莎士比亞劇本的選修課目。1918年,《國立北京大學規(guī)程》在現行課程中明確規(guī)定了莎士比亞劇本的專題教學。北京大學英語文學課程設置的細化和專題化,推動了莎士比亞專題教學的出現。

      1917年—1918年間,講授英國文學和歐洲文學課程的教員有陶孟和、王啟常、辜鴻銘、胡適、威爾遜等人。1919年后,又有宋春昉、卜思、陳源、林語堂、徐志摩、柯樂文夫婦等加入,周作人主講中國文學門的歐洲文學史。這些具有深厚文學造詣的大家們不僅通過文學課堂推介了莎士比亞,還通過課外學術講座擴大了莎劇在北京大學校園里的影響。1921年,胡適聘請柯樂文夫婦來英語系任教后,英語文學專業(yè)的課程更加豐富。柯樂文夫人專門為三、四年級的同學講授選修課蕭士比亞[22]。1924年,北京大學《英文學系課目說明書》提到的莎士比亞英文劇本有《裘力斯·凱撒》、《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如愿》、《李爾王》、《麥克白》、《哈姆萊特》和《暴風雨》等[23]。與圣約翰大學相比,北京大學的莎士比亞劇本課程出現稍晚,但莎劇教學的具體實踐大體都出現在1912年前后。1920年前后,莎劇教學成為北京大學英語文學教學的重要內容,莎劇教學傳統(tǒng)已經形成。

      表8:北京大學文科文學課程摘錄(1917.9—1918.7)

      續(xù)表

      三、 對莎劇經典化的影響

      上海圣約翰大學和北京大學的英語文學教學,歷史悠久、傳統(tǒng)深厚、經驗豐富,具有很強的輻射性和示范性。1926年前后,英語文學、英國文學史、近世戲劇、歐洲文學史等課程,在各大學英文系陸續(xù)普及開來,有的學校還開設了莎士比亞專題課。就連最不重視英語教學的齊魯大學,后來也設置英語系,并開設了英國文學、英國戲劇等課程。英語文學教學對莎劇的推介,既推動了莎劇的校園傳播,也促成了莎劇的學府遴選,同時還為莎劇在中國的經典化培養(yǎng)了一批推手——后來的莎劇翻譯家、莎劇批評家、莎劇導演,等等。早期大學英語文學教學和英文莎劇推介,為莎劇在中國的經典化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提供了重要條件。

      英語文學教學和莎劇專題教學,為莎劇的校園傳播提供了可能。課堂上,廣大學生通過文學課程認識了莎士比亞。莎翁的經典作家身份,莎翁在英國文學史、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均給廣大師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圣約翰大學為代表的教會大學,通過文理兼修和跨專業(yè)選修模式,讓文、理科學生都有機會接觸和認識莎士比亞。以北京大學為代表的中國普通大學,通過跨專業(yè)授課、學術講座、自由聽課制度等,也讓不同專業(yè)的學生能夠接觸到莎劇。此外,校園課外閱讀和莎劇演出,進一步擴大了莎劇的影響。

      以圣約翰大學為例,校園文學社、戲劇社等學生團體經常舉辦莎劇閱讀、莎劇研究和莎劇演出活動。如,莎士比亞研究會自1898年成立后,一直保持了集體讀劇的習慣。1905年,校長卜舫濟讓莎士比亞研究會向全校學生開放,并規(guī)定每周六8點至9點開始“研讀莎劇”[28]。除了課外閱讀,圣約翰校園的莎劇演出活動在1911年前非常興盛。據鐘欣志考證,1896年—1911年間,圣約翰校園莎劇演出幾乎成為夏季畢業(yè)典禮的慣例(見表2)。1911年后,《約翰聲》對校園演劇活動有過一些報道,但提及上演劇目者寥寥無幾。不過,1918年《約翰年刊》有文章描述過圣約翰校園演劇變遷:“其初以學生擅此者寡。教員多與其事者。教員多西人,故劇多西劇,此萌芽時期也。及后喜此者漸眾。教員引去變?yōu)橥耆珜W生之組織,唯皆遇事召集,事后解散,無正式團體。所演亦多抄集舊劇,無精彩之可言,此過渡期也。及1913年,許子渺仙,肄業(yè)本校,劇界亦有經驗者也。召集同志,研究改革,思有以集其大成。于是有演劇團之社?!盵29]圣約翰校園演劇先有大量“西人教員”參與,以西劇為主,這可能是莎劇最早出現在圣約翰校園的主要原因。后來變?yōu)椤皩W生組織”,演出“多抄集舊劇”,可能還是以莎劇和其他西劇為主。1913年后,校園戲劇社團成立,演劇社志在改良,“務求新勉,避雷同”,被認為是“舊劇”的莎劇演出就不如以前興旺了。1922年,鴻年曾在《二十年來之新劇變遷史》中稱:“新劇發(fā)源之時代,蓋已二十余年。當圣約翰書院每年耶穌圣誕時,校中學生將泰西故事編演成劇,服式系用西裝,道白亦純操英語,年年舊規(guī),習以為常。迨至今日,仍未廢止?!盵30]從鴻年的描述可以肯定圣約翰大學有“用英語”演“西劇”的傳統(tǒng),從“年年舊規(guī),習以為?!焙汀板手两袢眨晕磸U止”,大致可以推斷1912年至1922年間還有“西劇演出”。有莎劇演出傳統(tǒng)的圣約翰大學一定不會完全放棄莎士比亞演出,只因資料闕如,上演的劇目一時無從考證。

      圣約翰校園莎劇演出首先是針對全校師生的,因此吸引了更多學生關注莎劇,莎劇也通過校園舞臺深入人心。其次,圣約翰校園的演劇活動,常有校外人士參與,如特邀的官員、家長、媒體記者等,還有前來觀劇的他校學生。莎劇演出不僅僅是語言的練習,更是對現代劇場藝術的探索,他們對演出服裝、道具和表演技巧的重視,同樣吸引了兄弟院校和其他社會演劇團體的注意,再加上《北華捷報》、《約翰聲》等報刊的宣傳和報道,圣約翰大學里的莎劇演出產生過不小的社會影響。1908年,立群(鮑鶴齡)曾描述他的觀劇體驗:“圣約翰書院與華童公學及青年會中,皆有演戲部,雖做而不唱,而其諷世刺俗之意有足多焉。”[31]立群所描述的“做而不唱”的演出,其實就是純用道白的“西劇演出”。此外,朱雙云《新劇史》和汪優(yōu)游《我的俳優(yōu)生活》都提到過圣約翰大學的早期學生演劇。圣約翰大學的校園演劇,不僅推動了莎士比亞及莎劇的校園傳播,而且擴大了莎劇的社會影響。

      莎劇在校園里廣泛傳播的同時,莎劇劇目也接受著校園師生的遴選。校園師生通常根據自己的審美趣味,在教學和演出中挑選莎劇劇目,以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觀劇的趣味性。從圣約翰大學的系列章程和校園莎劇演出大致可以推斷,《該撒》、《威尼斯商人》、《馴悍》、《如愿》、《哈姆萊特》、《李爾王》、《麥克白》、《仲夏夜之夢》、《冬天的故事》等是圣約翰師生比較喜愛的劇目。相對來說,北京大學的課程計劃較少提及莎劇劇目。根據1924年所規(guī)定的課程說明書和學生的零星回憶,大致可推斷《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如愿》、《凱撒》、《哈姆萊特》、《麥克白》和《李爾王》等是北京大學師生比較喜歡的劇目。燕京大學同樣是早期演劇比較活躍的學校之一。就讀此校的冰心曾回憶說:“我記得我們演過許多‘莎士比亞’的戲,如《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等……魯迅先生寫過文章說愛羅先珂先生說我們演的比當時北京大學的某一出戲好得多?!盵32]1922年,冰心所說的愛羅先珂還專門寫了一篇劇評《觀北京大學學生演劇和燕京女校學生演劇的記》,高度評價了燕京女校上演的莎劇《無風起浪》[33]。同年,周作人在《晨報副刊》發(fā)表《燕大女校扮演莎士比亞名劇》,也提到《無風起浪》一劇[34]。此外,燕大學生趙蘿蕤在《懷念葉公超老師》一文中提到她演出過《皆大歡喜》一劇[35];李素在回憶燕大學生生活時,談到用英語演出過《馴悍》[36]。通過這些零碎的記錄可知,燕京大學師生偏愛莎士比亞的喜劇,如《馴悍》、《皆大歡喜》、《無事生非》、《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等。早期大學校園對莎劇劇目的選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后來的譯者、批評者和舞臺藝人對莎劇劇目的挑選。

      早期大學校園的英語文學教學和莎劇演出實踐,還培養(yǎng)了一批莎學人才和莎劇愛好者。與林紓一起翻譯莎劇故事的魏易,曾經是圣約翰學院的學生,在1900年畢業(yè)之前,“至少演出過《威尼斯商人》和《凱撒大帝》的片段”[37]。后來,魏易進入京師大學堂任教,他的演劇體驗及對莎劇的接觸,不可能不影響他后來的文學教學和譯莎事業(yè)。同校學生宋春舫,后來執(zhí)教于北京大學,專門從事戲劇教學與研究,是早期莎劇研究者之一。早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的茅盾,后來曾執(zhí)教于上海大學,他講授過歐洲文學史、西洋文學通論等文學課目,還寫過莎士比亞評論,也是早期莎學研究者之一。曾在北京大學英文系學習的余上沅,在國立劇專工作期間,多次為畢業(yè)學生導演莎劇,是最早的莎劇導演之一。燕京大學畢業(yè)的熊佛西和焦菊隱,均是后來戲劇界的精英人物。熊佛西在大學三年級時,就“廣泛閱讀了歐洲戲劇史上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易卜生、肖伯納、高爾斯華綏、葛萊格瑞夫人、約翰·沁孤的作品”[38],并積極參加校園演劇和編劇活動。焦菊隱后來從事戲劇工作,并多次把莎劇搬上中國戲劇舞臺。莎劇翻譯家和批評家梁實秋、方重等人對莎士比亞的熱愛,與他們在清華大學所接受的英語文學教育也密不可分。此外,還有其他參與莎劇教學、研究、翻譯的早期學者們,如徐志摩、柳無忌、顧綬昌、梁宗岱等,他們對莎士比亞的興趣多少都與早期大學的文學教育和莎劇教學有一定關系。

      早期大學對莎士比亞的推介,重心在其劇作,而且大多是英語原著,不同于新文化先驅們對莎士比亞的符號化宣傳,也不同于林紓遠離莎劇原貌的大眾化推介。早期英語文學和莎劇教學的承擔者,多是英美傳教士、歸國的留學人員及國內的文界精英。他們不僅知曉莎士比亞,更懂得莎劇價值。他們對莎劇的推介,一方面讓廣大學生了解莎劇之原貌,感悟莎劇之精神;另一方面又讓莎翁經典作家身份及其經典作品的體認得以初步實現。同時,早期的英語文學教學和莎劇推介,為莎劇在中國的經典化培養(yǎng)了一大批未來的推手,他們后來或參與莎翻譯介,或參與莎劇批評,或參與莎劇演出等,共同推動了莎劇在中國的傳播和接受。因此,早期大學校園的英語文學教學和莎劇推介,為莎劇在中國的經典化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注釋:

      [1] 參見徐以驊主編:《上海圣約翰大學(1879—195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18頁。

      [2] F.L.Hawks Pott:“The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InSt.John’sUniversity1879-1929,Shanghai:Kelly and Walsh Limited,1929,p.15.

      [3] 參見陳谷嘉、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史資料》下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078~2080頁。

      [4] 參見鐘欣志:《清末上海圣約翰大學演劇活動及其對中國現代劇場的歷史意義》,袁國興主編:《清末民初新潮演劇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3~34頁。

      [5] 熊月之、周武主編:《圣約翰大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8頁。

      [6] 圣約翰大學編:《圣約翰大學堂章程匯錄》(1912.9—1913.7),上海:美華書館,1915年,第30~31頁。

      [7] 圣約翰大學編:《圣約翰大學堂章程匯錄》(1912.9—1913.7),上海:美華書館,1915年,第54~55頁。

      [8] 圣約翰大學編:《圣約翰大學堂章程匯錄》(1913.9—1914.7),上海:美華書館,1915年,第50頁。

      [9] 參見圣約翰大學編:《圣約翰大學堂章程匯錄》(1912.9—1913.7),上海:美華書館,1915年,第19~26頁。

      [10] 圣約翰大學編:《圣約翰大學堂章程匯錄》(1914.9—1915.7),上海:美華書館,1915年,第63~64頁。

      [11] 熊月之、周武主編:《圣約翰大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1頁。

      [12] 參見圣約翰大學編:《圣約翰大學堂章程匯錄》(1915.9—1916.7),上海:美華書館,1915年,第76頁。

      [13] 參見圣約翰大學編:《圣約翰大學堂章程匯錄》(1916.9—1917.7),上海:美華書館,1915年,第78頁。

      [14] 參見圣約翰大學編:《圣約翰大學堂章程匯錄》(1914.9—1915.7),上海:美華書館,1915年,第60~64頁。

      [15] 參見熊月之、周武主編:《圣約翰大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8~99頁。

      [16] 張心澂:《譯學館回憶錄》,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40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年,第178頁。

      [17] 北京大學校史研究室編:《北京大學史料(1899—1911)》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82頁。

      [18] 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中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第546~553頁。

      [19] 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中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第588,第590頁。

      [20] 茅盾:《茅盾回憶錄》,孫中田、查國華編:《茅盾研究資料(上)》,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第137頁。

      [21] 參見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中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第645~646頁。

      [22] 參見胡適:《英文學系科目之內容(1921—1922)》(手寫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藏“胡適檔案”,卷宗號2144-4。

      [23] 參見李良佑、張日昇、劉犁:《中國英語教學史》,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62~263頁。

      [24] 參見《北京大學文理法枓本預科改定課程一覽》,《教育公報》1917年10月30日第4年第14期,第11~12頁。

      [25] 參見《文科本科現行課程》,《北京大學日刊》1917年11月29日第12號,第3版。

      [26] 參見《改訂文科課程會議紀事》,《北京大學日刊》1917年12月2日第15號,第4版。

      [27] 《國立北京大學規(guī)程》,北平:國立北京大學,1918年,第82~84頁。

      [28]St.John’sEcho,May 20,1905,p.2.

      [29] 轉引自熊月之、周武主編:《圣約翰大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04頁。

      [30] 鴻年:《二十年來之新劇變遷史》,《戲雜志》1922年4月“嘗試號”,第38頁。

      [31] 立群:《滬上演戲界記略》,《國華報》1908年5月第1期,第1頁。

      [32] 冰心:《我的大學生涯》,卓如編:《冰心全集》第七卷,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4年,第584頁。

      [33] [蘇]愛羅先珂:《觀北京大學學生演劇和燕京女校學生演劇的記》,魯迅譯,《晨報副刊》1923年1月6日,第2版。

      [34] 密:《燕大女校扮演莎士比亞名劇》,《晨報副刊》1922年12月18日,第4版。

      [35] 趙蘿蕤:《懷念葉公超老師》,《我的讀書生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238頁。

      [36] 李素:《燕大學生生活》,鐘叔河、朱純編:《過去的大學》,北京:同心出版社,2011年,第287頁。

      [37] 袁國興主編:《清末民初新潮演劇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54頁。

      [38] 上海戲劇學院熊佛西研究小組編:《現代戲劇家熊佛西》,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年,第12頁。

      猜你喜歡
      圣約翰莎劇北京大學
      約克圣約翰大學創(chuàng)意中心
      現代裝飾(2022年5期)2022-10-13 08:47:58
      北京大學首都發(fā)展新年論壇(2021)舉行
      經濟與管理(2021年2期)2021-03-15 01:29:34
      政府疏忽,巴新預算漏了急救車
      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
      藝術品鑒(2020年5期)2020-07-27 02:43:10
      敘事策略:對照莎劇,看《牡丹亭》
      名作欣賞(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Le r?le de la lecture dans la formation desétudiants de langues vivantes
      法語學習(2016年1期)2016-12-18 22:26:20
      La solitude
      法語學習(2016年6期)2016-11-24 09:39:38
      130萬
      留學生(2016年2期)2016-04-05 18:17:42
      新時期莎劇的戲曲改編歷程述評
      論莎劇復譯對本土自然語言資源的吸收——以王宏印漢譯《哈姆雷特》為例
      黔东| 岫岩| 梅州市| 民勤县| 淳化县| 衡山县| 茌平县| 建宁县| 玉山县| 宿迁市| 襄汾县| 驻马店市| 原阳县| 缙云县| 林芝县| 木兰县| 林口县| 响水县| 绥滨县| 康平县| 鄂托克前旗| 徐闻县| 陆良县| 台山市| 西林县| 安多县| 仙桃市| 腾冲县| 长汀县| 泰兴市| 永修县| 兰溪市| 木兰县| 闽清县| 禹州市| 汕头市| 信丰县| 寻甸| 乌鲁木齐县| 松阳县| 红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