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與專業(yè)課程融合,是當前職教課改的新課題,也是“兩化”深度融合的新呼喚。以PLC課程為例,可通過創(chuàng)建學習情境及任務,創(chuàng)新信息化教學與學習方式,創(chuàng)設個性化、仿真型互動式實訓教學平臺等方法對信息技術與專業(yè)課程進行融合。
【關鍵詞】兩化融合;信息化;PLC課程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19-0055-03
【作者簡介】劉雪雪,無錫機電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江蘇無錫,214028)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自動控制技術教學研究。
信息技術是當今世界上創(chuàng)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廣、滲透力最強的高新科技之一。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正在發(fā)生深刻的變化。2012年3月,教育部出臺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要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重點提出要有效提高職業(yè)教育實踐教學水平。當前,國外教育信息化正向個性化、跨學科、一體化方向發(fā)展,已開始深入到應用十大新興技術創(chuàng)造新時空和豐富學習資源、探索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深層學習行為,并創(chuàng)造出各種交互式研究性學習、團隊學習的新形式,推動學習方式變革。國內信息化教育的建設也已經由基礎建設向智慧教育發(fā)展。教育將不再停留在工業(yè)時代的“教學工廠”式的學校教育,而是逐步提升為智慧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不僅將由數量到質量逐步轉變,而且教學活動將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設計,關注個性化學習與發(fā)展。職業(yè)教育領域也正在加快對課程和專業(yè)的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信息化教學與學習方式,提升個性化互動教學水平。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專業(yè)技術、課程改革有效融合,如何把“工業(yè)化和信息化融合”引入信息化教學中,進而切實培養(yǎng)多技能復合型人才,提高職業(yè)教育教學水平已成為職教研究的新課題。
一、“兩化”深度融合的新呼喚
我國信息化與工業(yè)化融合——“兩化融合”已進入深度融合階段。根據兩年來的調查發(fā)現:企業(yè)信息化應用可分為產品信息化、產品開發(fā)研究信息化、生產管理信息化、其他管理信息化和決策過程智能化。在產品設計時既滿足用戶需求又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增加智慧元素,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企業(yè)采用電子技術、網絡技術,如PLC、CNC、DNC等,全面調整產品結構。在產品開發(fā)研究時利用CAD、CAE、CAPP、PDM以及DFA、DFM、QFD等信息化手段,形成CADE(計算機輔助開發(fā)工程)。在銷售與管理上應用物聯網、移動通訊、智能分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產品更全面地互聯互通,改變企業(yè)的生產、協作與管理方式,讓所有事物、流程、運行方式都實現更深入的智能化,建立一個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環(huán)境的產品、技術及結構開發(fā)創(chuàng)新體系,將先進制造技術與信息技術緊密結合,滿足市場經濟需求。
對機電技術類崗位使用信息化技術的調查發(fā)現:繪圖員使用CAD出圖的企業(yè)達到80%~100%,操作工只要求掌握基本應用信息技術:即讀懂加工工藝程序,通過網絡了解企業(yè)CAPP中本崗位的工藝要求,修改工藝中的尺寸參數。材料員不僅要了解企業(yè)CAPP內容,還需要通過計算機進行材料定額計算、工時定額計算及匯總等。設備維修工需要讀懂加工程序,修改加工中的部分工藝參數,懂得CAPP中的設備庫、工裝庫信息內容,懂得PDM系統(tǒng)實現CAPP系統(tǒng)內部工藝路線,讀懂工裝CAD與ERP等外部數據共享的硬件信息,不僅要掌握CNC(數控機床)等設備的維修技術,還要了解MC(制造)、ROB(機器人)、AS/RS(自動化倉儲系統(tǒng))、CAM(計算機輔助制造)、CAT(計算機輔助測試)、CIMS(計算機集成制造)等基本技術,懂得網絡設備的檢測信息,能根據設備情況判斷一般難度的故障并維修。如果是一線技術人員,還要解決生產過程中質量、速度問題,技術資料網上傳送等問題。有的企業(yè)已局部實現制造自動化,還有的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現代決策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與商務智能(IB)技術,進行改善制造產品生產環(huán)境等科學決策。
二、信息技術與專業(yè)課程融合的實踐
信息化教育的發(fā)展程度是衡量現代化學校的一個重要指標。職業(yè)學校進行教學信息化已有8年左右,從硬件基礎建設到軟件精品課程,信息化資源的質量在不斷提高,品種在不斷增加。從只能在校園網上下載上課的PPT、教案等資源的初級應用,到可以交流教育內容及考試的動態(tài)網絡平臺,直至可以遠程仿真設備操作的虛擬實訓平臺的中級應用,教學信息化越來越普遍,教學資源越來越多。如何整合、使用、提升和管理這些資源是學?,F代化建設的關鍵問題。
(一)PLC課程信息化現狀
1.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guī)模。PLC實驗室從單機的PLC,發(fā)展到具有兩機通信的機電一體化實驗裝置;具有可以檢測多種傳感器信號控制變頻器、使用觸摸屏的自動化設備;具有不僅能進行PLC通信,還可進行PLC與伺服機構通信、與計算機通信的自動化控制設備,進而具有計算機控制多臺PLC的閉環(huán)控制設備??梢哉fPLC實驗室的基礎設備在不斷更新,設備的信息化程度在不斷提升,但離企業(yè)遠程控制設備的要求還很遠。
2.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現狀。目前大部分還是通過圖片、動畫、視頻等信息傳遞方式創(chuàng)設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建設的教學資源只能教師使用,還不能在實訓現場讓學生使用,更不要說實時監(jiān)測、統(tǒng)計與分析教學中的問題。
3.PLC信息化資源建設由量變到質變。目前PLC課程已有市級精品課程資源(靜態(tài)網頁)、校級精品課程(動態(tài)網頁)、省級精品課程(具有仿真實訓平臺)。資源的數量也從一種PLC設備的教學資源,發(fā)展到具有兩種PLC設備的教學資源。資源的種類從只有PPT、教案、教學計劃、部分上課視頻、試題等,發(fā)展到遠程網絡教學的課程資源。但還沒有考慮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活動設計,關注學生個性化學習與發(fā)展。
4.信息化與PLC課程結合的內容還需要增加。目前學校開設了信息技術與PLC課程結合的課程,并將信息技術,如“PLC與自動生產線”“組態(tài)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等滲透到PLC的課程教學中,但遠程控制PLC、遠程維修設備的內容還沒有。
5.教師信息化與專業(yè)化的融合能力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尚未達到一定水平。教育信息化,首先要培養(yǎng)具有信息化素質、擁有信息技術實踐能力的人才,教師的信息素質和信息處理能力尤為重要。所以要求專業(yè)教師不僅掌握專業(yè)知識中的信息化技術,如PLC課程中的通信技術,還要具備能制作專業(yè)方面的動畫或視頻,準確表達專業(yè)技術的能力。因此,學校應積極組織提高教師信息化能力的各種培訓,鼓勵教師參與精品課程建設,參加信息化教學比賽及信息化方面的繼續(xù)教育。
(二)PLC課程與信息化融合設計
PLC課程信息化包括兩個部分內容:一是PLC課程內容中的信息化,即PLC與PLC通信、PLC與計算機通信、PLC遠程控制;二是PLC課程內容教育信息化,即PLC課程內容采用信息技術進行講課、實驗、練習、考試、遠程預習復習。
1.課程設計思想。
PLC技術應用于兩化融合的初級應用中,主要用于控制數控機床或自動化設備,在中級應用中常出現在柔性制造、機器人系統(tǒng)中,部分企業(yè)已使用于智慧維修。針對企業(yè)的應用情況,結合學校現有設備,把“PLC應用技術”課程改革為“PLC與自動線調試運行”課程,使PLC技術與自動控制等相關技術相結合。
2.重新架構課程與數據資源。
梳理PLC課程資源,根據PLC技術由淺入深,結合自動化設備的典型控制過程及檢修過程,注意到中職與高職的銜接,確定PLC課程的內容及信息化數據資源。資源的內容突出信息化部分,資源的大小要求今后不僅在網上使用,還能在手機上使用。所以PPT資源要以知識點或技能點為單位組織編寫,重點課程知識內容以動畫形式建設,重點技能點以小視頻形式建設。如PLC外形介紹用三維動畫,配以解釋語音;變頻器參數設置用小視頻。
3.創(chuàng)新信息化教學與學習方式,創(chuàng)設個性化、仿真型互動式實訓教學平臺。
傳統(tǒng)的上課PPT、教案、教學計劃外,教師可采用小PPT、小視頻、小動畫,根據學生情況和課程進度自由組織教學。通過PLC器件的三維動畫,學生就像拿了真實的器件;PLC接線視頻,為思維速度不同的學生提供方便;PLC故障排除小視頻,為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參考資源。讓學生通過看、聽、做、展示等多種途徑,充分感知所學內容,理解知識點與技能點,提高學習效果??稍O計一個遠程仿真實訓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學生可以選擇器件、連接器件、編寫程序、仿真調試程序。學生還可在家通過網絡仿真技術復習鞏固課堂學習內容,根據自己的理解能力學習,實現個性化教學;也可通過一次小測試考核自己對前面PLC知識的理解,進一步考核靈活接線、編程調試能力。教師也可以使用這個平臺不斷完善教學,并可根據企業(yè)發(fā)展的變化及時調整教學內容。
4.建立信息化考核平臺。
考核包括知識點考核、技能點考核及綜合考核。要實現以上要求,需要設置大量分類試題,明確考核原則、規(guī)則和評分標準。此平臺分全開放與封閉兩個部分,學生可以在全開放部分中自選考核內容,教師可以在封閉部分中選擇試題、修改試題、充實試題,制訂評分標準,實現批卷自動化。
三、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一)存在的問題
教學、教育資源越來越多,但在建設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信息化教育的實際進展比較緩慢。究其原因,無外乎資源優(yōu)化速度、資源存儲設備、資源管理、制作信息教學資源的人員素質、資源多樣化等跟不上智慧教育發(fā)展要求;資源建設資金缺乏;教學資源開放或半開放后,教師的知識產權保護出現問題。
(二)對策與建議
1.創(chuàng)設校園資源庫平臺。
在原有的精品課程基礎上,以專業(yè)為系列,建立校內課程資源庫,為學校各類教育教學資源提供使用與交流、展示與提升的有效平臺,如可通過MOOC等現有軟件管理校內資源。在這個學校自己的平臺上,教師有自己的資源庫,并可獲取本專業(yè)的資源。學??梢韵駠獾膶W校一樣,向教師購買其創(chuàng)作的教學資源,以擴大學校的資源數量,提高教師的創(chuàng)作欲望。在這個平臺上,教師根據教學過程選用相關資源,課前安排學生預習,上課時以學生為主進行探究式學習,并可利用平臺將教學過程中積累的習題、教學難點等加入題庫或資源庫,逐步充實知識庫。平臺有自動組卷功能,可以在網上對學生進行階段測驗或考試。教師在對學生參與網絡課堂產生的數據整理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課程講述方式。在這個平臺上,補考學生可通過網絡復習,由教師出題,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遠程模擬考試,然后回校參加正式考試。重修的學生同樣可以上網自學,完成重修考試。
2.加強對現有資源的管理。
對現有精品課程等資源重新整理,將課程內容按知識點與技能點劃分形成元素資源,方便教師按需重組。這樣的資源適合慕課平臺類的公共平臺使用,增加少量教學環(huán)節(jié)又能形成微課,還能把多個知識點、技能點及相關動畫、視頻資源結合組成理論課或理實一體課教學教案??梢杂煞辗剑▽W校)、技術支撐方共同建設或完善課程資源平臺。用購買課程資源的形式來保護知識產權,讓課程資源像生產資源一樣,成為教育戰(zhàn)略性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