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以來,在實用主義和科學主義思潮下,白話文的實用性和工具性越發(fā)受到重視。在民國教科書白話文選文的幫助下,現(xiàn)代白話文進入教育領域。
從某種意義上說,編輯理念就是編輯者的價值判斷和精神追求。不少白話文運動的領導者同時也是教育改革的參與者。在他們的推動下,教育部通令各省“改國文為語體文”,[1]并且通過指導民國教科書白話文選文的編選和校訂工作來實現(xiàn)自己對教育事業(yè)的意圖與構想。他們在選材上兼顧思想性和藝術性雙重標準,收入了五四時代最有代表性的白話文學作品,通過感性的力量擴大了白話文的影響。他們自身也通過教科書白話文選文的編輯和創(chuàng)作實踐,對語言改革的理性思考在交流與碰撞、體驗與反思中逐漸深化。
民國十二年六月,全國教育聯(lián)合會組織的新學制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擬定《中小學各科課程綱要》。民國十二年七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學制初中《國語教科書》第一冊初版,至民國十三年二月第六冊初版,陸續(xù)共出版了六冊,多次重版印刷,發(fā)行量巨大。胡適三十年代回顧時評說:“平心而論,民國十一年‘新學制之下的國語教科書還經過了比較細心的編纂,謹慎的審查?!盵2]新學制初中《國語教科書》作為第一套系統(tǒng)的文白混編的教科書,既是早期教科書的代表,又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因此,本文選取新學制初中《國語教科書》從選文的文白比例角度對教科書編輯理念進行細致科學地分析,探討胡適的歷史文學觀在民國教材中的呈現(xiàn),以期更好地理解民國教科書白話文選文在語言變革和發(fā)展中的意義。
民國九年一月,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國,自秋季起,國民學校一二年級國文改為語體文。同年四月又通告將國民學校的國文教科書分期作廢,要求各學校逐步采用經審定的白話文教科書,其他各科教科書也相應改為白話文。教育部于民國十一年十月二十三日回復國語統(tǒng)一籌備會的公函中明確:“師范學校,中學校,甲種實業(yè)學?!畤目浦v讀文言文與語體并重,作文以語體文為主,應改為講,讀,作文,文言文與語體文并重?!盵3]文言文獨占的局面被打破,白話文在語文教育中取得合法地位,正式進入中學教材,一時間中學語文教科書的出版呈現(xiàn)繁榮的景象。民國九年洪北平主編的《白話文范》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民國十一年上海民智書局出版了孫俍工等編的初級中學《國語文讀本》。民國十二年《新學制課程標準初級中學國語課程綱要》擬定后,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學制初中《國語教科書》也正式出版,并多次重版印刷,發(fā)行量非常大。僅如民國二十一年一·二八事件后,在商務印書館被日軍炸為廢墟的情況下,新學制初中《國語教科書》只五月至六月間就印行了兩版。
新學制初中《國語教科書》編輯者第一冊為范祥善、吳研因和周予同,第二冊為顧頡剛、范祥善和葉紹鈞,第三冊至第六冊均為顧頡剛和葉紹鈞;校訂者除第三冊王岫廬未參與只有胡適和朱經農外,其余五冊均為胡適、王岫廬和朱經農;從作者群層面看,有新文化運動的領袖胡適,有胡適的老師、商務印書館主持人王岫廬,有與胡適同是哥倫比亞大學畢業(yè)的教育學碩士、擔任商務印書館哲學教育部部長、后改任國文部部長朱經農,還有既是年輕有為的學者,也是商務印書館的中堅力量的周予同、顧頡剛、葉紹鈞等。諸位編輯者均有師范教育背景或教學實踐經驗?!缎聦W制課程標準初級中學國語課程綱要》就是由葉紹鈞起草的,胡適起草其附表,經由全國教育會聯(lián)合會審定,“本科要旨在與小學國語課程銜接,由語體文漸進于文體文,并為高級中學國語課程的基礎”,[4]并規(guī)定“初中讀本,第一年語體約占四分之三,第二年四分之二,第三年四分之一”,[5]明確了語體文和文言文在不同階段上各自所占比例,直至民國二十一年十一月《中學課程標準》的正式頒布,此種文白比例成為這期間教科書編輯的重要參量。
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學制初中《國語教科書》是最早把文言文和白話文混合編排的,是中國教科書編制的創(chuàng)舉,影響至今。其文白比例也基本符合新學制初級中學國語課程綱要的標準。新學制初中《國語教科書》在“編輯大意”中明確指出:“本書依照全國教育會聯(lián)合會學程起草委員會所定初級中學‘國語課程綱要'編輯”。在文言文和白話文所占比例方面附有補充說明:“一、本書第一二冊文言文占十分之三;第三四冊文言文占十分之五;第五六冊文言文占十分之七。這樣的配置,要使小學及高級中學相銜接。二、本書第一二冊酌采語文對譯方法以便語文過渡?!痹诎自捨奶岢?,新學制初中《國語教科書》的編校者在選文的文言文和白話文的歸類問題上究竟持何種觀念,下面將就教科書的選文進行具體考察。
新學制初中《國語教科書》第一、二冊共94篇,其中傳統(tǒng)的文言文有《孟子許行章》、《王冕傳》、《大鐵錘傳》、《桃花源記》、《游小盤谷記》、《戰(zhàn)國策馮諼》、《祭外姑文》、《五人墓碑記》、《史記荊軻刺秦王》、《送東陽馬生序》、《孟子原泉章》、《水經注巫峽》、《記翠微山》、《先妣事略》、《核舟》、《核工記》、《斗雞》、《養(yǎng)蜂》、《登泰山記》、《記大同武州石窟寺》、《夜渡兩關記》諸篇;《卜來敦記》為清代黎庶昌所著,羅文彬稱其遠祖桐城,近宗湘鄉(xiāng);《祭亡妻黃仲玉》雖然是蔡元培于民國十年所作,但遣詞布局、情感抒發(fā)和編排與此前歸有光的《先妣事略》并無二致,當歸為一類。以上共計23篇只占總篇幅的24.4%,按照編輯大意“本書第一二冊文言文占十分之三”文言文應當約為28篇,仍有4篇左右的余地。歸類之困難即在于此。文言形式的還有章炳麟著的《說自由》、蔡元培著的《圖畫》、《裝飾》、《理信與迷信》、《舍己為群》、《文明與奢侈》5篇,蔣維喬著的《菲律賓百震亨瀑布游記》。另有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導言七》相對而言較為艱深,周作人翻譯的選自文言《域外小說集》的《先驅》,以及梁啟超提倡“詩界革命”所作的《舉國皆我敵》、《志未酬》2首。此外《新豐折臂翁》如《孟子許行章》一般,在此詩前安排了一篇《白居易新豐折臂翁(演義)》,若像編輯大意中說明的“本書第一二冊酌采語文對譯方法以便語文過渡”,或可看作編輯者并未將此篇歸類為白話文。但首先白詩通俗淺易、間雜口語對白;其次他篇皆為譯文,只此一篇演義,既為演義,文章并未如其他譯文逐句翻譯,卻以白話文的形式在白詩的基礎上敷衍了一個十分生動的故事,與之輝映;再次,這兩冊中另有《木蘭詩》、《桃源行》、《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插秧女》、《賣魚婦》、《西山有虎行》6首和小說節(jié)選的《王冕的少年時代》(《儒林外史》)、《黃河上打冰》(《老殘游記》)、《桃花山》(《老殘游記》)、《蓬萊島》(《鏡花緣》)、《荊元》(《儒林外史》)5篇。若以《新豐折臂翁》為文言,從風格、體式和時代等各方面比較考量以上篇目則頗為躊躇。
新學制初中《國語教科書》第三、四冊共計80篇,除傳統(tǒng)的文言文篇目共37篇外,文言形式翻譯的《流星》、《佛蘭克林自傳》、《安樂王子》、《天演論導言一》4篇,蔡元培著的《建筑》、《雕刻》、《文明之消化》、《責己重而責人輕》4篇,吳敬恒著的《勤工儉學傳書后》、《上下古今談序》2篇;此外還有古代詩歌《四時田園雜興》、《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古樂府兩首》、《賣炭翁》、《費宮人刺虎歌》、《古詩》、《渼陂行》、《西湖詞二首》、《詩魏風伐檀》、《新樂府二首》、《絕句四首》、《飲馬長城窟行》11首。如編輯大意中所述“第三四冊文言文占十分之五”,此二冊文言文應當40篇左右。若視《新豐折臂翁》為文言,則《賣炭翁》也當為文言,推及其他,最終文白比例必然要超出編輯本意。
在于龍的《現(xiàn)代語文課程話語考論——以“性質之爭”和“文白之爭”為例》的著作中,對新學制初中《國語教科書》的文白比例進行了統(tǒng)計:白話文95篇,占36.5%;文言文165篇,占63.5%。這顯然和新學制初中《國語教科書》的編輯思想不符,白話文篇目的大幅縮減是緣于他以現(xiàn)代意義上的白話文標準而進行的歸類。而吳曉峰著的《國語文教科書中的文言白話之爭》中對文白分配的統(tǒng)計則是:白話文131篇,占50.4%;文言文129篇,占49.6%。其數據基本吻合新學制初中《國語教科書》的編輯大意。但是她說:“《老殘游記》《新豐折臂翁》《賣炭翁》《木蘭詩》《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等作品……如果以胡適所主張的廣義白話文標準來看,這些篇目應該歸入語體文,然而根據《新學制國語教科書》說明的文言語體比例來看,它們又應該歸入文言文?!盵6]無疑她把上述古代白話小說、詩歌計入了文言類,而翻譯全部算入白話文。以吳曉峰統(tǒng)計的第二冊數據為例(此冊文言最少),其中語體文37篇,包括創(chuàng)作27篇和翻譯5篇,文言文12篇?!段迦四贡洝贰ⅰ妒酚浨G軻刺秦王》、《送東陽馬生序》、《孟子原泉章》、《水經注巫峽》、《記翠微山》、《先妣事略》、《登泰山記》、《記大同武州石窟寺》、《夜渡兩關記》9篇當無爭議,依吳曉峰所述,余下3篇當為《木蘭詩》、《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和《荊元》。對于這種觀點,僅以《核舟》為例,此文在同時期莊適編的《現(xiàn)代初中教科書國文》和沈星一編的《初級古文讀本》兩種文言文教科書中皆有選入,若從廣義的白話文角度尚可理解,但《老殘游記》、《鏡花緣》等小說節(jié)錄歸入文言文,而《核舟》之類卻歸入白話文,殊為費解。
持其他觀點的還有阮真。他在1929年發(fā)表的《幾種現(xiàn)行初中國文教科書的分析研究》中明確提到:“例如商務的初中《國語教科書》,是文言白話兼采的。內中文言的教材,除了古文時文,左國史漢,周秦諸子而外,兼采及王充論衡,呂氏春秋等書,也選了不少的舊詩詞劇曲?!盵7]文章中還列舉了商務印書館1924年出版的莊適編的《現(xiàn)代初中教科書國文》,該教科書“所選的全是文言文”,[8]與新學制初中《國語教科書》共有篇目《大鐵錘傳》、《核舟》等是,《桃源行》、《西山有虎行》、《舍己為群》、《志未酬》等是,甚至胡適自由詩的嘗試《黃克強先生哀辭》也赫然在列。這僅以兩種教科書的前兩冊而言,其他諸冊如《伐檀》、《西湖詞二首》、《飲馬長城窟行》、《郵亭題壁詩》等篇目也是重復入選的。而翻譯外國的文章卻不見于《現(xiàn)代初中教科書國文》,“白話的教材,除了時人議論,創(chuàng)作文藝——新詩小說小品居多——之外,還選了許多英俄德法日本瑞典波蘭的翻譯小說”,[7]翻譯的文字似乎要全算作白話文里。
因此無論莊適還是阮真,依他們看來“舊詩詞劇曲”《桃源行》、《西山有虎行》、《西湖詞二首》、《飲馬長城窟行》、《郵亭題壁詩》等是文言的,那么《木蘭詩》、《新豐折臂翁》、《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插秧女》、《賣魚婦》等也應是;《志未酬》或《黃克強先生哀辭》等算不得白話,那么《舉國皆我敵》也算不得;《舍己為群》之類則是文言“時文”,《理信與迷信》、《文明與奢侈》等也應是。以此標準,新學制初中《國語教科書》一、二冊的文言文篇目至少在37篇,占到十分之四,三、四冊的文言文篇目至少為49篇,顯然與該教科書的編輯大意不符。由此可見,新學制初中《國語教科書》的白話文選文的標準要寬泛得多,時文里有白話,舊詩詞劇曲里有白話,古代的白話小說更是白話。
胡適在寫于1918年的《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中論及白話文:“我們?yōu)槭裁磹圩x《木蘭辭》和《孔雀東南飛》呢?因為這兩首詩是用白話作的。為什么愛讀陶淵明的詩和李后主的詞呢?因為他們的詩詞是用白話作的。為什么愛杜甫的《石壕吏》、《兵車行》諸詩呢?因為他們都是用白話作的?!盵8]從創(chuàng)作的目的出發(fā)“要多讀模范的白話文學。例如《水滸傳》、《西游記》、《儒林外史》、《紅樓夢》;宋儒語錄,白話信札;元人戲曲,明清傳奇的說白。唐宋的白話詩詞,也該選讀”。[9]《老殘游記》也作為優(yōu)秀的白話小說在文中被提及。
所以,新學制初中《國語教科書》的白話文選文的擇取范圍基本合于胡適所主張的包括古代白話文的廣義上的白話文。依此統(tǒng)計五、六兩冊文白比例也基本合于編輯本意。究其緣由當出于胡適歷史的文學觀念的影響。繼《歷史的文學觀念論》的發(fā)表,1920年胡適在國語講習所講《國語文學史》,并開始編寫《白話文學史》,為白話文學尋求歷史的根基?!栋自捨膶W史》中講到:“第一,我要大家知道白話文學不是這三四年來幾個人憑空捏造出來的;我要大家知道白話文學史有歷史的,是有很長又很光榮的歷史的。第二,我要大家知道白話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占一個什么地位?!盵10](胡適,《白話文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頁)從提倡白話文、還原白話文學歷史地位的角度出發(fā),作為校訂者的胡適對新學制初中《國語教科書》編輯思想的影響是無疑的。
另一方面,胡適認為白話文是“樸素”、“清楚明白”的,是“活的”,這是相對用典摹仿、無病呻吟、爛調套語等傾向而言,且需體現(xiàn)“今日之思想”。新學制初中《國語教科書》中《圖畫》、《裝飾》、《建筑》、《雕刻》、《理信與迷信》、《文明與奢侈》、《菲律賓百震亨瀑布游記》等篇雖不脫文言的痕跡,但敘述平易明白,思想現(xiàn)代,富于“新”和“活”,更符合“過渡期”的形式變化。譬如《圖畫》和《裝飾》是蔡先生為華工學校編寫的講義。所以從文白比例上考量新學制初中《國語教科書》,此類文章或可看作廣義上的白話文,這一點與吳曉峰的觀點是相同的;而只有文字相對艱難深澀的“時文”甚或包括翻譯《天演論導言七》等在內,才被歸入文言文行列。
在實用主義和科學主義思潮下,白話文的實用性和工具性越發(fā)受到重視。范祥善在《國文教授革新之研究》中說:“今之倡為國語者,洵為根本解決之問題。而以教科書為著手之第一步,尤為根本之根本?!盵11]憑借教科書的編纂,社會力量的影響在教育方面也變得愈發(fā)重要和深遠。而且教科書中的白話文選文不僅富于語文教育革新的意義,對現(xiàn)代白話文的普及和發(fā)展也同樣具有深遠的影響。從選文的文白比例角度對教科書編輯理念的考察既是對教材理論的有益補充,也能夠幫助我們理解關于現(xiàn)代教育和語言的歷史發(fā)展進程,提供思考和解決新形勢下教科書和語言發(fā)展所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注釋:
[1][3][5]黎錦熙.國語運動史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2]胡適.胡適學術文集·新文學運動[M].北京:中華書局,1993.
[4]全國教育聯(lián)合會新學制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M].上海:商務印書,1923.
[6]吳曉峰.國語文教科書中的文言白話之爭[J].學術論壇,2005.
[7]阮真.幾種現(xiàn)行初中國文教科書的分析研究[J].嶺南學報,1929,(1).
[8]胡適.建設的文學革命論[J].新青年,1918,(4).
[9]胡適.白話文學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0]范祥善.國文教授革新之研究[J].教育雜志,1918,10.
(蔣雁虹 聊城大學 27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