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自軍
結構式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當教師每接到一篇新課文,首先要對課文進行剖析、綜合,然后領會它的思想情感,最后引導學生進行寫作實踐。這其間四個環(huán)節(jié)的過程,可視為結構式教學的美的賞受。
在《庖丁解?!芬晃闹校叶≡诮馄逝5倪^程中,每個動作、每個響聲,都會令人感悟到音樂美的賞受。更何況對于生乎情、感乎義的文學藝術作品的剖析,不更是一種美的賞受嗎?《庖丁解?!啡臄⑹龅枚?,描寫得多,最后文惠王的感嘆是畫龍點睛之筆,耐人尋味,能夠給我們寫作以深刻的啟示。
《阿房宮賦》是杜牧的一篇名賦。全文結構分四個自然段,我們可以把它剖析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描寫阿房宮的豪華奢靡,從建筑的背景:“畢”“一”“兀”“出”,到它的外觀、內景、人物,無不顯示宮室的雄偉,建筑的奇特,宮人的眾多,歌舞的繁盛,珠寶的任意棄擲,這些描寫把秦皇的荒淫、殘民逞欲的罪行揭露無遺。第二部分議論總結,通過殘民的教訓,提出愛民設想,以圖長治久安。我們領悟到了第二部分借古諷今、以秦誡唐、提出警告的目的和作品的社會性、人民性、進步性。這是一種古賦美的賞受。我們不提倡學生寫“賦”這種文體,但《阿房宮賦》這種借古諷今以及多種修辭手法交錯運用的寫法還是值得學生在寫作中借鑒的。
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是一首古調賦新意的杰作。詞分上、下闕,可以把它剖析為四個字:“立”“看”“問”“憶”,每個字描繪一幅畫面,營造一個意境。整個詞的意境闊大無比,可謂前無古人。毛澤東把祖國的秀麗山河與革命的前途聯(lián)系起來,抒發(fā)了無產階級“主沉浮”的豪情壯志,使我們好像賞受到了古瓶裝新醇的芬芳,以及濃郁美酒的深情厚意美。我們也不提倡學生寫詞(其實,偶爾讓學生練練詞的寫法也無妨),但《沁園春·長沙》這種借情抒情的寫法是值得學生在寫作中認真學習的,尤其是詞作通過“立”“看”“問”“憶”,每個字描繪一幅畫面,營造一個意境,使寫景層次井然,畫面醒目,學生應該認真品味、借鑒。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篇優(yōu)美的散文。我們把它剖析為兩個字:“淡”“念”。對平日的荷塘月色,作者很少去觀賞、思考;對今晚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四周的月色,作者盡管有冷靜、寂寞的愁思,但更有淡淡的“喜悅”。朱自清面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苦悶、彷徨,想超脫現(xiàn)實,但這怎么可能呢?這種矛盾、復雜的心情,必然使他從眼前的“景”遙想到家鄉(xiāng)的“景”——惦念起了江南。把文章推向高潮,思想也達到高潮,從而產生了一種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可貴思想。從文章《荷塘月色》的剖析、綜合中,我們不僅領悟到了荷塘月色之美,更感受到知識分子的思想之美。對于中學生的作文,我們提倡“四真”,即要“寫真人,敘真事,抒真情,議真理”。學生如果能夠把自己的真情實感有機地融入在自己的作文中,那說明他的寫作水平已經達到一定的高度了,這也正是我們所渴盼的。
碧野的《天山景物記》全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寫天山的地理位置,展示外貌美?!斑h望天山,美麗多姿……”第二部分寫天山的全貌。雪峰高而美,溪流姿態(tài)多變,給人以生機;森林的茂密、聲、光,顯示了原始森林的幽靜;山與野花的色、形、果,使人強烈地感受到了天山濃郁的春天氣息。牧場的奇麗迷人,牧群的多、肥、美,牧女的健美、歡樂、幸福;牧場之雨的奇麗,黃昏落日的紅、大;夜景的歡樂、寂靜;野馬的奔騰,蘑菇圈的繁多、鮮美;旱獺的肥美、可捕;雪蓮的冰雕玉琢,天然湖的凈、靜、美;野果子溝的多、長,這一切反映了天山的美麗、富饒,造福于人類。作者通過細致生動地描繪,把天山全貌反映了出來,景色瑰麗,蘊藏豐厚。第三部分,總結全文。作者飽覽了天山的景物后,傾吐了對天山的無限愛慕,使人產生對社會主義祖國無限熱愛的感情?!短焐骄拔镉洝分械木拔锕倘幻啦粍偈?,讓我們留連忘返,而《天山景物記》中移步換景、多角度、多層面地對景物的描寫方法更值得我們的學生在寫作中認真學習。
莫泊桑的《項鏈》,以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借”“失”“賠”項鏈的情節(jié)結構展開,環(huán)環(huán)緊扣,回環(huán)曲折,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結局令人啼笑皆非,前后對比鮮明,典型的藝術形象留給人深刻的啟迪。路瓦栽夫人由于向往超前生活的虛榮,追求奢華,一夜風流,換來了十年辛酸,青春消磨,其悲劇令人慨嘆。細細地剖析,深深地思考,使人認識到作者筆下的主人公的虛榮心,正是資本主義社會把女性當作玩物使然,她的悲劇性也是必然的,這是制度決定的。我們在得到藝術結構美的賞受之余,對資本主義上流社會的腐敗也會進一步有所了解。當前我國經濟發(fā)展迅猛,但人們的思想境界又怎樣呢?掩卷深思,不能不讓我們深有感觸。而本文的結尾方法更是巧妙絕倫,讓人拍案叫絕,我們不妨讓學生在他們的作文中試試這種寫法。
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對古今中外的每一篇課文的結構進行分析、綜合,領悟文章的思想情感,這不僅是一種文學藝術結構美的賞受,更是對寫作的陶冶,不敢說水到渠成,也會胸有成竹。正如莊子筆下的庖丁解牛,“提刀而立,為之回顧,為之躊躇滿志”。如此長期訓練,學生下筆自然會“如有神”,自然會條理分明,脈絡清楚,中心突出,結構嚴謹,并最終達到言已盡而意無窮的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新沂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