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香蓮
優(yōu)秀的敘事寫人的文學作品,往往借著對人物外貌的描繪而獲得永恒的藝術魅力。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最突出的莫過于魯迅先生描寫的劉和珍君。她的“微笑”與“溫和”,是如此地鮮明,如此地動人,以至于每一個讀過《記念劉和珍君》的人,都會像她的親人們一樣在頭腦中“永存微笑的和藹的舊影”。然而,語文教學參考書卻簡單地以“作者反復寫她的‘微笑與‘和藹,側面寫明請愿群眾的身份、形象,讓人了解這是一批怎樣可愛的青年”這樣一句話簡要的概括,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劉和珍能穿越近百年而魅力猶存,我以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作者對于她“微笑”與“溫和”的精心構思。
一、細節(jié)聚焦 刻畫形象
細節(jié)聚焦是以細節(jié)作為焦點,刻畫人物,突出主題的一種寫作技法。魯迅先生寫劉和珍,本可把她的方方面面都寫到,以便給人整體的印象,諸如性格稟賦、勤學苦讀、斗爭事跡等。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聚焦一點,略去其余。他緊緊抓住劉和珍表情中最突出的細節(jié)“微笑”、態(tài)度中最典型的特點“溫和”,極度渲染,反復強調,使它們成了劉和珍的無可替代的符號——只要一提劉和珍,人們首先浮現(xiàn)在腦海里的,往往不是她的年輕、干練、勇敢,而是她的“溫和”與“微笑”,而這,也就成了她留給讀者的永遠的印象。
二、間隔反復 突出性格
反復是有意重復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以達到突出某種感情、強調某個意思、加深讀者印象的目的一種修辭方法。反復有連續(xù)反復和間隔反復兩種。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不連續(xù)出現(xiàn),有其他詞語或句子間隔在中間叫間隔反復?!队浤顒⒑驼渚芳床捎昧碎g隔反復的修辭手法。“微笑”與“溫和”是魯迅筆下劉和珍唯一的情態(tài)特征。文中只要提到劉和珍,就對她的“溫和”與“微笑”進行強調。前后共出現(xiàn)五次,兩次實寫,三次虛寫。不過稍易數(shù)字,或作定語修飾,或作謂語描寫。每次描寫都強烈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第一次,“能反抗一個廣有羽翼校長的學生,無論如何總有些桀驁不馴的”,但她卻“常常微笑,態(tài)度很溫和”。這個神態(tài)描寫與劉和珍君的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通過這種強烈的對照顯示出劉和珍君是個外柔內剛的女子。
第二次,她后來來聽“我”講課,于是作者和她熟悉起來,和她見面的次數(shù)多了起來,也還是“常常微笑,態(tài)度很溫和”。作者在文中寫到平日里的劉和珍君就是這個樣子,說明了劉和珍君開朗、樂觀、溫柔、善良的個性特征。
第三次,“況且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更何至于無端在府門前喋血呢?”以喋血反襯其微笑的形象,使之更加鮮明。
第四次,“始終微笑的和藹的劉和珍君確是死掉了”,如鮮花般生命凋謝,強化了她溫和、微笑的特點,讓讀者在悲憤中加深對劉和珍的記憶。
第五次,“縱使時光流駛,洗成緋紅,也會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藹的舊影”,在敘及烈士親人記念劉和珍的同時,實際上也暗示了劉和珍犧牲的價值——激勵后人奮勇而前行!
五次提及,反復強調,使劉和珍“微笑”與“溫和”的特點越來越鮮明,一方面突出了劉和珍外柔內剛的性格,另一方面表現(xiàn)了她百折不回的意志和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同時也傳達出她對國家、對民族的強烈責任感,這最終成為劉和珍人格美的標志。
三、烘托渲染 寄托感情
烘托與渲染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既可以借人烘托人,也可以借物烘托物,多數(shù)情況下是借物來供托人。作品中運用烘托、渲染表現(xiàn)手法,對文章中環(huán)境和人物著意描寫、烘托,可以加強氣氛,抒情寫意,深化主題?!队浤顒⒑驼渚肪筒捎昧诉@種手法。首先是借人烘托人:一般庸俗的市民以烈士之死為談資并且神態(tài)淡漠,走狗文人的下劣、無恥、陰險,中外殺人者的兇暴殘忍、面目猙獰,烈士的親人們沉痛哀傷,作者則憤怒難平……劉和珍的“溫和”與“微笑”在周圍人的映襯下,如同黑暗叢林中一縷橙紅亮麗的陽光,分外溫馨,分外迷人。其次是借環(huán)境來烘托人:“我只覺得所住的并非人間”,“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我們還在這樣的世上活著”,“劉百昭率領男女武將,強拖出?!?,“中國軍人屠戮婦嬰”,“有惡意的閑人”散布流言……整個社會似乎就是一個冰雪封凍的世界,既沒有活力,更沒有溫暖,而溫和微笑著的劉和珍,猶如廣袤原野上一朵艷麗的桃花,灼灼地綻放,是那樣的令人心醉,令人沉醉。其三是細節(jié)的渲染烘托,作者用精細的筆觸描述了她犧牲時的情景:“但竟在執(zhí)政府前中彈了,從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創(chuàng)傷”,“一個兵在她頭部及胸部猛擊兩棍,于是死掉了”。細膩的細節(jié)突出了她犧牲時的慘象。一個平素微笑與溫和的劉和珍竟然遭受如此毒手,表達出作者對反動政府強烈的憤怒。
一個始終微笑、溫和的女子,一個美麗、勇敢、樂觀的女子,一個有著高度責任感的女子,在作者的精心構思下,呼之欲出,穿越百年后,留下震撼人心的悲壯之美!
作者單位:江西贛州市信豐縣信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