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春
【關鍵詞】 語文教學;感情基調;奠定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2—0103—01
語文教學承擔著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任務,同時也旨在培養(yǎng)學生情感,陶冶學生情操。一堂語文課,如果能恰當?shù)氐於ㄅc課文內容、作者立意、作品主題等方面相適應的感情基調,就能使學生很快進入角色,理解內容,體會感情,產生共鳴,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一、通過簡介作品背景奠定感情基調
語文課本選入了一些離學生現(xiàn)實生活較遠,但又富有教育意義的文章,學生剛開始閱讀會覺得難于理解,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進行背景介紹。學生一旦明白了當時當?shù)匾约疤厥猸h(huán)境下的人物及事件的情況,就能產生與背景相協(xié)調的情感,在這種情感的引導下才容易走近課文,走近作品,走近主人公的思想和靈魂。如學習《獄中聯(lián)歡》一課,文章反映了全國解放前夕,革命者在重慶國民黨的秘密監(jiān)獄里通過新年聯(lián)歡會與反對派進行的一場巧妙斗爭。學生們對革命者在獄中又唱又跳并不能完全理解。如果教師通過背景介紹,讓學生了解當時人民解放戰(zhàn)爭在全國取得的輝煌勝利,革命者在獄中遭受的非人折磨和面臨的生死考驗以及國民黨反動派的兇殘捕殺,就能深切領會獄中聯(lián)歡的不同尋常,體會革命者迎接光明,充滿樂觀主義的情緒和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精神。可以說中小學課本中小說類作品,通過簡介背景奠定感情基調的做法,值得語文老師們嘗試。
二、以恰當?shù)恼n前引入奠定感情基調
作為語文教師,在課堂中能否發(fā)揮好主導作用,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如果教師在一堂課剛開始就能以恰當?shù)囊龑?,使學生奠定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感情基調,就能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的效果。以教學諸葛亮的《出師表》為例,筆者用杜甫《蜀相》中的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和陸游《書憤》中的句子“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導入新課,這些詩句一出口學生們就在私下議論詩句是什么意思?這樣的導語立即喚起了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欲望。再如教學《孔乙己》第一課時,筆者設置了這樣的導語:“孔乙己是何許人也?孔乙己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社會?孔乙己身上都發(fā)生了哪些事?孔乙己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魯迅筆下的 《孔乙己》吧”。這個導語的好處就是巧設疑問,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教者以恰當?shù)恼n前引入奠定課堂感情基調的做法,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p>
三、借助錄音朗讀和教師范讀的聲音效果奠定感情基調
聲音作為一種表情達意的工具,本身就是情感的載體,它不僅能傳達主體的情感,而且能產生情感的共鳴。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這一課,現(xiàn)在的學生對周總理的事跡了解得不多,無法理解總理去世后人民群眾十里長街送別總理,緬懷總理的特殊感情。此時,如果能借助課文錄音,用深沉的語調和舒緩的哀樂將課文內容展現(xiàn)給學生,學生就會在無形中受到感染,就會產生與人民同哀傷,同愛戴的情感,也才能夠深刻地體會到課文的主旨和思想。古人云:“情者文之經(jīng),辭者理之緯”情往往潛隱于辭之中。教師語言是否具有幽默風趣和抑揚頓挫的魅力,能否展現(xiàn)流動的韻律之美,是否能營造一種感染力及導向力俱佳的氛圍,是師生能否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條件。許多語文教師都特別注重語文課教學中教師范讀的作用。因為范讀的成功與否不僅可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而且充分展示出教者的人格魅力。教師范讀的聲音、語調和情感對學生來說,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一堂課的感情基調。
四、利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奠定感情基調
在豐富多彩的媒體面前,學生們的興趣濃厚,參與意識強烈,感知的難度降低,知識的接受過程得到了優(yōu)化,很自然地給課堂賦予了一定的感情基調。高明的語文教師善于借助多媒體所說之“言”、所發(fā)之“聲”,所繪之“形”及所創(chuàng)之“境”來構架一座教與學的情感橋梁,師生置身其間會油然而生一種親近感和真實感。中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寫景抒情、寄情于物,以借自然美景表達愉悅、喜愛、贊美之情為主的佳作。如何在一堂課的開始就將這種感情帶給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理解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呢?筆者認為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視頻、圖片等形式將內容再現(xiàn),使學生百聞不如一見,從視覺上感受景物之美,這樣不用教師語言的描述,學生們喜愛、贊美等情感便會油然而生。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