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先洋
【摘 要】本文結合公式和實際工作總結,得出總位移公式:S=1/2a(s/at+1/2t)^2,清晰明了,通俗易懂,邏輯嚴謹,容易理解、便于計算。
【關鍵詞】平均速度 瞬時速度
平均速度是表示該物體是從零開始運動的。瞬時速度不是表示物體是從零開始運動的。因為,伽利略發(fā)現V瞬=2V均,這個等式表示:瞬時速度和平均速度在性質上是一樣的。
瞬時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區(qū)別是:當它們大小相等的時候,它們描述的時刻點就不同!如果它們所描述時刻點相同。那么,它們的大小就不等,且V瞬=2V均。
綜合上述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特點,我得出另外一個求總位移公式是:S=1/2a(s/at+1/2t)^2,(s代表任意一段位移,a表示勻加速度,t表示經過s這段位移所用時間。)我這個公式不管初速度是否為零,全部適用。
我的“t1”、“t2”是從“△t”的中間時刻點上分的!而課本上的“t1”和“t2”是把“△t”之前時間稱為“t1”,把“△t”是稱為“t2”。
這兩種運算邏輯都可以,計算結果都一樣!但是,如果按課本那種計算方法,會造成我們對瞬時速度的含義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即:△s是什么距離?說不清楚。
總體來說:我這個總位移公式S=1/2a(s/at+1/2t)^2,簡單,易懂。
1、相關研究的現狀
㈠V瞬=AT=2V均(這是伽利略著名理論,是全球基本常識)
㈡因為伽利略發(fā)現V瞬=2V均這個客觀規(guī)律,所以,當前科學家引伸出:“勻速運動是加速度為零的特殊勻加速運動”這一理論。
㈢總位移公式:S=V0T+1/2AT^2、S=1/2AT^2、S=1/2V瞬T、S=V均T
2、總位移公式理論基礎
V瞬=AT=2V均,這是伽利略發(fā)現的三式連等客觀規(guī)律,禁止到過來說:1/2V瞬=1/2AT=V均,雖然這樣說也對,但不符合數學表達式習慣。
我這個公式的理論基礎就是:V瞬=AT,T=V瞬/A(全球物理學基本常識)。
因為,勻加速運動下,瞬時速度的性質是:只要把某點視為中間時刻點,那么,我們取任意一段位移和經過這段位移所用時間,都可以求出該點上的瞬時速度。所以,產生這個瞬時速度所用時間,它不一定就是總時間。
有了伽利略的著名理論:V瞬=at=2V均的限定。這樣我們就可以把,產生這個瞬時速度所用總時間求出來!T=V瞬/a。
最關鍵的邏輯就是:如果沒有V瞬=at=2V均,這個雙重理論支持,我們是不知道產生這瞬時速度所用的總時間是多少?
產生這個“at”所用的總時都知道了,再加上,瞬時速度都表示是“中間時刻點上的速度”這一特點,那么,總時間很明顯就是:s/at+1/2t
當我們掌握這個規(guī)律后,總時間很容易求解。不管初速度是否為零,s/at+1/2t這樣計算結果始終都是:總時間T。
T=V瞬/a這是毫無疑問的,瞬時速度只是描述“中間時刻點上的速度”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s/at+1/2t”中的s/at,位移除以瞬時速度得到,產生這個瞬時速度所用的時間,我稱之為:t1。
又因為,“△s/△t”得出來是:“△t/2”這個中間時刻點上的瞬時速度!所以,剩下的△t/2,我稱之為:t2,所以,總時間就是:s/at+1/2
3、總位移公式研究思路
研究總位移,我們一定要想方設法知道總時間。
我們想求平均速度的時候,必須要知道總位移和總時間,否則無法求解。
瞬時速度的特點是:特指中間時刻點上的速度。求某時刻點上的瞬時速度我們不需要知道總時間,我們只要把這個“時刻點”視為中間時刻點,運用△s/△t即可。這樣會造成我們對產生這個瞬時速度所用的總時間不詳。
我舉例說明會更清楚:假如勻加速度為5米/秒^2,并且瞬時速度假設達到了:50米/秒,現在問:總位移是多少?
本題的解決思路是:V瞬=AT得,T=V瞬/A=50/5=10秒
因為該物體在10秒那個時刻點上的瞬時速度是50米/秒,所以,該物體在10秒那個時刻點上,它的平均速度就是25米/秒,總時間是10秒,所以,它的總位移是:250米。(這是通過瞬時速度加速度求總位移的例子)
所以,伽利略通過瞬時速度和總時間計算公式就是:S=1/2V瞬T或者S=V均T。
如果前提瞬時速度不詳怎么辦?那么就要告訴學生任意一段位移和經過這段位移所用時間,我們用求解瞬時速度的方法,把瞬時速度求出來。然后再根據:T=V瞬/A,把總時間求出來,這樣總位移就好辦了。
這種情況下就用到我的總位移公式:S總=1/2a*(s/at+1/2t)^2。
4、實驗驗證我總位移公式的正確性
我們取任意一段距離237.103毫米,以初速度不為零,則得自由落體經過這段距離所用的時間為0.154秒。那么該自由落體的總位移為:
S=1/2*9800*(237.103毫米/9800*0.154+1/2*0.154)^2
S=4900*(237.103/1509.2+0.077)^2
S=4900*(0.157+0.77)^2
S=4900毫米/秒^2*0.234秒^2
S=268毫米
(這個計算結果,與理論測試結果一致)我有實驗證明的。
我的兩個傳感器之間的距離是237.103毫米,長度是由激光切割機確定的,然后我用鋼板尺一量,上傳感器到鐵球下部的距離剛好是31毫米
這樣我們用:237.103+31=268毫米(理論計算與實際測結果完全一致)
把牛頓公式S=V0T+1/2AT^2變形,即可得初速度計算公式為:V0=2S-AT^2/2T,
把我的數據代入:
V0=2*0.237-9.8*0.154^2/0.154*2
V0=0.474-9.8*0.0237/0.308
V0=0.474-0.2322/0.308
V0=0.2418米/0.308秒
V0=0.785米/秒
這個初速度計算結果雖然是對了,但是,這個“0.2418米”與我們設定好的0.237米,一點關系都沒有。從而導致我們對瞬時速度的概念無法具體用語言描述。
△S不能說成:2S-AT^2,△T也不能說成:2T,這樣說累贅。
5、結論
我的總位移公式:S=1/2a(s/at+1/2t)^2,清晰明了,通俗易懂,邏輯嚴謹,可以讓高中學生更容易接受,比牛頓的:S=V0T+1/2AT^2,要容易理解、便于計算。
因為,自然科學中,有客觀規(guī)律:V瞬=AT=2V均,所以,我們對平均速度的定義只能是:總位移除以總時間。然后,現實生活中,物體的運動與計時是很難同步的,所以,平均速度是很抽象的、理想化的一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