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治勇
【摘 要】廣播新聞作為聽覺傳媒作品,應靈活運用聲音語言,故事化、形象化講述新聞,將聽覺形象轉化成視覺的“音響圖畫”,使人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用聲音構建廣播新聞的“音響圖畫”,有效提高廣播新聞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傳播力。
【關鍵詞】廣播新聞 聽覺 視覺 音響圖畫 故事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廣播新聞作為聽覺傳媒作品,是通過聲音傳播的。它與視覺傳媒作品相比,有聲無圖,缺乏直觀形象感。但是,從聲音的形象描繪功能和審美“通感效應”的角度考察,廣播新聞作品完全可以通過廣播手段調動起聽眾豐富的想象力,用聲音構建出直觀可視、賞心悅目的“音響圖畫”。
什么是“音響圖畫”?“音響圖畫”也可以稱為“錄音場面”。它包括新聞事件的現(xiàn)場音響和當時人們的活動音響。這些音響能表現(xiàn)出事件發(fā)生的典型環(huán)境,再現(xiàn)新聞現(xiàn)場的情景,使報道立體化,聽眾能夠將聽覺轉化為視覺形象,即人們常說的“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通感作用。①
審美的“通感效應”表明,人的聽覺、視覺、觸覺、味覺等各種感覺可以相互滲透或者轉移。在一定情境下,聽覺可以轉化成視覺,視覺也可以轉換成聽覺。就廣播而言,一篇或一組完美的廣播節(jié)目,可以通過聲音帶給聽眾形象感畫面的,有時甚至會比直觀的可視畫面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一、精選音響,營造氛圍
音響是廣播傳播的重要元素之一,也是最具魅力的廣播新聞語言。無論是來自人物活動發(fā)出的聲響,還是自然環(huán)境發(fā)出的聲音,一旦化作新聞語言進入廣播新聞作品之中,都以聲音形式作用于人的聽覺器官,比書面或其他語言形式更直接、更生動地表達人物思想、現(xiàn)場氣氛。當然,音響的選取必須典型、得當;否則,就是噪音、雜音。
例如:遼寧鞍山電臺一位記者采訪鞍鋼1780熱軋機生產線時,站在生產線旁靜心觀察,發(fā)現(xiàn)鋼坯出爐時音響非常典型、豐富,適于營造“畫面感”,于是他拿起了話筒:“隨著生產指揮長一聲令下,一塊鋼坯從加熱爐送上生產線?;鸺t的鋼坯正徐徐通過兩架熱軋機,然后加熱。看,紅紅的鋼坯現(xiàn)在連續(xù)通過了7架連軋機,從我們身邊呼嘯而過?,F(xiàn)在,它的時速大約30公里。就像一條條長長的火龍直奔生產線南邊的卷板組……”
這篇《來自鞍鋼1780熱軋機生產線的報道》由多種音響組成:指揮長的指揮令、記者現(xiàn)場描述聲、軋機轟鳴聲、鋼坯滑行聲,此起彼伏,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聲、情、景相融的“音響圖畫”,使聽眾在有聲有響的現(xiàn)場氛圍中,感受到了國企改革迸發(fā)的活力與生機。
和新聞現(xiàn)場聲響一樣,新聞人物的談話、對話也是具有典型意義的音響,它能夠表現(xiàn)作品思想主題,增強報道的可信性和說服力。特別是新聞人物圍繞新聞事件進行的對話、交流等,不僅可以推動新聞事件的發(fā)展、變化,給人以強烈的聽覺沖擊,還能形成懸念情境,使聽眾在具體可感的氣氛中體驗到聽覺震撼。
下面是鞍山電臺《一場生死救援》播出稿開篇的一段音響:
孕婦:“喂,我要生孩子了,快點救命呀,救命??!沒有人……
女民警:同志,你再堅持一下。我們的民警正在尋找你的住處……
孕婦:我現(xiàn)在受不了了……快點……
女民警:我們也通知了醫(yī)院,他們也快到了。放松點,別太緊張……
孕婦:救命啊……快點……
一位獨居出租房的高齡孕婦深夜突然要臨產,當時手機欠費,只能撥打110報警電話求助。由于她說不出準確的樓門牌號,給救援帶來了很大難度。作品開篇的對話先聲奪人,撥人心弦。民警能否順利找到孕婦?孕婦能否順利脫險產下孩子?這些懸念使得人不得不聽下去。開篇的錄音是記者連夜在“110”指揮中心錄音系統(tǒng)選取的。假如沒有這段緊張的電話通話錄音,單靠記者敘述或當事人事后講述,其作品就會遜色許多。
二、描摹色彩,再造想象
色彩是事物特有的外在形象和基本特征。色彩的感受最容易觸發(fā)人們的視覺想象。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生動傳神,千百年來在人們的想象中勾勒出多少草長鶯飛的“音響圖畫”!
色彩不能言語,不能用音響表現(xiàn)。但是,這不等于說廣播新聞不能像視覺新聞那樣用色彩再現(xiàn)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聲音描摹、調配色彩的功能同樣可以喚起聽眾對具體形象的聯(lián)想。如鞍山電臺播出的報道《梨花吹開幸福夢》,記錄了果農春天忙碌的景象:“姍姍遲來的春風,終于吹開了千樹萬樹的南果梨花。記者站在高處放眼望去,山上山下一樹樹初綻的梨花,猶如披霜疊雪,給漫山遍野披上了素妝。近處的樹叢間,不時有紅色、粉色、綠色飄過,那是婦女身披的圍巾、紗巾。她們在忙著給梨花人工授粉……”
南果梨是當?shù)毓r的主要收入來源,梨花茂盛,往往預示著豐產增收。這篇報道以“霜”“雪”一樣白的梨花做背景,有勞作的婦女身披紅色、粉色、綠色圍巾不時“飄過”,靜動結合,如同一幅優(yōu)美的山鄉(xiāng)鬧春圖展現(xiàn)在聽眾眼前,給人以輕松愉快的美感和色彩感受。
郭沫若在《怎樣運用文學的語言》中說“字面的色彩和感觸同樣重要”,他主張“語言除掉意義之外,應該要追求它的色彩、聲調、感觸”。就日常廣播新聞報道來說,非事件性報道特別是工作性報道往往出現(xiàn)音響匱乏、色彩感不強的情況,而鞍山電臺記者在采寫《臺安縣五色農業(yè)致富農家》的報道時,則運用富有色彩表現(xiàn)力的文字,挖掘出紅、黃、白、綠、黑五種顏色,從幾位農民增收致富的故事說起,用紅果、黃牛、大棚、葉菜、木耳等色彩形象,概括了當?shù)靥厣r業(yè)給農民生產生活帶來的新變化。農民的講述和記者富有色彩的文字運用,加上貼切的色彩描繪,經過播音員的聲音轉換,使這組工作性報道色彩紛呈,生機盎然,給人以聽覺上的美感、視覺上的想象。
三、講述故事,刻畫細節(jié)
聲音是體現(xiàn)新聞真實的重要手段。來自新聞現(xiàn)場的聲音、相關事件、人物、環(huán)境等基本要素的聲音及細節(jié),都是新聞真實的支撐點。抓住了真切的聲音、可信的細節(jié),新聞就有了故事性。中國韜奮新聞獎獲獎者、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高級編輯李向明就認為,“新聞有了故事性,就能在聽眾、讀者頭腦里形成生動的畫面,使他們同事件中的主人公發(fā)生感情共鳴,從而對他們產生吸引力”②。因而,在媒體盛行故事化傳播的今天,多抓現(xiàn)場音響,多抓現(xiàn)場細節(jié),多些故事化描述新聞,就可以使廣播新聞增加聞其聲、見其人、感其貌的“音響圖畫”情境。
鞍山電臺多年來播出的有關下崗再就業(yè)的報道不下千篇,讓人印象深刻的一篇名為《高興和她的下崗姐妹》的報道。作者采用故事化手法,把下崗女工高興10多年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經歷,熔鑄于一系列小故事之中:身背服裝闖“世界”、帶領一起下崗的100多位姐妹創(chuàng)辦服裝廠、夫妻意見分歧至婚姻破裂、企業(yè)日漸衰微卻難舍那些年老力衰的下崗姐妹、積勞成疾患上白血病……每段小故事都記錄著一段艱辛,每個小情節(jié)都閃耀著一種人性光輝。特別是一句話“老姐妹們都不容易,她們有了穩(wěn)定工作,家庭生活才會穩(wěn)定幸?!保标惙胃?,擲地有聲。新聞要真切感人,除了故事性,還要富于典型特征的細節(jié),才會在人們聽覺印象上劃過視覺沖擊的痕跡。真正的新聞味往往從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等這些細節(jié)中產生,細節(jié)是虛構不出來的,它只能從生活感受中攝取。例如:黃鋼的報告文學《亞洲大陸的新崛起》中描寫科學家李四光:每一步的跨度,總是零點八五米,他每邁開一步實際就成了測量大地,計算巖層距離的尺子。這樣的描述不可能憑空想象,也只能來源于親身感受,其鮮明的個性特征令人印象深刻。
當然,作為廣播記者不但要具備挖掘新聞、講述故事的能力,還要練就觀察生活、捕捉細節(jié)的本事。筆者在和同事采訪遼寧省著名的蔬菜培育專家張青時,為了挖掘她熱心幫助農民致富的故事,和她一塊進蔬菜大棚,同農民群眾一起間苗、聊天。農民們的議論七嘴八舌,氣氛活躍,聽眾聽了就仿佛置身于現(xiàn)場之中。
四、講求形象,為“看”而寫
在新媒體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傳媒已經進入了“刷臉”和“讀圖”的時代。廣播新聞在為聽而寫的同時,也要為“看”而寫,即:多些形象思維,少點抽象概念;多些鮮活事例,少些空乏的套話;多些具體形象,少些枯燥數(shù)字。說得形象些,就是:“把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用看得見、摸得著的形象把它生動活潑地描摹出來,使之具有可感性(可視、可聽、可嗅、可觸) ?!?③
廣播人都知道,越具體、越形象的東西,越有利于用聲音去表現(xiàn),也容易為聽覺所感受和理解,在頭腦中形成“音響圖畫”,這是聽覺規(guī)律所決定的。因而,精心挖掘、選取新聞事實中適合聽覺理解和接受的形象,有助于調動聽眾的生活積累和想象力,把聽到的轉化為想到的、看到的。記者在報道鞍山紅十字中心血站血源辦主任林泉時,在講述她身體力行,帶頭獻血,十年間無償獻血總量累計達兩萬兩千毫升的時候,考慮到這個獻血量的概念很難理解,于是記者在報道時進行了更形象的轉化“這些血換算成重量大約是20公斤,相當于四個人的血量”。這樣一來,原本枯燥的數(shù)字立即轉化為活靈活現(xiàn)、立體可感的形象了。
把聽到的轉化為想到的、看到的,離不開具體可感的形象,或者形象化語言、形象化手段的表達。時下,成就性報道成了新聞廣播的“當家菜”。但是,要讓這道菜常做常新,采編人員就要堅持“三深入”,貼近現(xiàn)實生活找題材,從可視角度抓事物,用形象性音響和形象化語言來描繪。
總之,作為聽覺藝術的廣播新聞,在發(fā)揮好自身優(yōu)勢的同時,多借鑒吸收些視覺藝術表現(xiàn)手法,用聲音構建出廣播新聞的“音響圖畫”,我們的廣播新聞就會豐富多姿,生動活潑,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傳播力。
注釋:
①張舒 《音響報道教材》,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29頁。
②李向明 《廣播新聞寫作概要》,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第44頁。
③徐向明編 《中外新聞名家名言集》,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3年11月第1版,第215頁。
(作者單位:遼寧鞍山人民廣播電臺)
(本文編輯:劉浩三)